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大学教育的五大观念转变

上传人:I*** 文档编号:210675847 上传时间:2021-11-1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8.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现大学教育的五大观念转变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实现大学教育的五大观念转变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实现大学教育的五大观念转变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实现大学教育的五大观念转变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实现大学教育的五大观念转变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实现大学教育的五大观念转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现大学教育的五大观念转变(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实现大学教育的五大观念转变 摘 要更新观念是发展大学教育思想观念领域的一项重要任务。具体言之,必须实现五大观念的转换:即应实现由国家办学观到社会办学现、学科本位观到市场本位现、政府服务观到客户服务现、精英人才观到复合人才现、机械管理观到生态管理现的转换。关键词大学教育;更新观念;转换思想观念来源于社会实践而服务于社会实践。教育思想观念也不例外。经过二十余年的改革开放实践,我国大学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伴随大学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作为大学教育发展的社会背景也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以至现有的某些教育观念难以适应当今大学教育事业发展大势,难以担当起对当今大学教育事业的指导。然而,实践基础

2、上的观念创新是大学教育事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因此,我们必须突破那些陈旧过时的大学教育观念,与时俱进,建立新的适应并能引领当今大学教育发展的新观念。在当前情况下,我们必须建立起如下五大观念:社会办学观传统的办学模式是政府办学或计划办学。政府办学观的基本含义是:在资金上,由国家投入;在管理上,搬用行政管理方式;在具体教育事务上,由国家指导。概言之,政府办学观就是政府包揽一切的观念。无疑,政府办学观,曾经在我国大学教育发展中扮演过重要角色,发挥过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改革的深人,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大学教育事业也有了深刻的变化,致使政府办学观已不能满足大学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在:第一,政府办学

3、观,容易滋生一种“等靠要”的依赖意识。既然学校由政府来办,资金完全依赖政府财政拨款,自然会形成国家给多少钱就做多少事的习惯,并最终形成一种“资源约束”效应。第二,政府办学观,会破坏大学教育自身发展的规律。既然大学教育概由政府操办,那么教育资源配置的计划、发展规模等亦概由国家制定,而国家制定的规划极有可能与大学具体发展情况相矛盾,致使不在计划之内或没有列入计划的但却是急需发展的教育事业,得不到应有的发展。第三,政府办学观,会造成大学管理的行政化。既然大学教育悉由政府操办,那么政府的管理形式必然会移植到大学中来。但大学与行政机关完全是两种不同的事业实体,将行政机关的管理模式沿用到大学教育事业中,必

4、然对大学教育管理造成消极影响。第四,政府办学观,也会约束大学的自主创造性。既然大学一切悉由政府安排,致使大学教育事业的决策者、工作者容易形成惰性,不思考、不作为,从而抑制着大学决策者的智力和活力。因此,政府办学观虽然根深蒂固,但要发展大学教育事业,实现教育为人民服务的庄严承诺,就必须实现对政府办学观的转换。那么,什么是我们现在需要的办学观呢?社会办学观。所谓社会办学观,就是指:在办学资金上,走社会融资之路,鼓励社会人士出资加入办学的行列,实现办学主体多样化;在管理上,结合大学教育的特点,引入企业管理模式,盘活大学运行机制;在大学教育的具体事务上,比如大学中的学科建设、科研规划、后勤服务、学校结

5、构形式等,都悉听学校自主安排实行。所以,确立社会办学观对推动大学教育事业的发展是极为有利的。因为:第一,社会办学观的确立,意味着参与办学主体的增多,意味着办学资金的增多,这将对大学基础设施现代化、师资队伍水平的提高和科研计划实施都是有利的;第二,社会办学观的确立,意味着大学可以较大程度地获得办学自主权,从而一方面可以减轻政府的经济压力,另一方面减少大学对政府的依赖,大学可以根据社会的需要而调整自身的学科结构、研究计划、办学规模。第三,社会办学观的确立,意味着大学可以自主地拓展办学空间,在办学模式上走多样化的道路,可以通过引入资金或引入教研人员,还可利用其它高校资源发展自己,也可以将自己的教育资

