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科人才培养的困境及出路

上传人:I*** 文档编号:210641731 上传时间:2021-11-1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7.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文社科人才培养的困境及出路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人文社科人才培养的困境及出路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人文社科人才培养的困境及出路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人文社科人才培养的困境及出路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人文社科人才培养的困境及出路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文社科人才培养的困境及出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文社科人才培养的困境及出路(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人文社科人才培养的困境及出路 摘要:人文社科专业是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分支,是一个重要的学科体系,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就业等问题的影响,人文社科专业在近年来发展受到了限制,人才培养面临许多问题,影响了学校的格局平衡和社会人才体系的发展。因此,要不断寻找人文社科专业的发展出路,改变当前的发展格局,促进人才的培养,为社会提供更多高质量的人才,促进人文社科专业的循环发展,实现双赢的目的。关键词:人文社科,人才培养,困境,出路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人才培养内容和人才培养方式也在不断更新,特别是我国高新技术的发展,促使我国高校不断地随社会的发展进行相对应的改革和创新,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今社会人才培

2、养的要求。长期以来,人文社科类专业不断地为社会输送优质的人才,但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只有找到这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才能使人文社科类人才的培养走出困境,找到新的出路。1 我国人文社科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境由于人文社科类专业在学习时主要注重课本知识,学习一些相关的理论,在培养方式上较古板,依靠死记硬背,趣味性不强,并且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不注重实践环节,因此,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差,创新意识不足。1.1 创新意识淡薄由于受到传统教育方式和外界的影响,人文社科类专业的学生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常常选择死记课本知识,并且学校在传播知识时常常沿用传统的教育模式,导致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在实际工

3、作中遇到问题时就会手足无措,无法采用灵活方式来解决问题。1.2 对实践教学不够重视大部分人文社科专业沿用传统的教育理念,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践环节,在教育过程中没有形成完整、清晰的活动体系,并且缺乏相应的考核体系,使得实践教学的地位较尴尬,缺乏明确的目标。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实践活动在教育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理论教学和实践要紧密的结合起来,相辅相成,才能培养出优质、全面的人才。但在实际运用中,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高校将实践环节安排在理工科的教育中,忽视了人文社科专业中实践活动的地位以及受到课程的限制,因此,在教学分配中,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课程比例安排不明确。另外,高校缺乏行之有效的

4、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因此很难对教学活动进行监控。1.3 应用型人才内涵不明确长期以来,由于受到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的影响,应试教育在我国的地位可谓是“不可撼动”,我国教育事业一直不能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导致我国的人才培养方式过于落后,学生们只知道死记硬背,不能真正理解其中的内涵,不能做到举一反三,培养出来的都是“书呆子”类型的人才,并且课堂气氛沉闷无趣,特别是在人文社科类专业的学习中,这种现象尤为明显。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教育事业一直在寻求突破,希望培养出一些具有创新精神、能力全面、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但很多高校目前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内涵还不明确,在人才培养的方式上比较落后。实际上,应用型人才指的是

5、将技术与理论结合起来,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的生产、生活中去的技术型人才。与其他类型人才的培养方式相比,应用型人才的知识结构是紧密围绕社会生产和生活的,不仅教授学生基础的科学文化知识,更加注重将社会最新的发展动态介绍给学生,更加满足社会一线的实际需求。除此之外,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更加注重对实践能力的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使人才更好地融入到社会生活中去,在满足自身发展的同时,为社会做出相应的贡献。但目前我国人才的培养方式依旧受到传统方式的影响,并且一些高校还不能清楚的认识应用型人才的内涵,因此,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尚在探索之中。1.4 人才培养目标未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缺乏特色总体来说,我国高校在专

