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章现代文阅读练案传记阅读新人教

上传人:哈**** 文档编号:210343752 上传时间:2021-11-1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章现代文阅读练案传记阅读新人教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章现代文阅读练案传记阅读新人教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章现代文阅读练案传记阅读新人教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章现代文阅读练案传记阅读新人教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章现代文阅读练案传记阅读新人教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章现代文阅读练案传记阅读新人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章现代文阅读练案传记阅读新人教(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练案20传记阅读本练案共4页,设计试题12个,赋48分,训练时间48分钟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本题共3小题,12分)一个寂寞的黄梅人丁良卓读过那么多中外作家的经典作品,后来读到汪曾祺老先生的谈风格,汪氏直言其风格受到废名的影响,博士毕业论文就是写废名的。汪曾祺先生是我最喜爱的作家,以前只是感觉到汪曾祺先生作品深受南朝世说新语的浸淫,现在蹦出这么个人来,我先是吃惊和好奇,接着惭愧感就填满我的胸腔。原来废名是上个世纪初叶中国文坛的旷世怪才,京派的代表作家。著有小说集竹林的故事、长篇小说桥及莫须有先生传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等。我从书城买回一本废名的作品,才发现他竟是我的湖北同乡,黄梅人氏

2、。读过废名的短篇小说柚子半年枣桃园竹林的故事菱荡阿妹,文本确是怪怪的不同寻常,作品几乎都是写的乡下的小人物的生活趣事,没有我们所说的主旨和要抵达的所谓思想深度。和汪曾祺的小说一样,废名的小说写得都像散文,与汪氏不同的是,废名的散文又做得像小说。读到汪氏的受戒詹大胖子中的汉语文字,心中油然而生的是对母语的缱绻之爱,语言被净化了,字里行间诗象疏朗清逸。废名的字句带给我们的却是浓得化不开的莫名的情愫。当我们奔波在现当代作家的文本之中,深感审美疲劳的时候,读到废名的一段段文字,犹如一个孕妇吃到了心仪的酸李,那种愉悦感是只可意会的。废名写他熟悉的生活,写生活的欢乐和辛苦、寂寞和沉郁,在这些人物的生活场景

3、里,他灌满自然而然的诗绪。柚子里的柚子、桃园里的王老大和阿毛、半年中的新婚妻子芹等等人物,个个写得形象鲜明,栩栩如生,没有一丝粉饰。文中的人物哀乐,一草一萼,天然妥帖,真似走进了意蕴其中、韵流弦外之妙境。这种“天然”既不同于我们感受到的日常现实生活里的事实碎片,也别于陶潜笔下的桃花源里的人间仙境。他文中的世界自是从他心中自然流淌出的别有洞天的秘密,菱荡中的人物与天籁之间简直到了相呼应的境地,整个篇章就似天青色的树叶一样纯静天然。我们阅读经验中的故事逻辑在废名的小说中是缺席的,所以,我们读完他的一篇小说,望断期待视野里的尽头都没有“故事”的影子。无怪乎当时的评论文章说他的小说:“读者从本书所得的

4、印象,有时像读一首诗,有时像看一幅画,很少觉得是在讲故事。”再读到他的桥时,还可以走进作品里,读到莫须有先生传,就明显感到文字的佶屈聱牙,表现形式和文中人物的思想是那么的隐晦深奥,生涩得难于前行,耐着性子读完一段,有些不知所云了。如此看来,废名确实是寂寞的,他的文本究竟想说什么或者欲把他的读者引入到哪里去呢?我虽然困惑,但那奇特的字句之间生长的意境却是久久难忘。我因着阅读的惰性,逼近他的文本已感到太困难了,他的“顾影自怜”(鲁迅评语)难道真像是一座“孤绝的海岛”?停留在合肥,一种想去看看废名的愿望疯狂地催促着我。再向西驱车几百公里,终于来到湖北黄梅他的孤独的坟墓前,没有绿荫匝地的诗意,没有喈喈

5、的鸟叫,也没有晚风悠扬的浅吟或低怨,一切都是静悄悄的,就像走进“林茂无鸟声”的虚空里,有的是我们这些活着的人的闲静和伤感。你生前寂寞,死后也寂寞,但我们还是真切地感受到了你的生命在汩汩地流淌。你为了学术上的分歧和朋友熊十力论争得扭打成一团,第二天,又和熊十力坐在昨天扭打的老地方继续辩论;你在北大给你的学生上课,直指鲁迅作品之间的优劣这些可贵的学风令现代人感到汗颜,你过的都是货真价实的日子。你在上个世纪40年代开始潜心儒释道研究,你的小说里充满着静寂的意境,这种特殊的小说美学特征是你留给后人的一座富矿。你把冯文炳这个真名废了,废了名字就叫“废名”,你的名字却是我们不能忘记的,你的独特的艺术个性和

