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楼送辛渐13篇范文

上传人:泽玥15****2海阔 文档编号:210593894 上传时间:2021-11-14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45.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芙蓉楼送辛渐13篇范文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芙蓉楼送辛渐13篇范文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亲,该文档总共4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芙蓉楼送辛渐13篇范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芙蓉楼送辛渐13篇范文(4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芙蓉楼送辛渐13篇 【xx热点资讯】 芙蓉楼送辛渐13篇 芙蓉楼送辛渐(1) 芙蓉楼送辛渐原文及翻译芙蓉楼送辛渐翻译 查字典语文网的办公室王老师给各位考生筛选整理了:唐诗三百中芙蓉楼送辛渐原文,芙蓉楼送辛渐原文翻译,芙蓉楼送辛渐作者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的资讯请持续关注查字典语文网。 一、芙蓉楼送辛渐原文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二、芙蓉楼送辛渐原文翻译 迷蒙的烟雨,连夜洒遍吴地江天;清晨送走你,孤对楚山离愁无限!朋友啊,洛阳亲友若是问起我来;就说我依然冰心玉壶,坚守信念! 三、芙蓉楼送辛渐作者介绍 王昌龄 ,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人,又一说京

2、兆长安人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 王昌龄早年贫苦,主要依靠农耕维持生活,30岁左右进士及第。初任秘书省校书郎,而后又担任博学宏辞、汜水尉,因事被贬岭南。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被刺史闾丘晓所杀。 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又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王昌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时谓王江宁。有文集六卷,今编诗四卷。 代表作有从军行七首出塞闺怨等。 芙蓉楼送辛渐(2) 芙蓉楼送辛渐赏析 * 芙蓉楼送辛渐赏析 那场雨 那颗心 那生情“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

3、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芙蓉楼送辛渐是唐朝大诗人王昌龄的一首送别诗。本诗大约作于第二次被贬时开元二十九年以后,系送别老朋友辛渐时而作。另一首为“丹阳城南秋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描写了第一天晚上诗人在芙蓉楼为辛渐饯别时的情景。诗作淡淡的孤独,淡淡的哀愁,透凉的雨水淋在作者冰洁的心上,此生难了的情愫有谁能懂?有谁能解?那场透凉的雨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织成了无边无际的愁网,“寒雨连江夜入吴”,虽是寂寂寒江,可刚才还是明月照高楼,现在江雨悄然而来,莫非这秋雨也因离愁而生。诗人离情萦怀而一夜未眠,又因明日送客不能借酒消愁,一醉方休。已是寒夜,又加寒江

4、,再来透凉寒雨,增添了更多的萧瑟秋意,黯淡离别气氛。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沁透在两个离人的心头。连江的雨势连绵入吴,这一幅水天相连、浩渺迷茫的吴江夜雨图,不也展现了一种极其高远壮阔的境界吗?心底无私天地宽啊。虽是寒雨透凉,但清爽,如同冰洁的心。作者听着雨声,看那雨景,始终有一种离愁萦绕心头,与老朋友相对无言,默默地平明来临。那场透凉的雨呀!请把离愁全部带走。那颗冰洁的心清晨,就要送走客人,辛渐即将登舟北归。诗人遥望江北的远山,想到客人不久便将隐没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感油然而生。在辽阔的江面上,进入诗人视野的首先是孤峙的楚山,看楚山,心潮起伏,问楚山:你孤独吗?你的心像我一样冰洁吗?作者

5、与楚山相依相偎,同病相怜。浩荡的江水本来是最易引起别情似水的联想的,然而王昌龄没有将别愁寄予随友人远去的江水,却将离情凝注在矗立于苍莽平野的楚山之上。因为友人回到洛阳,即可与亲友相聚,而留在吴地的诗人,却只能象这孤零零的楚山一样,伫立在江畔空望着逝去流水。作者与楚山一样的孤独,一样的被透凉的寒雨淋透,那样冰清玉洁。因孤独无人相识,也无人相知,更无人相诉,看着眼前的浩瀚而又洁白无瑕的江水,自然想起“玉壶”,千言万语只化作临别叮咛:“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真切袒露了坦荡的胸怀和坚贞的品格。“玉壶”已是因清澈见底而让人一览无余;“冰”更是因晶莹透明而让人表里皆悉。一颗如冰一般永远表里

6、如一、高洁清白的心盛入玉壶,还有什么见不得人、见不得事的呢?吴地本也如“玉壶”一样,是洁净之地,毫无污染。而一颗冰洁的心毫无瑕疵,多么清正廉洁、积极进取,高风亮节,冰清玉洁,此乃“内怀冰清,外涵玉润,此君子冰壶之德也”。那生难了的情王昌龄曾因不拘小节,“谤议沸腾,两窜遐荒”,开元二十七年被贬岭南即是第一次,从岭南归来后,他被任为江宁丞,几年后再次被贬谪到更远的龙标,可见当时他正处于众口交毁的恶劣环境之中。诗人在这里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正是基于他与洛阳诗友亲朋之间的真正了解和相互信任。“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

