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视野下的拜占庭金币研究拜占庭金币在旧大陆所有文明区的发现对拜占庭研究具有重大意义从金币 及其仿制品附带的多种信息中,学者们可以深入探讨拜占庭经济史发展的基本线 索,了解拜占庭帝国与各个古代文明区的经贸关系和阶段性特征,特别是对古代 丝绸之路在中西经济与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性本期刊发的儿篇文章探讨了拜占庭 金币在中国、蒙古、中亚等地发现的重要意义及其启示,而拜占庭金币研究中的 “二重证据”方法也颇具新意拜占庭学是以拜占庭帝国的历史文化为中心的学术研究分支近百年来随着拜 占庭考古事业的不断发展Z沉寂于地下逾千年的实物资料也日渐受到重视,成为结 合文字资料解读拜占庭历史的重要辅助手段其中,拜占庭钱帀尤其是金币的发掘 和研究,成为学术界硏究的新亮点拜占庭货币是帝国权力和财富的象征,其制造和发行继承了罗马帝国的传统, 有金、银、铜三种材质其中金币由于质地精良、含金量实足,且有帝国统治做后 盾,成为古代晚期和早期中世纪地中海地区商业贸易及外交往来的重要流通工具, 被誉为〃中世纪的美元〃4世纪初君士坦丁大帝对罗马帝国的货币进行改革,确立了以索里得金币为核 心的货币体系5世纪末皇帝阿纳斯塔修斯一世再次进行币制改革,确立了拜占庭货币相对固 定的兑换比率,由此金币索里得(希腊语称为诺米兹玛nomisma)奠定了其在古代 晩期地中海世界无可动摇的统治地位。
拜占庭索里得的制作有着严格的标准,是足金打制的货帀金币被广泛用于流 通、彳诸备、税收、纳贡、官员们的工资支付和国际贸易金币上印有丰富生动的帝 王胸像、宗教符号和铭文’使其承担着宣传皇帝权威与实践基督教会教化意图的功 能《查士丁尼法典》中规定:〃黄金不仅不得提供给蛮族;甚至一旦发现蛮族人持有拜占庭之黄金,必须以智谋取回此后若有商人因购买奴隶或其他商品而将黄 金支付于蛮族,他们不会被罚款,而是处以死刑;若有法官发现此类罪行不予处罚, 甚或助之隐瞒者,以同犯论处〃拜占庭皇帝严格禁止周边蛮族王国制作和发行金 币,更不允许他们在私自发行的钱币上印制王名,因为他们德不配位这样的后果 是,6至7世纪以后包括东哥特和西哥特王国在内的蛮族国家都假借拜占庭皇帝的 名义发行金帀,也就是我们常见的〃伪帀〃或〃伪帝国〃金币虽然帝国严格控制拜占庭金币的外流,但是拜占庭索里得仍大量流出帝国拜 占庭人通过礼物赠送、媾和纳贡、赎救贵族或皇室成员、购买东方奢侈品等方式在 欧亚大陆文明区扩散拜占庭金币据6至7世纪的文献记载,定居在拜占庭北部边 境地区的阿瓦尔人曾向帝国皇帝请求效忠,得到应允,查士丁二世大量赠送其拜占 庭金币,最多时高达12万索里得。
561年拜占庭同萨珊波斯签订50年停战^约时z 查士丁尼大帝同意每年向萨珊波斯提供3万索里得,此后,查士丁二世每年提供给 萨珊波斯的索里得达到45000枚更为常见的是在对外贸易中,官方控制的丝绸等 东方奢侈品的进口主要用索里得金币进行支付大量拜占庭金帀流出帝国后,继续 向东流通拜占庭史家科斯马斯的《基督教世界风土志》中提到,在斯里兰卡,当 地国王被拜占庭商人携带的金币所吸引,对其印模生动的皇帝形象感到震惊,充满 敬佩地赞扬拜占庭帝国皇帝的伟大中文史料《隋书•食货志》中记载北周时期(557-580 ):“河西诸郡,或用西域金银之钱,而官不禁"吐鲁番岀土文书记载:〃头六扌世书后做王信金钱一文〃学者们认为这两处提及的〃金钱〃均为拜占庭金 币上述信息表明,拜占庭金币早于隋代或更早时期,就已经出现在中国等东方国家拜占庭金币在东方的发现和出土,表明了拜占庭帝国时期东西方经济文化交往 的繁荣据美国中亚学家内马克教授的研究,中亚拜占庭金币及其仿制品的发现数 量在20枚左右z其中索里得的数量为4枚(分别于拜占庭皇帝阿纳斯塔修斯一世、 莫里斯、希拉克略和君士坦丁共治、提比略三世时期发行),两枚铜币及其仿制品, 多枚索里得仿制品和仿制金片。
