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一体化模式下筑城运用理论初探在全球一体化模式下,我军的作战行动将是在相对劣势装 备条件下,寻求相对优势或平衡的整体力量,反击或抗击拥 有高技术武器装备优势的敌人根据新时期“积极防御”的 战略方针,立足21世纪初的战场环境,探讨新的筑城运用 理论,是当前军事理论研究工作的组成部分,决定着未来筑 城的面貌本文从筑城运用的目的与原则两方面进行了初步 探索1筑城运用的目的筑城运用的目的与国家的设防思想是分不开的建国以 来,我国的设防思想主要是:以控制近海滩头工事为主的前 沿防护理论和为防止敌人长驱直入,初战决胜,建立大纵深、 多道带、要点式防护工程体系的坚固阵地防御理论这种理 论,均是适应不远离要点、要塞的阵地战等形式的作战方针, 筑城的运用注重:在敌火力准备阶段,保护人员和装备的生 存;在炮火延伸后作为抵抗敌人进攻的依托,而对于从整体 上审视筑城的效能研究不够新时期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 实质上是以“威慑、慎战、自卫”作为战略指导考察筑城 的战略价值,从整体上审视筑城的效能是真正理解积极防御 战略方针指导下运用筑城的出发点我们可以把新时期筑城运用的目的表述为:战略上运用筑城威慑敌人;战役上运用 筑城设定造势;战术上运用筑城保存自己,消灭敌人,作为 战斗力的倍增器。
1.1战略上运用筑城是为了威慑敌人军事威慑是能力和意志相互结合的产物它包括三个要 素:能力、使用的决心,以及对方对于二者的感知筑城的 战略价值在于其威慑作用,通过筑城从战略上威慑敌人,使 敌人感到进攻会得不偿失,就有可能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 的目的”历史上筑城运用的成败得失可以说明这一点让我们来考察一下法国筑城运用的经验教训从第一次世 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法国以其在欧洲拥有最好的工事 和防御体系而闻名这个时期,法德边境军事活动频繁,法 国在边境上先后设计建造的防御体系主要有:塞•德•瑞沃 荷防线(1914)、凡尔登要塞(1916)和马奇诺防线塞•德•瑞 沃荷屏障在战略上起到一定的威慑作用,它迫使德国在进攻 法国时首先入侵比利时,因而导致了大不列颠进入了反德战 争这样形成了兵力对比上的平衡,导致长期对峙,最终德 国战败与之非常相似的是马奇诺防线,虽然是“完全静态 防御”的战略方针指导下的产物,而且修建的时间跨度太长, 加之装备落后,维护条件又差,即便如此,它还是使德国望 而生畏,放弃了对它的正面攻击,被迫采取同样的迂回战术, 这也说明了其威慑力量的存在1.2战役上运用筑城主要是设定造势战役是军团为达成战争的局部目的或全局性目的,在统一 指挥下进行的由一系列战斗组成的作战行动。
在战役上运用 筑城迟滞敌人,赢得时间,在预设战场为预备力量的集结和 战役级机动兵力投入战场设定造势,为进行战役反攻创造歼 敌战机尽管马奇诺防线或萨达姆防线起到了迫敌迂回或推 迟进攻的作用,但它们的战役运用却是失败的美国少校查 普耳在评价萨达姆防线时说:“我坚决主张,这并不是筑城 的失败,而是对筑城的战役运用的失败伊拉克军队,没有 一个决定性的目标,它的作战目标是杀死美国士兵用于警 戒的筑城阵地必须得到机动的部队的支援,这支部队必须是 足够强大,以使其起决定性作用⑷再如以色列人在战略 上被昂贵的巴列夫防线所麻痹而失败,但在战役上又因巴列 夫防线中有限的坚固的支撑点而获益正是这些坚固的支撑 点,挡住了势如破竹的埃军攻势,得以使以色列动员40万 大军投入反攻战场,最终反败为胜1.3战术上运用筑城是为了保存自己,消灭敌人,发挥战 斗力倍增器的作用消灭敌人是为了更好地保存自己,保存自己的目的则是为了实施反击以歼灭敌人如果在战术上对筑城的运用不注重 消灭敌人,只是一味地强调保存自己,就会陷入消极防御、 被动挨打的泥淖,在高技术战争条件下,其危害尤甚因而 战术上的筑城运用必须落实增强已方的作战能力,削弱对方 的进攻能力。
