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工业化

上传人:欣*** 文档编号:210591332 上传时间:2021-11-1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日本工业化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日本工业化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日本工业化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日本工业化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日本工业化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日本工业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日本工业化(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日本工业化日本的工业化始于1868年的“明治维新”。明治政府提出了“殖产兴业”的政策,希望动用国家的力量尽快完成工业化。日本抓住了欧美工业革命的契机,在短短的时间里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资本主义工业化强国。1870年日本成立工部省,聘请外藉专家和技术人员,培养指导资本主义工业化的高级技术人才;同时大力引进欧美的机器设备、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制度,建立国营的现代工业企业。明治政府进行币值改革,用硬币代替纸币,稳定了通货,为私人投资企业铺平了道路,之后日本出现企业创办的高潮。1885 年以后,随着其制造业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日本进入了现代工业化阶段。19011914年,日本的工业年增长率为6.3,

2、为同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最高的,并于20世纪前20年完成了早期工业化任务。日本工业化的特点可以概括如下: (1)日本的工业化是在专制政府的大力扶植下发展起来的。 日本工业化是一场自上而下的工业发展运动,尤其是在国内市场狭窄、经济发展不充分的情况下,政府对企业的大力扶植和直接帮助是成功实现工业化的主要原因,可以说明治政府是日本工业化的真正的发动机。明治政府对于大工业企业给予特殊优惠,不仅将官办企业廉价处理给他们,而且发放足额补助金或足够的银行贷款。对于中小企业制定了各种保护政策,明治19年从中央到地方普遍建立了针对中小企业的技术指导所或,制定了经费补助制度、府县工业技师制度、机器购入制度等,保证

3、中小企业不断得到新技术。对于主导产业给予重点扶持,一般采用增加政府投资、军事订货、实行保护关税政策等。1911年日本取得关税自主权,1926年和1932年日本政府对关税进行了两次修订,1932年使关税平均增加50%。另外,政府颁布各种法令、法规对造船业、钢铁业采取各种鼓励和保护措施。1896年颁布造船奖励法,规定民间造船厂凡是建造千吨以内的钢铁船奖金每吨12日元,千吨以上的每吨20日元。1917年又制定了钢铁业奖励法,规定对钢铁企业支付奖励金,免征营业税和所得税。 (2)工业化与日本军国主义的对外侵略扩张同步进行。 明治维新时日本政府就制定了“富国强兵”的发展战略,政府通过发动战争直接为企业开

4、拓市场,结果日本每一次的经济繁荣都与侵略战争紧密相联。一般认为日本工业化第一阶段为1868至1920年,这个阶段主要发动了1894年的甲午战争和1905年的日俄战争;第二阶段为1920至1950年,这个阶段主要发动了对华全面侵略战争以及整个亚洲的侵略战争;第三阶段为1950至1977年,虽然这个时段日本没有发动战争,但是却成为了美国发动朝鲜战争的重要原料供应基地;第四阶段为1977至今,从80年代中期开始日本经济进入全面衰退时期,只是到了2003年伊拉克战争才开始有所起色。尤其是在工业化初始阶段,1894年日本通过甲午战争占领了朝鲜和中国台湾市场,1905年的日俄战争又巩固了中国东北市场。甲午

5、战争促进了以军事工业为中心的钢铁、煤炭、造船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甲午战争的胜利使日本独占了朝鲜、中国台湾的市场,扩大了在中国的市场,并确保了重要工业原料的产地,获得的巨额赔款为金本位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1897年日本开始实行金本位制。从甲午战争到日俄战争的10年间,日本工业发展迅速,日俄战争的胜利使日本以军事生产为中心的电气、机械、煤钢等重工业和化学工业得到新的发展契机。钢铁业的发展是战争推动作用的典型反映,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由于英国、美国等国家纷纷禁止钢铁出口,并且还向日本大量订货从而刺激了日本钢铁工业的迅速发展。1918年生铁和钢产量分别达到58万吨和53万吨,1934年钢材产量已经达到

