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盟留学生跨境适应研究-基于文化距离的视角_1

上传人:I*** 文档编号:209784252 上传时间:2021-11-1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9.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东盟留学生跨境适应研究-基于文化距离的视角_1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东盟留学生跨境适应研究-基于文化距离的视角_1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东盟留学生跨境适应研究-基于文化距离的视角_1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东盟留学生跨境适应研究-基于文化距离的视角_1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东盟留学生跨境适应研究-基于文化距离的视角_1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东盟留学生跨境适应研究-基于文化距离的视角_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盟留学生跨境适应研究-基于文化距离的视角_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东盟留学生跨境适应研究基于文化距离的视角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东盟国家幅员广阔,来自这些国家的留学人员呈多元分布。在调查中,我们切身体验了东盟留学生所面临的诸多跨境适应问题。1.总体适应量化与访谈分析结果大体一致 从东盟留学生总体适应的四个方面内容看,生活环境适应好坏兼半,有最难适应的“学校生活配套设施”、“饮食”、“南宁的冬天”等,也有最易适应的“南宁的春、夏、秋季”,“中国教育制度”,“中国人民的热情友善”,“中国的住房、交通、购物”等。留学生在语言文化及心理承受方面面临的困难是最多的,跨境适应体现了明显的国别差距: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柬埔寨、老挝等国留学生在语言文化适应和社会

2、交往方面难度最大,在日常生活方面也呈现出一定差距。上述结果总体上符合“文化距离近,跨境适应压力小;文化距离远,跨境适应压力大”这一客观描述。另外,通过对前面的假设进行验证,留学生语言水平、来华时间、性格特征是影响跨境适应的客观事实。2.东盟留学生交际适应量化与访谈发现 第一,由于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以及管理方式的差异,东盟各国留学生与中国教师、学生及管理人员存在交往障碍,普遍反映“获得的信息支持不够”、“很少能与管理人员及教师交流”。第二,东盟留学生主要通过影视网络、学校活动、旅游等方式融入中国社会环境。从交际适应内容的七个方面分析,他们参与中国文化活动的兴趣和积极程度从高到低依次是:语言活动文

3、化活动校园活动交往活动日常活动学术活动兼职。可见,语言是东盟各国留学生参与学术或兼职等深层活动的障碍。第三,东盟留学生参与活动程度及争取社会支持与文化距离远近呈正相关关系。东盟各国留学生参与中国文化活动的程度不尽相同,泰国、越南、缅甸的学生较活跃;而其他国家留学生参加活动与学术讨论的次数较少,在异文化中孤独感强烈。这从另一个侧面验证了文化距离远近与文化适应困难程度相关。3.学业适应三个方面的适应水平从高到低依次是教育环境课堂适应学术适应 东盟留学生来华学习期望值较低导致学习适应反映出的困难比总体适应和交际适应少。相关调查显示,东盟留学生最容易适应的是中国教育制度以及教育环境,最难适应的是因语言

4、障碍导致的课堂和专业学习困难。国别差异从高到低依次是越南泰国老挝柬埔寨缅甸马来西亚印尼,与文化距离理论描述一致。4.根据文化距离假设,来自同一文化圈的学生之间相对差异较小 依据调研情况,文化圈相似的东盟各国在日常饮食、气候、文化习俗方面是有相似点,但差异也是明显的,特别是语言文化差异。东盟国家(除泰国外)历史上曾遭受西方殖民统治达300多年,受其宗教文化渗透及影响深厚,在一些国家英语、法语仍然普及,如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缅甸等国的报纸和教材都有英文版的。因此,来自这些国家的学生对中国文化的适应面临不少困难,对于“个人空间”、“隐私”等问题非常敏感。(二)建议 1.通过文化距离理论认识与探

5、究东盟留学生跨境适应习性及心理 认识东盟留学生文化差异或文化障碍的存在。第一,从宗教和文化传统视角看,东盟主要有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中国儒家传统文化,由于东盟各国长期受印度文化、阿拉伯文化、西方宗教文化等影响,宗教观念深入人心,特别是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留学生在实际生活和学习环境中仍存在各种宗教文化背景差异与障碍;相对而言,湄公河流域国家的留学生文化差异较小,文化认同感较高。第二,从东盟各国自身文化差异看,中国与东盟各国虽为近邻,但毕竟属于不同的政治文化体系,文化习俗和气候差异仍然存在。第三,从语言方面看,汉语是新加坡官方语言之一,越南虽深受汉语言文字影响但发音、构造都不同,马来西亚、

