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青州传统吟诵与普通话吟诵的语音差异分析 郝兴霞【摘要】吟诵是中国古典诗文的传统创作方式、诵读方式和教育传承方式,在私塾教育系统抛弃百年后回归,却面临失传危险传统吟诵虽采用当时的文读语音系统,与普通话吟诵在语音方面仍存在很大差异本文重在分析山东青州传统吟诵与普通话吟诵在声母和韵母方面的差异性,以探究其中的对应规律,促进山东吟诵文化的传承、研究及发展关键词】青州;传统吟诵;普通话吟诵;语音差异H01 A一、吟诵的回归吟诵是中华古典诗文的传统创作方式和诵读方式,与古典诗文相伴而生,具有抑扬顿挫的节奏和独特的旋律腔调,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承载方式和教育传承方式中国古典诗文都是“吟”出来的,“四书”、“五经”、唐诗宋词,“非高声朗读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不能探其深远之韵”随着“文化热”“国学热”的兴起,以及中共中央十八大关于“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号召的提出,越来越多的有志之士开始投身于吟诵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搜集整理各地的传统吟诵,并创新了普通话吟诵普通话吟诵就是普通话的语音加上吟诵的基本规则普通话吟诵大多直接来自各地的传统吟诵,只是按照普通话的声韵调进行了改造,以便于吟诵的普及与推广。
二、吟诵的语音特点吟诵是“吟咏”和“诵读”的合称吟咏诗词,诵读文赋,都是按照诗文内在的格律或节奏来吟诵徐建顺老师将其基本特点概括为:依字行腔、依义行调、入短韵长、平低仄高、平长仄短、文读语音吟诵的语音与当地方言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但并非用纯粹方言口语吟诵的古人吟诵使用文读系统的语音所谓文读,就是文人读书的语音文读系统是一种介于古音与当地口语之间的语音系统,是文人努力想保留古音、模仿官话而又未能完全做到所产生的语音系统文读语音在北方更接近官话,在南方更接近当地方言但是传统吟诵不等同方言方言是局部地区的语言,俗称地方话方言通行于一定地域,具有一套完整的语音结构系统、词汇结构系统和语法结构系统,与其他方言之间存在或大或小的差异,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等各方面其中,语音方面差异最大,词汇、语法次之例如:“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唐骆宾王《咏鹅》)山东青州的方言吟诵如下:“喔,喔,喔,弯着(zhuo)脖子朝着(zhuo)天叫唤贝毛儿飘溜绿水行,红爪子拨拉着正清的水儿可见,传统吟诵不等同于方言吟诵不管哪个地区的传统吟 诵,诗文都是采用当时通用语的词汇创作而成,并非方言词汇,只是人们在吟诵时带上了方言的语音特点,所以称为“方言文读吟诵”更为恰当。
三、青州传统吟诵与普通话吟诵的语音差异青州地处山东半岛中部,是《尚书禹贡》记载的古九州之一,历朝历代为郡府治所,官话推广得比较好,但青州方言仍是人们的日常交流语言李荣、熊正辉、张振兴等编著的《中国语言地图集》里将青州方言划为胶辽官话区;钱曾怡的《山东方言研究》则将其归于山东方言东区东潍片青州方言既有鲁中方言的特点,又夹杂着胶东、鲁北、鲁南方言的某些成分因此,青州传统吟诵独具青州地方特色,有独特的腔调和文读语音系统青州传统吟诵的语音与普通话语音相比,声韵调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本文主要以山东青州吟诵调传承人冯瑞祥老先生的吟诵为例,对青州传统吟诵与普通话吟诵的语音差异进行分析因受腔调影响,声调已不再具备典型性,故本文重点谈一下二者在声韵方面的差异性一)声母差异青州传统吟诵与普通话吟诵的声母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z c s 发成齿间音普通话中的舌尖前音[ts]、[tsh]、[s],在青州方言中发成齿间音[tθ]、[tθh] 、[θ],即在发音时舌尖居于上下齿中间以白居易的《暮江吟》为例:“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受方言影响,“残、瑟、三、似”等音节的声母习惯于发成齿间音[tθ]、[tθh]、[θ]。
2.zh ch sh发成舌叶音普通话中的舌尖后音[??]、[??h] 、[?] ,在青州方言中存在两种情况:一是发成舌尖后音[??]、[??h] 、[?];一是舌尖边缘跟上齿龈接触,舌尖脱离硬腭,舌面前部向硬腭抬起靠拢,发成舌叶音[t?] 、[t?h] 、[?] 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例:“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在青州传统吟诵中,“竹、枝、水、是、时”的声母分别发成舌尖后音[??]、[?];受方言影响,“春、知、正、上”的声母则分别发成舌叶音[t?]、[t?h]、[?]3.r发成l普通话中的r是舌尖后、浊、擦音,但青州方言中发成舌尖中、浊、边音l,如把“人”读成ln,“荏苒”读成lěn lǎn等例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王之涣《登鹳雀楼》)“迟日江山丽,春風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唐杜甫《绝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唐白居易《忆江南》)受方言影响,青州传统吟诵中“日、入、融、如”的声母均读作舌尖中、浊、边音l4.z c s发成zh ch sh普通话中部分音z c s声母在青州传统吟诵中会发成翘舌音zh ch sh,如“淄、责、择、册、森、色、岑、所、缩”等。
以杜甫《蜀相》和王维《送高適弟耽归临淮作》例:“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shēn shēn)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endprint“遨游向燕赵,结客过临淄在青州传统吟诵中,“森森”读作shēn shēn,“淄”读作zhī二)韵母差异青州传统吟诵中韵母的发音与普通话韵母的发音存在较大差异,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1.e发成uo普通话中的舌面、后、半高、不圆唇单韵母“e”,作为零声母音节或与舌根音g、k、h相拼时,青州传统吟诵中都习惯于发成后响复韵母“uo”,如“鹅、娥、阁、可、课、科、河、阖”等如李白的《秋浦歌》、杨万里的《小池》和范成大的《夏日田园杂 兴》:“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gu)长不知明镜里,何(hu)处得秋霜小荷(hu)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gu)当家2.e发成ei普通话中的单韵母“e”,在青州传统吟诵的某些词语中会发成前响复韵母“ei”如“得、德、隔、客”等例如:“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gēi)数重山宋王安石《泊船瓜洲》)“不知明镜里,何处得(dēi)秋霜唐李白《秋浦歌》)3.o发成ei普通话中的舌面后、半高、圆唇单韵母o,在青州方言的某些音节中会发成ei,如“迫、墨、默”等。
