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致性建构的科教融合模式研究_1

上传人:I*** 文档编号:209783519 上传时间:2021-11-1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致性建构的科教融合模式研究_1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一致性建构的科教融合模式研究_1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一致性建构的科教融合模式研究_1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一致性建构的科教融合模式研究_1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一致性建构的科教融合模式研究_1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致性建构的科教融合模式研究_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致性建构的科教融合模式研究_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一致性建构的科教融合模式研究 摘要: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提升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是内在动力源,而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必须坚持以高水平的科学研究作支撑,科教融合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探讨科学研究与教育教学如何相互融合、协同促进,以Z教授在科教融合方面的成功实践为案例,描述和分析了科教融合模式的具体路径,以期为科教融合的理论探讨与成功实践提供参考。关键词:科教融合,一致性建构,案例分析基金项目:中央财经大学2018年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公共管理学科高水平科研支撑高质量人才培养机制研究”(2018GRYBJG06)1 引言自高等教育扩招后,经过20年的努力,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内部装修”的

2、内涵式发展阶段。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指出,高等学校要把人才培养作为中心工作,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深化科研体制改革,坚持以高水平的科研支撑高质量的人才培养,这实际上就是在强调科教融合。客观上,科教融合也确实是世界一流大学的核心办学理念,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由之路。当前,中国高等教育正处于重要的转型期,而多数高校的科学研究与教育教学却仍然貌合神离。高校分别做好科学研究和教育教学容易,如迎轻风;将两者融合,使两者互为依托、互为动力、协同发展却很难,如顶狂澜。将高校优质丰富的科学研究

3、资源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是时代赋予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大而关键的命题。科教融合的理念由来已久,19世纪初,德国学者洪堡提出“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理念,是科教融合的雏形;19世纪下半叶,美国学者吉尔曼提出在研究生院中实施洪堡原则,使科教融合得到具体应用;20世纪末,美国学者博耶提出了“教学即学术”的理论,是对现代大学科研与教学关系进行的新探索,对后世具有深刻的影响。学界在科教融合方面的文献主要有理论探讨研究和案例描述研究两类,以前者居多,主要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路径从理论层面对科教融合进行分析;后者较少,主要以案例为载体阐释科教融合。上述两类研究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是对于科学研究

4、和教育教学二者究竟怎么融合却少有透彻的分析。本研究将通过具体的案例来剖析科教融合过程及其带来的启示。2 理论基础及基本假设科教融合,主要是指高等教育与科学研究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过程,就人才培养中的教学层面而言,其关键就在于如何将科研成果融入到教学中去,使得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的意愿确有提高,学生能真正吸收科研成果并学以致用。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科教融合的内涵、外延、侧重点都会有所不同。本研究中的一致性建构正是集一致性理论、建构主义理论、教学学术理论和科研教学连接体理论于体的理念,从联系的角度、学习者角度、教学者角度、教学角度、知识角度、科教共同体角度对科教融合进行了更加深刻的诠释,赋予了它新的

5、内涵。第一,一致性理论。一致性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评价专家韦伯,到目前为止,他关于一致性的界定基本上已经成为该领域其他研究者进一步研究的基础。韦伯认为,一致性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事物之间的一致程度,即事物的所有或部分元素融合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并指向对同一概念的理解。实现这种一致性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指导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第二,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的先驱可以追溯到18世纪初意大利的哲学家詹巴蒂斯塔维柯,而建构主义作为西方的一种认知理论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当代的建构主义理论则在杜威、皮亚杰、维果斯基、布鲁纳等人的思想理论基础上得到发展和完善。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对事物认识的个体性、

