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导学案

上传人:c**** 文档编号:210724024 上传时间:2021-11-1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92.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庸》导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中庸》导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中庸》导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中庸》导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中庸》导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庸》导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庸》导学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品资料欢迎下载EFIEFNEUGBFNKFMEINGFEJFBNEIFKDNF精品资料欢迎下载【学习目标】中庸导学案EFIEFNEUGBFNKFMEINGFEJFBNEIFKDNF精品资料欢迎下载1. 自主学习,把握文言翻译,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2. 合作探究,懂得孔子社会理想的哲学基础中庸之道的精神实质;3. 激情投入,全力以赴,懂得中国“和”文化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意义;【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 反复诵读课文, 将课下注释的重点实、虚词标注到课文中, 标记勾画重点字词、 疑难问题, 再研读本学案;2. 独立完成预习案和探究案中的翻译部分;要求书写规范,优质高效;【预习案】【自学导航】1.

2、 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中庸是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 前 402)的著作(“中庸何为而作也,子思子忧道学之失其传而作也”),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生孔鲤,字伯鱼,早卒;伯鱼生孔伋,字子思;孔子去世后,儒家分为八派,子思便是其中的一派;子思学于曾子,孟子学于子思,所以后世也把子思、孟子学派称作“思孟学派”,并尊称子思为“述圣”,孟子为“亚圣”;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2. 什么是中庸?“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从人性来讲,中庸就是人性的本质,人的聪慧本性;中庸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的哲学

3、思想;大致是指, 人们通过自学修养,达到像美好和善的天一样造福人类与自然的理想境域;详细表现为:第一、天道与人道合一;“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天道就是诚,人道就是追求诚;圣人本能地达到天人合一,贤人通过学习可以达到天人合一;其次、天性与人性合一;天性是至善至仁至诚至真的,人性要达到天性;第三、理性与情感合一;“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用理性来把握情感,就是“致中和”;第四、鬼神与圣人合一;“天人合一”的“天”包括鬼神,“人”包括圣人;第五、内外合一;即品德意识与品德行为的合一,知与行的合一;3. 中庸的主要原就( 1)慎独自修 : 这一原就要求人们在自我修养

4、的过程中,坚持自我训练、自我监督、自我约束;中庸第一章就提出了这一原就;( 2)忠恕宽容 : 这一原就要求人们将心比心、相互谅解、相互关怀、互不损害、忠恕宽容、体仁而行、并行而不相悖;( 3)至诚尽性 : 至诚尽性的原就是施行中庸之道的重要原就;只有坚持至诚原就,才能充分发挥自己和善的天性;能够充分发挥自己和善的天性,就能感化他人、 发挥他人的和善天性; 能够发挥一切人的和善天性,就能充分发挥万物良天性;能够充分发挥万物的和善 天性, 就可以参与天地化育万物;便达到了至仁至善的境域;达到了至仁至善的境域, 就可以同天地并列为三了; 这就坚持至诚尽性原就所达到的理想境域,达到了这一理想境域也就

5、找到了自己在宇宙间的真正位置;4. 中庸包含的重要观点;( 1)中庸的哲学观EFIEFNEUGBFNKFMEINGFEJFBNEIFKDNF精品资料欢迎下载本性:“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世界万物的本性是大自然赐予的;人们熟识事物要遵循其本性,不能违反事物的内在规律,这是中庸之道的基本原就;中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中是事物的本性状态,和是对本性状态的熟识和把握;中和的要求是,“执其两端,用其中”,就是适中、适度、不偏执,这符合事物的内在规律;“道之不明也,知者过之,愚者不及”做得不够,不符合中和原就;做得过头, 也不是中和,过犹不及;“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人

6、们想问题、做事必需以所处条件为依据,不能超越自身条件;就是说不能越位,越位不符合中和原就;思与行:“凡事预就立,不预就废”思想支配行为,要做成事必需预先进行周密摸索,否就很难顺当实施,收到圆满成效;隐与显:“曲能有诚,成就形,形就著”事物的进展是个由隐到显的渐进过程;因而,事物的兴衰都会有预兆;捕捉到这种预兆,就可预见将来,预见事物的进展趋向;这就是见微知著的道理;内因与外因:“失之正鹄,反求诸身”冲突的转化、事物的进展,都有其内在和外在的缘由,外因是重要条件,内因起准备作用;事情的成败应主要从自身查找缘由;相对真理与确定真理:“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君 子之道费而

7、隐” 世界是无限的,它所包含的道理,既浅显又深奥;人们对事物的熟识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 每个详细的熟识都具有相对真理性;熟识每前进一步, 就向确定真理靠近一步;人们对真理的熟识会不断深化和进展,但永久不会穷尽对真理的熟识;( 2)中庸的美德观慎独:“君子慎其独”,“君子之所以不行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修养高深的人所以高于常人,是由于他以道为信念,严于律己,自觉守道,在无人知晓、无人监督的情形下,不违反道的要求;忠恕:“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尽己之心,推己及人, 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自己不愿承担的也不要施加于别人;孝道:“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

8、“,“大孝者, 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敬重长辈,生时侍奉,死后祭祀,如同在世一样;最大的孝心是,真诚地记述和宣扬先人业绩,忠实地继承先人遗志;( 3)中庸的治国观为政在人:“人道敏政,地道敏树”,“为政在人”政务靠人治理,执政者的素 质起准备作用; 高素养的执政者要靠自身修养,特殊是必需具备正确的执政理念,这个理念就是仁;“仁者爱人”,仁就是对人的爱心,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以人为本;九经治国 :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民也,怀诸侯也”对执政者的要求是,具备较高的品德、学识、才能素养,这对贯彻什么样的执政理念、对如何决策和

