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浅谈钢筋混凝土构造柱质量控制

菲***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6.99KB
约6页
文档ID:210478530
浅谈钢筋混凝土构造柱质量控制_第1页
1/6

浅谈钢筋混凝土构造柱质量控制 为了提高多层砖混结构房屋的抗震性能、增加建筑物的整体性和延性,规范要求在抗震设防区的多层砖混结构中必需按规定设置圈梁和构造柱本人结合多年实践经验,具体介绍了构造柱施工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质量掌握措施 1.引言 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是提高多层砖混结构房屋抗震性能、增加建筑物的整体性和延性的一种措施,但是,当前很多施工单位在钢筋混凝土构造柱施工过程中不留意施工质量这样,不但不能起到增加抗震性能的作用,还将影响到建筑物的整体性和延性,给建筑物带来安全隐患,因此我们必需重视钢筋混凝土构造柱的施工质量本人依据多年施工经验具体介绍了钢筋混凝土构造柱施工质量掌握 2.钢筋混凝土构造柱的作用 构造柱在平面设计上一般布置在外墙转角和内、外墙交接处,并与每层圈梁有牢靠的连接,在竖向则要求沿整个建筑物高度对正贯穿,通过圈梁构成一个类似“小框架”的空间体系,这对提高多层砖混结构砌体的抗剪强度和反抗水平推力的位移以及削减地震变形的作用是非常显著的早在80年月初,中科院对有关构造柱的试验研究资料即已提出,在多层砖混结构房屋中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一般墙体反抗水平外力的强度最大可提高20%,墙体延性可增大3倍以上。

当墙体发生约12cm的侧向位移时,仍可承受0.35Mpa的垂直压力而不发生倒塌构造柱和圈梁的共同作用,可对砌体变形起约束作用,并能承受较大的塑性变形依据构造柱的结构特性,即使地震后的墙体发生滑移、变位、开裂,仍可明显加强多层砖混结构房屋的整体性而削减灾难性损坏 3.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在构造方面的要求 3.1多层砖混房屋构造柱应符合:最小截面可采用240180mm,纵筋宜采用4ф12,箍筋间距不宜大于250mm,且在柱上下端适当加密7度时超过六层,8度时超过五层和9度时纵筋宜选用4ф14,箍筋@≯200mm,房屋四角处的构造柱可适当加大截面及配筋 3.2构造柱与墙体连接应砌成马牙槎并沿墙每隔500mm设2根拉结筋,每边伸入墙体内≤lm. 3.3构造柱应与每层圈梁连接,隔层设置圈梁的房屋,应在无圈梁楼层增设配筋砖带;仅在外墙四角设置构造柱时,配筋砖带在外墙上应伸过一个开问:其它状况下,配筋砖带应在外纵墙和相应横墙上接通配筋砖带的截面高度不小于四皮砖,砂浆强度不低于M5. 3.4构造柱按构造设置,不需单独没置基础当基础顶部设有圈梁时,构造柱可锚固基础圈梁中。

4.构造柱的质量通病和原因 4.1箍筋、拉接筋设置不满意规范规定 墙与构造柱应沿墙高每50cm设置2根水平拉接钢筋连结,每边伸入墙内不应少于1m;在构造柱与圈梁相交的节点处应适当加密构造柱的箍筋,加密范围在圈梁上、下均不应小于六分之一层高或45cm,箍筋间距不宜大于10cm;构造柱的竖向钢筋可用绑扎接头,其绑扎接头长度一般为35d,在绑扎段内的箍筋间隙不应大于10cm上述几点除墙体拉接筋尚能保证其它如箍筋加密等几乎均没有做到,究其原因是施工管理水平低、质量意识差、技术素养差 4.2楼层间构造柱轴线错位 在浇注混凝土时不专心调整钢筋骨架,在这层砌筑完毕而进行下层砌筑前的放线时,便发觉下层构造柱歪了,因此在这一层又给到正位,便造成了上、下层不贯穿,轴线偏位的现象 4.3构造柱“烂根”的原因 构造柱的施工过程是砌筑完一层后,往预留的“柱腔”内浇注混凝土由于“柱腔”经历了整个一层的砌筑时间,其根部普遍夹有砂浆、砖渣等杂物,在“柱坑”内的杂物很难清除洁净,浇注混凝土后便在此处形成“烂根”现象 4.4构造柱断条 由于构造柱内的箍筋、墙体拉接筋、圈梁钢筋等交织在一起,而且钢筋排放、绑扎又不规则。