7、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这捎去的不是给洛阳亲友平安竹报的口信,也不是洗刷谗名的表白,而是对自己依然冰清玉洁、坚持操守信念的告慰,对蔑视谤议的自誉。凄寒孤寂中,更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诗人在凄凄寒雨中,谁能理解一颗冰洁的心,此生难了。 * 芙蓉楼送辛渐(3) 芙蓉楼送辛渐 芙蓉楼送辛渐是一首送别诗。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首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孤寂之情;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朗胸怀和坚强性格。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芙蓉楼 送辛渐 作者简介 【唐】王昌龄 word/media/image

8、1.gif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芙蓉楼:黔阳的名楼。 辛渐:诗人的一位朋友。 寒雨:寒冷的雨。 吴:三国时的吴国在长江下游一带,简称这一带为吴,与下文“楚”为互文。 平明:清晨。 客:在这指辛渐。 楚山:春秋时的楚国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的山为楚山。 孤:独自,孤单一人。 一片冰心在玉壶:冰在玉壶之中,比喻人清廉正直。冰心:比喻心的纯洁。 作品译文 寒冷连绵的雨笼罩了江面,清晨送别了好友,只留下了楚山孤独的影子。洛阳的亲朋好友如今问起了我,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就像玉壶里的冰块一样清雅、纯洁。 出塞二首: 1: 2: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

9、里长征人未还。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芙蓉楼送辛渐(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2、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诗意,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气节的决心。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今天,我们学习一首流传至今仍广为传颂的唐朝名诗芙蓉楼送辛渐。 2、板题。强调:“芙蓉”的写法、意思。 3、齐读题目。 4、用一句话说说诗题的意思。 二、介绍诗人。 三、 品读重点,深入感悟 1、出示自学提示: 自由读古诗,多读几遍,读准确,读流畅。 结合文中

10、注释,四人一小组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每句诗写了些什么。 在不明白的地方打上问号。 2、回报交流。 指名读诗。随机学习“壶”字。 再齐读。 从诗的前两行,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此时此刻你觉得哪一个词最能表达你的感受? 想一想:诗中的哪两个词语向你传递着这样的感觉和情绪? 什么样的雨称为 “寒雨”呢?“寒雨”怎么样呢? “秋风秋雨秋煞人”, “寒雨”不仅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离别的暗淡气氛。 谁“孤”呢?仅仅是“楚山孤”吗?还有谁是孤零零的? 让我们带着无限的离愁再来齐读这两句诗。 指名读。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最后两句诗写了些什么? “冰心”从字面上看是什么意思,实际上诗人想

11、说明什么? “玉壶”又是什么样子呢? 诗人把自己的心比作玉壶里的冰一样清正廉洁。在与好友分别的时刻,诗人为什么要这样比喻自己呢? 出示写作背景。 阴霾的天气,远离的朋友,再加上众口的毁谤,朝廷的贬谪,诗人没有退却,而是勇敢的面对一切。 所以,临别之时,王昌龄坚强地对辛渐说 一切的一切,王昌龄没有失望,而是乐观地对辛渐说 让我们像王昌龄一样,坚强而乐观地说 同学们已经会从前两句诗中读出孤独、凄凉,从后两句诗中读出乐观坚强。你们会读诗了,你们会吟诗吗? 吟诗,就要入情入境的吟诵,抑扬顿挫慢慢的吟出诗的韵味。 试读。 指名读。 3、拓展延伸。 人生自古重离别。你们还知道哪些送别诗? 4、小结:人生自

12、古伤离别。可是,今天的离别不正预示着明天的重逢吗?只要我们心中有彼此,只要我们学会珍惜,离别将不再是忧伤。 芙蓉楼送辛渐(5) 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word/media/image1.gifword/media/image1.gifword/media/image2.gifword/media/image3.gif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word/media/image4.gifword/media/image1.gifword/media/image3.gif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word/media/image4.gif 芙蓉楼送辛渐(6) 芙蓉楼送辛渐 唐

13、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作者简介 王昌龄,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人。一作太原人。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授汜水尉,再迁江宁丞,故世称王江宁。晚年贬龙标尉。因安史乱后还乡,道出亳州,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擅长七绝,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也有愤慨时政及刻画宫怨之作。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王昌龄集。 芙蓉楼送辛渐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首送别诗,是作者被贬为江宁县丞时所写。此诗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首两句写景,用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也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后两句诗人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与前面屹立在江天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