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儒,道,禅及其审美意识追求--专业论文

gg****m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75.50KB
约5页
文档ID:210771416
儒,道,禅及其审美意识追求--专业论文_第1页
1/5

儒、道、禅及其审美意识追求作者:赵建军[2001-12-8 9:02:47]整个东方世界,以中国、印度的文化为代表,显示着与西方不同的特色由于印度的佛学具有 独白的古老思辨形态,并h印度的美学学科基木上统驭在佛教的影响之下,其思维方式就与西方基 督教及西方的推理方式甚为接近而真正体现东方意识的审美追求和思维特色的,是在保存下 来的儒、道、禅学传统及其融聚生成的新学儒、道、禅从生成到融合,就是这种东方审美意识演 化的木质反映如果以此为考察东方审美文化的坐标,足可把捉到东方审美意识的某种实质与历史 特点中国原始社会时期的审美追求,体现了早期人类审美愿望和理想,它与西方同时期的审 美意识形态棊本是一致的,但由于地域、气候及自然地理条件诸制约因索的不同,在以后渐渐 趋向于封闭式的道徳和宗法观念这种趋向対于原始宗教向现实生活的渗透形成某种消解,以致到 奴隶社会时期,中国人开始围绕着社会性的道德与政治来表现审美内容例如,商周时期的青铜艺 术和墓葬品的绘制;先秦文学作品(比如《诗经》中部分描述周朝宗族历史的诗歌)即反映了这点 可以说,此-时期的审美意识追求尚处于不自觉的状态中,并无系统的独特表征直到儒学与道学 创立并深入影响社会之后,才算形成了中国独有的审美意识与经验形态。

作为中国美学的主流形态, 儒家美学和道家美学在封建社会几T年间其基本特征一直没有大的改变概括言Z,儒家美学和道 家美学一直执着于自身鲜明的审美追求儒家从心灵对现实的清醒意识出发,在审美追求上把调节 人心为自然、为社会的统一作为鹄的;道家美学则从自然主义的反意识、反道徳途径出发,追求人 为宇宙浑然如一的境界二者都把宙美连接到人的牛存性态上这•西方社会在理性意识支配下疏 离自然和谋求功利性自我解脱不同,它是一种体现了主体心性智慧的向往对于古代人而言,它是 中国人得以长久保持旺盛生命力并致力于文明创造的重要保证对于当代而言,它乂是我们得以发 展健康的世界文化的垂要基础和起点二)对•于儒家美学和道家美学,现今形成的认识还多有疏漏从时间的长河对其考察,会发 现过去对西方&观、东方主观的认可以及对西方人本主义和东方社会性理性的推测等还不够严密 首先,儒家的审美观念就比较复杂儒家美学的本体是-•种情感主体或道徳主体,主观化只是主体 观念外射的表征凶而,应当从主体性角度来辩证认识儒家的美学观念概扌舌地说,儒家把心灵当 做人存在的根本心灵的核心因素是情与志情乃感物而牛,志为心Z所向心随外在感遇对象的 不同而产牛各种各样的情感;而志Z所向的不同,则决定情感在与外遇合牛成的不同效应。

从此出 发,儒家强调内在的心志向外投射,追求内与外的天人合一例如,儒家这样看待心灵客体化了的 自然:孔子观于东流Z水子贡问于孔子口: “君子Z所以见大水必观焉者,是何? ”孔子口: “夫 水,遍与诸生而无为也,似徳其流也埠下,裾拘必循其理,似义其乎不竭尽,似道若有决行 Z,其应佚若声响,其赴市仞Z谷不惧,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溉,似止淖约微达,似 察以出以入以就鲜洁,似善化其万折也必东,似志是故君子见大水必观焉注:《荀子・看 塑O)这里水是心灵的“德”、“义”、“道”、“勇”、“法”、“正”、“察”、“善”、“志” 等诸种观念的外化君子观水不是客观地把握对象,而是寻求一种展示心灵各个趋向的对应在这 些观念里面,并不单纯限丁•道德的范畴,“法”、“正”、“察”是人格的测度语汇,“道”则是 心灵明晓事理的表述,“义”、“勇”是以个体人格见出社会规范的表达孔子的“仁者乐山,智 者乐水”即山此而言屈原的《离骚》以美人香草喻颇秉此风如果说西方的原始灵异观念在后來 的发展中已为客体理性观念替代,那么,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哲学则把原始观念的心灵性因素给于 了进一步的深化和系统化在这种系统化中,心灵不属于任何单纯的意识规定,心灵本身就是一种 尺度,它裁定道徳才有了道徳主体,它外射到现实才有了现实的规范。

