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暮春》翻译及赏析《满江红暮春》翻译及赏析 《满江红暮春》作者为宋朝文学家辛弃疾其全文如下: 家住江南,又过了、清明寒食花径里、一番风雨,一番狼籍红粉暗随流水去,园林渐觉清阴密算年年、落尽刺桐花,寒无力 院子静,空相忆无说处,闲愁极怕流莺乳燕,得知音讯尺素始今何处也,彩云仍旧无踪影谩教人、羞去上层楼,平芜碧 【前语】 《满江红暮春》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所作,意境美丽,爱情真诚,实为佳作此词是一首非常宛转纠缠的伤春牵挂词,上片写江南暮春风景,下片由此鼓起怀人之感江南暮春,年年风景仍旧,而当年此刻与所思之人离别,至今踪影杳然,所以由睹景而思人,再由思也枉可是闲愁满腹,终究很想登楼远望,但所思之人既已不能归来,则登楼也只能看到一片平芜,不见伊人的倩影抒发了一个女子暮春时节对远行情人的思念之情 【注释】 清明寒食:这是春天的两个节日寒食,约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左右,清明节前一二天 花径里三句:一番,前一个作一阵解,后一个作一片解狼籍,散乱欧阳修《采桑子群芳往后西湖好》词:“狼籍残红,飞絮濛濛 红粉:描述红花飘落。
清阴,碧绿的树叶茂盛这是说:红花少了,绿叶多了作者化用了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里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刺桐花:植物,豆料一名海桐落叶乔木,春天开花,有黄红、紫红等色生长在南边福建的泉州又叫刺桐城 闲愁:为国家之愁作者在许多场合里,把国家之愁,都说作闲愁 流莺乳燕:指权奸佞臣他们鼓唇弄舌,鼓唇摇舌 尺素:信件《古诗》:“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彩云,指牵挂的人这两句是说:现在信件在哪里也不知道,我牵挂的人也不见踪影彩云”又作“绿云”,意同 谩教人三句:空教我,但真实没有脸面再上楼房了,楼外的平原上只要一片碧绿的庄稼谩,作空、徒解羞:没有脸面,这是说楼房上去的次数太多了,不好意思的再上了层楼:楼房平芜:平原、田野 【翻译】 我的家住在江南,又过了一次清明寒食节日一场风雨往后,在花丛中的路上,一片散乱的落花落下来的红花,静静地跟着流水走了园林里渐渐地觉得清绿的树叶茂盛了我计算了一下:年年刺桐花落尽的时分,寒天的力气一点也没有了 院子幽静,我在空空位想着她我为国而愁的太利害了,但没有当地说,因为那些流莺乳燕太可怕了,假如她们知道了这个音讯,又要栽赃我。
现在也不知道信件在哪里,我牵挂的朋友仍然没有踪影空教我上楼去眺望我到楼上去的次数太多了,真实没有脸面再上去了即使是到了楼上也看不到我牵挂的人,只看见楼外的田野上一片碧绿的庄稼 【鉴赏】 稼轩词素以豪宕出名,但也不乏有宛转蕴藉近可于悠扬的华章盖大作家,非只要一副翰墨,他们可据内容的不同、表达的需求,倚声填词,更迭改换,犹若绘事“六法”的`所谓“随类傅彩”按词谱,《满江红》用仄韵,且多交叉三字短句,故其腔调繁促崎岖,适宜表达慷慨激昂的爱情,豪宕词人也乐于选用,岳武穆“勃然大怒”一阕可作榜样标本可是此前,贺方回已用此调填写了以“伤春曲”为题的词,抒发深婉纡曲之情,可是承其传统者,则是辛稼轩 此词,表达伤春恨其他“闲愁”,归于宋词中最常见的内容:上阕重在写景,下阕重在抒发,也是长调最常用的规矩既属常见常用、那么易陷于窠臼,可是细心体会该词,既不落窠臼,又有新特色,宛转,但不绵软;细腻,但不平板作到这一步,全赖骨力详细地说每句之中,皆有其“骨”,骨者,是意义深沉、重量沉重,足以有目共睹的字面;由骨而生“力”,就足以撑住各句,振起全篇,“家住江南,又过了、清明寒食”,此句中,“江南”二字为骨。
