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中月的意象分析及延伸

上传人:I*** 文档编号:209783293 上传时间:2021-11-1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0.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荷塘月色》中月的意象分析及延伸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荷塘月色》中月的意象分析及延伸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荷塘月色》中月的意象分析及延伸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荷塘月色》中月的意象分析及延伸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荷塘月色》中月的意象分析及延伸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荷塘月色》中月的意象分析及延伸》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荷塘月色》中月的意象分析及延伸(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荷塘月色中“月”的意象分析及延伸 摘要:意象分析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审视文本,理解体悟作者的内在情感。荷塘月色中出现了诸多意蕴丰富的意象,“月”意象就是其中之一,月下出游,月下荷塘,月下所思,月下联想,围绕“月”形成了丰富的意象系统,细细品味“月”,延伸探究“月”的丰富意蕴,能给人带来许多美妙的审美体验,令人产生无限遐想。关键词:符号形式;月;意象;中和;延伸一、 符号形式分析恩斯特卡西尔是西方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把他的哲学叫做“符号形式的哲学”,如果把卡西尔的哲学用几个简单的词语来阐释,那么我们可以看到:人运用符号创造文化能够发明、运用各种符号,因此创造出一个“符号的宇宙”“人类文化的世界”

2、,这是人类生活的典型特征。运用卡西尔的符号理论来理解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让我们一同来品味一下朱自清笔下创造的“月”这一意象。文本分析经常提到“意象”这一词语,就是包含“意”与“象”,是承载着作家情感的客观形象与主观心灵的融合体。意象突破了原有的客观外形,充满着作家独特的主观感受与审美情趣。意象在古典诗歌中比比皆是,在现代散文中也非常值得我们关注,因为分析意象,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作者的内在意念和复杂感情。意象是文学作品拼合的基本单位。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充满了诗情画意。文章有大量的意象,如果我们从意象符号的角度进行解构,能够探究到文本中细微的情感内蕴,审视作品的深层意义及作家的创作内因。“符号

3、化的思维和符号化的行为是人类生活中最富于代表性的特征,并且人类文化的全部发展都依赖于这些条件,这一点是无可争辩的。”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朱自清的心里“颇不宁静”,因此他夜里独自来到荷塘。周围的场景大致有两组意象群组成,一组是夜、灯和路构成简单的外在场景,为作家的出游设置场景意象。另一组是饱含意蕴的月、荷塘及柳等意象,这组意象宛如梦境,让作者暂离心灵的苦闷,获得短暂的安宁与恬静。“荷塘月色”的“荷”与“月”是两大重要意象,也是作家笔墨的关注点。洁白的荷花与皎洁的明月都含有高洁、无染纤尘、不妥协的意味,是与黑暗现实不同流合污的象征。写“荷”,具体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等,又由“荷”联想到江南的采

4、莲,时空的延伸充实了“荷”的内蕴。另观“月”之意象笼罩全文,月之朦胧,云之烘托,梦之幻境,作家在这样特定的场景中回归了本真,放下白日的种种彷徨和伪装,畅游心之四极,得到慰藉。荷塘月色共1360字其中“月”共出现11次。“月”是荷塘月色中语用频率极高的语象。“月”是这篇散文的关键词之一,围绕“月”形成了丰富的语象系统。自然界之月(物象)作者心中之月(意象1)符号化之月(语象)接受者心中之月(意象2)月的语象在文本时间化空间化的叙述中带有主观情绪,成为作者个人的艺术符号创造。这种艺术符号的创造是要为他的情感创造一种客观对应物,这种对应物虽然是对客观事物的描写,但那是经过了作家的想象的艺术符号创造,

5、这种想象是受作家情感和潜意识愿望所驱使。荷塘月色共12自然段,其中出现“月”的地方分别如下。第1自然段:满月、月亮(院子,出发)第2自然段:没有月光的晚上、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小煤屑路)第3自然段: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荷香月色(路上)第4自然段:(本段未出现“月”,但写的是“月下荷塘”)(荷塘边)第5自然段:月光如流水一般、不能朗照的满月、隔了树照过来的月光、月色并不均匀(荷塘边)第6自然段:空隙中漏下的月光(荷塘的四面)第7、8、9、10、11自然段:延伸语象采莲(联想、思乡)第12自然段:惦记江南,回家。(在空间上回归,同时也在情绪上回归)“月”在文本的意境创设中有统摄的作用,月下荷塘

6、(白花、荷叶、荷波、清香),月下所感、月下小路、月下联想等等。文本的出发点是月下进行的。这种特定的月下环境,带有古希腊悲剧中的梦幻的精神状态。梦给予我们幻想的力量、联想的力量、诗的力量。“审美的幻象”在作者的笔下传递给了读者。作者从客观物象的月(满月)创造出个人独特的月,传达个人内心独特的感受。读者在接受时,从丰富的意象群(月、荷、杨柳、云、路、蝉鸣等)所构筑的朦胧梦幻的意境中感受到了诗意的美,以及美中所透露出的矛盾,满月本应是明朗的,但文本中的满月是淡淡的,苍茫的,隔了树照过来的,空隙中漏下来的。这种月光的选择带有强烈的个人气质。“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

