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观重构与高等教育质量观转变

上传人:I*** 文档编号:210641757 上传时间:2021-11-1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9.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才观重构与高等教育质量观转变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人才观重构与高等教育质量观转变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人才观重构与高等教育质量观转变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人才观重构与高等教育质量观转变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人才观重构与高等教育质量观转变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才观重构与高等教育质量观转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才观重构与高等教育质量观转变(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人才观重构与高等教育质量观转变 摘 要:人才的基本含义包括几个方面:人才必须是有知识的;人才是发展的;人才是多元的;人才的价值在于贡献。高等教育要在这样的人才观思想下确立新的人才培养质量观念,实现从绝对质量观到相对质量观的转变,从局部质量观到全面质量观的转变,从一元质量观到多元质量观的转变,从本体质量观到社会质量观的转变。关键词:人才现;高等教育;质量观党的“十六大”提出了人才强国的战略,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对人才的概念作了新的定义。人才观重构已成为教育界尤其是承担高级专门人才培养工作的高等教育界的一个新话题。而人才观的重构必然涉及对人才质量观念的转变。质量是生命,是高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在

2、新的形势下,如何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是高校面临的重要问题。 1 人才的基本含义什么样的人是人才?在不同的社会和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评判标准。但是,时代呼唤人才,人才推动事业,这是一个社会发展的恒久定律,所以,人才有它基本的内涵。笔者以为,不管在什么时候,人才总会有如下表现:其一,人才是有知识的。知识是一个神圣的词汇。在哲学领域,知识被定义为“经过辩护的真实的信念”。柏拉图在论知识一书中详尽地探讨了知识的定义。他的古典定义认为:“知识是与感觉、意见有区别的一种判断,知识是确实的判断,知识是一种伴之以论究的判断。”此后千百年来,人们没有停止过对知识的研究。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人们对知识的理解有了新的认

3、识。1996年,OECD发表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报告,报告中把人类迄今为止创造的知识分为4种形态,即事实知识一指可以直接观察、感知或以数据表现的知识;原理知识一知道为什么的知识;技能知识一知道如何去做的知识;人力知识一知道某件事,并且知道如何做某件事的知识。此外,“知识就是力量”“人才就是知识的化身”等看法早巳深入人心。笔者认为,人才的意义在于它与知识的关系。人才之所以是人才,就是他在知识的把握上与众不同,高人一筹。因为,知识是有层次的,低层次的知识是一种客观记录下来的数据及经过整理而成的信息。中间层次的知识是主体对各种数据和信息进行价值解释与价值选择,并被赋予意义之后的知识。高层次的知识是

4、智力,即是一种将有效的数据和可靠的信息内化为有用知识的能力。所以,人才不但有知识,还要分析人才知识的层次,以此来区分人才的高低之别。美国哲学家怀特海曾经说过:“一个满脑子只是塞满资讯的人,是世界上最没用的无聊汉。”由此,我们在大学教育中应该进行什么样的知识教育,对人才的培养和评价应该具有什么样的标准,就是不言自明了。其二,人才是发展的。历史事实反复证明,政以人兴、国以才盛。重视人才的时代一定是国运昌盛的时代。反过来,国运昌盛的时代也是人才辈出的时代。人才的成长有一个过程,人才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在社会环境中逐渐成长的,我们要看到人才有它的成长发展的规律和机制。教育的任务就是利用这种规律和机制

5、充分调动每个人的潜在素质,把“潜人才”开发并造就成大批优秀人才是教育的最高使命。当今,人才竞争已经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人才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水平,以及应对人才竞争全球化的战略措施,从根本上决定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所以应从发展的眼光看待人才,重视培养造就人才的过程,建立人才培养的科学机制,不拘一格降人才,才能使我们的国家人才辈出,在国际人才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其三,人才是多元的。人才标准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人才标准的内容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江泽民同志根据上世纪末世情与国情的变化,提出了要坚持“全面发展”的人才标准,要求人才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他说:“只有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

6、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献身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才能保证我们国家的长治久安。”随着党“十六大”以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艰巨任务的提出和进程的加快,我们迫切需要把一切积极因素充分调动和凝聚起来,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不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不论是简单劳动还是复杂劳动,一切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贡献的劳动,都是光荣的,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在这样一个总的原则和时代背景下,中央人才工作决定对人才的标准作出了新的界定,明确提出了只要具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为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

7、业中作出积极贡献者,都是党和国家需要的人才。这一人才观念是一个历史性突破,充分强调了人才的广泛性,扩大了传统人才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指出人才存在于人民群众之中,鼓励人人都作贡献,人人都能成才。然而,人才不是自发形成的,人才也是多元的,高精尖人才更是我们所迫切需要的。虽然人才的概念有所扩大,不能就此对培养人才的要求有所降低。在高等教育领域,我们还是要重视精英人才的培养,因为精英人才是我国宏大人才队伍中的核心人才和骨干人才,是各条战线上的领军人物,具有引领时代发展的作用。中央在明确提出人才强国战略的同时,明确指出:“坚持三支人才队伍建设一起抓。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

8、主体,必须分类指导,整体推进。着重培养造就大批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带动整个人才队伍建设。”所以,在多元的人才观下,应重点强调精英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培养,而这正是我们高等教育的责任。其四,人才的价值在于贡献。人才的成长借助个人的奋斗,更离不开社会需要的鼓励。恩格斯说过:“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人的成长离不开时代的制约,人才也与社会的需要密切相关。人类历史已经证明:社会有变革自然的需要、变革社会的需要和科学文化发展的需要。哪种需要最迫切,哪种人才的产生和成长就最多最快。所以,人才要以社会发展为己任,为社会作出贡献,是

