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在校经历对职业发展影响的调查研究 摘要:采用结构化访谈法对326名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已毕业大学生实施调查,请他们根据职场经验重新审视在校经历运用主题分析和文本编码的方法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制定明确的职业目标、与周围人维持良好的人脉关系、有针对性的实习、认真学习取得良好成绩、参加社会实践是他们认为最重要的前5项在校经历为人处世的能力、学习能力、沟通能力等是需要持续培养的重要素质关键词:大学生,在校经历,职业发展大学阶段是青年人心智模式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更加多元化,其良好的在校经历会对今后的工作和生活各方面产生重要影响大学生活丰富多彩,成绩不再是衡量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大学生在学习期间将良好的理论基础知识与丰富的实践经验结合起来显得尤为重要可是,大多数同学对从高中步入大学,并未做好充分的准备,也不了解大学究竟对他们有何意义,价值观尚未成熟,于是一些人会在迷茫中浪费很多宝贵的光阴[1]虽然,现在也出现很多关于新生入学指导方面的书籍,但是这类书籍往往只是依据作者的主观经验撰写的,缺乏实际调查分析,无法确切地指导大学生度过宝贵时光为弥补以往研究的不足,本文对326名已毕业多年的大学生实施结构化访谈,提炼、分析对职业发展有利的在校经历,以期为当代大学生提供明确的指导,帮助其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完善自身素质,在供大于求的劳动力市场上赢得竞争优势。
一、文献回顾本文将在校经历定义为大学生接受教育过程中在校亲身经历过、做过或遭受的对其自身成长产生很大影响的事情或过程大学生在校经历所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种类丰富,因此要想将所有在校经历毫无遗漏地罗列出来并非易事目前,关于大学生在校经历方面的文章非常有限其中,薛宇红、田东平在论述大学生的在校经历与能力培养的互动关系问题时将在校经历分为知识积累、实践、人际关系和其他项目4个类别,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能力与经历是一个循环的过程,二者密不可分、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校经历能够正向促进或者反向阻滞能力的发展[2]梁红静等通过研究大学生在校兼职的经历与未来工作之间的关系发现,兼职是大学生提升自我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手段,对大学生未来工作有积极的影响[3]吕翠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关注女大学生在校经历与成功就业之间的关系,获悉用人单位看重的女大学生的在校经历一般包括实践的经历、领导的经历、获取知识和闲暇时间的安排4个方面[4]吴海红、孙彩霞立足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了大学生在校实践经历与就业核心竞争力的相关性,并指出,社会实践是促进大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就业能力的有效途径[5]王建伟、申炎的实证研究表明,大学生在校经历特别是在校的学习和人际交往经历是预测其求职行为有效性的重要变量[6]。
此外,研究表明,学生的干部经历[7-8]、学生的组织工作经历[9],以及社团经历[10]等都对大学生未来职业的发展有积极影响通过文献回顾发现,以往的研究大多是挑选出几项重要经历,并阐述其重要性及当前存在的问题,虽然能够给读者留下一个初步的印象,但是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本文通过对326名已经工作的大学生进行访谈,系统分析对大学生日后职业发展有重要意义的在校经历和大学期间需要培养的能力类型二、研究方法与过程我们通过对多位工作多年的大学生进行结构化访谈,要求被访谈者回忆对自身发展有益的在校经历,在此基础上采用主题分析和文本编码法对大学生在校经历进行探索性研究然后,运用Excel软件统计分析各个在校经历项目出现的频次及其占比最后,根据统计分析结果,结合访谈材料分别论述不同在校经历的重要性差别我们首先设计了结构化访谈问卷,结构化访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主要问题:你在大学的经历主要都包括哪些?大学学习期间的经历对你职业发展有何影响?学习成绩、实习、社会活动、班干部、人际关系,哪些内容对你职业发展影响更大,为什么?要求被访谈者以“过来人”的视角重新审视大学时期的在校经历其次,发动参加职业指导课程的同学进行生涯人物访谈,先对同学们进行访谈的培训,随后要求每个同学找一名工作经验3年以上处在自己感兴趣工作岗位上的校友进行访谈。
总共采访了326名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大学毕业生,有效访谈时间累计约9780分钟,平均每个访谈30分钟,平均每篇访谈材料的文字稿约2500字访谈样本人口统计特征如下:从性别上看,男195人,女131人;从年龄上看,20~25岁14人,26~30岁95人,31~35岁39人,36~40岁40人,41~45岁65人,46~50岁64人,50岁以上9人;工作年限:6年以下98人,6~10年51人,11~15年31人,16~20年44人,20年以上102人;所学专业:文科77人,工科69人,管理学51人,经济学45人,理科34人,医学16人,法学11人,艺术与体育8人,教育学7人,其他8人;从单位性质看,事业单位73人,民企66人,学校66人,国企61人,政府机关30人,外企15人,个体创业13人,其他2人;大概月收入:3000元以下5人,3001~5000元87人,5001~7000元50人,7001~9000元50人,9001~11000元38人,11001以上96人在访谈完成之后,我们首先采用Strauss和Corbin(1990)的扎根理论编码法对在校经历调查研究的文本资料进行开放式编码,提炼具体条目。
