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合作视角下高校医学科研创新与发展的探讨

上传人:I*** 文档编号:209739995 上传时间:2021-11-1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跨学科合作视角下高校医学科研创新与发展的探讨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跨学科合作视角下高校医学科研创新与发展的探讨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跨学科合作视角下高校医学科研创新与发展的探讨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跨学科合作视角下高校医学科研创新与发展的探讨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跨学科合作视角下高校医学科研创新与发展的探讨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跨学科合作视角下高校医学科研创新与发展的探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跨学科合作视角下高校医学科研创新与发展的探讨(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跨学科合作视角下高校医学科研创新与发展的探讨 摘要:高等医学院校或综合类院校的医学部(院),主要从事与人类疾病和健康相关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涉及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既具有一般高校的普遍性,又有其特殊性。高等医学院校集教学、科研、医疗为一体,具有跨学科合作的先天优势。文章对我国高校医学中基于临床问题的跨学科合作情况进行调研,选择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北大医学进行深入探讨,并结合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和剑桥大学医学院的成功经验,对医学领域未来的跨学科合作提出建议,以期为我国高校医学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参考。关键词:跨学科合作,高等医学院校,科研创新与发展,临床医学+X现代医学教育在我国建立和传播已有百年历史,

2、尤其近年来在教育强国战略、健康中国战略、科技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发展日新月异。高等医学院校,作为高等医学教育的专门机构,主要围绕人类生命和健康开展教学与科研工作,承担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医学技术人才和发展医学科学技术的重任,对医学人才的培养、临床诊疗水平的提高、疑难杂症和危重症的治愈,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新药的研发和转化,生命科学的创新和发展等多个层面来说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高等医学院校既具有一般高校的普遍性,同时又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它集教学、科研、医疗为一体,人才培养过程复杂、综合性高,不仅包括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口腔医学、药学、护理学、公共卫生、

3、预防医学、中西医结合这些医学学科,还涉及生物学、化学、物理、信息技术、工学、人文、哲学、伦理、心理学等这些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科学在内的多个学科,具有多学科为一体的特性。如今是一个互联互通的大时代,多学科交叉融合、相互渗透、相互启发、相互促进、相互提高,以跨学科合作推动科技创新,这是未来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强劲动力。在这一点上,集多学科为一体的高等医学院校就拥有了得天独厚的优势。此外,高等医学院校的核心是保障人类的生命和健康。那么,以临床需求为导向应该作为高等医学院校跨学科合作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以临床价值为中心应该是其科技创新与发展的根本宗旨。近年来,我国包括北京大学医学部、北京协和

4、医学院、浙江大学医学院、上海交大医学院在内的多个高等医学院校或综合类院校的医学部(院)的科研工作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基础科研与临床医学的合作收效显著,科研成果向临床应用的转化项目逐渐增多,各类疑难杂症的诊疗水平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但目前对于我国高等医学院校中基于临床问题的跨学科合作现状仍缺乏调研,对未来努力的方向仍有待探索。所以,本研究对我国高等医学院校或综合类院校的医学部(院)中基于临床问题的跨学科合作情况进行了广泛调研,选择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成功模式进行深入分析,并结合国外顶尖科研院所的优秀经验进行介绍,探讨值得推广的、有价值的发展模式与方向,以期为我国高等医学进一步的科技创新与发展提供

5、意见与建议。一、高校医学中基于临床问题的跨学科合作情况(一)调查对象与调查方法本次调查由北京大学医学部设备与实验室管理处组织完成。调查对象来自30所医学类院校或综合类院校的医学部(院)的科研管理部门或实验室管理部门,其中17所为高等医学院校,13所为综合类院校的医学部(院)。在这30所高校中,17所为“双一流”大学,占总数的56.67%,13所是非“双一流”大学,占总数的43.33%;其地区覆盖广东、湖南、北京、上海、河北、辽宁等18个省份和直辖市。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电话访谈、微信访谈、面对面深度访谈四种方式,其中问卷调查发布在问卷星上进行。(二)调查结果调查结果显示,在被调研的30所高校

