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发展影响因素的探索性研究

上传人:I*** 文档编号:209743915 上传时间:2021-11-1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3.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校学生发展影响因素的探索性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校学生发展影响因素的探索性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校学生发展影响因素的探索性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校学生发展影响因素的探索性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校学生发展影响因素的探索性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校学生发展影响因素的探索性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校学生发展影响因素的探索性研究(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高校学生发展影响因素的探索性研究 学生个体层面的变量包括大学生背景和大学生在校学习行为。我们用性别、父母受教育情况、学科和专业、课前学习时间等变量来描述和定义大学生的背景,用CCSEQ中关于大学生在学校图书馆、课堂学习、师生交往、同伴交往、社团活动等方面的学习行为和校园参与定义大学生在校学习行为。学校层面的变量主要包括学校类型(“211”院校和一般本科院校)和学校环境。CCSEQ中有8个题目测量学生对学校环境的感知。通过因子分析,我们将这8个测量维度划分为校园学术环境(强调学科、学术和智力品质的校园环境)、校园实用环境(强调课程与个人的实用、强调发展职业与专业胜任力的校园环境)和校园人际环境

2、(学校的人际关系氛围)。学生收获与发展变量包括社会性发展、通识能力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和科学技术能力发展四个测量维度。CCSEQ中有25个问题要求大学生自我报告他们的大学收获,这些问题涉及学生的价值观、智力、实践能力和科学观念与技术能力等方面,是对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理想型建构。通过对大学生自我报告的25个大学收获问题做因子分析,我们提取出大学生社会性发展、通识能力、实践能力和科学技术能力四个测量维度。对样本中拟构建模型的主要变量统计描述结果见表1。学生个体层面的模型用如下公式表示:上式中,Y分别表示大学生学习总成就、实践能力、通识能力、科技能力和社会性发展;X表示学生个体背景和学习参与的变量,

3、如性别、年级、父母学历、图书馆活动、课堂学习活动等;X的系数表示学生个体层面的变量对学生发展的影响。学校层面的模型用如下公式表示:上式中,Z表示学校层面的变量,如学校的实用环境、学术环境、人际环境和学校类型;Z的系数表示学校层面的变量对学生发展的影响。四、多层线性模型分析结果1.大学生发展的零模型结果在零模型中,我们将大学生发展分解为总成就、实践能力、通识教育、社会性发展和科技能力五个因变量,分别探讨学生层面和学校层面的变量与这五个因变量的关系。该模型中,第一层变量和第二层变量都没有预测变量,只注重对被研究的大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校差异的比较,而暂时不考虑相关控制变量对相应变量的影响。主要目的是

4、将大学生发展的总方差分解为学生个体及其所在的学校两个层次,以检验各层方差(特别是第二层方差)的比例是否显著,这决定了在此研究中分层模型是否有意义。零模型中的大学生学习总成就、社会性发展、通识教育、科技能力和实践能力这五个变量的信度检验结果都较为理想,其值分别为0.816、0.756、0.897、0.807、0.955,这说明用所取的样本均值来表示大学生实际的学习参与和发展的均值是很可靠和可信的(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当将学习总成就、社会性发展、通识能力、科技能力和实践能力这五个变量分别作为因变量进行方差分析时,各个模型中层2随机项方差估计的卡方检验P值都小于0.01,这表明大学生发展在第二

5、层面(学校层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也就是说,学校背景因素对大学生发展的变异有很大影响。为了估计学校层面的影响,需要从因变量中的总变异数(total variability)中求得组内方差成分。利用组内相关公式21可以计算出第一层、第二层方差占总方差的比例分别为98.06%和1.94%。当把大学生发展分解为社会性发展、通识能力、科技能力和实践能力这四个因变量进行方差分析时,组内相关系数分别为1.34%、3.8%、1.82%、8.95%,这说明大学生发展的差异除了源于学生特征和学生学习参与的差异之外,还与学生所在学校的环境之差异有关。2.大学生发展的随机系数回归模型结果随机系数回归模型只对第一层面

