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二章——鱼我所欲也

上传人:1810****630 文档编号:210608566 上传时间:2021-11-14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孟子》二章——鱼我所欲也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孟子》二章——鱼我所欲也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孟子》二章——鱼我所欲也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孟子》二章——鱼我所欲也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孟子》二章——鱼我所欲也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孟子》二章——鱼我所欲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孟子》二章——鱼我所欲也(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Word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孟子二章鱼我所欲也 教学目的: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学会翻译文言文。 3、学习本文对人生的正确抉择。 4、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教学重点: 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学会翻译文言文。学习本文对人生的正确抉择。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箪(dn)蹴(c)苟得(u)不屑(xi) 2、阅读全文,对照课文解释,试翻译课文。 二、导入 1、家作品简介: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题目是编者加的。孟子(约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山东)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

2、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主张法先王。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留在孟子一书中。此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2、解题: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理智。本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重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事情来。他对比了两种生死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

3、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本文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引譬设喻,生动形象;排比铺陈,气势恢弘。体现了孟子一书文笔的特点。 三、正课 1、朗读课文,注意不读错音,读好句子的节奏和重音,要读得流畅,朗朗上口,读出语言的气势和感情。 2、请学生翻译第一段,注意下列字词的解释: 得兼:同时得到。有甚于:比更重要。如使:假如,假使。 由是:按照这种方法。是故:因此,由此可见。非独:不仅仅。 勿丧:不丧失本心。 3、请学生翻译第二段。注意下列字词的解释: 箪: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豆:古代盛饭或其它食品的器皿 蹴尔:用脚践踏着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4、请学生翻译第三段。注意下列字词的解释: 万钟:钟,古代的

4、一种计量器名,六斛四斗为一钟。本词是指很厚的俸禄。 何加:有什幺益处。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以前。全句:从前为了礼义宁死也不接受。 是亦不可以已乎:是,此、这的意思。已,停止、放弃。 5、请学生翻译整篇课文。 6、再次朗读课文。 四、小结 1、通假字 (1)辟通避,躲避。例:故患有所不辟 (2)辩通辨,辨别。例: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3)得通德,感激。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4)与通欤,语气词。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5)乡通向,从前。例:乡为身死而不受 2、一词多义 为:为宫室之美(为了,介词)由是则可以避

5、患而有不为也(做,动词) 得:故不为苟得也(得到)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感激) ,12 【 是:非独贤者有是心(此、这)是天时不如地利也(这是) 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欤)呼尔而与之(给予) 3、虚词(注意之、而、于的用法) 五、作业 1、完成课内练习二 2、熟读课文,并背诵。 第二课时 一、预习 1、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2、思考课后练习一、二、三题。 二、导入:上节课,我们已经翻译了全文,疏通了文意,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探究文章的主要内容,文章主题和写作特色。 三、正课 1、全班朗读课文。 2、提问: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幺作用? 讨论并归纳: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低贱而熊掌珍贵,二

6、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生取义。这里运用了模拟推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3、提问: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 4、提问:所恶有甚于死者所恶可以指哪些事情? 5、提问:故患有所不辟患指什幺? 6、提问:非独贤者有是心是心指什幺? 7、提问:为什幺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讨论并归纳: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人之初,性本善但是只有有道德的人才能保持高尚的操守而不丧失善心(天性、天良) 8、提问:我们学过谈骨气,文中有一个论据,说是古代有一个不接受不敬的施舍, 最后饿死。这

7、个论据与课文第二段用的是同一个典故。请用最简练的一句话概括这个典故。 归纳:贫者不受嗟来之食。 9、提问:为什幺高官厚禄诱惑不了?试举例说明。 10、提问:文中说得了万钟是为了什幺? 11、提问:认为这种作法如何? 12、提问:列举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赞扬了什幺样的人,斥责了什幺样的人? 13、提问:课文运用了许多两两相对的句子,它们的句式相同,意义相近或相反,试找 出两个这样的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14、提问:第三段运用了什幺句式、有什幺好处?(归纳:排比句式,加强语气) 四、小结 本文阐明了义重于剩,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他对比了两种人生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三题。 2、背诵课文。 3、完成练习册。 第 6 页 共 6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