它们流通的时间多为5至8世纪初z其中18枚出 土于撒马尔罕和费尔干纳地区据中国学者研究,中国自19世纪末发现拜占庭金 币以来”至今已有200枚金币及其仿制品,这一数据远远高于中亚、南亚以及东南 亚地区考古报告显示,它们大部分出土于墓葬,墓主则包括粟特人、游牧民族中 的贵族和皇族值得注意的是■上述金币出土地点基本位于古丝绸之路沿线地带, 包括新疆.青海.甘肃、宁夏.河南、河4匕内蒙古、辽宁等地据英国学者瑞贝 卡•达莉统计,印度所发现的拜占庭时期钱币总数高达4000多枚,以铜币为主,其 中金币及仿制品189枚,近1/3为仿制品以上数据表明,拜占庭帝国与东方的交 往非常活跃拜占庭金币通过不同的方式,沿着古丝绸之路,向东方传布,在不同肤色、不 同语言、不同的商人、使者、士兵、僧侣手中流转,被各国贵族王侯视为护身辟邪 的宝物和珍贵饰物,甚至随葬埋入地下,为后世留下了难得的史料文物千年之后, 重见天日这些金币不仅诉说着昔日拜占庭帝国的荣光,更展示了古丝绸之路沿线 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关于亚洲出土拜占庭金币及其仿制品的功能问题是目前 最有争议的话题,金币及其仿制品是否用于流通?是否仅用于随葬品、或葬仪中的 口钱、或装饰物等?类似的问题目前尚无得出确切的答案,亟待新的发现和新的研 究提供更多信息。
自19世纪末以来,我国境内5至8世纪的慕葬或其他遗存不断发现来自西方的 拜占庭金币和萨珊波斯银币,引发人们的广泛关注,媒体争相报道,民间收藏兴盛 其中,拜占庭金币的发现和研究,更新了学界关于中国与拜占庭之间经贸交流的认 知,对以丝绸之路为通道的东西方经济、文化、政治交往提供了极其重要的研究依 据一方面,金币携带着鲜明的拜占庭货币形制特征,以至于无论多少次转手,无 论各地如何仿制,都可以追踪到拜占庭的源头与之相比,中国境内出土的玻璃器 肌或金银器肌虽然也具有极其鲜明的西方或地中海风格,但难以确定其来源人们 依据金币及其仿制品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点,还原拜占庭经济、文化在不同地区、 不同时期的传布和影响另一方面,这些具有拜占庭货币特征的金币及其仿制品在 出土时包含大量随葬信息,为研究者考察东西方各民族Z间的活动与相互影响提供 了重要的实物依据随着中国岀土的拜占庭金币及其仿制品数量不断增多,其研究意义更加凸显 首先,中国发现的拜占庭金币及其仿制品有助于推动对拜占庭帝国历史的研究这 些金币人多为索里得,是拜占庭时期帝国的基准货币,对国家的金融安全有着重要 的战略意义,因此拜占庭政府对于索里得的制作与发行进行严格管理,其含金量一 直保持在99%左右,重量在4. 5克左右。
实际生活中,由于使用中的磨损,索里得 的重量会有所减少,因此需要定期回收重作每任皇帝继位后都会发行新的货币, 币面上的铭文包含皇帝的名号,图案中的皇帝肖像也会有时任皇帝的特征我们可 以根据一枚索里得的形制判定其制作时间,而不同时期索里得形制的变化反映出拜 占庭社会文化的变迁,如皇权的变化、基督教的影响等另外,根据这些时间信息还可以分析拜占庭帝国在不同时期对其他地区的经济 和文化影响,为研究拜占庭帝国的对外关系提供参考以中国发现的拜占庭金币为 例,数量最多的是皇帝阿纳斯塔修斯一枇(491-518年在位)发行的索里得,而非 名声更大的查士丁尼一世(527-565年在位)发行的金币,类似的数据也可以从金 币仿制品上得岀同样,考察中亚、印度、东南亚等地出土的拜占庭金币及仿制品 的时间分布,也可以得出类似的结论这些信息提供的重要线索,帮助研究者重新 思考早期拜占庭帝国与东方诸国的往来,即在5枇纪末6世纪初拜占庭帝国东部的 某个国家获得大量拜占庭金币,并继续使用,推动索里得在欧亚大陆上广为传播, 而从有限的文字资料和考古证据来看,这个国家应当是嘛哒其次,中国发现的拜占庭金币及仿制品本身的物理特征有助于推动对中亚社会 经济生活的研究。
