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科视野中的高校特色化理论

上传人:I*** 文档编号:210669199 上传时间:2021-11-1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8.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多学科视野中的高校特色化理论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多学科视野中的高校特色化理论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多学科视野中的高校特色化理论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多学科视野中的高校特色化理论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多学科视野中的高校特色化理论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多学科视野中的高校特色化理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多学科视野中的高校特色化理论(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多学科视野中的高校特色化理论 摘 要:高校特色化是高教界十分关注的理论问题。文章从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生态位理论、竞争力来源理论等多学科的视野中,探寻高校特色化理论基础,分析了高校特色化之必然,以指导高校特色化的实践。关键词:多学科;高校;特色化;理论分析潘懋元教授所说:“高等教育学独特的研究方法可能就是多学科研究方法。”为此,本文将从教育学、生物学、经济学等领域的相关理论中探寻高校特色化理论基础,分析高校特色化之必然,以指导高校特色化的实践。一、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教育学视野中的高校特色化的必然性确证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理论及其特点来看,高等教育大众化使高校特色化成为可能,特色化成为多样化之

2、必然。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高教所所长、西方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重要代表马丁特罗(Martin Trow)教授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指标,探讨数量增长与性质变化的关系,将高等教育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等。同时,他还指出,在高等教育的形式上“大众化必然带来高等教育多样化。”马丁特罗对高等教育多样化的定义是:对应于规模的扩大,新阶段的要素成为制度和结构,整个高等教育多层化、多元化的过程。马丁特罗还说,多样性既是美国高等教育系统非凡发展的结果,又使得高等教育非凡发展成为可能。也只有多样化的高等教育,才能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可见,高等教育大众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高等教育多样化是实现大众化的必经之路。然而

3、,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与多样化又必然带来高等学校特色化。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多样化与高等教育的特色化有着内在的因果关系。下面从如下几个方面来分析:第一,高校特色化以高等教育的多样化为前提和基础。高等教育多样化呈现出以办学主体多样化、办学形式多样化、培养目标多样化、教学内容多样化、培养方式多样化、管理方式多样化等为特征的高等教育多样化的发展格局。同时,在高等教育多样化的格局中,还必须建立与高等教育多样化相适应的多样化的质量观。社会需求是多样的,学校规格是多样的,学科门类是多样的,学生个性是多样的,这些都决定了质量标准的多样化。这种多样化格局的形成,可以说为高等学校特色化奠定了基础。因为,事物的多样化体

4、现的是事物的多样性,多样性的实质就是差异性,特色是生长在事物相互差异基础之上的。可以说,事物的差异性是特色生长和发育的土壤,没有差异,就不可能有特色。我国过去往往用一个模式、一个尺度来衡量所有高校,评价它们的教育质量。比如一讲到质量、水平,就以多少院士、多少博士点、多少科研经费、多少科研论文为标准,导致面向地方办学的院校向面向全国的部委院校看齐,一般院校向重点大学看齐,非综合性院校向综合性大学看齐,使得这些学校不顾自身的条件和特点,盲目攀比,结果质量没上升,不但没能形成新的特色,反而连原有的特色也丢掉了。可见,没有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就难有高等学校的特色化。现在我国高等教育系统逐步走出过去那种统

5、一化、单一型的发展套路,这为高校特色化创造了条件,使高校特色化成为可能。第二,高校特色化是高等教育大众化与多样化发展的必然要求。高等教育多样化,特别是高等教育质量的多样性,要求学校办出特色。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也是多样的。比如现代农业对农科人才的要求有:应用研究、技术开发、技术推广、经营销售等。这几类人才在知识能力结构上既有共同的要求,又有很大的差异性,其最优的培养途径也应有差别。正如蔡克勇先生指出的那样:“高等教育的需求者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用人单位,一是学生。这两者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要求各个高等学校办出特色,以主要满足某类或某几类顾客的需求。