7、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淡淡的月光下,荷塘如此宁静美好,恍如梦境,带着理想的希冀。这显露出作者当时想法:希望看到光明,希望黑暗的浓烟能够扫除,但现实却让人沉闷,看不到出路在哪里,所以这个夜晚的月光是“淡淡的”,这种内心的矛盾被外化出来。“满月”在中国文化中是团圆的象征,文末朱自清写到“故乡”,透露出思乡之意,思乡中又隐含着对时局的忧虑和个人内心的苦闷。我认为朱自清在月意象运用突出的一点是,他在月的意象中带来矛盾与和谐的“中和”的審美感受。周易认为“中和”是人通过个体的努力由变化(不稳定)达到永恒稳定的状态。荷塘月色中的“我”由“不宁静”外出,到后来在荷塘寻得暂

8、时宁静及最后出静归来,圆形的结构,达到中和的稳定,荷塘中花与叶,疏与密,多与少,点与面,光与影,明暗,虚实,宁静与热闹,彷徨孤独的内心与美好热烈的理想,重重矛盾,在月下荷塘上奏着的“名曲”中得到了心灵的超脱与“中和”。“月”把强烈的冲突缓和为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忧伤,强化了朱自清个体的文人气质和精神气韵。二、 “月”之意象延伸月亮在中国古典文学里的是常见的经典意象,构筑了高洁美好又宁静悠远的文学世界,人们常常突破其外在的表象,赋予月以丰富的延伸意义。(一)神之崇拜远古时代,人对自然的认识有限,月亮在人的眼里是与神的形象一同出现并被人所崇拜的。在远古神话中,就有嫦娥奔月的故事。在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

9、:“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常羲即嫦娥。淮南子览冥训中也记载道:“羿请不死药于王母,娥窃以奔月”这两个故事都告诉我们,人们很早就已经开始对月亮生发联想与想象,在人们眼中,月是与帝俊、羿相联系的。天上的神与射日英雄的故事,都有月的背景。因此月亮在远古是与神有关的,是人们神之崇拜寄托。在中国古代传统中,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后逐渐演变成为今天家喻户晓的节日中秋节。帝京景物略云:“八月十五祭月,其祭,果饼必圆。”月亮作为祈福的神出现,而且带有神秘的光环,圆代表着圆满,因此人们向月祈福,渴望美好。(二)深情寄托爱情浪漫又醉人,“花前月下”成了爱侣间互相倾诉的场景。而“

10、花好月圆”更是人间美事的代称。诗经中的月出一诗写道: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忧受兮。劳心慅兮。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朱熹批注“此男女相悦而相念之辞也”。这首月下思念恋人的情诗描绘了一个清幽的月夜,男子思念着一个美丽的姑娘,月色中迷离意境和伤感情调让人咏叹不已。这以后相似的作品层出不穷。古诗十九首写道:“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乐府民歌中“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等等,恋人间别离让人伤感心碎,动人心魄,亲人挚友的别离也是一样的意味深长。苏轼写给弟弟苏辙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千古传唱,感人不已。诗人们将内在的情感赋予物

11、象的明月,使自然的明月人格化,以此表现内心深处最为深厚、复杂而又强烈的感情。(三)思乡情结中华民族是最注重团圆的一个民族。中秋节就是最明显的体现,月圆,圆满,联想到人之团圆,月之意象便被赋予了思乡情结。李白的静夜诗可谓绝唱:“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光如寒霜,清冷中带来浓重的思乡之情。诗人远离故乡,月圆,人却不圆。明月、乡情水乳交融,正是“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让人回味不尽。月圆月缺,在乡愁的悠远吟诵中,蕴涵着一种本能深沉的内在力量,凝结成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心态。(四)哲理感悟“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苍茫宇宙中,人生的追求是什么?短暂的人生向往永恒,李白的把酒问月出离

12、感伤情怀,找到新的价值。“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诗人从月亮中得到人生启迪,虽然人与月在时间上存在着差距,这是人生的悲剧,但若深思,短暂的人生,虽然有不尽的坎坷、曲折、孤独,但沉浮交替,宇宙永恒,何必让有限的人生去忧虑无益之事?仰望夜空,明月朗照,精神和理性的光芒与之同在。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有自己的思索:“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面对浩瀚宇宙,与其慨叹人生短暂即逝,不如化颓废绝望为追求热爱,诗人的答案跳出了小我,把目光投向漫长的人类存在。总之,在符号运用中,人们创造了“月”之意象,其中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情感体验与审美理想,“月”之丰富内涵,令人产生无限遐想参考文献:1德恩斯特卡希尔.人论M.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7.2赖瑞云.文本解读与语文教學新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3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三联书店,2013.4孙绍振.名作细读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3.5刘向.山海经全集M.秋泉译注.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7.6林家骊校注.诗经M.北京:中华书局,2015. -全文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调研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