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上)探析蒙汉双语诉讼的程序性保障(

cc****pp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67KB
约6页
文档ID:210112800
上)探析蒙汉双语诉讼的程序性保障(_第1页
1/6

探析蒙汉双语诉讼的程序性保障()摘要:蒙汉双语诉讼是公民使用木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的具体的样态之一,也是内蒙古区域蒙汉双 语司法的表征应从程序保障的原理出发,对内蒙古区域司法实践当中所形成的蒙汉双语司法的经验进行 总结并形成统一的程序性规范,从相关配套制度及技术措施等方而保障当事人及诉讼参与人享有的民族语 言文字诉讼权利的充分实现民族语言文字平等权是公民的宪法性权利三大诉讼法中所确立的民族语言文字诉讼原则是公民这一 宪法性权利在部门法当中的具体体现,它赋予了公民在诉讼过程中可使用木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的权利, 也称母语诉讼权我国冇56个民族,5个民族自治区在这些民族地区的司法实践当中,当事人及诉讼参 与人对其所厚冇的母语诉讼权的行使体现出我国诉讼语言文字的多元性内蒙古是以蒙占民族为主体的民 族自治区,在基层司法实践中,用蒙语或蒙汉双语进行诉讼是常见的事情基于蒙汉双语诉讼实践的需要以 及新时期实现社会和谐的司法保障为宗旨,研究蒙汉双语诉讼中的程序保障问题具冇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 实的价值一、蒙汉双语诉讼的运行状态及分析少数民族地区诉讼语言文字多样性的司法实践告诉我们,诉讼语言文字的多元性需要特有的程序制度 加以保障。

山于我国少数民族大多居住在偏远地区,“少”且“边缘化”的状态,使得这种诉讼语言文字的 多元化及相关程序上的特殊利益诉求没冇被更多的人所关注内蒙古是以蒙占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区Z—,全区共居住冇49个民族,共中人口在100万以上的冇汉族、蒙古族根据宪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法、民族区域口治法的规定,蒙古语言文字和汉语言文字都是当地的通用语言文字因此,用蒙语和蒙汉双 语进行诉讼就成为内蒙古区别于其他地区的特冇诉讼文化Z-O2007年笔者在内蒙古白治区的西部和东部,分别选择蒙古族居住比较集中地区的3个基层法院、1个 中级法院进行了调查,统计了从2004年至2006年(以下调查内容中简称三年)使用蒙古语言文字进行诉讼 的案件数屋和使用蒙汉双语进行诉讼的案件数量,上述案件占全年案件总数的百分比,考察了蒙汉双语诉 讼的庭审模式、法官的配备数量及其占该法院法官总数的百分比、专职翻译人员的配备状况以及有无相关 的规范蒙汉双语诉讼的规范性文件等问题这些地方的具体情形虽然不能代表内蒙古区域内蒙汉双语诉讼 的全部状况,但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反映存在于内蒙古基层司法实践当中的蒙汉双语诉讼的一些特征A旗基层法院三年中每年用蒙古语言文字进行审理的案件均占该法院受理案件总数的13%、11%. 11%, 蒙汉双语诉讼的案件分别占案件总数的15%、18%、13%;目前该法院23人具备法官资格,其中11人具备蒙 汉双语诉讼的能力,占法官总数的48%; 22人具备本科学历,1人大专学历,其中大部分都是成人本科口考 学历;无专职翻译人员,由具备双语诉讼能力的法官担任翻译,往往是由合议庭或独任审判员来担任翻译工 作。