这种统一是山内而外,再经 外向内复内而外的循坏性的情志统一,从而它既是情感的,乂是理性的;既是主观的,乂是客观的, 是那种真正的个体人格与宇宙大化的统一其体现于个体实践是时时把对口然的朴素感受,同人事 的传统遗训揉和起來,是使心灵时时守中正Z念,在动静刚柔的变通中求得天理、人伦、心性的平 衡《易经》云:“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广生焉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阴阳Z义配 H月,易简Z善配至徳注:《易经•系辞》儒家似乎提出了一套关乎人类永恒运作的法则, 止理想与现实俱化入审美追求的流程中,品物流形,施仁见智,无所不用;小而大,大而远,吋间 不被分割,空间弥纶无缝,兼高度自律和弹性张力于一身于是,由于心灵被绝对地置于中心地位, 凡心所动皆有了关切宇宙、人生的助益意义三)儒家美学所具有的宏深的哲学基础,使其践行表达充满自信从审美语言的运用来说, 儒家既不怕形成片而的迂执,也不怕信息传达造成流失,相反,从孔子到英后学都不遗余力张扬语 言的作用他们鼓励心有所怨,便发而刺上;心有块垒,即吐而为快《诗经》之“国风”、“小雅”, 屈原的“离骚”之辞,司马迁的《史记》,杜甫之诗,韩愈、柳宗元之文都把心灵、人格的崇高展现 得淋漓尽致!对心灵、人格的极度推崇,乃是东方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

儒家的“心”是一种感应中获得的 主动之心它不以物我分割为前捉,却以心象含物为机缘,从而人类社会即是可感性自然的延伸, 又是感应性主体的类的扩大社会的理想化也就成了人格化、心灵化;口然的素朴存在也被观念巧 妙织入情性之网,使其灾界变故都可察人伦风化至此,儒家美学臻于最完善的心灵功效唯人至 上,唯心至上,不慕鬼神,不道虚无以道徳化、理想化的人推行于现实,从而对于塑造中华民族 健康、进取、丰富的心魂起到巨大的制约作用与儒家美学不同,道家从对自然、虚无、有形之物、功名利害的发展转化过程来谈人生哲理《老子》二五章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是宇宙万物生成的法则,自然是 元始、无的指代,从无到有是一个过程而一切已有形名的存在,乂总是有自否定的因素潜伏于其 后,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按道家的观战,凡 事很难永久不变,要想长久,必须依从自然,致力于无为,载营魄抱一,知雄守雌老子的哲学蕴 含着十分深奥的道理从意识、经验的旨归上讲,老子是反理性的从宇宙的空、无、大着眼,守 身为本,随用为道,所奠立的是一种神妙莫测的智懑型哲学观这种观念冲击了儒家的切近现实的 狭隘,可使人的心意为虚不为实,至于事态的变化则谋求穷尽自然之理,发挥出-•切事理因素(有 形的与无形的)的作用。

但它的弊害也是明显的:山于老子只是微言大义,后人不能深得奥妙,只 —•味守柔抱雌,向原始的、无所为的-•极努力,只能造成自行消解的无序平衡状态所以,庄子对 老子的哲学有所改造一方而,庄子主张变无用为有用,致力于远大的作为;另一方而,不舍细小 幽微的事理,从貝•自然的法则述行开掘,使人的作为在经久的运作中达到出神入化境界与道家这 种把人化入口然的旨归相比,西方用理性分解自然的观念是笨拙可笑的儒家夸大心灵、人格的功 力是粗浅虚伪的,只有让人的智慧顺应了自然物理,并专一于运作小的省悟,才能很好地发挥人的 心智潜能庄子用很多寓言说明这点,令人对道家哲学的幽微独到赞叹不已道家美学的审美趋向是讲求神韵——不能用语言传达的审美境界山于无论老子还是庄子,都 反对自觉地川语言传达审美经验,后人也多从哲理的品悟出发得其要旨结果,这种向神秘探测的 冲动形成了人审美情趣的乂一人趋向,促使的审美在儒家的自觉心灵之外,乂开辟了向兴 趣、神韵、境界孜孜以求的独特领域这是面対人的无意识领域的一种追求道家后继者把它概括 为“象外之象”、“言外之意”、“境界”等“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艺术表现观赏这一类艺 术品,可使人的心境空寂透明,回味无穷。

