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群体心理与群体行为 3.1 群体的概念 3.2 群体的特征 3.3 群体内行为 3.4 群体间的行为 3.5 委员会与群体间行为的协调7.1 群体的概念 一. 定义 二. 群体类型一. 定义 两人或两人以上的集合体,遵守共同的行为规范、在情感上互相依赖、在思想上互相影响,而且有着共同目标 群体三要素: 1.拥有一定规范,行为互相制约; 2.互相影响,互相依赖,联系成整体; 3.为完成共同的目标分工协作 人们在群体中可以获得如下需要的满足:1.安全需要 , 2.情感需要, 3.尊重和认同需要(如地位权力等), 4. 完成任务的需要 二.群体类型 大型群体与小型群体 :大型-成员之间是以间接的方式(通过目标、机构等)联系在一起社会因素有更大作用例如,阶级、阶层群体、大型企业、大学校等小型-人们之间有直接接触,心理因素的作用大 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开放群体和封闭群体:开放-经常更换成员,来去自由,输入“新鲜血液”,适应性强;地位和权力不稳定,不适合于长期的任务封闭-成员稳定,等级关系严明,历史的眼光1.正式群体(formal group) 由组织结构确定的、职务分配很明确的群体正式群体有固定编制,个人有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明确的职责分工,个人行为是由组织目标规定的,指向组织目标的。
命令型群体(Command group)由组织结构规定它由直接向某个主管人员报告工作的下属组成 任务型群体(task group)也是由组织结构决定它是指为完成一项工作任务而在一起工作的人 2.非正式群体(informal group) 没有正式结构,也不是由组织确定的联盟,人们为了满足社会交往的需要在工作环境中自然形成的 利益型群体(interest group)在利益型群体中,大家是为了某个共同关心的特定目标而走到一起来的 友谊型群体(Friendship group) :基于成员共同特点而形成的群体 7.2 群体特征 一.角色 二.群体规范 三.地位 四.凝聚力 五.群体规模 一. 角色 1.群体角色的种类 2.群体角色构成的群体类型模型 1.群体角色的种类 角色:成员在群体中都表现出自己特定的行为模式 群体角色三种表现:自我中心角色 、任务角色和维护角色 自我中心角色对群体绩效消极作用;任务、维护角色和群体绩效之间有正比关系自我中心角色 处处为自己着想,只关心自己的成员 包括:(1)阻碍者,在群体通往目标的道路上设置障碍的人;(2)支配者,试图驾驭别人,操纵所有事务,不顾对群体有什么影响;(4)逃避者,对群体漠不关心,似乎与自己毫无关系,不做贡献;等。
任务角色 (1)建议者,给群体提建议、出谋划策的人;(2)信息加工者,搜集有用信息的人;(3)总结者,整理、综合有关信息,为群体目标服务的人;(4)评价者,帮助检验有关方案、筛选最佳决策的人维护角色 (1)鼓励者,热心赞赏他人对群体的贡献;(2)协调者,解决群体内冲突;(3)折衷者,协调不同意见,帮助群体成员制定大家都能接受的中庸决策;(4)监督者,保证每人都有发表意见的机会,鼓动寡言的人,而压制支配者2.角色构成的群体类型模型 群体发展不同阶段角色的重要性:形成阶段,监督者和建议者的角色有助于群体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前者可以使每个成员都增强主人翁责任感,后者可以为群体提出努力方向在风暴阶段,总结者、信息加工者、协调者和折衷者的角色可以帮助群体解决不可避免的冲突,顺利进入正常化阶段在群体正常化和发挥作用阶段,任务角色和维护角色都很重要2.角色构成的群体类型模型 以任务和维护角色为维度的群体类型 任务群体:扮演任务角色的多而扮演维护角色的少适合于应付紧急任务,但很容易瓦解管理者应该多扮演维护角色以帮助群体发展为团队类型 团队群体:任务角色和维护角色都很多对于长期目标来说,团队群体是最有绩效的,这种群体的领导可以放心大胆地充分授权给下级。