6、业设置方面主要从两个出发点进行考虑:一是该高校的优势与历史,二是市场的需求。长期以来,我国高校都是按照这两个方面开设相关专业。由于人文社科类专业涉及的领域较大,面积较广,很多专业的发展并没有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例如会计专业,长期以来会计专业都炙手可热,很多学生在选择专业时将会计作为自己的主修专业,甚至现在很多修第二专业的学生都将会计作为自己的首要选择。但是由于区域的不同,优势产业往往也是不同的,因此,单纯的学习会计基础知识,而不去考虑当地主导产业的类型,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会计人才,对于当地区域经济的发展来说,是起不到丝毫作用的,更不用谈为地区经济贡献力量了。对于以上问题,当地高校应该有充

7、分的认识,并且保持清醒的头脑,因为这在客观上将会影响学校人才培养的定位、学生的就业前景。但是在实际调查中发现,很多高校并未对这些重要的问题进行相应的归纳、总结,及时进行分析、讨论,缺乏深入的思考,因此导致人才的定位不清晰,培养的人才缺乏优势和竞争力。由于高校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很多学生在毕业后选择回到自己的家乡或者到一些一线城市进行打拼,如果高校人才的培养没有抓住地方经济发展的特色,就会使学生对于自己的职业规划不清楚,这对于学生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1.5 人才培养模式趋同化人文社科类专业具有一些相似之处,不管是从历史、文学专业,抑或是从管理、法律等专业来看,这些专业主要都是学习一些理论知识,学

8、习大量的文化基础,并且将来从事的工作主要是一些管理类、会计类、研究类的工作。因此,这些专业在知识的传授上基本上都采用“填鸭式”的教育方法,死记硬背各种基础理论、历史资料、相关案例等,人才培养的方式趋同。长此以往,人文社科类专业的学生将成为“理论知识全备、实际应用技能为零”的人,这对于学生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高校要积极转变教育方式,改革培养方式,将教育与实际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学生不被社会所淘汰。2 大学人文社科专业不景气的原因2.1 经济体制的改革影响人文社科类专业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我国教育事业受到重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该年代的主要目标,很多人都没有正确的认识到政策背后

9、的意义,因此,很多的人文学者下海经商,导致人文社科类专业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例如史学专业,在文革时期,史学是紧跟政治的发展步伐,相关的学术研究是片面地,因此,在文革时期结束之后,缺乏相应的政治背景,在面对经济体制改革时,史学就显得徘徊不前。经济体制的改革必然伴随着相应政策的变革,由于缺乏明确的发展目标,人文社科类专业的发展受到了相应的限制。2.2 应用学科的冲击影响了人文社科类专业的发展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使得我国很多高校都积极开设相关的经济专业,例如经济管理、市场营销、金融管理、经济贸易、会计等专业。然而在大家看来,语言专业,例如英语、法语、意大利语等专业是“应时性”的,与其相似的还有计算机

10、专业等,这些专业是与当时的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例如,改革开放使得经济全球化,英语、法语、汉语等适用范围较广的语言已经成为该时期经济文化交流的通行证;科技的发展使得计算机走入寻常百姓家,逐渐替代了传统的计算、处理方式,这些都是与时代密切相关的。又如工科类的专业是实用型的,因为这些专业在今后的生产、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许多活动都是依靠这些专业人才进行的,对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历史学主要是研究历史发展、历史人物、文物的,这些专业与现实生活的差距较大,在市场经济生活中基本上不被人所谈起。并且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之后,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社会地位发生变化,从计划经济之下的政治定格转变成经济、政治双

11、定格,因此,人们的思想观念随之发生重大变化,在竞争意识增强的同时,人们的行为方式则更加注重于追求短期效益,例如史学一类的专业由于短期效益不明显而备受社会的冷落。2.3 人文社科类专业教育特点不突出,研究目的不明确与工科专业不同,人文社科类专业由于覆盖面积较广,涉及领域较多,因此人才培养目标不如工科专业定位清晰。例如,工科专业在人才培养时,已经对未来学生的发展方向有了一个基本的定位,要学习什么样的基础课程,做什么样的基础研究,掌握相应的数据分析能力,并且会使用相应的仪器设备等,相对人文社科类专业来说,实践的机会较多,并且相应的教材、课程、仪器已经配备齐全,学生只需要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相应的学习即