9、用人有重要影响;尊贤就是敬重人才, 目的在于集思广益,集中更多人的聪慧; 亲亲的要求是,制造和谐的家庭氛围,以树立执政者的良好社会形象;敬重大臣、 体恤群臣, 是讲放手任用和赐予优厚的酬劳,EFIEFNEUGBFNKFMEINGFEJFBNEIFKDNF精品资料欢迎下载以利调动各级官员的积极性;子庶民是讲爱民如子,强调削减赋税,慎用民力,使百姓安居乐业;来百工就是进展工商业,增殖财力,丰盈国库;柔远人就是对边远民族赐予关怀,对周边国家实行睦邻政策;怀诸侯主要是讲疼惜和连续诸侯制度;百姓验证 : “君子之道,本诸身,征诸庶民”,“无征不信,不信民弗从”治理政务的方略,出自执政者之手,其优劣成败最

10、终要从百姓那里验证;百姓拥护和支持,就能贯彻实施,收到预期成效,就是好方略、成功的方略;百姓反对,就难以推行,就是失败的方略;【预习检测】1. 注音发而中( zhng)节 民鲜( xi n )能久矣 敬大臣,就不眩( xun)笃( d)行之 莫见( xi n)乎隐 好学近乎知( zh)2. 中:折中,调和,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庸:平常,一般,循常规常理而不变;3. 中庸九经: 修身(修养自身) 、尊贤 (敬重贤人) 、亲亲(疼惜亲族) 、敬重臣 (敬重大臣) 、体群臣(体恤群臣) 、子庶民(疼惜百姓) 、来百工(劝勉工匠) 、柔远人(优待远客) 、怀诸候(安抚诸候)【探究案】一译读全文【原文

11、】 天命之谓性 本性 ,率 遵循 性之谓道,修 修明 道之谓教 教化 ;道也者,不行须臾 片刻,一会儿 离也;可离,非道也;【译文】 凡大自然赐予人和世界万物的,称之为本性;遵循事物的本性,各自行走大自然给定的道路,就是道;学习和熟识这个道,就是教;道既然是反映事物本性的,就片刻不能离开;能离开的就不是道;【解析】 此处提出性、道、教的概念,阐述了守道的重要性;作者认为,人和世界万物的本性是大自然赐予的, 也就是说不是人的想象和意志的产物; 人熟识事物, 要遵循其本性, 不能违反事物内在的规律; 毫无疑问, 作者是把物质和大自然作为熟识本源的; 这是唯物论的观点;【原文】 是故君子戒慎 戒备谨

12、慎 乎 在 其所不睹, 惧怕乎 在 其所不闻; 莫见乎 在隐 没有什么比隐秘的地方更易被发觉 ,莫显乎 在 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译文】 由于上述缘由,品德高尚的人,特殊谨慎地对待他未能看到的东西,特殊敬畏地对待他未能听到的东西;天下的事没有比在幽暗的环境之中更明显,没有比在微小之处更简洁显露;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独处的时候也会谨慎处事;【解析】 这里提出“慎独”的思想,要求人们在无人知晓的环境里,谨慎处事,恪守其道,不乱心志;作者认为,守道是一种高度自觉的行为,“须臾不行离也” ,任何时候都不能徘徊和动摇; 这是守道的根本要求和真谛所在;今日的社会布满各种诱惑,坚持慎独,自 善其身,具有特殊

13、重要的意义;【原文】 喜怒哀乐之未发 表现出来 ,谓之中;发而皆中节 符合节 度 ,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 天下人普遍遵行的行为准就 也;致 达到中和,天位置 安于其位 焉,万物育 生长繁育 焉;【译文】 人的情感在未抒发的时候,称之为中;抒发而完全适中,合乎节制,称之为和;中,是天下人最重要的根本,和,是天下人普遍遵行的行为准就;假如能达到“中和”的境域,天地就会各归其位,万物就会生长繁育; (世界就会依据它原先的秩序运转; )EFIEFNEUGBFNKFMEINGFEJFBNEIFKDNF精品资料欢迎下载【解析】 此处提出中和的概念,认为人应当追求中和,正确处理人

14、和自然的关系,不行过度释放情感和意志,干预和破坏自然界的秩序;这个观点表达了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 揭示了人与自然界的相互依存关系,是特殊深刻的;今日,我们强调疼惜自然环境,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正是这一思想的继承和进展;需要指出的是,中和的观点,是中庸的核心观点,是全文的灵魂;其要领是讲行为的节制性和适度性;毛泽东有句名言“有理、有利、有节”,其思想渊源就是中和;这六 个字,既包含做事的原就和依据,也包含做事的方法和艺术, 布满了思想聪慧, 是门高校问;在许多情形下,人的聪慧与愚昧、行为的成功与失败,就在于这六个字的把握上;因此,我们学习中庸 ,确定要很好地懂得中和的思想,把握好中和的原就;【原文】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 很少 能久矣!”子曰:“道之不行 实行 也,我知 知道 之矣:知 聪慧 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 知道 之矣:贤者过之, 不肖 不贤的人 者不及也; 人莫不饮食也, 鲜能知味也; ”【译文】 孔子说:“品德高尚的人恪守中庸之道,缺乏修养的人反其道而行之;品德高尚的人之所以能做到恪守中庸,是由于他任何时候都能处事适中;缺乏修养的人之所以违反中庸之道,是由于他做事无所顾忌;”孔子说:“中庸是至善至美的真理,可是人们已经很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