2.角色构成的群体类型模型 人际群体:维护角色多,任务角色少管理者扮演任务角色,以免成员自我陶醉,耽误任务完成 无序群体:多数成员只顾自己,而很少关心任务及人际关系最没有绩效的管理者需要既扮演任务角色又扮演维护角色,一般是先着重任务角色,待群体有几次成功经验后,就可以削弱任务角色而更多地注意维护角色二. 群体规范 1.规范的一般特征 2.群体规范的影响因素 3.群体规范的功能 4.规范的诱导与控制 5.群体规范分析法 1.规范的一般特征 规范:群体成员们建立的成文的(如职业道德手册)和不成文的行为准则 群体一员违背规范行为将受到排斥和口头攻击:开始,劝回到集体执迷不悟,被群体拒绝,不理睬,心理冷淡惩罚使得群体规范更明确 任何群体都有规范规范被成员认可接受后,成为以最少外部控制影响群体成员行为的手段,约束成员行为 高层成员不一定象低层成员一样严守规范但高层成员必须顾及忽视群体规范带来的后果 2.群体规范的影响因素 个体特征智力越高,越不愿意建立遵循规范 群体构成同质群体比异质更容易确认规范 群体任务常规、清楚任务,规范易形成 地理环境工作地点近、相互作用机会多,易形成规范 组织规范多数群体规范与组织规范一致,如果群体成员不赞成组织的规范,发展与组织相对抗的规范,如怠工、罢工等。
群体绩效成功群体维持现有规范并发展与其一致的新规范失败群体改变重建有关规范3.群体规范的功能 群体支柱的功能 促进群体的生存 评价准则的功能增加群体成员行为的可预测性 对群体成员的约束功能减少群体成员中令人尴尬的人际关系问题 行为矫正功能 鼓励群体价值观和群体身份的表现,将有助于强化和维持群体的存在4.规范的诱导与控制 强化符合组织目标的规范,削弱不符合组织目标的规范阿尔文赞德提出指导原则强化群体规范的原则:1.向群体成员解释群体的规范和他们的愿望基本一致,不需要牺牲多少东西;2.奖励那些遵循群体规范的成员;3.帮助成员了解他们是怎样为完成群体目标做贡献的;4.在建立规范时,给所有成员发言的机会,因为只有自己建立的规范,自己才更愿意遵守;5.让成员知道,不遵守群体的规范将受到驱逐(但也原谅悔过的成员) 4.规范的诱导与控制削弱群体规范,采用如下手段:1.找出志同道合的成员,与他们联合起来;2.与志同道合的成员讨论你的观点和计划,与他们建立联合阵线;3.防止内部分歧;4.坦言你的所作所为,不怕压力;5.宣传与你合作的好处与报偿5.群体规范分析法 60年代后期, S. Pilnick认为群体规范与企业利益有直接关系。
提出“规范分析法”作为改进群体工作效率的工具三项内容: 明确规范内容了解已形成规范,特别起消极作用的规范,并听取改革意见 制订规范剖面图分为“组织荣誉”、“业务成绩”、利润、合作、计划性、督导、训练、创新、客户关系、诚实安全十类,每类定出理想给分点理想给分点与实际评分的差距称为“规范差距”5.群体规范分析法 改革从最上层群体开始,逐级向下考虑对企业效率影响的大小,确定优先改革项目,不一定要把规范差距大的项目列为优先项目三. 地位 地位是指个人在群体中所占有的位置或层次的社会性界定 地位和等级秩序,激励因素 正式地位和非正式地位:群体正式给予的,工资、头衔、资历、实权教育、技能、经验而获得 地位公平:相信地位和等级秩序的合理性四. 凝聚力 成员被群体吸引并愿意留在群体内的程度群体成员彼此之间的“粘合力” 影响因素:态度和目标一致性,外部威胁,规模和异质性,奖酬体制,班组的组合,与外界的隔离,绩效,领导作风 作用:满意感,沟通,群体意识,生产率 生产率与凝聚力的关系:结果互相矛盾,主要因素是群体的目标与组织目标是否一致 五. 群体规模 国外学者对于小群体规模的研究往往是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的,孤立地比较不同规模的群体在完成一些实验课题时的工作效率。