9、评价和衡量人才的试金石。人才并不是什么特殊材料做成的,他的成才离不开社会全体成员的支持与滋养。爱因斯坦用十分质朴的语言说:“我们吃别人种的粮食,穿别人缝的衣服,住别人造的房子。我们的大部分知识和信仰都是通过别人所创造的语言由别人传授给我们的。个人之所以成其为个人,以及他的生存之所以有意义,与其说是靠他个人的力量,不如说是由于他是伟大人类社会的一个成员,从生到死,社会都在支配着他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曾几何时,自我中心的价值观一度流行,许多人过多地强调自己的功利。在他们看来,只要自己获取学位、文凭、职称,就是人才了,并以此为借口,沉湎于制造自己的所谓“成果”,逃避为他人、为社会服务的工作。新时

10、期,要破除过去重形式、重外表的人才标准下拼学历、比职称的评价体系,在坚持德才兼备原则的同时,将品德、知识、能力、业绩确立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新的人才观重新确立了个人为社会、为时代多作贡献的价值标准。这将指引我国的高等教育深入改革,确立科学的人才观和质量观,培养出更多的有真才实学并能为社会贡献力量的人才。 2 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观转变质量是人们对事物内在属性的量度的判断。高等教育质量是人们对于高等教育达到其预定目标程度的衡量。高等教育质量观的核心是,高等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由什么样的标准来检验人才目标的实现程度和实现该目标对社会各方面的意义。一般而言,有什么样的高等教育人才观,就会有什么样的

11、质量观,反之亦然。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可以把高等学校看作是人才生产的基地。一方面,对“产品”质量的最终检验是社会用人单位,即只有满足社会需要的高等教育才是“有质量”的高等教育。用人单位是高校毕业生的最大雇主,也是高等教育“产品”的直接受益者。由于现代企业和事业单位的生存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才的综合素质,因而它们对高校毕业生的质量十分关注。遗憾的是,目前社会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质量总体评价并不高。另一方面,学生也是对高等教育质量的一个评价主体。学生感知教育质量的优劣是重要标准,即是否能学到有用的知识,是否能有效地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综合素质,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育环境是否满意等等。换句

12、话说,学生不仅要追求高等教育在未来社会生活中的价值,而且要重视高等教育的直接消费价值。但是,目前我们高等教育的质量是不能令学生满意的。前几年,广东高校的一次调查显示,学生对高校教学质量满意的仅为 2.7%,而不满意的竟高达77%。中国教育报刊载的对12398名大学生的调查结果表明,79%的大学生认为在学校里学不到有用的东西,77%的人认为所学知识与现实脱节,80%的人对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不满意。这说明高等教育的质量存在的问题非常严重。严重的质量问题从深层次反映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些令人关注的弊端。弊端之一:高等教育没有把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放在首位,而是满足于一些表面的量化指标体系的完成上。管理者更

13、多地是看一个学校的校舍、图书资料、仪器设备以及博士点和硕士点的数量。对教育教学的评价也主要是看多少课时、多少学分、多少课题项目、多少论文等,而对一个人经过大学几年的培养,在德、识、才、学上的素质却缺乏真正的考查。目前,全社会都在谈论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应是贯穿于全部教育教学活动之中的根本原则和教育理念,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必须从根本上改革现有的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模式、专业设置原则和学制设置原则等,从人才的内在要求上体现高等教育培养与提高人的素质的目标。弊端之二:虽然高等教育近年来的改革已经在高等学校引起了深刻的变化,但是,它还没有从根本上触动传统高等教育固定的、不变的、绝对的

14、人才质量标准。我们的一些专家和教师,甚至教育管理者,实际上还在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高等教育模式出发,从“量”上来衡量学生,以同样长度的学制、完全齐一的课程内容、同样规格的知识结构、呆板不变的授课方式、缺乏新意的授课内容等,来“剪裁”不同特点、不同层次的学生,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这是制约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症结。知识经济时代的高等教育应是以人的内在素质的普遍提高为目标的文化启蒙式和智能造就式的素质教育。因此,我们应当在加强教学设施、教学资源和师资队伍建设与发展的前提下,推动原有的高教理念的革命,从根本上实现高等教育质量观念的转变。转变之一:从绝对质量观到相对质量观。传统的高等教育服从于

15、一种绝对的、以给定的知识的传授和记忆为内涵的质量观,学校培养的人才只要符合国家按计划的对口需要就行。而信息化时代的高等教育是社会活动主体素质提高的必要途径,因此,它并不受限于某一固定的或绝对的知识水准,而是着眼于每一个人在原有的基础上知识结构、文化价值观、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高,而这种提高本身就是一种质量。知识经济时代有一个基本原则,即人类创造力的发挥是经济增长的根本源泉,创新是知识经济运行的基础和动力。这对知识教育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要求,要求知识教育必须是一种创新教育。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发挥知识的最大价值,使知识教育在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上发挥应有的作用。大力倡导并推行以创新能力培养

16、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可以解决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间的矛盾。转变之二:从局部质量观到全面质量观。过去,高等教育对人才的评判往往是局限在学生的学习方面,且还是以考试分数的高低为主要评价因素,这使得许多大学生追求一些片面的发展。应该说,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标准是依据社会发展需要来决定的,人才培养的目标确定之后,必须建立全面质量管理体系,以保证高等教育的质量。质量管理是指确定质量方针、目标和职责,并在质量管理中通过诸如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等工作实施的全部管理活动。全面质量观要求能够保证质量形成过程的各个环节职能的实现。教育系统是与学生全面素质的形成直接相关的各个环节的集合,包括教学、科研、社会实践、校园文化教育等,整个教育系统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在高等教育领域,质量管理是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调研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