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予实践教学新使命避免工科教育理科化

上传人:I*** 文档编号:209739943 上传时间:2021-11-1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0.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赋予实践教学新使命避免工科教育理科化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赋予实践教学新使命避免工科教育理科化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赋予实践教学新使命避免工科教育理科化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赋予实践教学新使命避免工科教育理科化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赋予实践教学新使命避免工科教育理科化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赋予实践教学新使命避免工科教育理科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赋予实践教学新使命避免工科教育理科化(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赋予实践教学新使命避免工科教育理科化 摘要:本文研究了目前高校存在的“工科教育理科化和实践教育狭隘化”两种比较极端的倾向,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指出了其造成的危害和问题,并在对工程认知规律进行探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关键词:工程教育,实践教学,近实践类课程,认知规律近十几年来,我国工程教育取得长足发展,但是工程教育的快速发展和质量提升并不能掩盖客观存在的一些深层次问题。比如迄今为止,由于企业自身和国家未立法等原因,大部分高校工程实践教学仍然难以真正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校内工程实践所占学时仍然严重不足。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有些高校甚至进一步衍生出两种比较极端的倾向:一种倾

2、向是以理论教学代替实践教学,以理科的人才培养模式代替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完全忽视了工程人才培养应强化实践教学的规律。第二种倾向是在强调实践重要性的同时,将实践教育狭隘化,过分强调实践的独立性,用创新代替实践,在实践与理论之间形成新的障碍,不仅没有使实践教学强化,反而使实践对理论教学的渗透逐渐弱化。比如工程训练过度强调技能训练、综合训练和创新训练的独立性,过分强调创新的物质成果与获得的奖励,逐渐脱离与之配合的理论教学,不重视、不引领工程规范的掌握与工程经验的积累,这对加快工程理论知识的获取、活化与提升显然是非常不利的。据调查,上述两种倾向无论在普通院校还是重点院校都有一定的广泛性与代表性,已对工程

3、教育质量造成影响,也已引起国内很多学者反思与关注。因此,有必要对其产生的原因和造成的危害进行深入分析,对工程教育的认知规律进行探究,并在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一些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一、原因及分析1.出现工科人才按理科人才模式培养的原因 (1)实践教育资源不足。实践教育资源不足又分为资源的绝对不足与相对不足,资源绝对不足是由于办学条件限制及资源严重缺失。相对不足则是有关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协同利用和应有的整合,这与管理有关。单纯从资源看,重点大学要好得多,但在一些应用型院校则显得严重不足。 (2)对工程教育认知规律认识不到位。忽视了获取工程知识应更多源自实践教学、源自实践与理论结合的事实,混淆了工

4、科人才与理科人才的培养规律,这与我国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习惯和办学的指导思想有关,但与实践教育资源无关。 (3)理论课与实践课界面没有打通,理论课与实践课缺少融合通道,使理论课无法向实践课渗透与过渡。导致工科理论课与理科理论课严重趋同。 不难看出,在上述原因中,实践教育资源不足是客观原因,资源和经费绝对欠缺不仅会使工科办学成为无米之炊,也会使工科按理科模式办学成无奈之举。对工程教育认知规律认识不到位则是主观原因,因为脱离实践,主要靠理论学习去获取或认知工程知识更多是办学思想上进入误区。而工科理论课与理科理论课严重趋同不仅表现为客观原因也表现为主观原因,这既有实践资源欠缺的无奈,也有忽视工科教育自

5、身特点,将工科教育与理科教育混为一体,试图少花钱办工科的陈旧观念起作用。 2.过分强调实践的独立性的原因 (1)没有将工程人才的培养看成是一个育人整体,过分强调实践的重要性与独立性,工程实践与工程训练在整个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与功能定位不够清楚。 (2)对实践与理论教学、创新训练如何衔接,如何界定,如何协同缺乏深入研究。 (3)对工程实践教学、工程训练的内涵、工程教育认知规律等理论问题认识还不到位。 其中,忽视实践教学只是人才培养链条中的一环,不能跳出实践看实践,不能从人才培养整体优化的角度看待实践,过分强调自身的重要性,都会将实践教学引入误区。此外实践、理论、创新在人才培养中应互为支撑,如相互之