如从坚固的碉堡、暗堡中突然喷射出的交叉火 力会使敌人防不胜防;具有三防功能的地下要塞更是进攻者 难以克服的隐蔽杀手;火力配系与障碍配系的结合,增加敌 人在火力网中暴露的时间,从而提高了火力毁伤效能从战略、战役、战术不同层次上对于筑城运用的目的进行 辨析,有助于我们从宏观到微观,系统地、科学地认定筑城 的价值,确定不同时期、不同场合下,筑城的目标和要求, 把握筑城运用的原则;有助于探索高技术局部战争新条件下 筑城运用理论的发展2筑城运用的原则未来并非凭空产生,它总是过去的延续,21世纪初尽管 战争形态复杂多样,作战手段会发生巨大变化,但从筑城的 发展历程中总可过滤出尚未泯灭的智慧立足于筑城技术的 可能进步,21世纪初的筑城运用应遵循以下原则:2.1目的明确,规模适度筑城的运用目的必须明确,过高的期望只会带来更大的负 面效应运用筑城防什么、怎么防以及需要防护的程度,在 计划前均需要有明确的目标目的明确后,才能按照一定的 企图构筑相应的防护体系:如战略上,运用筑城是为了威慑 敌人,则必须有相应的起威慑效应的筑城来支持;战役运用 上,筑城是为了迟滞敌人还是为了阻止敌人,对其完善程度 的要求差别甚大。
迟滞敌人的筑城允许在敌人进攻下,逐步 放弃筑城阵地,坚守力量不必过大,主要依靠机动兵力的反 击;阻止敌人的筑城则几乎完全依靠守备部队严防死守,不 容丢弃,对后援的依赖性较小根据正确的作战指导方针和 计划,进行规模适度的筑城,是成功运用筑城的前提条件马奇诺防线在战役上是失败的因为法国人计划用筑城完 全阻止敌人而不是迟滞敌人,这样就不得不构筑复杂的筑城 体系来支持他们,耗资巨大2.2地得其用、因地制宜、主动造势地形在战争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孙子说:“夫地形者, 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知此而用 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知彼知已,胜乃不殆, 知天知地,胜乃可全⑷墨子说:“安国之道,道任地始, 地得其用则功成,地不得其用则劳而无功⑸筑城的精华 在于利用和改造地形,一个合理的筑城体系必须充分利用地 形的有利条件,尽可能少给敌人提供有利的自然条件在现代战争中,一方面人们克服地形障碍的能力大大加强,如坦 克、汽垫船、飞机、自行桥、平壕车;另一方面人们利用地 形的能力也有同样的进步,如遥控挖掘机、隧道掘进机,地 形失真系统等筑城对地形的依赖性相当密切不但从战术 技术上工事构筑要利用地形地物,发扬火力,隐蔽低下,明 暗结合;更重要的是在作战部署时要十分注重筑城地域地理 位置的选择和对地形的改造。
马奇诺防线在这方面也有惨重 的教训在德法传统的战场上有一大块障碍地区一一比利时 境内的阿登森林地带该地带长130公里,宽50公里,狭 窄曲折的道路穿过峻岭密林,法军司令部称之为“无法涉足 地带”客观上尽管阿登森林具有良好的防御条件,但法军 违背了要把地形上的隘路化作战术上的隘路,必须在那里部 署阻击火力的原则,没有能使阿登障碍变为真正的障碍地得其用”,不仅是利用自然地形,更重要的是改造地形, 主动造势,真正创造出“战术上的隘路”特别是21世纪 战场日趋透明,作战平台对地形的依赖日益缩小,主动造势 就更为重要,构筑隐蔽地下通道、堆山工程、地形伪装等手 段的综合运用,才能算是利用地形,也才能为攻其不备,出 其不意,提供必要的工程保障2.3攻防兼备,积极主动筑城本身可能是静止的,但筑城的运用决不能是静态的 克劳塞维茨认为,应该以防御开始战争,以便能够更有把握 地以进攻结束战争;筑城术对防御者所起的作用,不应该是 使他象躲在城墙后面那样更安全进行防御,而是应该使防御 者更有把握地攻击敌人他在《战争论》中写道:“严格地 说,即使要塞最被动的功能——抵抗攻击,终究也不能被想 像为没有积极的因素⑹因此,他建议一个堡垒必须紧密 联系着一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扩大堡垒威力的能独立作战 的分队。
