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职称越高教学质量越高?-高校教师职称与学生评教关系的实证研究_1

ji****8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5.21KB
约10页
文档ID:210269945
职称越高教学质量越高?-高校教师职称与学生评教关系的实证研究_1_第1页
1/10

职称越高,教学质量越高?高校教师职称与学生评教关系的实证研究 表2 学生评教总评价的回归系数自变量混合回归模型①混合回归模型②个体固定效应模型①个体固定效应模型②双固定效应模型③副高级职称-0.270.240.390.410.38(0.26)(0.25)(0.26)(0.26)(0.26)正高级职称-0.49*0.390.88***0.91***0.81***(0.27)(0.25)(0.29)(0.29)(0.28)选课比2.90***(0.55)0.84(0.74)3.38***(0.88)课程规模-0.02***(0.00)-0.00(0.00)-0.00(0.00)信息与工程学科-0.52*(0.29)人文学科4.08***(0.26)社会学科-0.75***(0.26)必修课-0.77(0.61)选修课-1.23*(0.63)2007年第一学期1.62***(0.48)2007年第二学期0.61(0.42)2008年第一学期1.54***(0.47)2008年第二学期1.79***(0.46)2009年第一学期1.50***(0.47)2009年第二学期0.60(0.45)2010年第一学期1.67***(0.47)2010年第二学期2.09***(0.48)2011年第一学期2.38***(0.47)2011年第二学期2.27***(0.47)2012年第一学期2.96***(0.48)2012年第二学期3.80***(0.54)常数项87.41***(0.22)85.63***(0.72)81.65***(1.55)81.19***(1.63)77.43***(1.56)样本量5,3735,3525,3735,3525,352R20.000.150.470.470.48注:(1)***p<0.01,**p<0.05,*p<0.1;(2)括号中的数值为标准误,为避免异方差的影响,固定效应模型括号中的数值为稳健标准误;(3)因篇幅所限,课程固定效应的回归结果在此略去。

表2后三列展示了固定效应模型的回归结果个体固定效应模型①的回归结果显示:在没有控制其他变量时,副高和中级职称教师的评教分数没有显著差异,而正高级职称的评教分数则显著高于中级职称教师个体固定效应模型②加入了选课比和课程规模,得到的回归结果与个体固定效应模型①类似双固定模型③进一步控制了时间固定效应,回归结果显示:副高级和中级职称教师的评教分数仍然没有显著差异,正高级职称的评教分数仍然显著高于中级职称教师,但是系数有所减小从时间固定效应的回归系数来看,相比2006年第二学期,除2007年第二学期和2009年第二学期以外的其它所有学期的评教分数均显著更高结合双固定效应模型中教师职称的回归系数小于个体固定效应模型来看,说明的确存在时间固定效应①表3 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的双固定效应回归结果变量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副高级职称0.360.410.43(0.23)(0.29)(0.26)正高级职称0.67***0.90***0.84***(0.25)(0.31)(0.29)选课比3.17***3.32***3.87***(0.81)(0.94)(0.92)课程规模-0.00*-0.00-0.00(0.00)(0.00)(0.00)2007年第一学期1.23***1.97***1.52***(0.42)(0.55)(0.48)2007年第二学期0.131.15**0.36(0.36)(0.48)(0.42)2008年第一学期1.04**2.04***1.30***(0.41)(0.53)(0.48)2008年第二学期1.05***2.50***1.56***(0.40)(0.52)(0.47)2009年第一学期0.632.30***1.37***(0.41)(0.53)(0.48)2009年第二学期-0.191.44***0.18(0.40)(0.51)(0.46)2010年第一学期0.76*2.51***1.46***(0.42)(0.53)(0.48)2010年第二学期1.26***2.95***2.03***(0.42)(0.54)(0.50)2011年第一学期1.43***3.34***2.10***(0.42)(0.53)(0.48)2011年第二学期1.47***3.03***2.01***(0.41)(0.53)(0.47)2012年第一学期2.02***3.82***2.79***(0.42)(0.54)(0.48)2012年第二学期2.69***4.87***3.64***(0.49)(0.60)(0.55)常数项82.58***73.25***79.74***(1.07)(2.06)(1.27)样本量5,3525,3525,352R20.480.470.52注:(1)***p<0.01,**p<0.05,*p<0.1;(2)括号中的数值为标准误,为避免异方差的影响,固定效应模型括号中的数值为稳健标准误;(3)因篇幅所限,时间固定效应的回归结果在此略去。