6、间缺少衔接与协同,也必然会导致育人体系的整体失衡。 二、两种倾向的影响与危害上述两种极端倾向已经在不同程度的影响我国工程教育的质量,比如: 1.工科学生工程经历缺失仍然严重,工程教育与工业界结合明显脱节,将原本开放的工程教育变成封闭的校内教育;校内实践时间严重不足,据部分院校统计工科实践类学分只占全部学分的1/5(含军训),实践时间和工程经历无法与国际工程教育接轨,甚至新出台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对工程实践的要求也缺少应有的体现;工科教师队伍普遍缺乏工程经历,该问题已成为制约工程教育和工程实践教育发展的内在阻力;近期还出现了相当数量本科生(含“985工程”高校)为就业到技师学院回炉学

7、习技能的现象,回炉理由很简单:“大学的理工科专业不重视技能训练,而用人单位急需”。 2.对工程实践教学形式的多样性,工程训练的核心功能,工程教育认知规律、实践层次等理论问题缺少足够的认识;对实践、理论教学与创新训练如何衔接、如何界定、如何协同缺乏深入研究。 3.国家级综合工程训练示范中心在规模和综合性日益扩大,在占有较多实践资源的有利条件下,却面对资源多训练课时少的突出矛盾,对如何在整个人才培养体系中更好地坚守实践、动手训练这一核心功能,如何与院系专业、企业大规模开展协同育人活动,如何与院系之间协同开发面向广大学生、形式多样、新颖的实践课程等方面尚缺少来自顶层的引领和突破。对如何解决工程实践教

8、育教学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尚没有形成应有的思路。 4.在缺少顶层引领的情况下,综合工程训练中心的业务范围缺乏科学界定,与其他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院系专业实践训练边界不清。综合有余,核心功能坚守困难,有资源使用效率逐渐降低的倾向。工程人才的培养是一个整体,工程训练如果难以坚守自己的核心功能,不能扬长避短,将有被逐渐边缘化的危险。 5.训练项目之间、校内、校外、校际之间的工程实践教学资源缺少必要的协同。宝贵的工程实践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是造成实践资源相对不足的根源。 6.对工程实践课程开发利用不够,对工程实践教育认知事物、理解事物能深入浅出,能将复杂问题具体化、形象化、简单化、趣味化的独特优势认识不到

9、位,致使很多实践性、认知性强的基础课、专业课无缘工程实践及工程训练,有些学校甚至使传统的金工课教学也脱离工程训练。这不仅进一步加剧了高校理论课总学分难减,实践学分难加,工程训练教师缺乏的被动局面,也失去了来自基础课、专业课的高水平教师对工程训练教学工作的有力支撑。 上述问题中虽然大部分可以通过管理、政策导向、经费投入加以解决,笔者在文献中也提出一些解决思路,但是涉及工程实践教育规律性等理论问题仍需要深入研究,只有理清原因才能为问题的最终解决提供合理的思路和正确的方法。 三、工程训练中心的核心任务和使命我国工程训练中心的出现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产生的,有人认为是一个全新的事物,更多人认为是

10、源自金工实习,其实中心从哪里来并不重要,当前重要的是中心需要弄明白自己的核心功能是什么,使命是什么,需要继承什么。 1.工程训练中心核心功能 训练中心的功能在不断扩展,各种功能都在展示自己的重要性,但训练中心的核心功能需要回归本源。首先,训练中心最核心的任务是动手、实践、训练,是在观察中实践,在实践中思考,在思考中领悟,在领悟中成长(傅水根语)。其次,实践的功能比创新更重要,实践是创新之根(杨叔子语)!实践的品格永远高出理论的品格(杨叔子语)!创新是隐含在实践之中的,没有实践的创新是不可思议的,过分强调创新反而得不到创新,实践与创新的关系不能本末倒置。第三,实践资源丰富是好事,但不能因为资源多

