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两宋东南沿海地区海洋发展路向论略

cc****pp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71KB
约8页
文档ID:210192379
两宋东南沿海地区海洋发展路向论略_第1页
1/8

两宋东南沿海地区海洋发展路向论略【英 文 标 题】ADiscussio nabouttheDevelopingTe ndencytowardstheSoutheastForelan dintheSongD yn asty【内容提要】本文从我国古代社会的发展路向入手,认为汉唐时期头枕“三河:面向草原,运行在大陆帝国的轨道上,而两宋时期 经济重心南移,商品经济发展,海外贸易兴盛,至少在东南沿海地区 岀现了海洋发展路向,这是我国传统社会演进轨迹的重大转折英 文 摘 要】’spointofview,China,basedo nthecentralmainlanda ndfacedtothesteppe^thedevelopmentofthemerchandiseeconomyandtheoverseastrad eprosperous/straditionalsociety.【关键词】宋代/东南沿海/海洋发展路向southeastarea/theS ongDyn asty/oceandevelopingte ndency【正文】一、头枕“三河:面向草原与头枕江南、面向海洋:发端于唐宋之际的经济发展路向的重大转折宋代经济在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历程中,可以说已开始发生质 的变化。

所谓“质的变化”,窃以为可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经济重心 从黄河流域南移至长江流域;一是商品经济亦即市场经济(包括海外 市场)的蓬勃发展这两件事其实是互相关联的,我在拙著《中国经 济通史》南宋财政更加倚靠外贸“舶入”,对外贸易更加兴盛,因此外贸港 口续有增加除广、泉、明三州外,又在温州(今同,X32年 江 阴军(江苏今县,笛46年)设市舶务,在秀州海盐县澈浦镇(浙江 今县今镇,1250年)设市舶场据弘治《上海志》载,南宋末年还 在上海镇(今上海市)设市舶司和榷货场除以上11处设有市舶机 构的较大外贸港口外,据宋人《太平寰宇记》、《舆地纪胜》等志书, 通(今江苏南通x楚(今淮安x海(今连云港x越(今浙江绍兴\ 台(今临海).福、漳、潮、雷(今广东海康县X琼(今海南海口) 这10来个城市,也有外贸活动的存在(注:《太平寰宇记》,北宋乐 史撰,成书于太宗雍熙末至端拱初(987 ~ 988年b《舆地纪胜》,南 宋王象之撰,成书于理宗嘉定末至宝庆末年(1224-1227年b两 书是两宋时期最为重要的地理总志,而后书则大量征引前书,有明显 的继承关系L此外,设于广西沿海钦州的博易场也有管理与交肚贸 易的职能:凡交肚生生之具,悉仰于钦,舟楫往来不绝也。

……其国 富商来博易者,必自其边永安州移牒于钦,谓之小纲其国遣使来钦, 因以博易,谓之大纲:(周去非《岭外代答》卷5《财计门》钦州博易 场”条)海南琼州辖下的琼山、澄迈、临乡、文昌、乐会5县,也有 市舶之设,当地驻军以市舶税入为经费来源(注:赵汝适:《诸蕃志》 卷13 :海南条载;(海南)俗以贸易为业就琼州)属邑五,……皆 有市舶,……:b这样,北起淮南东海,中经杭州湾和福建福漳泉金三角,南到广州湾和琼州海峡的南宋海岸线上,与外洋通航的外贸港 口,至少有20来个之多这样一种景象不仅唐代未曾见过,就是明 清亦未能再现由于海运的开通,就连江浙、福建、岭南之间的物质交流也已 打破陆路阻隔,改由海上交通来进行了而泉州正处在两浙与广南之 间,因而成为当时我国国内海上交通的幅犊之地泉州到南宋超过广 州,成为当时世界上的第一大港,与其处在南宋海岸线之中点不无关 系所以南宋时人以泉州为界划分南、北洋(注:真德秀:《真文忠 公文集》卷8《申报枢密院措置沿海事宣状》载,“围头支(泉)州一 百二十余里,正阚大海,南北洋舟船往来必泊之地:又称:小兜寨支 城八十里,海运自北洋入本州界,首为控扼之所:L南宋初年泉州就 有“近接三吴、远连两广,万骑藐鎌,千艘犀象”(王象之《舆地纪胜》 卷卅福建路泉州”条)之誉。

稍后陆宇所撰《修城记》亦称r泉距京 城五十有四驿,连海外之国三十有六岛,城内画坊八十,生齿无虑五 十万”(同上L据此,泉州亦是国内海运大港据前引李东华先生的 研究,浙、闽、广之间的海道运输,已不像从前那样仅限于体积小、 分量轻、价值大的奢侈品,而包括体积、重量较大而价值较小的一般 商品,如稻米、布匹、生铁,还有各种粗色舶来品二)两宋海外贸易范围大为扩展,从南洋、西洋(印度洋)直至波斯湾、地中海和东非海岸,与西亚阿拉伯帝国构成当时世界性贸易圈的两大轴心日本学者桑原藏指出,自公元8世纪开始,到15世纪欧人来航东洋,这8百年间为阿拉伯人在世界通商贸易舞台上最活跃的时代先从本国“舶商”说起宋代海外贸易以民营外贸为主体,这一点与元代“官本船”和明初“郑和下西洋”在性质上绝然不同宋代民营外贸又以回航登岸为界,分为海外和境内两个阶段负南海征蕃舶之州三,泉其一也泉之征舶,通互市于海外者, 其国以十数,三佛齐其一也三佛齐之海贾,以富豪宅生于泉者,其 人以十数,试那围(按,那,疑为那,即前述施那帏)其一也试那 围之在泉,轻财急义,有以庇服其畴者,其以十数,族蕃商墓其一也 蕃商之墓,逮发于其畴之蒲霞辛,而试那围之力能以成就封殖之。