6、源输送出去,使大学教育办成一个真正充满活力的事业空间,实现“大学城”效应。第四,社会办学观的确立,可以建立起办学者主体意识。既然大学投资主体不仅是政府,还有社会上的企业、企业家或民间团体,那么办学主体将可实现由“虚”到“实”的转换,这对大学发展是有根本意义的。因此,我们要努力建立起社会办学观,逐步推行办学的社会化。市场本位观大学教育的发展应以什么为本位?对现代大学教育而言,是一个十分重要且必须回答的课题。传统发展本位观是学科本位观。其基本内涵是:大学教育的所有工作都围绕着学科建设而展开。具体言之,大学的资源配置、大学师资队伍建设、大学的经费投入、大学的项目申请、大学的课程建设等,总之,大学教育

7、的一切行为,皆服务于学科。然而,以学科为本位的观念,在今天看来,对大学教育的发展越来越显出其消极性。主要表现在:第一,以学科为本位,会阻碍大学教育事业的现代化进程。学科虽然是大学教育事业的重要内容之一,但学科本身既不是大学教育现代化的唯一代表,更不是推动大学教育现代化的根本动力。大学教育的基础是人类生产生活实践,或称之为“市场”,而“市场”是不断变化不断更新的,换言之,大学的发展模式、学科建设、追求目标,只有跟随市场实践才能不断推进其现代化进程。第二,以学科为本位,影响大学教育社会功能的实现。推行学科本位观,以学科建设为大学教育追求的唯一目标,容易养成为学科而学科的意识,并因此忽视大学教育的社

8、会效果,也因此产生“所学”与“所需”脱节现象。第三,以学科为本位,会影响大学在知识方面的创新。因为学科本位观一方面容易增强人们对传统学科的依赖,对建设新学科缺乏热情;另一方面会导致人们轻视市场实践对新学科、新知识产生的意义。所以,学科本位观必然会影响大学的知识更新和学科更新。那么,我们现在需要一种什么样的发展本位观呢?市场本位观。所谓市场本位观,就是大学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市场。具体而言则是,大学中所有资源的配置、学科的建设、师资队伍结构、课程设置和项目申请等,皆以市场为中心。这种市场本位观的建立,将会产生如下积极影响:第一,推动学科建设,促进新兴学科的产生。以市场为发展本位,意味着大学的

9、学科建设必须有变化,学科的优质与否就看其与市场“亲密”程度如何;意味着大学要不断吸纳、增设新兴学科,因为市场就是当代人类实践,它会不断提出新的课题,而新课题往往需要多种学科共同合作来解决,从而会提出建设新兴学科的需求。第二,促进大学各学科之间的科际整合或科际合作。市场是动态的,复杂的,其所提出的问题往往也是错综复杂的,不是某个学科单独可以解决的,而只有不同学科的同时使用、共同攻关才可解决,这就需要打破院系间的高墙、学科间的壁垒,从而实现科际整合。第三,有助于大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建立市场本位的大学发展观,意味着大学的所有资源,应最大程度地根据市场进行配置。由于市场需要本质上也就是人类生产生活或国

10、家建设的需要,所以按照市场需要配置大学资源,应是积极、有效的。因此,我们应逐步实现由学科本位观到市场本位观的转换,以健康快速地推动大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传统的大学教育服务观是一元的,即服务国家或政府。大学培养的人才概由政府负责消化。这种政府服务观是在“计划教育”背景下形成的。但这种服务观显然到了需要更新的时候,因为它作为当今大学教育的服务观已显现出危害性。主要表现在:第一,政府服务观可能给政府带来巨大的用人压力。一方面,随着社会结构的分化、产业的分化,以及政府机构的改革,使得政府的消化能力极为有限;另一方面,既然大学的教育服务只有一个对象,即政府,这就意味着大学教育所培养的人才,都应等待政府的召

11、唤和安置,而无需自己主动自谋职业,从而形成大学、社会和学生对政府的就业依赖。因而政府服务观对政府对大学而言都不是一件好事。第三,政府服务观不利于大学教育的产业化,不利于大学教育社会功能的实现。既然大学教育服务的对象是政府,那以当今大学教育的产品多样化和对象化要求将受到抑制。如科技成果、科研理论和知识产权的转让或采用,政府并非有能力完全解决这个问题,而需要依靠政府之外的力量(企业、公司、社会中介组织等)。从大学教育的价值追求目标看,政府之外的客户的需要才是大学教育所应真正满足的。而按政府服务观,政府之外的广阔社会将被置于大学教育服务视野之外,自然也就谈不上大学教育社会功能的实现。第四,政府服务观