B旗基层法院三年中用蒙古语言文字进行审理的案件分别占该法院受理案件总数的37%、28%、27%,蒙 汉双语诉讼的案件分别占案件总数的3%;冃前该法院12人具备法官资格,全部具备蒙汉双语诉讼的能力; 12人全部具备本科学历,其中大部分都是成人木科自考学历;无专职翻译人员,由通晓蒙古语的法官、廿记 员、援助律师担任翻译工作C市基层法院三年中用蒙古语言文字进行审理的案件分别占该法院受理案件总数的3%、5%、5%,蒙汉 双语诉讼的案件均占案件总数的3%;目前12人具备法官资格,全部具备蒙汉双语诉讼的能力;10人具备本 科学丿力,大部分都是成人本科白考学历;无专职翻译人员,由通哓蒙古语的法官担任翻译,往往是由合议庭 或独任市判员来担任翻译工作oD中级法院三年中用蒙古语言文字进行审理的案件分別占该法院受理案件总数的5%、5%、4%,蒙汉双 语诉讼的案件均占案件总数的9%;110人具备法官资格,其中32人具备蒙汉双语诉讼的能力,占法官总数的 29%;大部分都是成人本科自考学历;无专职翻译人员,由通晓蒙古语的法官或代理人或辩护人担任翻译在调杳中了解到,上述法院中形成了既分流又混合的双语庭审模式在蒙汉双语诉讼中,法院根据双方 当事人的意愿和所通晓的语言文字(指蒙古语言文字和汉语言文字)的悄况来决定法庭审判组织的人员配 备。

具体有如下儿种情况:(1)蒙古语审讯如果双方当事人都通哓蒙古语并愿意用蒙古语进行诉讼,法庭 审判人员就由通晓蒙古的法官组成并审理,判决书也以蒙古文撰写2)汉语审讯双方当事人愿意用汉语 进行诉讼,法庭审理也可用汉语进行如果一方反对则用蒙古语进行审理3)蒙汉语混合审讯如果诉讼 双方都不通晓对方的语言,法院则安排双语法官主持审理,由合议庭的法官或是书记员或是代理人、辩护人 向双方当事人进行翻译判决书也分別用蒙汉两种文字进行撰写,向当事人送达蒙汉两种文字的裁判文书, 诉讼过程小其他的诉讼文书也都以当事人通晓的语言文字撰写4)特殊情况在内蒙古东部地区由于蒙 汉民族长期杂居生活,形成了混合使用蒙古语和汉语的习惯这种语言表达上的习惯也影响着庭审的诉讼 语言在庭审小用蒙古语表达的过程小常常夹杂一些汉语,特别是用专业的法律术语表达H己的主张、抗 辩、举证,辩论时更是如此应对这种情况的是出身于当地的双语法官当地的双语法官在生活小己经习 惯了这种语言表达方式,在遇有这种情况下,如果出现语言交流上的困难,往往是以庭审法官为中心或者可 以说以庭审法官为临吋的法庭传译员,经法官、双方当事人及代理人的充分的交流来进一步弄清对方所表 达的意思。

因此,在内蒙古东部地区语言混用多于语言分流在调查川某法院院长反映,全旗只有两名通晓 蒙古语言文字的律师,因此聘请通晓蒙古语言文字的律师较难综上,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经验认识:在蒙汉双语诉讼中,法院在尊重当事人诉讼语言选择权的前提下, 基木保障了当事人及诉讼参与人的母语诉讼权,并形成了一些动态的程序规范首先,具有一定程度的程序 性审判组织的保障在上述基层法院和中级法院,都有一定的蒙汉兼通的双语法官他(她)们人部分通过 口考或函授的途径获得了法律苛业的本科学历从审判组织方面基本满足了蒙汉双语诉讼及程序上的需 求其次,形成了适应内蒙古地区蒙汉双语诉讼的庭审模式及相关的程序制度即除了使用汉语的庭审模 式外,还有蒙古语的庭审模式、蒙汉语混合庭审模式它具备的宪法以及诉讼法的根据是明显的,在一定程 度上无疑保障了当事人及诉讼参与人的民族语言文字诉讼权利的实现但是存在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 即诉讼主体权力或权利的行便缺乏稳定的程序规范及相关制度的保障,具体表现为:1.庭审语言模式灵活 性有余,稳定性不足,缺乏统一性蒙汉双语诉讼缺乏统一的庭审语言制度的规范,诉讼过程中法官权力的 行使缺乏硬性的程序性规范的约束,容易导致法官权力的滥用。