6、学习者的主动性、前后经验的联系性、学习过程对新旧经验的双重建构性等观点。第三,教学学术理论。20世纪末,美国学者博耶在反思学术中提出“教学学术”的概念,即把教学视为更广泛意义上的大学学术活动。他把探究性学术分为四类:发现(学科知识的发展)、整合(将研究发现置于更广泛的背景,建立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应用(将通过发现和整合获得的结果运用到解决具有社会意义的问题中)、教学(帮助学生掌握专门知识、形成专门技能和态度)。博耶认为这四种学术在大学中具有同等的价值。其中教学学术包括教学方式、方法的探索;教师将自己的学科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转化为教案和讲义;能够运用科研成果解决社会问题;教师将其内容融入

7、到教学中,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使学生获得经验性知识四个方面。将这四个方面融会贯通,落到实处,能够缩短课程与实践的距离,做到科学研究与教育教学相融合。第四,科研教学连接体理论。澳大利亚学者鲁斯纽曼提出的“科研教学连接体”揭示了科研融入教学的途径。他提出“科研教学连接体”的两种联系:有形和无形。有形的联系包括“高级知识”和“科研技能”,即传递经过初步整理和形成文本的材料;无形的联系则是“传递一种对知识表示疑问和批评的态度以及对学习的积极态度”。鲁斯纽曼认为,只有通过参与科研,才能获得科学对待知识的方法和态度,因为无形知识的传递不像有形知识那样直接明了,它不能被正式地界定和公开施教,而是属于缄默

8、状态的知识,它主要存在于科研集体和科教共同体中的师生关系中。综上可见,一致性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的要义共同指向各事物或事物各要素间的联系,相互融合进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教学学术理论和科研教学连接体理论则从科学研究和教育教学相互融合的视角,强调二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辅相成、协同发展。据此,本研究提出“科研课程教学学习”的一致性建构,即科研、课程、教学、学习组成一个有逻辑顺序的联系体,并重点指向科学研究与教育教学的相互融合。其基本观点如下:第一,从教师层面而言,教师对发现学术、整合学术、应用学术和教学学术同等重视并综合有效运用,从而有力促进科教融合;第二,从过程层面而言,教师在科学研究中正面的研

9、究态度和行为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能够充分发挥科研的育人性,构建起把科研与学习连接起来的教学模式,形成“科研课程教学学习”的科教共同体,达到科教融合的境地。3 科教融合具体案例描述本研究访谈了科教融合的成功实践者Z教授。Z教授致力于研究营销风险管理近20年,成果丰硕,效果显著,为科教融合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也开拓了一条成功实现科教融合的现实路径。本研究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与Z教授的访谈内容、Z教授的文章“营销风险管理”课程信息化改造的内容和研究思路和企业营销风险形成机理研究、Z教授提供的相关报告材料等。本案例描述的是Z教授将他的科研成果应用到企业实践和高校教学中去的实例,并根据他的经历以及访

10、谈内容,从教师个人和学校、院系两个层面来论述。3.1 教师个人在探索实践科教融合中的举措从具体的教学层面而言,促进科学研究与教育教学相融合需要教师的大胆创新和不懈努力,充分发挥科研育人性以及教学的研究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究性思维,承担连接科研与教学的主要任务。本案例中Z教授实现科教融合的路径可归纳为13个具体的步骤: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形成理论、写成文章出版专著开发软件国家推广企业应用国家支持教学改革研究专著改编成教材开发教学软件教育部推广高校应用。具体情况如下:实践中发现问题:由政而商、由商而政、由政而文的Z教授在丰富的实践经验基础上提出“市场经济既是信用经济又是风险经济”

11、的观点,他发现在市场经济中企业的任何经济行为都会涉及风险问题,而避免风险比获取超常收益更加重要,基于此,Z教授开始了关于“企业营销风险形成机理”以及“如何预警与防范营销风险”的研究。研究问题、解决问题:通过三年的时间,Z教授调研了一百多家企业,获得了一手资料和积累,使得他对企业营销风险形成机理以及如何预警与防范风险有了系统的思考。形成理论、写成文章:Z教授自1998年对营销风险问题进行探索性研究,1999年承担了原国家经贸委重点课题营销风险预警与防范研究,2001年6月初步创立了营销风险管理的知识体系,开发的营销风险预警与防范系统填补了该领域的国内空白,此项研究成果创新性强,实用性强,具有示范