例如:“黑云翻墨(mi)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宋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4.ɑi发成ei普通话中的前响复韵母“ɑi”在青州传统吟诵中会发成前响复韵母“ei”,如“白、百、宅、拍、脉、麦”等例如:“李白(bi)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唐李白《赠汪伦》)“岐王宅(zhi)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唐杜甫《江南逢李龟年》)5.ie发成iai普通话中的后响复韵母“ie”与舌面音j、x相拼时,青州传统吟诵的某些音节中会发成中响复韵母“iai”,如“解、街、界、介、皆、谐、懈、谐、邂”等例如:“天街(jiāi)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唐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映阶(jiāi)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唐杜甫《蜀相》)“童孙未解(jiǎi)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宋范成大《夏日田园杂兴》)6.e发成+e普通话中的后响复韵母e的韵腹为舌面、前、半低、不圆唇元音,但在青州传统吟诵中会发成舌面、后、半高、不圆唇元音e,如“学、雪、缺、阙、阕”等例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唐刘禹锡《竹枝词》)“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宋王安石《梅花》)“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宋苏轼《水调歌头》)7.u读作舌尖、前、高、圆唇元音[ч]普通话中的u是舌面、后、高、圆唇元音,但与翘舌音zh、ch、sh相拼时,在青州方言中会发成舌尖、前、高、圆唇元音[ч],如“出、树、珠、煮、助、诸、柱”等。
例如:“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唐王绩《野望》)“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宋颜真卿《劝学》)受方言影响,在青州传统吟诵中“出、树、书”的声母都发成舌叶音,韵母都发成舌尖、前、高、圆唇元音[ч]8.ei发成uei普通话中的前响复韵母“ei”,与边音l相拼时,青州传统吟诵中会发成中响复韵母“uei”如“类、蕾、累、雷、垒、酹、泪”等例如:“故垒(luǐ)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宋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人生如梦,一樽还酹(lu)江月宋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lu)满襟唐杜甫《蜀相》)9.iao发成+e普通话中的中响复韵母iao,在青州传统吟诵的个别音节中会发成+e(韵腹为舌面、后、半高、不圆唇元音e,而非舌面、前、半低、不圆唇元音),仅限于“角、脚、药”举例:“小荷才露尖尖角(juě),早有蜻蜓立上头唐杨万里《小池》)“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yu)去唐贾岛《寻隐者不遇》)“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腳(juě)低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10.零声母音节前加n或者ng当声母受方言影响,普通话中的零声母开口呼音节在青州传统吟诵中大都会加上后鼻辅ng当声母。
下面分类举例分析1)ai发成ngɑi普通话中的零声母音节如“爱、唉、矮、艾、哀、暧、埃、碍、霭、蔼、挨”等音节在青州传统吟诵中习惯于加上鼻辅音ng当声母发成“ngɑi”例如:“泉眼无声惜细流,树荫照水爱(ngi)晴柔宋杨万里《小池》)“暧暧(ngi)远人村,依依墟里烟endprint(晋陶渊明《归园田居》)“风急天高猿啸哀(ngāi),渚清沙白鸟飞回唐杜甫《登高》)(2)ao发成ngao普通话中的零声母音节“ngao”,在青州传统吟诵中会加上后鼻辅音ng说成“ngao”如“凹、熬、遨、澳、傲、敖、翱、袄、骜、懊、奧、坳” 等例如:“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ngo)凌沧洲唐李白《江上吟》)“送客东郊道,遨(ngo)游宿南山唐杜甫《遣兴五首》)(3)ou发成ngou普通话中的零声母音节“ou”,在青州传统吟诵中都会加后鼻辅音ng说成“ngou”如“偶、欧、呕、藕、偶、鷗”等例如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ngǒu)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ngōu)鹭4)an发成ngan普通话中的零声母音节“an”,在青州传统吟诵中都会加后鼻辅音ng说成“ngan”。
如:“青海长云暗(ngn)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唐王昌龄《从军行》)“江南好,风景旧曾谙(ngān)唐白居易《忆江南》)“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ngn)上踏歌声唐李白《赠汪伦》)(5)en发成ngen普通话中的零声母音节“en”,在青州传统吟诵中都会加后鼻辅音ng说成“ngen”如:“契阔谈?,心念旧恩(ngēn)魏晋曹操《短歌行》)“昭阳殿里恩(ngēn)爱(ngi)绝,蓬莱宫中日月长唐白居易《长恨歌》)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