实验室小群体人数的上下限 :詹姆斯研究指出,小群体的人数一般为2-7人,主张小群体的下限为2人;一些人认为下限3人,2人不算群体,纯感情关系,发生意见分歧或冲突时不可能自行解决,须第三者仲裁;上限意见更为分歧,多数认为7人为佳,也有主张20、30甚至40人有人提出应为72五. 群体规模 组成人员的奇数和偶数问题:主张群体为奇数的人认为,当发生意见分歧时,奇数群体可以采取投票表决方式使问题得到迅速解决主张偶数群体的人认为单靠表决不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应进一步进行协商, 群体规模与工作效率的关系:群体人数与人均效率的关系,人均效率最大点 扩大问题:资源总量增加,但并不一定都有用成员不同点增多,各自特长难发挥活动和发展机会减少了解程度越低7.3群体内行为 一.群体压力与社会从众行为 二. 群体决策的概念 三.群体决策与风险心理 四.群体决策与创造心理 五.群体决策与群体思维 一. 群体压力与社会从众行为 1.群体压力下从众行为的一般性研究 2.反驳性研究结论 3.企业管理中对群体压力的运用 1.群体压力下从众行为研究 从众:个人在群体中与多数人意见分歧时,会感到群体压力会迫使成员违背自己意愿产生完全相反行为。
Asch实验 环境和个性因素:群体一贯一致,团结,成员容易在压力下顺从个人智力差,情绪不稳定,缺乏自信,依赖性强,较容易产生顺从现象 表面和内心反应:都顺从;表面顺从,内心不同意,口服心不服;表面不顺,内心顺从都不顺从 施加压力政策:理智讨论、怀柔、铁腕和开除2.反驳性研究结论 前苏联心理学家彼得罗夫斯基对群体压力和顺从现象提出“集体主义的自决”:把任何遵从群体意见的情况看成顺从并不正确接受群众意见可能是屈服于压力、怕被孤立,也可能是为了实现群体的理想和信念而与群体保持一致 彼得罗夫斯基讨论的是伦理道德的是非问题的实验,人们改变意见的关键因素不是群体压力,而是遵循集体的崇高理想、目的和价值观3.管理对群体压力的运用 H.J.Leavitt提出群体对持异议者施加压力的四种方式:理智讨论、怀柔政策、铁腕政策和开除政策 重视群体压力和顺从现象对于群体成员的不良行为给予适当的压力是必要的,应避免采取群体压力的方式压制群体成员的独创精神 二. 群体决策的概念 群体决策就是由多人组成的群体进行的决策 克服个人决策中个人认识的局限群体决策优点:集中信息,激发创造;合法接受性 缺点:成本大,责任模糊,Groupthink,少数人支配 效率与效果:群体决策优于群体中平均的个人所做的决策;速度;创造性;接受程度;效率,效果; 群体决策组成的互补性原则,提高效率。
群体决策的结构互补 知识结构互补 性格、气质和决策风格的互补 年龄、性别、所处阶层的合理分布 决策群体的人数511人的中等规模群体决策最有效;4 5人的群体容易使成员感到满足; 2 5的小群体容易使达成一致三.群体决策与风险心理 个人决策,对决策方案的风险偏好取决于个性的冒险性 群体决策中群体动力的作用下,风险心理表现为“冒险转移”现象 实验研究表明:群体决策的冒险水平要高于个人决策冒险的平均水平群体决策中冒险水平增加的现象就是所谓“冒险转移”现象 日常观点:群体决策更小心谨慎,更倾向于保守, “冒险转移”现象证明群体行为有相反的趋向 冒险转移的原因 责任分摊的假设 领导人物作用的假设 社会比较作用的假设 :在许多群体内,提出有根据的冒险决策会得到好评 效用改变的假设:彼此沟通影响个人选择方案效用的改变,形成冒险效用趋同现象 “文化放大”假设 :一个国家或社会文化中的主导价值观是崇尚冒险,则这种价值观会被“放大”,扩散反映到该文化的群体决策中来四.群体决策与创造心理 1.群体决策中创造性激发的两重性 2.激发群体创新的办法1.群体创造性激发两重性 群体活动复杂性,表现在群体决策中的创造性上面。
顺利情况下,群体活动比单干能产生更多的创新的观念 相反的描述,有组织行为学家认为群体的活动往往强求一致,扼杀了成员的个性和创造性美国谚语:“马如果经过委员会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