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素质教育再思考

上传人:I*** 文档编号:209746406 上传时间:2021-11-1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1.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校素质教育再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校素质教育再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校素质教育再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校素质教育再思考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校素质教育再思考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校素质教育再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校素质教育再思考(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高校素质教育再思考 摘要:素质教育是一种以提高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大学阶段,是素质教育的黄金时期。文章在分析各教育阶段素质教育存在矛盾的基础上提出:改革大学教育模式有利于学生专业素质的提高;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价值观养成是大学素质教育的关键。关键词:素质教育,应试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素质教育是一种以提高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当今世界科技突飞猛进,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教育在综合素质的形成中处于基

2、础地位。”我国素质教育开展的时间不短,时至今日,素质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实践活动中的瓶颈问题。究其原因:第一,以高考为模式的人才选拔制度及与此相对应的应试教育严重干扰了素质教育的正常开展;第二,高等院校对素质教育重视程度不够,没有紧紧抓住大学教育中众多有利条件来积极开展此项活动。于是,素质教育这种旨在使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通识教育、博雅教育没有在我国高等教育中体现出对人才培养的强劲驱动力,在实践过程中往往流于形式化、表面化。不可否认,我国地域广大、人口众多,经济文化发展都极不平衡,传统科举思想根深蒂固,它严重地制约了我国人才的发展空间,影响着社会整体素质的提高。高等院校在开展素质教育方面具有诸多优

3、势,应该切实有效、积极主动地在大学课程设置、校园文化建设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这几方面加强大学素质教育,培育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大学阶段深入开展素质教育无论从国家和民族发展的角度看,还是从个人发展的角度看,都显得十分必要。一、素质教育在各教育阶段的矛盾分析我国素质教育在各教育阶段的矛盾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中学教育阶段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矛盾早在20世纪90年代,国家教委就印发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的通知,详细阐述了在基础教育阶段开展素质教育的指导性意见及工作方法:“小学阶段取消百分制,实行等级制,中学阶段实行学分制,坚决摒弃仅

4、以学科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但素质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开展并不顺利,其根源则在于素质教育与高考选拔的矛盾,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之间的矛盾。例如某英语教师在谈及她英语教学中尝试一种重在培养学生兴趣和能力的素质教育时指出,“一段时间下来,却悲哀地发现,我们所倡导的这种英语教学课堂尽管可以充分调动学生们学习英语的兴趣,但学生所掌握的基础知识并不牢靠,这对于追求现实,急功近利的家长和社会来说,无疑是一种极大的挑战”,“而解决困惑的简单方法,就是甘心陷入应试教育的泥潭。”她进而发出了“在理想和现实里到底选择谁,生存问题不解决,将来又如何发展?素质教育你路在何方?”的感叹。事实上,部分老师忽略了这样一个

5、重要概念:应试教育并非一无是处,它实际也属于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它客观上能使学生某些素质获得浅层发展。只不过,这种发展是片面的,以牺牲其他方面的发展为代价。如果认为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水火不容,则是对素质教育片面和错误的理解。应试教育最大的缺陷就是功利主义,它把知识的、历史的逻辑关系给分割开,忽略彼此之间的联系与发展规律,把复杂的学习“处方化”,只问结果不管过程,反映在教学手段上自然也就是“灌输”“填鸭”,以被动接受为其主要特征。掌握基础知识,通过考试来分析判断教学水平自身没有错误,错在教育手段上、教学方法上。2.大学教育阶段人才培养模式与素质教育的矛盾这几年,国家对高考进行了大刀阔斧

6、的改革,强调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高校也有了较大的自主权,但必须看到,一些院校存在着把艺术教育庸俗化、边缘化的倾向,结果导致素质教育对高级人才培养的驱动作用效果有限。例如,在体现素质教育的高等院校课程建设上,根据教育部2010年的数据,入选本科层次国家精品课程的2542门课程中,艺术类课程64门,仅占到总数的3%。这与我国2400多万人的高校在校生严重不协调2。一些高校认为素质教育可有可无,无非就是花时间来摆弄琴棋书画,参加文娱活动,草草过场。还有些贫困边远地区高校,由于经济条件落后,干脆反对素质教育,理由无非就是学校经费师资都有限,根本无法开展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占用了原本就不够的教学时间等。

7、这些思想具有普遍性,究其根本,还是急功近利的办学思想在起作用。必须看到,素质教育包括专业的素质培养,更多的还包括通识教育、博雅教育,这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素质教育里有关棋琴书画的训练,其用意也并非把学生全部培养成为艺术家,而是通过这些训练,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体验和谐愉悦,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把这些有关审美的体验和知识纳入自己的本性之中,使它们体现在自己的行动之中,使之作用于认识的人,又作用于道德的人3,这才是此类活动开展的目的。如果艺术训练悖离这种精神,艺术教育势必“异化”。艺术训练自身并不天然具备“自动”完成对个体品格改造的教化功能。“异化”的素质教育,非但不能让大学生具有良好素

8、质,反而会推波助澜,更加加重大学生的功利主义和投机取巧思想。此外,个体素质的完善也不会因为经济条件的限制而举步维艰。中国古代圣贤在极端困苦条件下读书用功者多矣,悬梁刺股,映雪囊萤,并没有妨碍他们伟大人格魅力的塑造,恰好相反,这种困苦环境磨砺了他们的性格,培养了他们坚忍不屈的精神。这些事实充分说明素质教育成功的关键之处在于精神力量的培养,在于优秀榜样的感召。倘若没有这些基本建设,无论良好还是恶劣的自然、社会环境都无助于个体素质的提高。二、对高校开展素质教育的思考大学是知识汇聚、思想交融的殿堂,也是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汇聚地,一直将创造知识、探索未知、追求真理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大学教育的目的在于