同时也无法进行有效的监督;2.没有专职 的翻译人员,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翻译人员的配备问题,就笔者所了解到的情况来看,国内冃前还没冇 规范性的文件或是在某一规范性文件中冇具体明确的规定于是司法实践当中就冇了上述的三种选择,即 由法官、书记员、代理人或辩护人代替从法院的角度而言,翻译人员由其他主体代替,可以节省一部分诉 讼资源从而节约诉讼成木但其正当性与合理性值得怀疑:英一,由法官兼任翻译人员,如果说由合议庭的 法官或独任审判员以外的法官担任是可以的、是符合诉讼经济原则的话,那么由承办具体案件的法官兼任 翻译人员,则有损于法官的中立形象,有违诉讼原理特别是当事人对翻译内容产牛异议时,法官就会卷入 利益争执的漩涡Z中,审判结果无论从程序公止还是实体公正而言都会大打折扣翻译人员的职责和责任 主要是在法庭上“尽其所知所能忠诚传译和解释”[1][1](216)诉讼中翻译人员的职责决定了其诉讼法 律关系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不能与其他诉讼参与人相重合,更不能与承办案件的法官相混同其二,从当事人 的角度而言,庭审小缺乏专门的翻译人员,不能充分的保障当事人对母语诉讼权的行使,也不利于法律职业 专业化的发展3.法官的学历层次虽然达到了本科要求,但是缺乏正规法律院校的科班毕业生,从法官素质 的角度来讲难以满足现代司法的盂求,也不利于当事人诉讼权利的保障。

4.程序的不稳定及相关制度的缺 失明显从笔者了解到的情况来看,对于蒙汉双语诉讼行为的规范除了上述提到的三大诉讼法中民族语言 文字诉讼原则的法律规定以外,基本上没冇任何效力层次的规范性文件来加以规范,完全是由各个基层司 法机关在动态的司法实践小控制的然状态”其适用的灵活性多于或者是高于其稳定性,导致当事人 及诉讼参与人对H己亨有的母语诉讼权缺乏合理的预期,同时社会对法院和法官诉讼行为是否公正进行评 判时缺乏一个客观的标准,不利于社会成员及当事人对法院和法官诉讼行为的监督Z所以存在这些问题, 笔者认为与现行立法不足有一定的关系〔、蒙汉双语诉讼与宪法保障、相关法律规范Z不足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文字的国家党和政府历来重视运用法律手段规范语言文字早在新中国 建立前夕的《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53条)中就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 等……各少数民族均有发展其语言文字,保持或改革其风俗习惯及宗教信仰的自由人民政府应帮助各少 数民族发展其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事业195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3条和第77条)以根 本人法的形式确立了公民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的H由和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的权利。

此后虽经四次 修宪都一如既往的规定:“各民族公民都有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的权利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有 对不通哓当地通用的语言文字的诉讼参与人,应当为他们翻译在少数民族聚居或者多民族共同居住 的地区,应当用当地通用的语言进行审理;起诉书、判决书、布告和其他文书应当根据实际需要使用当地通 用的-•种或者几种文字这就说明我国现行宪法对公民的母语诉讼权进行了实体基本权与程序基本权两 方面的规定⑵尽管我们认为母语诉讼权没有规定在宪法的公民基本权利的部分,并在司法实践当中缺乏 实质的宪法宪政精神,[3]但从形式上体现出母语诉讼程序基本权保障着母语诉讼实体基本权实现的特征, 即程序保障程序保障在宪法上的含义主要在于保障公民有获得通过程序实现宪法及其他法律赋了的 权利”[4]从这个角度來说,宪法对各民族公民行使母语诉讼权进行诉讼的程序基本权做了四项宪法性的 保障规定:一是各民族公民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的权利;二是少数民族聚居或者多民族共同居住地 区的法院有义务用当地通用的语言进行审理;三是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有对不通晓当地通用的语言文字 的诉讼参与人提供翻译的义务;四是人民检察院的起诉书、法院的判决书以及布告和其他文书应当根据实 际需要使用当地通用的--种或者儿种文字。

上述宪法性的程序规范,充分体现了我国对基本人权Z—的公 民母语诉讼权的尊重和保护,足以说明我国宪法在保障公民母语诉讼权方面是与世界先进国家同步的,母 语诉讼权是宪法化了的基本程序权但是在我国宪法还没有实现司法化的情况下,这些宪法规定的实效性 是可想而知的。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