伊拉克在海湾战争中的失败,与其说是筑城的失败,还不 如说是作战计划对它运用的失败伊拉克的作战行动被设计 为完全被动防御,缺乏主动功能,对筑城运用没有确定性的 意图筑城的有效运用要求有不止一个战役预备队去反击防 线的突破口防御的主力必须能集中力量对抗敌军而不是被 束缚在筑城工事里筑城的主动功能不仅仅通过机动预备队来实现,21世纪 初的新技术可以使筑城成为攻防兼备的筑城筑城工事可攻 可守;筑城障碍物可以迟滞敌人,也可以杀伤敌人,筑城的 这种主动功能并非新思想早在棱堡体系中,为斜堤所掩护 的掩蔽路,就体现了筑城的积极防御思想这种掩蔽路的作 用,是隐蔽地集合准备进行出击与反冲击的守备队恩格斯在研究十七世纪初的筑城时,指出了掩蔽路的意义:“从掩 蔽路出现时起,就表现出在保护要塞时开始科学而果断地采 取了进攻行动⑷而21世纪的战场对筑城的主动功能要求 更高,它不再是以往“炮火准备、炮火延伸、炮火护送”等 轮廓分明的三阶段进攻曲,而是全时空的炮火掩护下的推 进,防御人员不可能再是炮火准备过后走出掩蔽部,到堑壕 内作战因此要求筑城提供全方位全时空的安全保障,保障 人员装备发挥战斗力,具备攻防兼备的性能。
2.4平战结合,军民结合21世纪初筑城运用必须坚持平战结合、军民结合的原则, 使战略与政略相统一,战略服从于政略,国防建设服从于经 济建设现代战争理论认为:国家之间所进行的激烈和紧张的国力 竞争,才是真正的永久的不停顿的战争,交战只不过是对和 平时期获得优势的一种公开证实而现代的固定军事目标本 身是一个拥有各种工程技术设备的大型复杂的筑城综合体, 构筑这类综合体是一项艰巨的任务,现代筑城在时间上和空 间上的巨大规模已是基本特征之一,需要投入大量经费,通 常在和平时期由专业化建筑组织预先构筑适应我国国情, 我军筑城准备的基本原则是“平战结合,军民结合”,这是 毛泽东“深挖洞,广积粮” “大众筑城”的思想在现代军事 上的运用运输隧道、城市地道、地下车库、市区楼房地下 室、地下影剧院、地下商业街,平时按其直接功能使用,战 时作为掩蔽部已为不少国家所采用日本北海道岛与本洲岛 之间津清海峡海底隧道(清涵海底隧道)以及英吉利海峡隧 道的军事价值,已得到许多军事评论家的公认;瑞士 90%的 全国人口在战时可得到平战两用掩蔽部的掩护我国建国以 来,修建的大量人防工事和过江隧道、地下铁道、地下洞库 都体现了平战结合,军民结合的原则,也是适应人民战争的 筑城形式之一。
2.5快速构成,灵活应变高技术战争中,节奏快、时间短、攻防转换频繁等特点, 对阵地的快速构成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不能及时完成的筑 城和地点、时机不适当的筑城一样,往往成为废物、赘物, 即使再坚固也无济于事快速构成不仅仅是对野战筑城而 言,对永备筑城同样也需要以往永备筑城长年累月,历经 数年甚至十几年构成,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滞后效应:时间跨 度大,作战对象发生了变化,地理位置要重新选择;筑城机 密的泄露,帮助对手找到克服的办法;武器有了新的发展, 原先的抗力就显得薄弱进入信息社会,技术进步幅度加大、 速度加快,新武器不断诞生,筑城如果还停留在原有模式,就会被淘汰因此,除预留技术接口以适应局势变化外,更 重要的是快速构成快”使敌人发现的概率减少,“快” 使对手来不及变化,“快”才能赢得战机,所以“快”也是 战斗力的倍增器运用筑城要灵活应变,要适应攻防转换的“变”,要适应 作战对象的“变”,要适应保障不同兵种的“变”,要适应 不同兵器的“变”适应攻防转换的变,进可攻,退可守 适应不同作战对象的变,90年代以来,世界政治格局的动 荡,带来了对我国的安全威胁的不确定性,因而筑城运用灵 活应变就需要做到:热点地区的战场准备与全国总体设防相 结合;主要战备目标加固与周边预警设防带的建设相结合; 点式固定设防与面上的机动设防相结合。
适应保障不同兵种的变,即由保障摩托化步兵,到保障机 械化步兵,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