此二字与标题联系起来,则可引发读者丰厚的联想:江南早春,风景瑰丽,千里莺啼,红绿相映,水村山郭,风展酒旗,及至暮春三月,花开树生,草长莺飞引发繁殖之外,“骨”的另一效果,乃显现其“力”,由“花径里、一番风雨,一番狼藉”可见此句中“狼藉”二字为其骨由此二字,读者似乎感触到一股强烈暴烈的力气与之比较,孟浩然所谓“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显得平易,李清照所谓“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只觉悠扬,而此处“狼藉”二字赋有的骨力明晰可见“红粉暗随流水去,园株渐觉清阴密”,其骨在“暗随”与“渐觉”二处此二处,“骨”又显现其劲韧之性,实作“筋”用作者将“绿肥红瘦”的现象,铺衍为十四字联语,去陈言,立新意,故特意在其转机衔接之处,用心着力,角胜前贤暗随”,未察知也:“渐觉”,已然也通过人的知道进程表明时序季节的推移,可谓独运匠心算年年” 以下数语,拈出刺桐一花,以作弥补,变畅谈为实说寒无力”三字,颇为生新惹目,自是“骨”之地点寒,谓花朵衰弱故无力附枝,只得随风飘落,不而清阴绿叶之盛壮,若得以耀威于枝头寒花与密叶之比较,亦可使人联想倘能结合作者的境况、心绪而谓其隐含正人失落与小人取得权势之喻,似非无稽。
就规矩而论,此处隐含的比方,则是由上阕写景转入下阕抒发的过渡,唯其含而能隐,故尤耐人寻味 下阕,假托不能与所思佳人相见而表达心里的愁闷院子静,空相忆无说处,闲愁极”四个短句,只为点出“闲愁”二字,闲愁,是宋词中最常见的字眼,而其意义亦最不确认,乃是一个“含糊性概念”词人往往将极端深重的感触,不易名状、难以言传的烦恼,抽象谓之闲愁读者欲探究其详细意义,使其“含糊性”变得明晰,则有必要结合历史背景、作者生平以及其他的有关材料进行调查,差不多就能作出合乎情理的揣度作者此词中所谓的闲愁,当是因为自己不为南宋朝廷重用,复国壮志无从发挥,且受投降派的忌恨架空,从而而发生的政治失落以此推衍而下,“怕流莺乳燕,得知音讯”,则怨恨奸侫之蜚语谣言、乘人之危之意尽素”、“绿云”一联,以佳人为标志,表达了对抱负的巴望与寻求可是,信息不来,踪影全无,希冀仅存一线,愁肠仍然百结,而“谩教人、羞去上层楼,平芜碧”的结束,也就水到渠成了“谩”字是口气副词,表义甚是灵敏,此处与“浑”字近,犹言“几乎”、“端的”平芜碧”,可与欧阳修的词句“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参看,意谓即使上得楼房,举目眺望,所见的恐怕已是满川青草了。
稼轩《摸鱼儿》有“天边芳草无归路”之句,亦可观赏,意谓归路已为平芜所阻断,终究不能与意中人相见了 比兴寄予,乃风流之传统,宋人填词,也多是承继这种传统,该词便是如此而词人命笔,每托其意于敬而远之之间,致使著作带有“含糊性”的特色 此种含糊性,非但无损于诗篇的艺术性,有时且成为构成诗篇艺术魅力的要素,越是含糊、不确认,越能引人求索耐人寻味此种形似古怪的现象,正是诗篇艺术的一大特色就读者之求索而言,倘能得其大概,即当恰到好处;思之过深,求之过实,每字每句都不愿放过,则会确定处处皆有埋藏,又不免要无中生有,顺理成章 5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