6、(学生)的变量进行分析,没有包含第二层自变量。根据第一层(学生)变量分析的显著性检验结果,确定第一层变量在第二层面上差异是否显著。如果差异显著,则需要根据差异来选择合适的第二层面上的变量作为自变量建立模型,做进一步的分析。如果差异不显著,则无需再建构第二层模型。22表3报告的是自变量为学生背景信息(包括学生性别、学生类别、在校成绩、所属专业、学生父母学历)和学生学习参与(包括学生课外学习时间、在图书馆的活动、信息技术活动、课题学习活动、生师互动、同伴交往),因变量分别为学生在大学的总成就、社会性发展、科技能力、通识教育和实践能力的随机系数回归模型的分析结果。(1)以学生学习总成就为因变量的随机

7、系数回归模型结果:女生比男生的学习总成就平均高约1.5739个单位;学生年级每高一个层次,其学习总成就会增加0.2836个单位;父母都不是大学毕业的比父母是大学毕业的学生学习总成就低0.1871个单位;大学生课外学习时间每增加5个小时,其学习总成就平均多0.2071个单位;学生在利用图书馆的频率、计算机及信息技术活动、课程学习活动、生师互动和同伴交往五个层面的学习参与程度每提高一个单位,其对学生学习总成就的影响值就会分别增加0.2749、0.1635、0.4781、0.1604、0.4709个单位。(2)以学生实践能力发展为因变量的随机系数回归模型结果:学生年级每高一个层次,实践能力平均就会增

8、加0.13个单位;父母都不是大学毕业的比父母是大学毕业的学生在实践能力的发展方面低0.06个单位;大学生课外学习时间每增加5个小时,其实践能力平均增加0.09个单位;学生在利用图书馆的频率、计算机及信息技术活动、课程学习活动、同伴交往这四个层面的学习参与程度每提高一个单位,其对学生实践能力发展的影响值就分别会提高0.0451、0.0454、0.2069、0.1369个单位;生师互动对学生实践能力发展的影响是负向的,生师互动的频度每提高一个单位,学生的实践能力会下降0.0161个单位。(3)以学生通识能力发展为因变量的随机系数回归模型结果:在通识能力的发展方面,女生比男生平均高约0.2788个单

9、位;自然科学类专业的学生比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的学生低0.0728个单位;学生年级每高一个层次就会减少0.0969个单位;学生在利用图书馆的活动、课程学习活动、生师互动和同伴交往四个层面的学习参与程度每提高一个单位,其对学生的通识能力发展的影响值就分别增加0.1369、0.0799、0.0799、0.1453个单位。(4)以学生科技能力发展为因变量的随机系数回归模型结果:女生在科技能力方面的发展比男生平均高0.9995个单位;自然科学的学生比人文社会科学类学生平均高0.0627;大学生课外学习时间每增加5个小时,其科技能力发展平均提高0.0503个单位;学生在利用图书馆的频率、计算机及信息技术活

10、动、课程学习活动、生师互动和同伴交往五个层面的学习参与程度每提高一个单位,其对科技发展能力的影响值就分别增加0.0589、0.0574、0.1131、0.0662和0.1233个单位。(5)以大学生社会性发展为因变量的随机系数回归模型分析结果:女生的社会性发展比男生平均高0.2219个单位;父母都不是大学毕业的比父母是大学毕业的学生的社会发展低0.0684个单位;学生在校成绩每提高一个层次,学生社会性发展就会降低0.0923个单位;学生课外学习时间每增加5个小时,学生社会性发展平均增加0.0454个单位;学生在利用图书馆的频率、计算机及信息技术活动、课程学习活动、生师互动和同伴交往五个层面的学