6、独立的人格将是我们永远崇敬的。你留下来的文字是鲜活的汉文化元素,是留给岁月的珍贵遗言。好人靠信仰生活,在历史的无限的河流里,你永远也不会寂寞的。(选自中国工人报,有改动)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D)A文章前两段用较多的笔墨写汪曾祺,意在引出传主废名,将人们熟知的汪曾祺与废名进行比较,突出废名的创作风格和特点。B废名的短篇小说大都写乡下的小人物的生活趣事,主旨虽然没有我们要抵达的深度,但字句却带给我们浓得化不开的情愫。C废名的创作,题材上关注乡下小人物的生活趣事,风格上小说写得像散文,散文写得像小说,充满自然的诗意,纯净而天然。D废名作品的语言佶屈聱牙,表现形式和思想隐

7、晦深奥,有些不知所云,生涩得令人难于读下去,但作品中人物的形象却是那么令人久久难忘解析原文是“读到莫须有先生传,就明显感到”,所以说“废名作品的语言不知所云”以偏概全。“作品中人物的形象却是那么令人久久难忘”理解不当,原文的意思是“那奇特的字句之间生长的意境却是久久难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A文章开头写自己对废名情感的变化,由吃惊、好奇到惭愧,表现出作者对这样一位旷世怪才居然不为人知表现出的不解,照应题目。B第2段中作者运用孕妇吃酸李这一比喻,写读者在读到废名作品时获得的审美愉悦感,突出表现了废名作品独特的语言特色和风格。C废名的作品纯净天然,但无法

8、掩饰其不注重故事逻辑、语言艰涩的缺憾,故他的作品在当时和今天都难以流行,无法获得广泛认可。D废名文章独特,个性与众不同,他为人真诚,胸无城府,精于学术,即使把真名改为“废名”,人们还是不能忘记他。解析A“不为人知”理解不当,废名只是不被普通人了解,并非不为人知,如汪曾祺、鲁迅、熊十力等人皆对其非常了解。3文章的标题是“一个寂寞的黄梅人”,结尾却说“你永远也不会寂寞”,这是否矛盾?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答:示例:不矛盾。说废名“寂寞”,是因为他的创作从内容到思想都具有独特的个性,人格上也具有独特的个性;废名的创作在其生前理解者甚少,死后墓地也寂静荒凉。说废名“不会寂寞”,是因为废名的

9、作品具有长久的生命力,他独特的艺术个性和独立的人格将会得到人们永远的景仰。解析6分,观点2分,分析4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本题共3小题,12分)像沈从文那样不合时宜庄庆鸿很多人被沈先生打动,都是由于一座城。我也不例外。去看沈先生笔下的凤凰小城,是我做了很久的一个虔诚的梦。古人拜见前辈,要焚香沐浴,我想,翠翠跟爷爷一定都在那里,我一定要安静地去,千万不能惊动了他们。沈先生的名讳叫从文。他写的文儿,谁也偷学不来。为了调查土家族文化现状,我和大学同学们选择的路线不是凤凰,而是几个不为人知的小镇龙山县洗车河镇、捞车河镇。在捞车河,我们住的小招待

10、所在沿山公路旁,爬很长的台阶下去就有河,河边有条渡船。和边城里一样,靠人手拉钢索渡过去的方头渡船。看船人似乎总是不在的。我也见识到,歌喉像竹雀的土家族男女,都好似站在高崖上唱歌的傩送,使翠翠在睡梦里把灵魂轻轻浮起,摘了一大把虎尾草。后来我去凤凰古城,大感失望,才知道湘西最美的边城,我早已走过。人们憧憬凤凰,都靠沈先生一支笔的力量。他不是讲了多么震撼人心的故事,他只是道出一直在他身边的事。但坚持做自己,是要代价的。回到民国时期,沈先生的日子也不好过。来自湘西的他只有小学文化,被视为“土包子”,得不到北平精英的认可。他一边在慈幼院打工,一边写作。在他生活最绝望的时候,曾写信给郁达夫求助。他在192

