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题西林壁 教案教学设计_3

上传人:1810****630 文档编号:210951725 上传时间:2021-11-15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6.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题西林壁 教案教学设计_3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题西林壁 教案教学设计_3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题西林壁 教案教学设计_3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题西林壁 教案教学设计_3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题西林壁 教案教学设计_3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题西林壁 教案教学设计_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题西林壁 教案教学设计_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Word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题西林壁 教案教学设计 课型:新授课。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读懂诗句。 、体会诗人在江上行船的所见、所感。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重点: 读懂诗句的大概意思,并能体会诗句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幻灯片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背诵几首古诗,朗读几句诗人李白写的诗句,说说自己学习古诗有什么感受。 、导入新课 唐代大诗人李白喜爱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有一次,他来到位于安徽省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的天门山,面对眼前的景物,产生了奇特的感受。他

2、把这种感受写下来,这就是本课的第一首古诗。 3、出示诗题 4、读题,试讲诗题,并说明自己是怎样知道诗题意思的。 二、自读自悟诗句的大概意思。 1、学生自由读,同桌互读。要求把字音读准,练习有节奏的朗读。 2、出示多媒体课件,学生默读思考,整体感知诗句的大概意思。 (1)重点理解断、开、回、出 这几个动词的意思。 (2)默读,边读边想象诗句描写的情景,有不懂的地方画下来。 (3)小组交流。 3、出示诗句,再请几个小组代表读一读,说说诗句的大概意思,在学生发言的过程中教师随机指点。 三、感情朗读。 1、指导朗读。 2、读过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再想一想,你的这种感受是从那些词句中体会到的? 3、把

3、想象到的画面画下来, 画好后, 再交流一下,重点说说画了些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画? 四、练习朗读并熟读成诵。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这首古诗。 2、指名背诵。 五、布置作业 1、熟练的背诵望天门山。 2、把诗句默写在课文插图上。 3、课下自学李白的诗。 板书设计: 望天门山 天门 开 碧水 回 青山 出 孤帆 来 教后记:教学这首诗,通过让学生看图片,学生真正理解了诗句,感受到了李白诗的豪放。 题西林壁 教学目标: 、了解题西林壁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弄懂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歌内容。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理解题西林壁的内

4、容,体会诗的意境,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方法:讲解、讨论、总结。 教具准备:投影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背诵第一首古诗:望天门山。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二、学习第二首诗,板书:题西林壁 1、用自己的话说题目的意思。介绍:苏轼 2、出示投影片, 读初题西林壁。 指名朗读,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3、指导学生借助解释逐句理解。 (1)同桌互相解释词句的意思。 (2)在学生讲解的基础上,着重指导以下词语: 岭,指连绵起伏的山岭。 峰,巍然耸立的险峰。 远近高低,讲诗人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 2、指名学生讲解全诗大意

5、。(庐山从正面看,是一道连绵起伏的山 岭;从侧面看,是一道巍然耸立的 山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会呈现出不同的形象。不认识庐山的真实面貌,那是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 为什么不识庐山真面目?原因是什么呢? 结合投影思考回答 结合这句话体会它蕴含着一个什么道理呢?(讨论发言) (现实生活也是复杂的,如果被表面现象所迷惑,那也旧象身在庐山之中一样,看不清事物的本质,不可能全面的 认识事物。 3、指导朗读。 4、学习生字。 (1)说说写缘字要注意什么。 (2)书写生字。 三、作业 1、背诵题西林壁。 2、预习三峡之秋。 板书设计: 横 高 远 近 低 侧 教后记:题西林壁这首诗字面意思浅显,学生看看解释就能大致读懂字面的意思。因此,我把重点应放在了对诗中所蕴含道理的感悟上。首先,看课件,从不同角度看庐山,再联系画杨桃一课,采用讨论学习的方法探讨这首诗的含义,采用采访的方法交流讨论的心得。比如对一个同学,我们应该怎么看?是只看他的缺点呢,还是只看他的优点?还让学生举出其他事例,讨论如何从不同角度去看问题。在学生有了感性认识后,又让学生说一说这首诗告诉人们什么 第 6 页 共 6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