表3分别展示了以教学态度、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作为因变量的双固定效应模型回归结果:副高和中级职称教师在以上三项指标的评教分数没有差异,正高级职称教师在三项指标的评教分数均显著更高此外,选课比越高的课程评教分数越高从时间固定效应的回归系数来看,绝大多数的时间虚拟变量的系数均为正显著,说明三项指标的评教分数均存在时间固定效应选课比越高,学生在以上三项的评教分数越高;课程规模越大,学生对教学态度的评价越低,课程规模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均没有显著影响从时间固定效应来看,除个别学期外,其余学期的回归系数均为正显著,说明教学态度、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均存在时间固定效应七、结论与讨论本研究利用某高校评教面板数据,建立多种计量回归模型,分析了不同职称教师教学质量的差异描述统计数据显示:随着时间推移,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评价逐渐升高;相比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学生对教学效果的评价略低;不同职称教师的评价分数差别不大而控制了课程特征的混合模型发现:教师职称与学生评教不相关控制了教师特征的个体固定效应模型和进一步控制了时间特征的双固定效应模型发现:在教学态度、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及总体评价方面,学生对高级职称教师的评价均最高,而对中级和副高级职称教师的评价则无显著差异。

固定效应模型的回归结果更加科学可靠学生对教师的评教分数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质量,尤其是现在很多高校采取“在教师给学生评定课程成绩之前就组织学生进行课程评价”的办法,更是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教师为得到较高的评教分数而降低课程要求或人为提高学生课程成绩的可能那么如何解释上述研究发现?正高级职称的教师有多年的教学和科研经验,因此其教学水平会更加突出教学是一门“技术活”,可以通过观摩、练习、总结、积累等方式提高教学水平如果仅仅是上述原因,那么副高级职称教师的教学水平应该高于中级职称教师,而我们的研究则发现两者没有显著差异,因此还可能存在一下可能的影响因素一方面,目前高校教师的职称晋升机制抑制了中青年教师追求教学卓越的积极性在我国现行的高校教师职称晋升体制下,决定教师职称晋升的决定因素是科研而非教学多数高校对于教师职称晋升制定了详细的科研要求,但对教学的要求则相对模糊,且多侧重于数量,如每学年完成一定学分量的教学任务,对教学质量的要求则很少或者标准很低,如有的学校规定学生评教分数不能连续几个学期排在后10%等在这样“重科研、轻教学”的评价标准下,中青年教师难免将时间精力用于更有利于职称晋升的科研工作,而忽视教学水平的提高。

而那些已经获得教授职称的教师没有了“科研紧箍咒”的束缚,反而有更多的时间精力思考如何完善教学效果,因而得到的教学评价也会相对较高另一方面,高校既有的排课机制也不利于中青年教师教学灵活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一般来说,那些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具有优先选课权,且倾向于教授擅长和更受欢迎的课程,较少开设新课,长达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教授同一门课程的现象在高校中并不少见而中青年教师自由选课的机会相对较少,难以完全发挥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教学的灵活性、创造性以及教学的效果也会因此受到影响鉴于上述研究发现,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第一,完善现有的教师招聘和职称晋升体系,营造“教学科研并重”的良好氛围大学的核心任务是人才培养,而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在目前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氛围下,教书育人的重要性被忽视中青年教师在人才培养中扮演的角色更是举足轻重,高校可以通过制度等方面的创新,比如不断完善以科研作为绝对评价准则的教师聘任和职称晋升制度,适当增加教学在其中的权重,保护和鼓励教师的教学热情和积极性;或者建立教学系列和科研系列两条职称晋升渠道,充分发挥教师所长,兼顾教学与科研在高校长期发展中的作用等等第二,组织形式多样的教学经验交流活动,为中青年教师改善教学质量提供多种途径。

与高级职称教师相比,中青年教师虽然在科研成果方面具备很强的优势和潜力,但是比较缺乏教学方面的专业训练,这也与我国目前的博士生培养机制有关高校应该加强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锻炼和培养,如组织系统的岗前教学培训、观摩老教师授课、开展教学基本功比赛等,为中青年教师改善教学质量提供更多途径第三,建立灵活的排课体系,激发中青年教师的教学兴趣我国目前较为固定呆板的排课体系不利于激发中青年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也不利于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尽管排课体系的稳定有利于教师经验的积累,但也应该通过制度和政策激励增加教师更换课程的机会,增加教学的新鲜感,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自主性,减少教学疲劳和懈怠的可能性第四,学生评教并非评判教师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有待建立学生评教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教师的教学情况,但学生的态度、兴趣和认知能力等因素也会导致评教结果失之偏颇因此,除了开展学生评教外,综合评价教师的教学情况还应结合教师互评,以增加评教的全面性比如有的学校成立了以退休教授为主体的老教授调研组,对全校本科生课程进行随机抽查听课,并针对授课情况提供深入而专业的评价和建议注释:①本文还分别对三个固定效应模型进行了F检验,并发现在0.00的显著性水平下存在固定效应。

而进一步通过豪斯曼(Hausman)检验发现,本文适合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而非随机效应模型可见,双固定效应模型是最。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