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优秀教育文化:学校发展之生命力谈学校文化的传承、融合与发展

gg****m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70KB
约7页
文档ID:210417477
优秀教育文化:学校发展之生命力谈学校文化的传承、融合与发展_第1页
1/7

优秀教育文化:学校发展之生命力——谈学校文化的传承、融合与发展First Rate Education Culture is the Lifeline of School Development On the Inheritance, Mixture and Development of School Culture 作者:周颖作者简介:周颖,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校长,苏州市振华中学原校长, 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教育部首期中小学名校长 领航工程学员(江苏 苏州215006) o内容提要:独有的教育精神是一所百年学校的特质,是学校能够不断 前行的文化内核和精神力量苏州市振华中学作为一所有 着110多年办学历史的学校,拥有优秀的教育文化在发 展过程中,学校始终秉承“爱国报国、敬业精进、与时俱 进”的教育精神,坚持“美美与共、和而不同”的价值文 化,凝聚一代又一代振华学人,谱写了继承传统、面向未 来的教育篇章Unique education culture is the distinguish characteristic of a century-old school,and it is the culture and spirit force that keeps the school thriving. Suzhou Zhenhua Middle School is a 110- plus-year old school with excellent school culture. Throughout its development, the school has always adhered to the philosophy of patriotism, dedication to work, and keeping pace with times, while upholding the value of appreciating the culture/values of others as do to ones own and seeking for harmony in diversity.The school culture has inspired generations of students and created education stories of inheritanee and innovation.期刊名称:《创新人才教育》复印期号:2017年03期关键词:学校文化/教育自觉/适性教育 schoolculture/education awareness/adaptability education苏州市振华中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06年王谢长达女士创立的”振华女子两 等小学〃。

20世纪30年代,学校形成了 "进德修业、面向社会、发展个性、培养 能力"的办学特色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评价振华女子中学(1924年,学校更 名为"私立振华女子中学")是"数一数二的学校,是振兴女子教育最早的先锋" 110多年来,学校秉承优秀教育文化传统,砥砺前行,成为苏州基础教育的一张名 片一、叩问历史,为国育才,传承教育精神学校教育一端连着历史,一端指向未来校长在当下办学,一定要"瞻前顾 后〃所谓瞻前,是指学校教育要从国家需求和未来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标准出发, 立足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激发并培养学生优势潜能;所谓顾后,是指梳理办学历 史,厘清学校价值取向,继承并发扬光大学校独有的教育精神独有的教育精神是一所百年学校的特质,是学校能够不断前行的文化内核和力 量源泉这种教育精神源自何处?其源自学校辉煌的办学历程及价值取向的积淀, 又具体体现在校长、校董、教师及学生的教育践行和人生践行振华中学的教育,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就与爱国救国抱负联系在一起创始人王 谢长达的毁家办学,其女王季玉〃把自己嫁给了振华",这些都体现了振华教育的 发端就是为社会、为国家学校不培养只爱吟风弄月的女才子和只想相夫教子的贤 淑夫人,而是培养有责任、有担当和有报国之志的新一代女子。

1931年,学校创始 人王谢长达在《略史报告》中陈述:"长达窃不自量,愤国势之凌夷,怜女界之沉 沦……遂创办放足会于城南十全街本宅……继又虑及,肢体完善固为莫大幸福,不学 无才终为社会诟病"振华以〃诚朴仁勇"为校训,以〃恪守纪律、锻炼体魄、娴 习礼仪、培养公德、启发思想、培养技能、善用闲暇、厉行俭朴、热心服务"为训 育目标,以期培养学生为〃群居守纪律、重团体、爱国爱校、生活科学化、精神革 命化、人格健全之国民"抗战时期,王季玉校长和教师拒领良民证,不办伪学,本打算退居太湖东山继 续办学,后因战事告急,学校被迫停办1937年,振华女子中学校友杨绛女士受母 校重托,担任上海分校校长并在上海租界继续办学,使爱国报国的教育精神得以薪 火相传敬业精进是和平时期爱国报国精神的呈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振华师生 继承传统,不断探索,办出了较高水平的教育例如,江苏师院附中时期,学校形 成重品德教育、重思维能力、重联系实际的教育特色;苏州十中时期,学校以人为 本,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提岀"以学校的每一天成就每一个师生的本色人生" 教育主张为国育才的理念在新时期以新的形式得以彰显2010年,学校分设初高中,振华中学作为一所初中校独立办学。

在教育改革持 续推进但尚存在西方教育理念的喧扰^片面追求升学率错误倾向的背景下,振华中 学在顶层设计方面首先梳理出〃为国育才"的教育价值观及其在各个时期的不同表 述和践行,旗帜鲜明地继承优秀教育文化,扛起〃爱国报国"大旗,努力建设有根 基、有定力、有生命力的学校文化振华中学进一步明确"培养具有中国心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育人目标; 启用振华女子中学时期的老校训、老校歌,以校训〃诚朴仁勇"为核心锤炼学生个 人品行,以校歌所弘扬的〃齐家治国身所当"的价值取向培育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通过〃夯实基础、激发潜能、发展特长"的育人途径,努力培养具有民族情怀和国 际视野的身心健康、素质全面的合格公民二、美美与共/和而不同/共担教育大任振华中学历史上有几次不同教育文化的融入:第一次是办学体制的变革,1953 年私立振华女子中学被人民政府接管,改名为苏州市女子中学;第二次是来自苏北 革命根据地的教育的融入,1959年与江苏师院附属实验中学共同办学;第三次是新 世纪之初相对薄弱学校的教育汇入,这是一次从办学地点、师生构成到办学体制都 发生变化的重大变革虽然我们坚信不同教育文化的融入最终都会带来教育文化的丰富,但首先遇到 的挑战是不同教师观念与行为的冲突,因为前后两校德育、教学及管理的理念和实 践差异很大。