6、”同时,在需求日益多样化和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中,特色就是质量,特色就是水平,特色就是生命。各个学校办出特色,也正是学校求生存、求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提高整个高等教育系统整体效益的要求。可见,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中,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校办出自身的个性、办出自身的特色,这或许是我们认识和把握教育规律的关键所在。第三,高校特色化是高等教育多样化的表现形式。高等学校特色化以求“特”、求“异”为原则,追求的是别具一格和与众不同,正如伯顿克拉克所说的那样:“院校的希望与其说产生于彼此的共同点,不如说产生于相互之间的差异。”可以说,高校特色化的到来,必将是高校绚丽多姿,纷呈特色的时代,这种特色化的格局又

7、将高等教育多样化的局面更加清晰地展现出来。所以说高校特色化是高等教育多样化的表现形式。由此可见,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必将引起高等教育的多样化,而高等教育多样化的格局,又必将带来高等教育层次、类型、形式、质量的多样性,这种大众化背景下多样化带来的多样性与特色化所展示的差异性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并具有一致性,高等教育多样化与高校特色化成为孪生兄弟。二、生态位理论:生物学视野中的高校特色化的必然性确证从生态位理论及其原理来看,“有限的”生存和发展空间要求高校寻找自身的最佳“生态位”,各类高校各安其位是生存和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高校特色化的必然要求。生态位是生态学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它是指在生态系

8、统和群落中,一个物种与其他物种相关联的特定时间位置、空间位置和功能地位。生态位这一概念既表示生存空间的特性,也包括生活在其中的生物的特性,如能量来源、活动时间、行为以及种间关系等。在大自然中,亲缘关系接近的、具有同样生活习性或生活方式的物种,不会在同一地方出现。如果它们在同一地方出现,它们必须利用不同的食物,或在不同的时间活动,有些物种亲缘关系接近或相似而使生态位部分重叠,这时就会出现残酷的竞争。实验研究与野外观察证明,一个生态位只有一个物种,没有两个物种生活在同一生态位中。由此可见,生态位概念不仅指生存空间,它主要强调生物有机体本身在其群落中的机能作用和地位,特别是与其他物种的营养关系。正如

9、两种生活在同一区域且形状相近的食草动物,一种喜食灌木下部的叶子,一种喜食灌木顶部的叶子,这两种动物就是处于不同的生态位,共存是可能的。这就是生态学上的“特化”现象。因此,在自然界中,亲缘关系密切、生活需求与习性非常接近的物种,通常分布在不同的地理区域、或在同一地区的不同栖息地中、或者采用其他生活方式以避免竞争,如昼夜或季节活动上的区别、食性的区别等。相互竞争作用通过自然选择引起形态改变,加强生态分离,使自然界形形色色的生物物种各就各位,达到有序的平衡。生态位理论揭示:每个生物物种、每个个人、每个集团在长期的生存竞争中都拥有一个最适合自身生存的时空位置即生态位;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一个生态位一个

10、物种,不可能有两个物种生活在同一生态位中;生活在一起的物种必须各有自己独特的生态位;偶尔出现于同一生态位中的两个物种必定发生激烈的甚至致命的种间竞争,最后导致其中一个物种在该生态位的灭绝而被逐出这个生态位或者主动改变性状离开这个生态位而转移到或找到更适合自己生存的生态位,该物种我们称之为发生过生态越位行为的物种;但是,如果当资源特别丰富的时候,在生态位重叠的部分并不一定发生激烈的甚至致命的竞争。按生态学原理,人与人之间争夺地盘、争夺权力、争夺荣誉、争夺配偶,企业之间对市场的争夺,政党之间对政权的争夺,国家之间对霸权的争夺都是这一逻辑发展之使然。在当今社会,高等教育的社会资源也是有限的。如何避免

11、不必要的恶性竞争,使各类高校都能健康、持续地发展,也有一个追求最佳“生态位”的问题。在高等教育系统内,存在着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科类、不同地区以及不同服务面向、不同主管部门的高等学校。这些学校客观上都有如生物物种那样的生态位,即最适合自己发展空间问题和为适应特定生存空间所形成的特性问题。具体来讲,其发展空间表现在:各类学校各有各的服务面向和行业,各有各的生源群体和毕业生就业去向,各有各的获取经费的渠道等;其适应特定生存空间所形成的特性表现在:各有各的办学思想和理念,各有各的历史和传统,各有各的学科和师资优势。也就是说,它们本身应处在不同的生态位。如果这些学校都根据自己的客观实际和自身所处的