其地占泉之城东东坂凡绝海之蕃商有死于吾地者,则于是葬焉经始于绍兴之壬午,而卒成于隆兴之癸未即绍兴、隆兴之际(1162- 1163年),逾时一年有余而蕃商墓地始成,从“且富栋宇,周以垣墙” 言之,规制宏大,极尽奢华中外舶商生前之富更为骇人除为人熟知的大食商人莆寿庚外,本国舶商有“泉州杨客”可为典型此人“为海贾十余年,致贤二万万: 绍兴十年(1140年),他放洋归国,泊舟于钱塘江之上,各类粗、细 蕃货合计,其值“度今有四十万缗,姑以十之一酬神愿,余携归泉南, 置生业,不复出矣:(洪迈《夷坚丁志》卷6《泉州杨客》『二万万”, 单位应为"文”,合20万缗至绍兴十年手中已有40万蕃货,增值一 倍因屡次许神偿愿而“遗忘不省”,结果一夜之间烧成灰烬,受到惩 罚洪迈通过这个故事要告诉人的是祈神应诚,失信必遭报应然中 外舶商之富于此亦表露无疑矣两宋人数众多的中外舶商,无论是死后摆阔,还是生前显富, 无一不在昭示人们,放洋赴蕃从事外贸确实获利丰厚(注:《宋史》 卷487《高丽传》称,高丽吵,丝蚕、匹缭直银十两,多衣麻纟兰m,丝织品,在宋代,一匹只值一二两银子若贩至高丽,价格可翻二至三番由此可见外贸确实获利丰厚,这是因为各国资源禀赋不同 所致。

此点留待另文论列\这种示范效应,恐怕是众多沿海民户, 还有在任官员不惜冒法干禁,对集资外贸(即“带泄”)这种方式趋之 若鹭的根本原因吧五)周去非《岭外代答》和赵汝适《诸蕃志》的撰成及其流 传,说明宋代(特别是南宋)关于海外世界的知识远较汉唐丰富详赡 这既是当时东南沿海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之结果,当然也可视为其海 外发展路向的又一表征周去非,浙南温州永嘉人,南宋隆兴元年(1163年)进士此后他在广西有过6年仕宦生涯,任过钦州教授、静江府属县县尉,《岭外代答》即是其广西仕宦生涯的成果据其自序写于淳熙戊戍即1178 年此书中外学界公认是研究宋代中西海上交通和12世纪南海、南 亚、西亚、东非、北非等地古国、部落及其土产风物、人情世俗的宝 贵资料是书共记海外诸国40余,其所涵盖之地域,北起安南(今 越南),南至阍婆(今爪哇),东至女人国(在今印尼东),西出印度 洋、红海、地中海而达于木兰皮(今西北非摩洛哥L周去非并没出 过国,但他十分留心域外情况,主要是通过中外舶商和译者之口,勤 访博问而笔之于书(注:《岭外代答》卷1《地理门》“象鼻砂”条云,“尝 闻之舶商曰……”,卷4《风土门》方言”条云:余又尝令译者……o皆 是书材料来源之反映。

o杨武泉先生说:一个足迹未出国门的人,竟 能有条不紊且颇符实际地记下远方异国情况,宛如身历其境,不能不 叹为奇迹r东南沿海地区的海洋发展路向,就是在以上几个因素的共同影 响之下逐步形成的这条新型道路的源头当然可以追溯到唐代,甚至 更早一些;但是其初步成型,当在宋代,特别是南宋时期在我看来, 这既是东南地区经济发展的独具特色,也是东南经济迅速崛起并逐步 超过中原地区的重大原因反过来说,宋代中原经济虽然基础雄厚, 但发展速度上却日益落在东南地区后面,除了农业生产条件恶化,处 在战争阴云之下或直接受到战争蹂蹒(如陕西河北等路),人口持续 南移导致劳动力资源不足等等原因之外,广大农村地区大多停留在传 统的耕战模式上,未能突破单一种植经济(而且主要是粮食种植)的 束缚,商品经济、特别是海外贸易不如东南发达,也是一个不容忽视 的重要原因因此从区域经济的角度看问题,东南和中原之间的种种 不同,不仅表现在发展速率上,而且经济类型上也开始表现出来北 宋中原地区的商品经济虽然也有某些发展,但是内向型的,所以自然 经济气息更浓厚一些;而东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开始带有外向型特征 因此在海外贸易的拉动下,两浙、福建、江西等地的商品经济在质的 意义上也要胜过北方一筹。

太湖流域城镇集市密集和广州、泉州成为 当时世界一流的外贸港口,就是最好的证明 【参考文献】。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