12、,不利于大学自身的建设。既然大学教育仅仅是为政府服务,那么,政府需要什么就做什么,政府要求怎样做就怎样做,这是违背大学教育规律的,也是对大学教育创造力的温柔扼杀,从而不能激活大学的精神和活力。因此,我们必须更新政府服务观,建立一种新的服务观。新的服务观即客户服务观。客户服务观的本质在于:把大学看成商家,大学教育服务项目都是商品,大学教育应尽最大能力满足客户的需求。客户服务观建立的意义在于:第一,可促使大学教育发展的多样化。“客户”主体的多样性和客户要求的多样性,必然导致大学的多极发展。首先,客户主体的多样性,是指学校服务的对象不再仅仅是政府,而且有学生、企业、各种社会机构、团体、地方部门等等;

13、不再仅仅是青年,而是包括所有具有接收教育能力的人。这种“客户”的多样性,意味着大学教育服务也应是多样的。其次,客户需求的多样性,即不同客户有不同需求,大学为了满足多样性要求而必须发展多种教育模式。第二,客户服务观的建立,有助于大学实现其推动社会进步的真正目的。这里所谓客户,就是社会中所有人和所有团体机构,所以,客户的需求,也就是全社会的需求。因而按客户的要求来发展大学教育,本质上就是按照社会实践要求发展大学教育,也就是落实大学教育对人类和社会的责任与使命。第三,客户服务观的建立,使大学教育建立起真正的评价坐标,从而能推动大学工作的全面改善。客户服务观的建立,意味着听取客户的意见,满足客户的要求

14、,意味着为客户提供一流服务、一流商品。而大学要做到这点,必须经常自我检讨,改善各方面工作,从而促进大学教育的优质发展。可见,建立起客户服务观对当今大学教育的发展是极为重要的。复合人才观大学有不同的类型,不同类型的大学,培养的人才应该是有差别的。比如,高等专科技术学院之类的大学,就是培养专业技术人才。那么一般性本科院校,如师范大学,应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或应建立什么样的人才观呢?以往大学教育的人才观主要是精英人才观和专业技术人才观。所谓精英人才观,即要求大学教育招收的是社会优秀青年,培养的目标是造就社会精英,即以培养各方面的专家或大师为大学教育追求的目标。这种人才观不能说是错误的。但精英人才观的局

15、限也是显而易见的:第一,缩小培养人才范围,既违背有教无类的祖训,又显示出教育权利上的歧视。第二,违背教育实践事实,因为大学所培养的学生并不都能成为精英人才。第三,阻碍大学发展规模和限制大学功能的实现。另一种值得检讨的人才观是专业人才观。专业人才观虽然也没有什么错,但这种人才观对现代大学教育的发展也有消极影响:第一,专业人才观的流行,影响教学质量。使大学都以热门专业为追逐对象,既不考虑师资力量,也不考虑服务质量,从而产生误人子弟的消极现象。第二,专业人才观,不利于人才全面成长,使学生过多注重专业技术的学习,而轻视对人文技能和观念技能的学习与培养,这样不利于人才的全面成长。第三,专业人才观的流行,

16、不利于学生就业。人们以为学习热门专业,就业就高枕无忧了。实际不然,现代社会就业机会不少,但任何一个用人单位,所需要的是全面性人才,因此,专业人才观也是必须抛弃的。那么。我们今天应树立一种什么样的人才观?复合人才观。所谓复合人才就是指既具有专业技能(指某一专业的业务知识能力),又具有人文技能(指人文社科知识、社交能力,组织、判断、领导工作的能力),还具有观念技能(指价值观念、决策能力、创造性提出新观念,实施所从事的目标的能力)的综合型人才。复合型人才观的建立,至少对大学教育发展有如下意义:第一,有助于大学教育对象的大众化、扩大大学办学规模。复合型人才观主张,凡适龄人都是可以接受、可,以培养的,没有精英大众之别,从而推动大学教育发展规模的扩大,消除大学教育权利上的歧视。第二,有助于大学教育在学科内容、课程设置上的改革,为学生打下宽厚的基础,获得学习思考问题的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调研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