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优质课堂:学生如是说

上传人:I*** 文档编号:210641605 上传时间:2021-11-1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8.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什么是优质课堂:学生如是说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什么是优质课堂:学生如是说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什么是优质课堂:学生如是说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什么是优质课堂:学生如是说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什么是优质课堂:学生如是说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什么是优质课堂:学生如是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什么是优质课堂:学生如是说(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什么是“优质课堂”学生如是说 优质课堂中的学习型共同体不是冷冰冰的机械组合,而是富有生命与生机的,教师与学生围绕着学习与发展的共同愿景,寻找共同的话语体系,不断地在交流、融合甚至是“冲突”中促进优质课堂的生成。更确切的说,学习型共同体是优质课堂的养分,正是在多元交叉的共同体中,本科课堂得以更具张力和活力。联系学习型共同体的纽带是交流,且这种交流并不是单向度的,不仅仅是教师的讲授与传授,而且还包括教师与学生间、学生与学生间双向的或者多向的交流。在沟通交流与亲密互动中,学习型共同体中的师生实现了认知拓展、情感互动、“共生”与“共赢”,这一过程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和学习,也不仅仅借助于精心的教学设计

2、和高超、流畅的教学方法,而是凭借教授自身的经历、体验、理性和激情,靠着知识存在的朴素状态和知识探索的鲜活过程,唤醒青年学子的探索兴趣和创造激情。40由此,注重对教师“教”和学生“学”以及二者的交互与共生,打造学习型共同体生态既是高等教育的本然需要,也是优质课堂生成的重要中介变量。(四)环境:静悄悄的润泽优质课堂生成的影响因素除了教的因素、学的因素、学习型共同体的创建,还有教育环境和硬件设施等背景因素。这里的环境主要指学校的整体教学环境系统,既包括设施环境、自然环境等物质环境,也包括人际环境、学术环境、组织环境等社会心理环境。回归到优质课堂层面,学生感知的环境主要是课堂中的学习氛围与校园中的学术

3、氛围,良好的师生互动与融洽的师生关系形成了浓厚的课堂情境场,校园的学术底蕴与学术氛围构成了学校教育场,在课堂情境场与学校教育场的作用下,教师与学生能真切的感受到浓烈的学习场。这种润泽的、气息相通的场域于潜移默化中唤醒、启迪、浸染、塑造教师与学生的情愫,且这种影响是隽永的、持久的和静悄悄的。老师在课堂上最好能把控好教学氛围。另外,学校也要形成比较良好的学术氛围,要营造良好的校风,还要探索那种批判性吸收的学风学校能否在宏观上起到辅助作用,这对于营造整体的学术氛围,也是很重要的(S1)。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初步构建优质课堂的生成机制(图1)。其中,教师内在人格特质与魅力和外在教育策略与技巧形成了强

4、大的引力和动力,由此构成了优质课堂的重要影响因素。学生在课堂中的深度参与和实质性教育获得保障了学生拥有作为课堂主体的重要仪式感。在教师与学生主体间性的双向互动中,形成了共赢、共生的学习型共同体,教师与学生既是学习型共同体的生成要素,又在学习型共同体中被赋予了新的意蕴与价值。相较于教师要素和学生要素,学习型共同体往往是我们在研究优质课堂生成中较易被忽略的中介变量。作为无形的教育要素,环境以其特有的、不可言状的潜力对优质课堂的生成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图1优质课堂的生成机制五、研究结论与建议(一)多种要素在优质课堂生成中的不同机制本科优质课堂是教师、学生、学习型共同体和环境等要素相互作用的一个综合而

5、复杂的场域。教师对教育的热情、对学生的热爱、对知识的热忱以及对教学的热衷具有强大的引力和动力,身处课堂情境中的学生会潜移默化的受到教师要素影响,从而采取积极的学习策略。学生在课堂中积极主动的参与,愉悦的课堂体验和实质性的教育获得使学生拥有作为课堂重要主体的仪式感,这种神圣的仪式感是学生优质课堂感知的重要动因。优质课堂的生成离不开教师与学生相互促进、共同成长的学习型共同体,教师与学生的通力合作和共同作为是学习型共同体得以创建的最基本要素,一体两面,缺一不可。与教师、学生对优质课堂的生成产生直接影响的作用方式不同,学习型共同体是其生成的中介变量。作为优质课堂生成的重要背景,环境以其特有的“润泽”方

6、式,对课堂中的教育主体产生静悄悄的影响。(二)提供优质课堂生成的重要教育支持实现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质量提升是关键,课堂教学是主渠道。如果教师“漠视”课堂,学生“游离”在课堂之外,显然会出现“失去灵魂的卓越”,回归大学之道的根本在于优质课堂的生成。因此,建议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为优质课堂的生成提供教育支持。1.创建课堂学习型共同体。学习型共同体中的个体拥有共同的愿景、共同的情感取向和行为标准,还有着彼此间和而不同的理解、尊重与包容。师生、生生于差异中寻找共同体的生长点,这是创建学习型共同体的前提与基础,也是共同体持续健康运行的养分。在此基础上,注重对教师“教”和学生“学”以及二者间交互与共生的