11、习参与程度每提高一个单位,其对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值就分别增加0.04205、0.0347、0.0803、0.0354、0.0687个单位。为了解释第一层面变量在第二层面上的变异有多少比例是由学生个体层面的变量造成的,需要计算完整模型方差成分对零模型方差的比例。方差比例为“(零模型方差完整模型方差)/零模型方差”。根据这个计算公式,我们算出了学生层面变量所解释的方差成分和比例(结果见表4)。由表4可知,学生个人层面的变量对大学生学习总成就、大学生实践能力、通识能力、科技能力和社会性发展的方差变异的解释率分别为37.7%、25.7%、28.74%、28.11%、24.9%。3.完整两层模型分析结

12、果在分别以学生学习总成就、实践能力发展、社会性发展、通识能力发展和科技能力发展为因变量建立完整两层模型时,我们根据随机系数回归模型的分析结果来决定应该加入第一层变量(学生个体层面的变量)中的哪些变量,在第二层变量(学校层面的变量)中引入了学校类型(“211”院校和地方本科院校)、校园学术环境、校园实用环境和校园人际环境这四个变量。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多层模型运算结果中的回归系数和方差成分的最后估计结果的数值,特别是第二层参数估计结果,有时尽管其显著性具有实际意义,但具体数值看起来却非常小,这是不同层变量的测量单位不同所致。基于此,我们报告结果时保留了小数点后面6位小数。(1)大学生学习总成就完

13、整两层模型分析结果(见表5):人际环境通过学生性别对总成就影响较显著,而通过学生课程学习活动的影响一般。人际环境每增加一个单位,男生的学习总成就比女生多0.226577,增加课程学习的0.012592。学术环境通过学生性别和学生图书馆活动对学生的学习总成就影响较显著,而计算机及信息技术活动的影响一般。学术环境每增加一个单位,男生比女生的大学学习总成就增加0.06275,同时增加学生图书馆活动量的0.014711和学生参与计算机及信息技术活动量的0.006586。实用环境通过学生类别对学生的学习总成就影响非常显著,图书馆活动的影响显著,而学生的计算机及信息技术、课程学习活动、同伴交往的影响一般。

14、学校实用环境每增加一个单位,大学生学习总成就会减少学生类别的0.07386、计算机的0.020516和生师互动的0.015431,增加课程学习活动的0.00885和图书馆活动的0.042221。(2)大学生实践能力发展完整两层模型分析结果(见表6):人际环境通过课外学习对实践能力收获的影响一般。学校人际环境每增加一个单位,学生实践能力发展将减少课外学习的0.012264。学术环境通过课程学习和生师互动对实践能力收获的影响一般,通过同伴交往对实践能力收获影响较显著。学校学术环境每增加一个单位,实践能力的收获将增加课程学习的0.001625,但减少师生互动的0.000893和学生交往的0.0025

15、51。学校实用环境通过学生图书馆活动对学生实践能力发展产生的影响显著,通过学生课程学习活动对学生实践发展产生的影响一般。学校实用环境每增加一个单位,学生的实践能力发展将增加学生图书馆活动的0.008082,但减少课程学习的0.007725。学校类型通过学生图书馆活动对学生实践能力发展的影响一般,通过学生的同伴交往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产生非常显著的影响。“211”院校比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生的实践能力发展增加图书馆活动的0.025912,但却减少同伴交往的0.050061。(3)大学生通识能力发展完整两层模型分析结果(见表7):学术环境通过学生类别对通识能力发展产生的影响非常显著,通过学生图书馆活动对通识能力发展产生的影响显著。学术环境每增加一个单位,学生通识能力发展增加学生类别的0.021748,减少图书馆活动的0.001297。实用环境通过学生类别和图书使用对通识能力发展产生的影响非常显著,通过同伴交往对通识能力发展产生的影响显著。学术环境每增加一个单位,学生通识能力发展减少学生类别的0.06399和同伴交往的0.002532,同时增加图书馆活动的0.009346。学校类型通过专业和同伴交往对通识能力发展产生的影响非常显著。“211”学校比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生在通识能力发展方面要减少专业的0.12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调研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