为了避免编码者的主观随意性,由两名硕士研究生同时进行独立编码,再对编码结果进行比较,寻找编码中的差异,对有差异部分进行讨论,直到达成共识;最后将在校经历编码条目交由两名专家审阅,再次修订通过持续比较、不断提炼,编码分析至60多份材料时基本达到理论饱和,没有发现新的在校经历条目出现然后,归纳这些条目并录入Excel统计软件,对300多份访谈材料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不同在校经历被提及的频数三、研究结果(一)在校经历条目根据编码分析结果,共提炼出14项对职业发展有益的在校经历,我们将其分为6大类第一类包括:认真学习,取得好成绩;广泛阅读,拓宽知识面;刻苦学习英语,勤加练习;倾听有益讲座;考取相关专业资格证书;辅修第二学历这些项目基本都与知识学习有关,可以归为“学习知识”类别第二类包括:组织、参加学生社团活动;担任学生干部这两个项目基本都与学生工作有关系,可以归为“从事学生工作”类别第三类包括:有针对性实习;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这两个项目基本都与工作经验相关,可以归为“获取工作经验”类别第四类包括:与周围人维持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可以归为“维持良好人际关系”类别第五类包括:确定明确的职业目标;执行各阶段职业发展规划。
这两个项目基本都与职业规划有关,可以归为“制定职业规划”类别第六类包括:身处良好的文化氛围,可以归为“所处环境”类别二)各在校经历项目重要性排序参照编码分析提出的14条在校经历项目,运用主题分析法对326份访谈材料做频数分析,统计分析各在校经历项目被提及的频数,统计结果如表11.制定职业发展规划从图1中,可以看出确定明确的职业目标被提及的次数最多,高达75.15%的受访者认为其在大学期间有明确目标,94%的受访者表示有明确的职业目标很重要37.42%的受访者严格执行各阶段职业发展规划,并根据不同时期的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短期和长期目标访谈过程中,很多人表示有目标和没有目标差异会很大有目标就会很少走弯路,更有方向感地朝着目标去努力,去奋斗;没有目标,就会在探索中寻找方向,偶尔会迷失自己,生活缺乏激情,泛不起半点波澜,整天碌碌无为,错过很多发展机会大学生应尽早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选择自己职业发展的地域范围,把握自己的职业定位,保持平衡和正常的心态,按照自己的目标和理想有条不紊、循序渐进地努力如果从人力资源的角度出发,企业用人单位也非常看重新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希望能招到一个和企业共同成长、一起进步的员工。
毕业生在求职时候的职业规划是一种信号,让用人单位觉得其求职意向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即使其职业规划只有5年甚至更短的时间为用人部门工作,用人单位也乐意聘请这些目标明确、规划清晰的人2.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如图1所示,60.43%的受访者提及并认为与周围人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很重要的在校经历在访谈过程中了解到在校人际关系主要包括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朋友关系、同乡关系等,处理好这些关系对个人成长与职业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例如,有一位从事新闻行业的被访谈者提及:“人际关系是从事新闻行业很重要的资源,特别是如果以后想从事危机公关这方面的职业,人际脉资本可以很快帮你在工作上找到很好的立足点也有人表示:“师生关系对其职业发展影响很大,当时遇到一个特别好的老师,很崇拜他,然后也想当老师好的老师能够不断地给学生以启发,给予最直接的忠言与批评而同学之间的交流、同学的选择和想法也可以提供参考和指引,同学之间传递大量信息会为职业决策提供重要帮助有一位被访谈者说:“当初从物资管理专业转向财务岗位的决定主要是询问一些要好的学习金融专业的同学意见,她们帮助我指引了方向,为我的职业决策提供了大量信息当然,从功利主义的角度看,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有助于我们职业生涯的发展,但更重要的是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让我们在大学里收获真挚的友情,就像其中的一位新闻工作者所说的:“我在新闻学院四年的学习过程为我积累了比较丰富的人脉,让我在刚刚进入工作时感到不孤立无援,现在我也与许多同学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享受着大学时期建立的真挚友情。
3.获取工作经验长期的实习经历成了大学生就业的前奏曲,47.55%的受访者认为有针对性的实习很重要,也有少数人认为实习只是简单地打杂工作,学不到有价值的东西实习对职业发展的影响很大,因为在学校里埋头学习理论知识,并不清楚专业的实践情况,通过实习可以培养职业兴趣,提前思考自己究竟适合在什么样的公司、什么样的岗位上工作其次,在实习过程中可以学习职业知识,掌握职业技能,弥补毕业生经验不足的缺陷,在正式工作时少走些弯路同时,大学生在实习和社会活动过程中可以提高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在当今这样一个开放性的社会中,沟通、交流、为人处世做得好,能够储备社会资源,大大有利于职业的发展最后,实习有助于大学生从“学生”到“雇员”角色的转变,帮助大学生降低初入社会的现实冲击,接受预期与现实的差距,减少心理矛盾和痛苦,从而更快适应正式工作另外,也有一部分人认为实习所在的团队、所跟的老板非常重要,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职业选择偏好,例如一位HR总监表示:“我在实习过程中很看重团队和老板,个人比较喜欢那种品格厚重、愿意带领下属的老板,这在工作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了自己,后来找的老板都是那种性格较厚重的人39.26%的受访者也提及了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大学生丰富工作经验,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和工作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