在圈梁和构造柱同时浇注的过程中,定会阻碍混凝土的下落;浇筑时有时会不小心在“柱腔”内掉进并卡有砖渣,阻碍混凝土的充填;施工圈梁和构造柱时,所采用的碎石又往往都是级配不好的,假如有大石块存在,也会使构造柱造成“断条”现象另外,整根柱子一次浇注,假如振捣棒下不准时,振捣不周,定会出现“断条”之处 4.5混凝土存在的问题 4.5.1混凝土接搓不好 混凝土浇捣前未清除模内的木屑、碎砖、落地灰等杂物,也不用水清洗,使前后两次浇灌的混凝土不能紧密相接,构造柱的整体性不能保证 4.5.2露筋和麻面 支模前,钢筋骨架上没有绑扎混凝土保护层垫块,导致钢筋保护层厚度不足,同时,有的钢筋位置不准,造成露筋现象;混凝土浇捣前,模板和马牙搓砖墙未作充分潮湿,混凝土中的部分水分,被砖墙和模板吸走,混凝土表面出现麻面和酥松现象 4.5.3“跑浆” 一方面马牙搓两侧面的砖墙表面不平整,模板与砖墙之间缝隙大,另一方面,模板拼缝不严密,形成“跑浆” 4.5.4空洞和“断层” 浇捣混凝土不使用插入式振动器,盲目采用摇摆钢筋骨架和敲打模板,代替振捣,造成严重质量问题:一是混凝土普遍不密实,马牙搓内混凝土不到位,砖墙与构造柱结合不紧密,拆模后,空洞和“断层”现象多;二是钢筋骨架普遍出现“散架”和移位。

5.保证钢筋混凝土构造柱施工质量的技术措施 首先要提高施工单位对增设混凝土构造柱必要性的熟悉依据工程的不同施工条件和设计要求,有针对性地制订保证构造柱施工质量的技术措施,并严格执行 5.1对于嵌在墙体中的钢筋混凝土构造柱,一般是先砌纵横墙,在墙体砌完后形成“柱腔”,即预留构造柱的位置构造柱随着墙体和圈梁的分层砌筑和浇注,进行分柱段施工为了,保证构造柱的中心线在同一条重直线上,必需使预留的“柱腔位置精确因而砌筑时要经常检查构造柱钢筋骨架的垂直度,钢筋骨架吊直校正后马上用墙体拉结筋固定其位置然后在浇捣混凝土前将构造柱中心线引向圈梁模板或”柱腔“上口上,使钢筋骨架中心与柱中心线对齐这样才能保证构造柱的正确位置 5.2设计为马牙搓的构造柱,从每层柱脚开头,砌筑时必需严格执行先退后进的原则,保证柱脚为大断面每一马牙搓的齿高一般约为30cm(5层砖高),齿深不小于6cm.当齿深为12cm时,其上口采用一层进6cm、再一层进12cm的方法,使马牙搓上口死角的混凝土能保证浇捣密实 5.3钢筋骨架应随分柱段施工面分段梆扎,绑扎点要牢固牢靠,避免错位和滑移竖向搭接头长度一般为35d.构造柱箍筋应在圈梁上下均不小于1/6层高或45cm高度内,箍筋间距不大于10cm.对于沿墙体每隔500mm设置一道2根ф6拉结筋的要求,必需严格要求砌筑者随砌随放,并保证放入固定在密实的砂浆水平灰缝中。

5.4严格执行协作比施工工艺要求坍落度宜掌握在5-7cm 5.5构造柱混凝土通常是分段浇灌的,一般每层作为一个施工段,柱段的施工高度不宜大于2m每层柱的底部预留清扫口,便在浇灌前清扫柱模板内的砂浆、木屑、砖碴等杂物新的混凝土柱段浇捣前,对衔接处的旧混凝土面需铲除松动石子,并用水冲洗再用构造柱混凝土协作比中的灰砂量配置成水泥砂浆,铺在旧混凝土面上,厚度为1~2cm,保证新旧混凝土结合有牢靠的质量 5.6构造拄振捣操作要设专人负责浇注过程中设人对浇注柱段进行观看,以免出现漏浆、过振、中间受阻混凝土浇注不到位等现象浇捣柱混凝土时,宜用插入式振捣棒分层振实振捣棒随振随拨,分层振捣厚度不超过300mm为宜振捣时严禁振动砖墙、钢筋,以免造成墙体松动、拉结筋脱开或钢筋骨架变位浇注前必需浇水潮湿砖砌体和木模板,并封闭清扫口构造柱与圈梁相交处必需同时浇捣 6.结束语 综上所述,正确使用钢筋砼构造柱,是改善砌体结构抗震性能、整体性和延性的重要措施,它与圈梁共同作用约束了砖砌体的开裂,使裂缝不致进一步扩展,既使开裂也不致于倒塌,使之由很脆的材料组成的结构获得可观的抗变形能力。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