德育是注重修身、责任、爱国等精神层面的培育还是严格管理,注重 学生基本行为习惯的养成?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素养还 是注重基础训练,巩固基本技能?施教区的扩大及来自社会弱势群体生源的扩大, 使得教师对学校教育的基本取向产生了争论振华校友费孝通先生提出过对世界文化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文化自觉"论, 其十六字箴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可谓家喻户晓费老 的〃文化自觉〃论所讲的〃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以及多种文化和 平共处、各抒所长、联手发展〃,实际上也对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思路,即对自己 的教育理念懂得反思、明白不足,对他人的教育文化尊重理解、取长补短、共荣共 生基于此,振华中学提岀了 〃教育自觉",即〃和而不同,共担大任""和" 是指让队伍聚合,让教育融合,产生师生共同的教育追求经过反复讨论和研究, 根据初中学段承前启后的特点,振华中学提岀建设〃朴实教育,学有后劲"教育品 牌"朴实〃就是扎实、踏实、实事求是,遵循教育一般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后劲"就是有基础、有潜力,激发学生内在潜能和灵性,使他们具备在高一级学 校学习的能力和终身发展的基本素养。

为实现这一共同教育追求,振华中学提倡"大和之下,略有不同"的原则,使 不同的教育教学策略及管理策略呈现各自的风采,使每位教师以自己独特的教育践 行,实现学校的育人大业例如,学校班级管理形态各异,不同班级采取不同的管 理理念,如和谐团结大家庭建设、学生自主管理与自我教育、健康第一、感性的教 育、培养学生主观幸福感等同时,不同班级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如宏观着眼, 成立班级学科智囊团,解决疑问,引领学习;设立班级银行,存储个人行为习惯; 组织班级小组擂台赛,比学习、比习惯、比工作实效;开展个人"一对一 PK大 赛",鼓励学生永不放弃;细节入手,引导女生的打扮、男生的使用;借助文 艺活动育人,开展心理剧表演、广场音乐会、班级好声音、班级微电影等活动同时,在建设〃丰富学生生命体验"课程和〃苏式智慧课堂"的总目标下,学 校真正做到从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出发设计不同的目标任务和方法手段:鼓励学优 生的自主学习、超前学习,为他们组建合适的团队开展合作学习,为他们在课内及 课外的学习提供自主设计、实验及实践的机会;关爱学困生,走访家庭,疏导心理, 制订可实现的学习目标,在课后给予他们集中指导;关注中等生,确立目标,使他 们养成良好习惯、形成方法、克服挫折。

没有最好的教育,只有更好的实践和探索学校鼓励每位师生用学校的每一天 成就教育的本色与精彩,完成育人、成才之重任三、面向未来,技术助推,践行适性教育对学校之外的社会化学习的观察可以看到,现代教育(以学校班级授课制为主 要组织形式)正逐渐转向后现代教育(以个性化学习为特征)这种学习呈现出以 下特点:以解决生活中具体问题为目的;资源更多地集中于互联网;渠道更多是凭 借智能学习终端今天,当学校越来越多地面临互联网学习和社会办学机构的挑战 时,发生在学校课堂这一特定的学习时空还有什么优势呢?较之发生在家庭中与网络上的个体学习,学校教育的价值就是可以帮助学生在 特定的学校生活情境中学会与他人交往,开始个人最初的社会化进程,即学生到学 校不仅仅是学习(学会求知),还要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与社会办学 机构相比,学校开设的课程丰富全面,学校教育的功能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不 仅仅包括学科知识的学习,还有德性的培育、审美的熏陶及心灵的成长,这些是社 会办学机构无法替代的因此,学校教育的优势在于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重视他们之间的差异,追求 教育教学的精准,努力呈现出为学生量身定制的特点,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然而,现代学校最大的不足在于离我们的祖训〃因材施教"相去甚远教育教学对 每个学习个体而言,很多时候是无的放矢更有甚者,学校教育有时还止步于传授学生知识、培养学生技能,缺少对学生形成自主积极的学习意愿、掌握有效学习策 略、养成问题意识等素养的培养面向未来的学校教育,不能把学生视为知识的容器和生产流水线上的产品,而 应该关注学习活动中的每一个人,应该在教育教学及学生自学方面关注目标、内容、 逬度、方法、手段和工具等的差异性,积极践行适性教育如果说这在过去还是一 种奢望的话,那么随着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适性教育逐渐成为可能〃十三五"期间,振华中学积极推动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泛在学习环境建设 首先,基于〃未来教室"StarC互动平台建设多维互动课堂,实现人机互动、生生 互动、师生互动,拓展教学的时空,让课堂的交往和学习方式发生改变,使学习者 能拥有和谐、自由、个性化的学习空间、环境和资源其次,利用〃云平台"等硬 件设施建设校本资源库,实现可移动教学和资源共享;利用〃极客"等软件工具实 现评价数据的精准化、系统化并向学生提出针对性改进措施(自动生成的错题本和 个性化作业),实现后续教学的相对精准。

最后,在德育和学生管理方面,学校把 分众传媒的推送模式融合进来,在教学楼内安装电子推送屏幕,利用网络平台。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