12、可,就可以掌握相应专业的基础知识。但人文社科类专业不同,由于在学习时这些专业更加偏重于对课本知识的学习,而不会对一些额外的知识进行探索,并且实践的机会较少,使得学生常常是动口不动手,理论知识一大堆,实践能力却为零。并且这些专业在人才培养时,依旧沿用传统教育方法,并未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应的创新和突破,因此教育特点不够突出,研究的目的不够明确。2.4 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在管理上一直处于“松松疲疲”的状态,只要不出事,就不会管理。这样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思想观念,对于高校的发展来说是非常不利的,这样不仅会使领导阶层丧失管理热情,还会影响到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质量。试

13、问,缺乏管理机制,学校的秩序不会乱吗?学生们还有动力吗?特别是人文社科类专业,学校对其管理较工科类专业更松散,没有相应的激励措施,学生们的动力就会丧失,因此,大大不利于人文社科类专业的发展。3 我国人文社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出路要摆脱人文社科类专业的发展困境,我们必须发现其中的问题,找出其原因所在,并且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这样才能促进人文社科类专业的发展,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人才。3.1 找准培养定位,走差异化路线人文社科类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找回刚开始专业设立时的初衷,找准培养定位,树立明确的目标,设立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法,结合当前学科的发展深入思考,人才培养的目标要具有层次性,走差异化路线,培养专业

14、的人才。经济的发展带来社会各方面的变革,有经济上的、有政治上的,人文社科类专业是与经济、政治密切相关的,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人文社科类专业是紧随时代发展的,但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更要关心身边的国家大事、经济生活,将这些内容与知识理论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使人才的培养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从而为社会输送优质的人才。3.2 理念与设施要与时俱进,加大实践技能的培养社会在不断发展,高校和教师的观念也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只有理念跟得上,行动才能跟得上。人文社科类在教学中常常沿用传统的教育方式,创新意识较弱,这些对于人才培养都是非常不利的,只有及时更新思想,才能促进专业

15、的发展。与此同时,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人文社科类专业对于实践技能不够重视,往往只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因此,高校要及时转变思想,加大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发学生的潜能,引起学生的兴趣。3.3 面向区域经济,提升学生的管理能力在上文的讨论中可以看到,人文社科类专业的发展常常忽视高校所在区域和社会大环境的发展,常常导致学生在毕业后进入社会时不能满足社会的要求,对前途感到迷茫,不能及时适应新的环境,经常会感到手足无措。面对这种情况,高校应加强学生与社会的联系,使学生在学校中也可以掌握到最新的市场信息,提出自己的见解,积极参与到经济社会生活中去,不与社会脱节,同时提升学

16、生的管理能力,使学生对自己的人生有一个更好的规划,对自己的人生制定一个合理目标,使人才的培养也可以与时俱进。3.4 塑造学生良好的形象,培养良好的职业品质良好的形象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及时地树立自信心,培养自尊心,还可以使学生有一个阳光的心态,这对学生今后进入社会参加工作帮助巨大。良好的职业品质可以帮助学生在工作中、竞争中获得较大的优势。人文社科类专业在学生培养方面常常沿用旧方法,这些专业的学生与其他专业的学生相比显得较木讷。因此,人文社科类专业必须转变思想,采用新的教育方法,塑造学生良好的形象,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培养良好的职业品质,帮助学生走向成功之路。4 结语大学是我国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为我国社会的发展输送了大批的专业人才,大学校园中专业类别多样,学校开展的课程也是丰富多彩的,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文社科专业的人才培养进入了瓶颈,面临许多的困难,阻碍了自身的发展,但是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调研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