6、317.2万吨,实现完全自给。 (3)通过大力支持农业发展来促进工业化的开展。 为了促进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日本政府采取各种措施来进行农业变革:一是地制改革。个人对土地可以有所有权,农民世袭租种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抵押过期的土地归接受抵押的人所有,山林和原野一切公用地收归国家所有。1872年政府又废除了禁止土地买卖法。地制改革改变了旧有的单纯的领主土地所有制,建立了农民土地所有制和地主土地所有制两种形式的土地制度,为农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二是租税改革。1873年政府宣布不再让领主缴纳年费,但是佃农必须向地主缴纳地租,同时土地所有者向政府缴纳地税,并且地税一律使用货币缴纳,地税一般占土地收获

7、量的25%。地税收入成为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1873年地税收入占国家财政收入的70%,1880年增加到80%。政府从地税收入中拨出大量款项创办模范工厂和资助私人企业,地税收入为大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基本的启动资本。三是耕地开发。日本政府注重推进农业技术改良,大力兴修农田水利,重视农业经营和农业教育,不断扩大耕地开发。1868-1896年日本耕地面积年均增长2-3万町步(1町步约合0.99公顷),期末耕地面积至少增加了500万公顷。1920年尤其是二战以后,日本政府又开展了大规模的农地制度改革,废除了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度,并且大力减轻农业税,为农业提高信贷资金,促进农业协同组合发展。同时日本政府非常重

8、视工业化成果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应用,最重要的是通过工业化来推进以品种改良为中心的技术进步。这样,地制改革和租税改革为工业化带来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和剩余农产品,耕地开发和耕地整顿为工业化提供了大量的剩余土地,并且通过工业反哺农业而形成良性的农工互动关系。 (4)日本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处于同步进行的状态。 从1868至1920年,日本逐渐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与此同时工业化也推动了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人口逐渐向城市集中。城市人口从1886年占总人口的10%上升到1920年的18%,而19201938年期间则从18%增加到38%,20年增加了20个百分点。尤其是在1937年以后劳动力加速向重工业城市集

9、中,逐渐形成了著名的四大工业带京滨、中京、阪神和北九州工业带。到1940年,城市增加至168座,由于受到战争的影响城市化率一直到50年代依旧停留在38%左右。二战后尤其是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以后,日本进入经济高速增长和快速工业化阶段,城市化率从1950年的37.7%上升到1977年的76%,年均增长1.5个百分点。1955年城市人口比例升至56.1%,1970年已有72.1%的日本人居住在城市中,到2005年城市人口已经超过86%。总之,日本工业化和城市化互相促进、协调发展的特点表现的非常明显,工业化推动了城市化的起步,工业化又提高了农业的生产力和技术水平,使得农业剩余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到城市

10、和工业部门,同时反过来又推进了城市化的发展。 (5)轻工业的发展为日本工业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是工业化初期轻工业一直占主导地位。明治维新后,以棉纺织工业和食品工业为代表的轻工业快速发展,使日本步入了工业化之路。日本工业化初期,轻工业增长率为 4.5%,接近工业平均增长率,其中,纺织工业在 18851915年的平均增长率高达 7.5%。尽管轻工业平均增长率低于重化学工业(平均增长率近 8%),但轻工业产值及其对制造业增长的相对贡献度却高于重化学工业。其中,轻工业实际生产额占工业生产总额的比重在 1877 年为 69%,1900 年达到 73%,1920 年为 58.4%;轻工业对制造业增长的