6、中,有17所医学类院校和10所综合类院校的医学部(院)的临床医学与校内其他学科已基于临床问题开展跨学科合作,共计27所,占调查总数的90.00%。也就是说,目前大多数高等医学院校充分利用了自身综合性强、多学科为一体的优势,从临床需求出发,以临床价值为中心,积极推动基于临床问题的跨学科合作。虽然另外3所综合类院校的医学部(院),其临床医学与其他学科目前尚无跨学科合作,但实际上这3所院校均为规模非常小的非“双一流”院校,因受规模、资金、资源等各方面条件所限,学校内的科研工作本身处在刚刚起步的状态,所以尚未开展相关的跨学科合作。调查还发现,相关各高校采取了多种科学、高效的方式积极推动跨学科合作,包括

7、设立“临床医学+X”类型的跨学科专项基金、举办跨学科专项学术交流活动、建立跨系(所)/跨学科联合体、组建由临床人员和基础科研人员构成的合作团队、研究生进行跨学科轮转,以及引进不同学术背景的人员加强临床科研实验室的建设等等。二、高校临床与基础科研跨学科合作的典型代表北大医学作为中国高校医学的排头兵,北大医学紧紧把握“以医为本、鼓励多学科交叉融合”理念,从宏观规划和顶层设计着手,在学校层面从人事制度、管理模式、资源配套、研究生招生四个方面同步推进,既提供经费保障,又在研究生招生配比、实验室资源配套上给予了大力支持,为不同学科的交叉合作积极搭建平台,创新研究思路和模式,在推动医学研究不断深入的同时也

8、提高了临床诊疗水平。(一)提出“临床医学+X”模式“临床医学+X”模式,在北大医学跨学科交叉融合的众多举措中最具有典型代表意义。它以临床需求为导向,通过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药学、细胞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生物信息学、材料学、工学等多个学科的联合,拓宽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由多学科交叉团队共同攻关临床医学上重大的热点、难点问题,完美实现科研与临床之间的成果转化。迄今为止“临床医学+X”论坛已成功举办三届,已下拨的“临床医学+X”专项经费高达数百万元,成果丰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生殖医学中心乔杰教授所带领的团队、北京大学生物动态光学成像中心谢晓亮教授课题组、北大-清华生命联合中心

9、汤富酬研究员课题组所组成的多学科合作团队。他们以解决生殖医学中的临床问题为出发点,将临床医学与细胞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生物信息学等多学科有效融合,其单细胞转录组、DNA甲基化组、基因组扩增与高通量测序技术已成功用于解析人类配子和早期胚胎的遗传学和表观遗传学特征,不但绘制了人类植入前胚胎发育过程的转录组全景图,还构建了世界首个高精度重组定位个人遗传图谱。尤其值得振奋的是:2014年9月19日,世界上第一例经MALBAC(multiple annealing and looping-based amplification cycles)基因组扩增高通量测序进行单基因遗传病筛查得到的试管婴儿,在

10、这个跨学科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成功诞生!目前,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生殖医学中心已进入移植前基因诊断流程的家系有434个,涉及156种遗传疾病。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preimplantation genetic diagnosis,PGD)等科研成果已成功地完成临床转化,给长期遭受遗传疾病困扰的家庭带来了拥有健康后代的希望,可以说是临床医学与基础科研完美结合的典型代表!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防控与应对的关键时刻,北大医学不但调动一切力量援鄂抗疫,更是在2020年2月9日宣布设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攻关专项”基金,提出“三个围绕”的研究方向,即“围绕新型冠状病毒开展科学研究、围

11、绕肺炎疫情对国家治理体系的影响及应对开展研究、围绕肺炎疫情产生的国际影响开展研究”,单项课题经费最高可达100万元。这一专项如及时雨,将非常关键的流行病分析、病毒学相关研究、智能药物筛选、新型检测方法、免疫诊疗防控全部融入在内,鼓励全校教科研人员迅速申请和立即行动。战胜疫情离不开科研攻关,在国家的危急时刻,跨学科合作模式可迅速发挥作用,将不同学科的人才通过合作项目的方式组合在一起,优先解决燃眉之急。北大医学将特有的跨学科合作模式“临床医学+X”发挥到极致,在此次抗击疫情中,迅速使各个学科联合起来进行科研攻关,具有特有的、明显的制度优势!(二)培养“复合型”青年人才“青年者,国之魂也”。青年兴则