12、意义。出版专著:Z教授在研究报告的基础上形成了营销风险预警与防范的专著,书中方法具有较强的操作性,与我国企业管理实际相匹配,对指导企业营销风险管理实践具有重要价值。开发软件:在营销风险预警与防范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基础上,Z教授主持开发了营销风险预警与防范系统管理软件,该管理软件在2002年实现了产业转化,此套系统的实施是对企业营销行为的全面规范,使企业工作流程更为流畅,营销决策更具科学性。国家推广:营销风险预警与防范系统管理软件被科技部列为2002-2004年度国家重点科技推广项目,数十家企业应用后取得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并于2003年获省级科技进步三等奖,于2004年获“第二届中国运筹应用奖

13、”二等奖。企业应用:营销风险预警与防范系列成果不仅能够对企业营销风险起到预警与防范作用,而且对规范企业营销管理乃至整体经营活动都能发挥一定的效用,这些成果在煤炭、建材、化工、汽车、机械、电子、医药、酿酒等行业中数十家企业的实施,对提高我国企业营销管理水平,防范营销风险发挥了示范作用,具有实践意义和经济价值。国家支持:营销风险预警与防范系列成果在企业应用后,国家也建议把专著改编为教材,编成后,又把教材补充到了我国面向21世纪教材之中,并且将其列为国家“十二五”规划、国家精品课程。教学改革研究:Z教授一边将传统的“营销风险管理”课程向信息化转化,一边致力于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革新,他结合启发式探讨式教

14、学、模拟教学、投入循环教学等方法进行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创新,形成具有多维度目标、多样化资源形态和生成性课程内容的立体课程。专著改编教材:Z教授编写了“营销风险管理”课程纸质版教材,目前已出到第四版,又根据新编纸质教材的内容,利用先进的手段和开发平台对营销风险管理CAI教学课件进行了修订,出版了与教材配套的网络版教学课件。开发教学软件:升级研发营销风险管理教学实验软件,并编写了营销风险管理教学实验软件操作手册。教育部推广:Z教授开发的一系列教学软件在2010年获国家知识产权局软件著作权登记,2014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同时,该系统被教育部列入“使用信息技术改造课程”重大教学改革试点,由国内22

15、所高校的50多位教师组成的实验教学团队积极合作试点,在试点的基础上被教育部推广,目前有100余所高校在教学中使用。高校应用:如何将科研成果与教育教学相结合是科教融合中的关键,系列教学软件在试点后被教育部推广,目前有100余所高校在教学中使用,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Z教授将研发成果通过信息化工具的转化应用于教学就是科学研究与教育教学相融合的现实体现,其意义在于探索出了“理论+软件”的教学方式,并强调了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的重要性。3.2 学校、院系促进科教融合的组织作用科教融合内涵丰富、体系复杂,其发展单单依靠教师个人的努力远远不够,还需学校和院系层面的组织支持。在制度层面,不可单纯强调论文贡献。

16、现在高校用发文章多少来作为评定教师的标准会产生许多问题,比如导致教师为完成指标而做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或导致教师偏重科研而忽略教学,科教失衡。因此,应该把教师评价指标综合化、多样化,并鼓励教师多做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多做利于学生切实发展的工作。在管理层面,高校需要有兼容并包的思想。Z教授当年为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新课程冒了很大的风险,在将营销风险这门自己开设的课程引进课堂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最初,学校领导不敢盲目鼓励,但是默许了这位一心为学生着想的老师的大胆探索。后来,创新性的教学慢慢有了成效,国家也把营销风险管理的教材编写列入了教学计划,学校高层才逐步予以支持。显然,管理层面的支持正是新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调研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