11、相对贡献度在1877 1900年达到75.2%,19001920年为 50.5%。这说明,工业化初期,轻工业是促进工业化发展的主导产业。二是轻工业发展带动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轻工业不仅在产值方面为工业化奠定了基础,而且它作为劳动密集型行业,促进了日本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就业结构的优化。工业化初期,机器大工业发展程度较低,工业发展主要依靠手工工场、农村传统工业生产等轻工业小企业为主,明治末年从事工厂生产的产业工人约 52万,而后者的从业人数为 590 万人,远远高于前者。19201936 年,机器大工业虽然有所发展,但轻工业仍然是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要产业。三是轻工业发展为重化学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12、。轻工业快速发展带动了机械设备的生产,并大量引进近代技术,提高了产品竞争力,扩大了产品出口。19 世纪 80-90 年代,纤维制品的出口额占同期商品出口总额的 9%,进入 20 世纪后更是迅速增加,其比率上升为 51%-65%,为进口其它所需设备和技术提供了大量的外汇支持,推动了重化学工业化乃至工业化的加速发展。同样,在战后经济恢复时期,纤维业仍然是日本出口的中枢产业,起到了支持战后复兴、支持战后重化学工业化的作用,直到 1952 年,钢铁出口才超过纤维工业在出口中的地位,居于首位。 (6)军需工业的过度膨胀造成了日本工业化的畸形发展。 在日本工业化过程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两次世界大战对日本

13、工业化造成的深刻影响。为适应战争需要,以重化学工业为主的军需工业迅速发展起来。1930 年,日本重化学工业占全部工业的比重为 32.3%,1941 年急剧上升为 66%,重工业就业人数在全部产业工人中的比重则从1936年度的 37.6%上升到 1944 年 2 月的 70.6%。重化学工业这种超常发展,是日本政府为适应战争需要而实施相关的政策的结果。日本政府在1940 年制定确立新经济体制纲要,实施企业整顿,尽管也涉及重化学工业企业,但事实上主要是针对轻工业企业(特别是纤维企业)。当时从业人员在 5 人以上的轻工业企业数减少了 55.94%,而重化学工业仅减少 19.82%。尽管这一阶段日本工

14、业化迅速发展,但是,由战争拉动的军需工业急剧膨胀并非正常的工业化过程,因为其产业发展是出于军事需要,尚未形成稳定的产业结构基础,特别是它对于吸纳剩余劳动力的作用极其有限,由其所雇佣的劳动力在战后重新回复到剩余状态。就是说,这个时期工业的发展未能推动就业结构的优化。因此,这一时期日本的工业化是一种畸形发展的工业化。但是,重化学工业的发展是一国工业化的主要推动力量。纵观日本工业化的过程,我们会发现,在轻工业尚处于快速发展时期时,重化学工业已经开始加速发展,并逐步完成了主导产业由轻工业向重化学工业的转变,这种转变推动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及最终完成。日本工业化过程中,重化学工业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增长率。重化

15、学工业的平均增长率从工业化初期的 4.93%,上升到高速增长时期的 15.80%。而且其在制造业实际生产额中的比重不断上升,逐渐取代制造业成为主导部门,从1877 年的14%上升到 1938 年的 51%,1955 年的57%,乃至 1987 年的 73%。同时,其对制造业增长的贡献度亦不断提高,从 18781900 年的 13.0%提高到 19561970 年的 66.3%,至 19711987 年,其贡献度比高速增长时期又上升了 25.5 个百分点,推动了工业化的最终实现。但需要指出的是,日本重化学工业内部各行业发展具有不平衡的特点。机械工业一直处于重化学工业的中心地位,其增长率直到 20

16、 世纪 70 年代末一直在 10%以上,而且其对制造业增长的相对贡献度也不断提高,从工业化初期的 4.0%,提高到高速增长时期的27.1%,到工业化后期则达到 60.4%。 (7)日本工业化是在有限制地吸收外国资本和技术的前提下完成的。 日本是个资源短缺的国家,如何利用自己有限的资源来发展经济,就成为另一个十分紧迫 的问题。从明治维新直到20世纪初期,除去在1870年从国外借款500万日元以修建铁路外,日本基本上没有大笔的从国外借贷,而且就是这笔贷款也只是铁路修建费用的很小的部分。日本利用外资如此之少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日本对国外投资者缺乏吸引力,日本既无丰富的矿产,日元又在不断地贬值,且日本的利率和欧洲又大体上相等,所以国外投资者对投资日本没有热情;另一方面则是日本自身不愿借贷,因为担心管理不好而陷入埃及和土耳其那样的困境而招致外国的干涉。事实证明,不引进外资和相应的先进技术,要赶上发达国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