12、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北大医学非常注重“复合型”青年人才的培养,在“临床医学+X”模式的基础上专门设立了“临床医学+X青年专项”资金,由临床人员与基础科研的青年人员组合形成合作团队后一起申请;同时,定期举办学术交流活动,为不同专业方向的青年才俊搭建合作的平台,促进跨学科合作,培养能够引领医学发展的“复合型”青年人才队伍。而且,已在部分院系试点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增设跨学科轮转。近年来,得到资助的北大青年们也是成绩喜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青年合作团队,是北京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姜长涛研究员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生殖医学中心庞艳莉副研究员的组合。在北大医学“临床医学+X青年专项”的支持下,两个团队一起合

13、作,以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为研究对象。PCOS是育龄妇女中非常常见的一种内分泌及代谢异常疾病,给很多家庭带来了困扰。他们以PCOS的发病机制为科学问题,以肠道菌-胆汁酸-IL22轴在PCOS发病中的调控机制为切入点,从生殖医学、内分泌学、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多个角度进行分析,阐明了肠道菌与胆汁酸调控肠道ILC3细胞分泌IL-22的新机制,揭示了肠道菌群紊乱是导致PCOS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防治提供了新视角,这项研究对PCOS无论是基础理论研究还是临床上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三)建立跨学部、跨院系的学系2018年9月,北京大学工学院与医学

14、部共建了跨学部生物医学工程系;2018年11月,中国第一个跨数学和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的跨学部生物统计系也宣布成立。这些跨学部、跨院系学系的成立旨在面向国家卫生与健康领域的重大需求,紧密结合生物、医学产业相关技术,建立理工医相结合的多学科研究团队,培养跨学科复合型创新人才,对推动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虽然成立时间尚短,但其成绩斐然,其中跨学部生物医学工程系的高卫平课题组最为突出。他带领的课题组成员兼备工学、材料学、生命科学、医学背景,在可控合成蛋白质-高分子偶联物及其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上取得了多项突破,并于2019年研究发现温度和基质金属蛋白酶双重响应性的干扰素-基质金属

15、蛋白酶底物肽-类弹性蛋白多肽偶联物,不但实现了药物的超长缓释,而且成功达到了提高干扰素抗肿瘤功效的目的。三、讨论与建议对于高校医学领域而言,抓住临床资源丰富和多学科共存的先天优势是首要任务、是根基、是内在动力。然而,高校医学的科研创新与发展要想真正走得远,还需要在跨学科合作的基础上,制定科学合理的经费支持模式,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鼓励具有原创性、开拓性和医学意义的工作,营造包容、自由的多学科合作文化,取中外之所长,大力推动中国高校医学教科研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一)经费资助应长期而稳定与一般的科学研究不同,医学相关的研究存在样本收集周期长、个体差异较大、研究的未知性和不确定性强的特点,往往需

16、要长时间、持续性的投入,那么保障经费就非常重要。目前,无论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还是其他经费资助,资助年限一般只有2年,最多可能也就只有4年,而且经费金额有限,科研工作者不得不青睐那些出成果“短平快”的研究方向,凑热点、趋同现象非常严重,长此以往不利于基础科研领域的自由探索和科学研究的长久发展。所以,各高校应该为临床医学相关的跨学科合作提供长期而稳定的科研经费,赋予科学家们充足的资源、时间和自由度,让他们集中精力做感兴趣的方向,不必为科研之外的事分心。在这一点上,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The Howard Hughes Medical Institute,HHMI)的经验,值得每个高校和科研院所学习和借鉴。这么多年来,HHMI始终相信如果对具有创新性和开拓精神的优秀科学家赋予充足的资源、时间和自由度,他们很有可能为人类健康做出意义深远的贡献。所以,HHMI会选择一流科学家进行资助,而且针对不同的入选人员还制定了不同的资助计划,包括H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调研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