9、培养和塑造知识全面、品德高尚、素质优良的全面发展的学生,因而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激励人并最终达致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是大学精神的真实体现。众多学子随着高考的结束,对大学生活充满了憧憬和希望,都渴望在大学期间完成人生的一次辉煌。大学的素质教育既能继承前期素质教育的既有成果,又可发挥所长,弥补缺失的某些环节,因势利导,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时下,高校无论在教育模式、校园文化、精神文明建设方面都进行着卓有成效的探索。1.改革大学教育模式有利于学生专业素质的提高大学应为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要求,围绕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而构建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模式,把素质教育建设的内涵落实到具体的教

10、学内容与环节中,实现“宽口径、厚基础、适应强”的人才教育战略。把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结合,实行“主修课程基础化,分科课程综合化,选修课程模块化”等措施,建立通专融合的课程体系,发挥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参与性,培养学生的探索心理机制,改变过去教学中尤其是高考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那种只关心结果忽视过程和兴趣的填鸭教学模式的负面影响。人才培养目标从以往“书囊型”“考试型”人才转化成为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形成探索新知的心理机制的通专结合的知识型、应用型人才4。因此,让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是高校深化综合素质教育、提高专业素质的课程改革重点。比如湖南大学近年来提出并推出了“通识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

11、在教学运行方式上,实行“2+2模式”,即前“2”个学年按照加强基础、拓宽专业面的原则,不分专业方向,强调通才教育,后“2”个学年由学生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及未来的就业趋势,综合考虑后选择专业方向,重新分班进行专业教育,为适应社会的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根据各自的情况,不断完善专业设置,建设实践教学基地,让学生多动手多体验,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5。2.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大学校园文化不仅能丰富大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而且具有导向、激励、陶冶和凝聚的德育功能,有利于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培养和形成。校园文化

12、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在大学阶段,生源地扩大了,来自全国各地不同地域、不同风俗习惯的学生集中在一起学习生活,大学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可以自我表现的舞台,不断提高自身思想道德和综合素质是他们的内在需求。良好的校园环境、校园学术氛围、校园文化品味的培育,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通过学生社团实践活动,变素质教育的机械说教为学生自觉自愿,发挥个体主观能动性,在良好校园文化影响下,高校以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引导启发学生,让大学生在互相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矛盾、增进友谊、陶冶性情,这种风气反过来进一步营造出自由开放、创新进步的校园文化精神。比如,宁波工程学院学生总数约一万余

13、人,各类学生社团多达41种,涵盖素质教育中德、智、体、美的各个方面,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13年5月成立的“KBA”创业俱乐部,此社团是国际劳工组织为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而专门开发的教育项目,通过该项目教授有关企业和创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青年人才。类似这类社团,影响大、支持强,对校园文化风气的净化和标杆作用明显,体现了新时期对综合素质的新要求。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品性形成具有渗透性和持久性作用,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道德素养,拓宽大学生的视野,培养跨世纪人才具有深远意义。3.价值观养成是大学素质教育的关键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价值观教育。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而

14、持续的教育过程,在受教育阶段,学生心智尚未成熟,固然易教但同时也易变,再加上一些空洞教条、脱离实际的形式主义教育与现实社会生活有较大的反差,学生如果没有牢固形成和自觉坚守已有正确的价值观念,极易为不良习气所影响,产生逆反心理而反感学校的教育生活。正如斯蒂芬罗宾斯在组织行为学中所说的:“如果主体对任何相关事物的价值观进行怎样的修正,总是不能使其方案的实际价值率等于或基本等于其预计价值率,那么主体就会怀疑整个价值观的结构模式,就会促使主体重构自己的价值结构模式。”价值结构模式的重构并不总是往向好、向善的一面发展。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热点问题比较多,社会思潮多元复杂,倘若没有良好的道德约束,没有

15、正确价值观指引,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就是一句空谈。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不应仅强调竞争奋斗,能拼会赢,更应把人格的培养放在首位,其次才是成才教育。大学素质教育的成功取决于大学是否真正形成一种文化、聚合为一种精神、凝结为一种价值观。学生在求善求真的过程中不断被这种文化精神所感召、鼓励,最终强化定型,成为有高尚品格、有所作为的有利于社会的人才,在以后社会生活中不会因世俗诱惑与困难挫折而放弃或重构既有价值观念,因此说,价值观的教育与建设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高校为实施素质教育而进行的课程改革、校园文化建设,须臾离不可开这个主旨。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此问题有过深刻的分析:“纵然你有些学问和本领,没有道德

16、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陶行知先生提出“建设人格长城”的号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自觉地创造真善美之人格”。所谓“人格长城”正是我们强调的固化了的正确价值观。在新的历史时期,高校应抓住机遇,明确方向,认真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切实有效地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工作,使大学生在追求真善美的和谐统一中实现自我价值。参考文献:1在理想与现实中抉择EB/OL.2张震.高等艺术教育:机遇、挑战与展望J.江苏高教,2014:(5):66.3凌继尧.西方美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346.4朱永新.我的教育理想(增补本)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9:210.5石丹彬,等.通识教育基础下的宽口径培养我校三院系“2+2”教学模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调研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