12、环境,找准自己的“生态位”并各安其位,一些学校吃“灌木下部的叶子”,一些学校吃“灌木顶部的叶子”,其共同发展是可能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准确定位的问题。然而,在我国高等教育系统内,生态错位和重叠的定位现象比较严重,学校定位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发展目标上的盲目攀高,职能定位上的趋同,层次比例上的失衡,办学主体上的单一等现象。激烈的生存竞争导致了不应该有的生态学上的“泛化”现象在高等教育系统内出现,即当资源不足时,捕食者往往形成杂食性或广食性。由于泛化可利用的资源较多,生态位的宽度增加,但容易发生不必要的竞争。这种状况导致的后果是,重点院校拼命扩大规模,增加办学层次,抢占了地方院校的资源;地方院校照

13、抄照搬重点院校的模式,拼命追求上层次和发展自身本无太多资源的学科与专业,也想争得一份本不该属于自己的领地。因此,在教育资源上,一方面需要巨大的教育投资,一方面又浪费了有限的教育资源;一方面学生无学上,一方面学校招生难。这种因定位不当所发生的生态位冲突或重叠现象,其结果不是“双赢”,而是“双输”。高校走特色化的发展道路,正是要遵循生态学原理,找准自己的位置,探索最适合自己发展的途径,形成生态学上的“特化”现象,以回避恶性竞争,获得较好的生存与发展。即选择独特的办学取向,占领独特的教育资源,发展有特色的项目,培养有特色的人才等。在这里,生态学上的“特化”与社会学上的“特色化”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也

14、可以说,生态位理论是高校特色化的理论基础之一,为高校特色化提供了思路。三、竞争力来源理论:经济学视野中的高校特色化的必然性确证从竞争力来源理论及其规律来看,竞争力来源于竞争优势,特色化的过程正是竞争力形成的过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是一种普遍规律,是市场经济框架下经济运行的动力,在市场较量中能否取得优势地位主要靠经济竞争力。然而竞争力的强弱,取决于谁拥有竞争优势。亚当斯密(Adam Smith)提出了绝对优势的概念,它是指世界上生产成本最低的出口品,是一种绝对成本优势的观点:一个国家生产某种商品的实际成本即劳动耗费绝对地小于其他国家,具有绝对优势,那么这个国家就应专业化生产这种商品,其他国家

15、则在这种商品的生产上处于绝对劣势,就不应生产这种商品,而应将这种商品的生产全部让给具有绝对优势的那个国家,并从那个国家进口这种商品。但是,贫国对富国几乎在所有的产业和商品上都没有绝对优势,而富国对贫国则几乎在所有的生产和商品上都居绝对优势,如果仅按绝对优势进行国际分工,贫国和富国之间实际上就不可能进行国际分工。如何按照成本绝对优势进行国际分工,亚当斯密实际也发现了比较优势的原理,他认为:“现在最富有的国家,固然在农业和制造业上都优于邻国,但制造业方面的优越程度必是大于农业方面的优越程度。而在农业方面,富国劳动生产力未必都比贫国劳动生产力大,至少不像制造业方面一般情况那样大。如贫国的耕作,尽管不

16、及富国,但贫国生产的小麦,在作物品质优良及售价低廉方面,却能在相当程度上与富国竞争。”根据竞争力来源和比较优势理论,高校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拥有竞争力,竞争力取决于学校竞争优势,而竞争优势主要靠学校的比较优势和绝对优势。而学校比较优势和绝对优势显现出来的就是学校特色。由此可见,学校追求特色化,就是追求竞争力;追求竞争力,就必需发展特色;学校拥有特色,就拥有竞争力,就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在高等教育系统内,每所高校都拥有自己的优势,有的所拥有的绝对优势多一点,有的拥有的绝对优势少一点,可能仅有比较优势。这些都是竞争优势,都是潜在的竞争力。高校特色化是以自身的优势为竞争优势,从而使潜在的竞争优势转化成现实的竞争力的过程。可以说,特色化的过程也正是竞争力形成的过程。所以无论是综合性院校,还是单科性院校;无论是部委重点院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调研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