7、研究,这是创建学习型共同体的核心旨要。高校需要强化对教师课堂教学理念、教学策略和教学技术等方面的养成教育,及时更新课程体系,同时定期开展多样化活动强化对学生背景的了解,深入研究大学生学习特点和成长规律,将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学校制度与教育性支持进行对接。师生、生生之间在课堂内外的沟通与交流,是创建学习型共同体的重要保障。教师需要不断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技巧,加强课堂中的师生沟通与交流,注意倾听学生的声音,及时提供课堂反馈。师生互通始于课堂而又不止于课堂,拓展师生沟通与交流的渠道,提倡师生间的学术交流,鼓励师生共同参与知识应用、知识探索、知识创新的过程。师生课堂中的互动与课后的密切联系,有

8、利于实现创建学习型共同体的“共生”“共赢”局面。2. 营造教师乐教、学生向学的教育场。优质课堂是教师教的过程和学生学的过程在学习型共同体的中介作用下复合而成的教育场。教育场的营造需要教师与学生双边的思想流动、碰撞与交互。优质课堂中的教师具有“为学而教”的特征,一方面表现出自身良好的人格素养与心理品质,另一方面能营造出促进学生积极学习的课堂氛围。一个热爱教学、热爱学科、热爱学生的教师,不经意间就能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参与与学习投入;一个擅长表达、擅长使用多样化教育策略和教学艺术的教师能营造和谐、融洽、交流的课堂氛围,激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基于此,学校需要不断深化新进教师的入职培训和一般教师的

9、职业补充性教育,强化教育教学方法的同时唤醒教师的教育热情,使教师爱教、擅教、乐教。相较而言,学生是高等教育中的独立个体,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内生动力是重中之重。高校需要营造积极向上的校风、勤勉笃行的学风、严谨治学的研风,加上任课教师及辅导员的正确指引和耐心引导,才有可能塑造学生的爱学、善学、乐学。由此,只有高校、教师、学生各安其位、各展其长、共生互补,才能营造教师乐教、学生向学的教育场,实现优质课堂的生态平衡与和谐发展。参考文献:1Biggs J, Tang C. Teaching for Quality Learning at UniversityM. Open University Pres

10、s, 2013: 1.2Vardi I. The Impacts of Different Types of Workload Allocation Models on Academic Satisfaction and Working LifeJ. Higher Education, 2009(57): 499-508.3Kane R, Sandretto S, Heath C. An Investigation into Excellent Tertiary Teaching: Emphasising Reflective PracticeJ. Higher Education, 2004

11、(47): 283-310.437佐藤学.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M.钟启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45,45.5Gieve S, Miller I K. What Do We Mean by Quality of Classroom Life ? M. Basingstoke: Palgrave Macmillan, 2006: 18.6雷纳特N凯恩.创设联结:教学与人脑M.吕林海,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727Mitten C, Ross D. Sustaining a Commitment to Teaching in a Research-int

12、ensive University: What We Learn from Award-winning FacultyJ. 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 2016(24): 1-14.8周湘林,李爱民.如何面对低效的大学课堂:学生如是说J.高等教育研究,2012(10):67-74.9吴艳,陈永明.大学课堂教学的现状分析及思考基于全国十所高校的实证调查J.高教探索,2015(11):88-93.10周琦.目标与手段的背离学生“隐性逃课”的社会学分析J.当代青年研究,2001(3):16-17.11Feldman I L, Libman Z. Student asse

13、ssment and good teacing: the gap between ideology and practiceM. Sense Publishers, 2017: 205.12Kember D, Wong A. Implications for Evaluation from a Study of Students Perceptions of Good and Poor TeachingJ. Higher Education, 2000(40): 69-97.13Singer E R. Espoused Teaching Paradigms of College Faculty

14、J. 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 1996(3): 659-679.14Hativa N, Barak R, Simhi E. Exemplary University Teachers: Knowledge and Beliefs Regarding Effective Dimensions and StrategiesJ. The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2001(72): 699-729.15Horan M. Attributes of Exemplary Community College Teachers: A Rev

15、iew of the LiteratureJ. Classroom Communication, 1991(32): 346: 354.16White K, Marvin D. Assessing Teacher Performance Using an Observational Instrument Based on Research FindingsJ. NASSP Bulletin March, 1987(71): 89-95.17Simpson R D. Do We Really Know What Constitutes Good Teaching? J. Innovative H

16、igher Education, 1994(18): 239-241.18William J, Smith S M. Learning Factors in the University Classroom: Faculty and Student PerspectivesJ. Teaching of Psychology, 2008(35): 61-70.19Feldman K A. The Superior College Teacher from the Students ViewJ. 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 1976(5): 243-288.20Feldman K A. Ef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调研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