6、印尼、泰国、缅甸、柬埔寨等国的语言和文字主要受马来文化影响,在发音、拼读及文字结构与写法上相差甚远。不同的语言系统以及中国方块字的写法与语音拼读对东盟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造成了最大的困难,初到中国的大部分东盟留学生会出现由语言障碍引起的心理不安和对学习信心不足等现象。第四,从留学生本身看,一个人离开自己的成长环境到外国学习,面对新的环境,面对新环境中人们的行为、价值观与说话方式,都会感受到一定程度的不适应。2.坚持人本主义管理思想和理念,尊重东盟留学生跨境适应需求 第一,改变留学生教育和管理方式,实行趋同管理。现有留学生公寓“差别化”管理模式不利于促进东盟留学生与中国学生的交往。实行趋同管理,可

7、以使东盟留学生更快熟悉和融入东道国环境,与本土学生交流与接触,不断拓宽其社会关系网络,并通过与社会联系获得足够的社会支持,从而顺利度过跨境适应阵痛期。第二,注重对留学生非正式组织的引导,实现东盟留学生自我管理。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组织跨越班级、年级、院系的社团和沙龙,定期举办活动。利用非正式组织的信息传递渠道了解留学生的多方需求与动态,以便第一时间发现留学生群体中出现的问题。第三,加强对教师、本土学生和留学生管理人员的跨文化培训,帮助他们树立合理的跨文化态度。3.东盟留学生应该采取积极态度拓宽交际圈,寻求东道国社会支持 第一,东盟留学生在遇到跨文化冲突时,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本着宽容、尊重的

8、态度去了解异文化环境里人们的饮食起居和生活习惯,去理解异文化环境里人们的基本思想和价值观念。即使无法接受某些思想和伦理观念,也应该有不偏不倚的心态,试着通过角色转换、换位思考去了解、分析并积极主动地面对适应困难。回避或消极应对可能会导致抑郁、失眠、焦虑、不良适应等。第二,东盟留学生自身需加强对中国语言文化的了解,增进对异文化的认知和调适。4.建立与完善留学生辅助项目管理系统和语言培训机制 建立辅助项目的主体是学校的留学生管理部门和分管外事的政府机构,对象是外国留学生。建立和完善东盟留学生辅助项目管理系统和语言培训机制是为了促进东盟留学生尽快熟悉全新的生活与学习环境,解决留学生在新环境里的衣食住

9、行问题,帮助他们建立一个正常人所需的人际关系网,减少文化冲击所带来的负面情绪,缓解远离亲友的孤独感。注释 相关数据来源于三所高校国际交流处。参考文献1 (日)广田康生.移民和城市 J. 马铭,译.商务印书馆,2005:57.2 BLACK J S. Work Role Transitions:A Study of American Expatriate Managers in Japan 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1988,19(2):277-294.3 BLACK J S,STEPHENS G K. The Influence

10、of the Spouse on American Expatriate Adjustment and Intent to Stay in Pacific Rim Overseas Assignments J. Journal of Management,1989,15(4):529-544.4 BABIKER I E,COX J L,MILLER P M. The Measurement of Cultural Distance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Medical Consultations,Symptomatology,and Examination Perfo

11、rmance of Overseas Students at Edinburgh University J. Social Psychiatry,1980,15(2):109-116.5 LUOSTARINEN R.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he Firm:An Empirical Study of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Firms with Small and Open Domestic Markets with Special Emphasis on Lateral Rigidity as a Behavioral Charact

12、eristic in Strategic Decision Making M. Helsinki:Helsinki School of Economics,1979.6 LEE D J. The Effect of Cultural Distance on the Relation Exchange between Exporters and Importers:The Case of Australian Exporters J. Journal of Global Marketing,1998(11):7-22.7 付竹.文化距离、进入模式与绩效基于中国跨国企业FDI的 实证研究 D. 成

13、都:西南财经大学,2010:67.8 BENNET M J.A Development Approach to Training for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1986,10(2):179-195.9 BENNET M J. Towards Ethnorelativism:A Development Model of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G/PAIGE R M. Education for the Intercultural Ex

14、perience. Yamouth,ME:Intercultural Press,1993:21-76.10 KIM YOUNG YUN. Interethnic Communication:The Context and the Behavior M. Communication Yearbook,1994.11 GUDYKUNST W B,KIM YOUNG YUN. Communicating with Strangers:An Approach to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G/Stewart J. Bridges Not Walls. New York

15、:McGraw-Hill,1995:429-442.12 HOFSTEDE G. National Cultures in Four Dimensions:A Research-based Theory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among Nations J. International Studies of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1980,XIII(1-2):46-74.13 FURNHAM A F,BOCHNER S. Social Difficulty in a Foreign Culture: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Culture Shock G/BOCHNER S. Cultures in Contact:Studies in Cross-cultural Interaction. Oxford:Pergamon Press,1982:161-198.14 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 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调研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