11、、实践时间少而迷失根本,迷失根本的同时会迷失人才培养的发展方向,造成资源的浪费。 2.工程训练中心义不容辞的使命 有中国特色的工程训练中心要有自己的使命,要在中国特定的环境和历史时期为中国工程实践教学提供必要的软硬件支撑,为工程实践教育中存在的核心问题提供解决思路和办法。工程训练中心有责任跳出工程训练中心的局部范畴,站在工程人才培养的整体高度去探究和履行自己的使命:研究工程实践认知规律等理论问题;解决工程实践学时严重不足等核心问题;改变工科人才按理科人才模式培养的现状;构建校内最好的工程实践环境,特别是工程训练师资队伍。 四、工程教育的认知规律工程教育的认知方法不同于理科教育的认知方法,工程教

12、育有自己获取和应用知识的规律。其突出特点是工程认知始于实践,工程应用服务于实践,是一种从实践中来又回到实践中去的循环无穷于更高层次的探索性实践。 (1)鉴于工程实践认知的独特性,首先获取工程知识的过程始于认知实习,遵循“认知实习理论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探索性认知实践”这一规律性;具有多层次循序渐进的特点。 获取工程知识的最佳方式是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但实践是第一位的,实践获取知识比理论学习获取知识更快捷更可靠! (2)现有的实践课程还没有开发利用好,应赋予实践教学新的内涵和观念。 实践教学不是一个课程环节,它应该是一个目前没有被完全开发利用好的极具价值的综合性的教学方式。工程实践教育具有认知

13、事物、理解事物能深入浅出,能将复杂问题具体化、形象化、简单化的独特优势。实践类课程的设置不能仅局限于金工实习或工程训练等课程,它即可以是专业课也可是基础课、通识课。应该鼓励更多的专业知识通过实践课程来教授,并开发出丰富多彩的通识类实践课程。 (3)工程知识获取的最终目的在于工程应用和工程创新。因此,各种项目驱动,创新赛事,创新实践类课程就成为工程应用和工程创新的演练场所。当然,这种具有很好价值的演练,应尽可能避开比较单纯地追求物质成果与获得的奖励,要力求避免赛事结果与赛事目标之间产生的异化,要积极引领学生从创新过程中深入进行理论学习和理论提升,从而体现出大学本科设计、研究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

14、特征。 五、实践教学新思路、新使命1.积极拓展实践资源,打破理论课与实践课的界面,构筑近实践类课程 实践与创新资源严重不足是造成工科教育更多按理科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的客观原因;理论课与实践课之间存在严重的界面障碍,难以贯通是造成工科教育更多按理科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的主观原因;因此打破理论课与实践课之间存在严重界面障碍是拓宽实践资源,改变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突破口。而近实践类课程可以很好地改变这一现状。 拓展实践资源有很多方法,但采用压缩理论课,增加实践课的方法提高实践学时的思路基本是行不通的。这不仅会削弱理论基础,也会影响理论课教师的饭碗,因此调整改革的思路是必要的。新思路需要设计一批介于实践与

15、理论课之间的近实践类课程来改造现有课程的组成结构,加快实践与理论教学的相互渗透,解决实践课时严重不足等一系列问题。 2.关于近实践类课程 近实践类课程可以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通过改造与过渡而成。这批课程的特点应该是以实践为主,实践与理论密切结合,重要的工程理论或科学理论的学习能通过实践或实验的方式,在现场利用实物、模型、动画或相应视频,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完成(而不是在黑板上)。融会贯通的部分则提倡在书本和课堂上举一反三完成。这样理论课与实践课的界面就通了,传统理论课就可以向近实践类课程过渡。 这些看似特殊的近实践类课程并不特殊,它可以是基础课、专业课、通识课。它构成理论与实践课程的交集,能加快知识的理解、获取和促进知识的巩固,并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利用近实践类课程,可以很好地解决实践学分不足的问题(通过教学方式的变化,而不是内容的增减),学生、教师动手能力差的问题,避免了理论课与实践课相互争学时的问题,又容易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创新育人模式的有效办法。 3.构建以实践教学为主线的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是实践教学改革的新使命 摈弃“以理论课程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的传统教学方式”是必要的,改革的方向是广募实践资源。比如:通过汇集各种实践资源、近实践类课程改造、创新与毕业设计一体化、以项目引领的实践与创新训练等措施,逐渐向以实践教学为主、理论教学为辅的育人模式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调研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