儒道美学的审美意识追求,在价值意向上是截然对立的一者重人格的心灵理想化,以社会的 道德理念为终极规范;一者以口然为准绳,以对口然、人牛Z玄机的领悟为探索bl标由于耕神行 为的内倾性和外倾性密切相关,故而儒家的人格必得经外在显现方有明证;道家的体悟省察也必得 深邃的体验才能领悟玄机于是,儒家和道家乂在总体的对立中有部分勾通起来如人格的形成, 必得口于人口身的修养,孔子讲“吾日三省吾身”,孟子讲“吾善养我Z浩然Z气”,老子讲“虚 静”,庄子讲“心斋”、“朋忘”,皆归结到心性的陶冶磨练但总的说,对立是主要的,相融相 合的方血是次要的道家哲学就在这种与儒家哲学抗衡的格局中建构了自身独特的运行机制一)道家迷恋一种流动循环的意识状态《老子》F1: “力物并作,吾以观其复”(注:《老 子•第十五章》"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 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动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 归其明,无遗身殃,是谓袭常注:《老子•第四十五章》老子这段话非常深刻他认为万事力•物的牛长灭亡是一种伦回过程,也是一种自然物,人的塞门闭兑,人认识力•事力•物就是耍回到事物的起始状态;另一方血,人本身 就是要时时保持一种复归身心本原的状态。

但是,人要象光与明有用有体一样,不断运作到自身所自出的“道”之中,因此,人还要常常对自然玄览博察,以万物 來“观妙之妙”,于是每当玄览有所悟,便身与道同在;每当心有所欲,便返而守根,从而保持一 种常观常静、循环往复,永远知道口身体用的意识流动状态二)道家的观物返本、“负阴抱阳”像儒家一样也是一种推崇主体心灵的学说,但不同的是, 道家创设了东方心性之学的又极向,即它具有与儒家完全不同的心性本体观:其一,道家的心性 本体是一种客观永恒的心性Z“道”,它不受社会规范的制约,也不是通过心性的口制实现自我的 安适感,它是以人自身减少与外在世界的冲突以及减少人自身与自身的冲突为目标的其二,道家 具有的“玄之乂玄”、“观其微妙”的心性木体观使它在东方文化中成为一种追求生存深度状态的 学说,其玄妙的体悟方式和“道”的深刻蕴含,把中国人崇尚飘逸自在以及与宇宙大化无时不在的 内在愿望充分传达出来了三)作为一种指导人牛践行的学说,道家的本体观和认识观也存在着内在的矛盾一方面, 流动循环的认识方式,使道家总是越过具体现象上升到抽象层面来思考问题,从而总是能以变化和 发展的眼光来说明问题这样在道家学说中就包含着丰富的唯物辩证法的精华。

但另一方而,道家 推崇的“守木返无”,总是使其辩证的思维最后被潜伏的自否因素所消解所以,一方面是"有无 相牛,难易相成,长短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另一方面又返虚归静,从无、大着眼,致力 于无为,极力摆脱社会功名意识的束缚,企望内心在超现实的境界畅游0这当然是很难实现的道家美学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财富如果没有道家的学说,东方中国的心性之学就缺少一种 切近人性的深邃感恩格斯说:“社会力量完全像口然力一样,在我们还没有认识和考虑到它们的 时候,起着盲bl的、强制的和破坏的作用,但是,一旦我们认识了它们,理解了它们的活动、方向 和影响,那末,要使它们愈來愈服从我们的意志并利用它们來达到我们的目的,这就完全取决于我 们了注: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 人 民出版社1972年版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实质上都是试图对发展着的社会做出认识控制的系统解 答只是儒家所理解的社会和道家所理解的社会不大一样,儒家把人纳入了社会,道家却是要把人 从社会中分离出来,以此来获得自山感道家的批判深度使它成为人被社会遗弃时足以自慰的武器; 儒家的使命感和深沉的自制意识使它成为一切有抱负的人(包括功成名就感等)永远使自己淸。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