11、8年与丁玲、胡也频一起创办红黑杂志时,已是小有名气的青年作家了。但他却没有融入其中,始终自称为“乡下人”,批判城市现代文明的丑陋。就算作品震撼过文坛,沈先生也是无力的。文革时期,他被派去打扫厕所,收藏多年的文物书籍被统统没收。一篇文章写他:“他像摩挲珍贵的青铜器一样,认真擦着每一个便器。”沈先生的力量,不只是在文字上。很多喜欢沈先生的人,只记住了他质朴秀美的湘西画卷,却忘记他也曾写下这样的对白祖父说:“翠翠,我来慢了,你就哭,这还成吗?我死了呢?”翠翠不作声。祖父又说:“不许哭,做一个大人,不管有什么事都不许哭。要硬扎一点,结实一点,才配活到这块土地上!”在凤凰的沈先生墓旁,他的侄子黄永玉龙飞

12、凤舞地写下:“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就是回到故乡。”我摸着粗糙的石面,把额头贴上去,停留了很久。黄永玉是懂沈先生的。记得在湘西调查的最后一天,人们黑灯瞎火地搬着矮凳坐在院子里。抬头就是吊满星星的夜空。有的星星会游走,然后才发现那是飞得高高的萤火虫。我想在这一刻屏住呼吸。又想大口呼吸。同学们和老乡挨个告别,我的眼泪流得比擦得快。当时我发下好多个誓言,以为“永远也不会忘记”。但是,一年一年,金钱改变了凤凰古城的模样,改变了你我。沈先生曾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他让我发现,生命中始终少不了一把虎尾草。让翠翠守在渡船上的,只是一句话:“这个人也

13、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这是边城经典的结尾。只要你想回归本心,做好自己,哪天也不算晚。虎尾草、翠翠一直没忘。一辈子不合时宜,沈先生做到了。那是因为他找到了故乡的河流、丝绸、铜镜与张兆和女士。这是他心里的虎尾草,他灵感的泉眼,让一个文弱书生敢于面对整个世界。如果你看看沈先生这样的人,他可以帮你回忆起来,自己的那一把虎尾草。人生的河道往哪里拐,是急是缓,这段风景美不美,其实都取决于你自己这个船夫。只要是内心所指,即使一辈子不合时宜,也能成全自己。(选自中国青年报,有删改)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D)A文章开头用了较长篇幅记叙了“我”探访凤凰小城,意在引出对沈从文先

14、生的回忆,引起阅读兴趣,为下文记述沈从文作铺垫。B为了坚持自己,沈从文先生付出了不少代价:面对艰难困苦的生活,不被精英认可,很难融入作家群,“文革”时期遭受迫害。C文章借“虎尾草“把沈从文先生和他的作品边城自然联系起来,使沈先生的品格与作品中的理想追求相互印证,交相映衬。D文中多次出现的“虎尾草”是作者在坚守自我、热爱故乡、执着追求理想方面的偶像,这样写,突出了沈从文作品的感染力。解析文中多次出现的“虎尾草”应是沈从文先生坚守自我、热爱故乡、执着追求理想的象征,这样写,强化了沈从文先生的人格魅力。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C)A文中说沈从文“写的文儿,谁也偷学不

15、来”,这句话简洁地表明沈从文先生的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是其他人无法模仿的。B文章引用沈从文先生的侄子黄永玉对沈从文的评价来表现传主,有力地突出了沈从文先生坚强的生活态度和对故乡执着的厚爱。C最后一段运用比喻的手法来叙写“我”的感悟,启迪人们要像沈从文先生一样乐观向上,虽是文弱书生,却敢于面对整个世界。D“一年一年,金钱改变了凤凰古城的模样,改变了你我”,这句话表现了作者对逐渐失去质朴秀美特质的边城的失望之情。解析C“乐观向上,虽是文弱书生却敢于面对整个世界”分析不当,结尾一段强调的是在人生的道路上,要敢于坚持自己的追求。6沈从文的“不合时宜”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答:示例:沈从文坚守独特的文风。他的作品里没有多么震撼人心的故事,只是道出一直在他身边的事。沈从文不媚俗从众。身为有名气的青年作家后,他仍然自称为“乡下人”,批判城市现代文明的丑陋。沈从文一直保持自己的本心和追求。他热爱故乡的一切,坚持独立的人格,勇敢面对现实世界。沈从文性格坚强。他认为:“做一个大人,不管有什么事都不许哭。要硬扎一点,结实一点,才配活到这块土地上。”解析6分,答出一个要点给2分,给满6分为止。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三、阅读下面的文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