拜占庭帝国制作的金币对黄金要求十分严格,而拜占庭以外地区 制作的仿制品在黄金成色、重量、币面图案的风格上存在差异若对各地发现的拜 占庭金币、仿制品的成分加以科学检测,可进一步细化仿制品的类型,判断其产地、 制作过程以及制作者身份此外,被发现的拜占庭金币、仿制品普遍存在剪边和穿孔现象,这对于分析推 测其制作与用途极为重要如中国发现的拜占庭金币中查士丁尼一世之前的索里得 普遍被剪边,且切割极为仔细,铭文和图像以外的金币外缘部分被完全剔除,边缘 还经过打磨,这有可能是某一政权的有组织行为结合这些剪边金币的时间分布以 及嘛哒地区对萨珊银币的剪边行为,我们推断嘛哒汗国在得到金币索里得后,将外 缘的黄金剔除掉留作他用,被剪边之后的金币继续用于流通若将不同地区发现的 金币和仿制品上的穿孔加以对比,便可得出不同地域饰物特征的差异如中国发现 金币的穿孔位置多种多样,有单孔、双孔、三孔、四孔,且位置变化较多,蒙古国 发现的金片则多为上下左右四个极小的孔,印度地区发现的金币和仿制品则是两个 位置相邻的孔这些穿孔位置的差异展现的是不同地区在使用其作为配饰时的文化 差异再次,中国发现的拜占庭金币及其仿制品有助于推动我国货币史以及北朝社会 史的研究。
《隋书•食货志》载“河西诸郡,或用西域金银之钱,而官不禁” O拜 占庭金币在中国北方各地特別是在陕西、洛阳、宁夏、甘肃等地的发现,为隋书的 记载提供了考古证据的支持,丰富了我国货币史的细节对金币及其仿制品所有者的身份、发现地点和金币在墓中的具体位置等信息加 以考察,帮助研究者探究北朝的社会生活如2012年洛阳北魏节闵帝元恭慕岀土的阿纳斯塔修斯一枇金币,币面完整,色 泽光亮,几乎未经磨损元恭身为皇帝但又是傀儡,这--特殊身份使其不可能直接 从商人那里获得金币赠礼,再结合史书中记载的此前几年到访的萨珊波斯、嘛哒使 团信息,那么这枚金币很可能反映出北魏末年中原王朝与亚洲其他国家的政治往来;而2017年在西安西魏陆丑慕出土的两枚金币,则进一步印证了北魏末年至两魏 分立时北朝社会与西方枇界的联系再如,河北磁县茹茹公主慕发现的两枚金币和赞皇李希宗妻崔幼妃墓出土的3 枚金币,是东魏北齐经由雄踞北方草原的柔然与西方连接的有力证据另外,所有者的身份和金币发现地点还为粟特胡商内迁至中原后的社会生活研 究提供新线索如固原发现的粟特后裔某群和陕西、洛阳等地发现的粟特后裔慕葬, 共出土了金币索里得、金币仿制品和小金片三种类型,与金币集中在中原和一些贵 族手中、金片集中出现在吐鲁番慕群的现象形成对比,促使研究者关注粟特人与这 些不同类型金制品东传间的联系。
总体上,根据我国发现的拜占庭金币及仿制品的入葬时间,北朝时期中原各地 与西方的交往相当频繁,至少在与拜占庭帝国的联系方面比唐初更为突出最后,中国发现的拜占庭金币及仿制品有助于深化对欧亚大陆上东西方交流史 的研究出现在中国的这些金币及仿制品主要集中在5至7世纪,时空上只是东西 方历时千年、跨越万里的漫长交流中的一小部分,若与境外其他地区、其他时间发 现的金币和仿制品数据进行横、纵向比较,可以补充相关领域的研究数据通过横 向对比,分析和中亚及印度发现的5至7世纪的拜占庭钱币情况,找出各地拜 占庭金币分布的特点,进一步完善对中国与拜占庭帝国的经济文化交往史的认识; 通过纵向对比三地发现的罗马帝国时期货币和拜占庭货币的区别,可以分析不同时 期丝路贸易的差异及其背后的原因等总之,拜占庭金币及其仿制品在中国境内的大量出土,为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 信息和探索的广阔空间需要注意的是,这项研究工作不能仅限于考古学与历史学 的分析,还应借助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如陕西考古研究院与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 材料史研究所的重要尝试,对金币本身的成分、制作工艺进行分析,获取更多的数 据、信息研究工作还应借助其他学科一一如人类学、货币金融学的理论方法,拓 展思路,获得更多、更有意义的成果。
2011年,蒙古与哈萨克斯坦两国联合考古队在蒙古布尔干省巴彦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