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对策研究-高校日语专业基础阶段

上传人:I*** 文档编号:209739869 上传时间:2021-11-1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2.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对策研究-高校日语专业基础阶段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对策研究-高校日语专业基础阶段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对策研究-高校日语专业基础阶段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对策研究-高校日语专业基础阶段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对策研究-高校日语专业基础阶段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对策研究-高校日语专业基础阶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对策研究-高校日语专业基础阶段(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对策研究高校日语专业基础阶段 摘要:在当今的外语教育界,普遍认为衡量现代外语人才的重要标准是看他们是否具有文化认知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由于跨文化交际学的引入,外语教学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高等院校日语专业基础阶段的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可目前日语教学仍是以语言知识的传授和语言技能的培养为主,文化因素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得不到重视。借鉴现代语言教学理论和跨文化交际理论,并通过参考中日跨文化研究方面的成果,提出在日语教学基础阶段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途径与内容。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能力,日语教学,基础阶段基金项目:2014年度南阳

2、学院校级教研项目“跨文化交际背景下的商务日语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一、引言掌握足够的文化信息对于准确理解所运用的语言是不可缺少的,但在外语教学中对此的认识还远远不够。为迎接21世纪的新局面,各国的教育系统纷纷在上世纪末或本世纪初改制了外语教育政策。在高等教育方面,我国教育部于2000年出台了关于“十五”期间普通高等教育教材建设与改革的意见,强调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并于同年发布的关于实施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的通知中指出,“新世纪教改工程”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战略规划的研究。在国家出台以上等一系列教育政策的形势下,高等日语教育方面也修订了教学大纲,即高等院校日语专业

3、基础阶段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2001)。新大纲在“教学目的”与“教学原则”上分别指出了“文化理解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那么,如何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渗透到日语教学过程中,或者跨文化交际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如何与日语教育并行等,都是值得研究的课题。借鉴现代语言教学理论和跨文化交际理论来纠正高等院校日语教学基础阶段重语言知识与技能、轻文化因素的培养方式。并通过参考中日跨文化研究方面的成果,提出在日语教学基础阶段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途径与内容。二、日语教育的现状与教育政策的矛盾(一)日语教育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虽然外语教学法经历了以翻译法、直接法、听说法、认知法、交际法为里程碑

4、的五个重要发展阶段。但直到交际教学法产生,外语教学界的学者们才意识到语言教学中文化因素的重要性;也普遍认识到经济全球化时代,仅注重语言知识与技能培养的外语教育已跟不上世界各国交流日益发展的脚步。汪火焰(2012)以英语教学为例指出了我国跨文化外语教学的现状:文化教学的比重微不足道,培养出来的学生严重缺乏跨文化交际能力。并指出了导致此局面产生的几点要因:外语教学法忽略了文化因素的重要性;跨文化外语教学模式的不成熟;涵盖跨文化交际项目的教学大纲的缺乏;教师跨文化意识的缺乏;跨文化交际英语教材的匮乏;系统评估文化能力的手段和标准的缺乏。日语教育亦是如此。王玉(2011)对59所院校进行了专业特色分析

5、与课程设置等专项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日语本科专业方向上,几乎一半的学校为“日语语言文学”;其次是“经贸日语”。在课程设置上,基本都是基础日语2年、相关专业知识2年。这些大学的专业方向及课程设置反映出了传统日语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即注重培养的是学生的语言能力,而忽视了语言的应用性。(二)日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的要求基础阶段英语专业课程设置(1983)最先提出要培养学生实际的“语言运用能力”;“高等院校英语专业基础阶段英语教学大纲(1989)把培养目标上升为“注意文化差异”上。继此版英语教学大纲后,专业日语教育的第一部教学大纲高等院校日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于1990年问世,并于2001年

6、出版修订版新大纲。对比两版大纲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原则”,可以看出日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经历了从注重交际能力的培养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的过程(见表1)。也就是说新形势下的教育政策要求外语教学需重点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可是通过上述的分析不难看出实际的教育现状还未达到此要求。表1 两版大纲中关于“教学目的”,“教学原则”的描述1990版大纲2001版大纲教学目的使学生树立良好的学风,掌握日语基础知识;训练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培养实际语言运用的能力;丰富学生的社会文化知识并使其了解日本概况,为高年级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引导学生扎实学习,掌握日语基础知识;训练听说读写基本技能;培养实际运用语言

7、的能力;丰富学生的社会文化知识,培养文化理解能力,为高年级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学原则(4)语言基础与交际能力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语言交际能力,而掌握语言知识(指语音、语法、文字、词汇等)和语言技能(指听、说、读、写)是具备语言交际能力的基础。(4)语言基础与交际能力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而掌握语言知识(指语音、语法、文字、词汇等)和语言技能(指听、说、读、写)是具备语言交际能力的基础。三、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简单地说,跨文化交际就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不自觉地从事着跨文化交际。比如说,和外国商人谈生意、和留学生交流、

8、甚至观看外国电视节目、或阅读外国小说等都是跨文化交际。自从被跨文化交际学揭示了语言、文化和交际之间的关系后,语言教学专家们认识到语言教学不仅离不开文化因素,外语交际实际就是跨文化交际,外语教学还应包含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这样形成了现代外语教学的培养内容:语言能力、语言运用能力、社会文化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归纳现代美国的外语教育目标就不难看出这几种内容在外语教育中的结合。美国21世纪的外语教育目标可以归纳成5个以字母C开头的单词,即communication(交际)、cultures(文化)、connections(贯连)、comparisons(比较)和communities(社区)。具体

9、来说就是运用外语交际,体验多元文化,贯连其他学科,比较语言文化特征,应用于国内外多元社区。四、日语专业基础阶段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一)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在基础教学阶段的必要性根据跨文化交际学原理,外语教学的理想目标是让学生使用所学语言在目的语的文化语境中以符合对方文化习惯的交际方式交流。那么,跨越文化和语种的人际交往之所以困难,可以说语言的局限性是首要障碍。外语能力必然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前提。大纲中明确规定“日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以及句型、功能意念等6个项目”。其中,“功能意念”就是需要以一定的词汇、语法、句型等为具体的表达形式。我们时刻要牢记当今时代需要我们

10、培养什么样的日语人才。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对目的语国家文化的理解与交流是语言能力的体现。所以基础阶段的日语教学在充分注重培养学生日语听、说、读、写、译能力的同时,不能忽视培养他们理解语言与文化、语言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路径从已有的研究和教学实践中可以得知,目前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分为两种基本路径显性路径和隐性路径。开设专门的“文化”课程是最具显著性的显性路径。我国日语专业基础阶段普遍开设有“日本事情”、“日本概况”课程。另外一种方式是在语言课程里导入文化。比如在“基础日语”、“日语听力”和“日语口语”课堂上有针对性地传授与“语言点”对应的“文化点”。廖光蓉(19

11、99)对英语专业基础阶段“文化导入”的内容进行了归类:1.知识文化;2.干扰交际的文化因素;3.词语的文化背景;4.话语、语篇结构蕴含的文化因素;5.非语言形式的文化背景知识。这些同样适用于日语专业基础阶段的教学。异国文化的导入不仅可以满足学生对日语知识学习的需要,而且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减少纯语言学习的枯燥感。隐性路径是伴随语言学习过程,与语言学习紧密联系又相互渗透的。刘学惠(2003)指出,这不是指在疏通课文意义时对某某文化知识点的分析讲解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或使学生了解某个语言想象后面的文化典故以扩充文化知识,而主要是指在学习语言材料时对其中所表达的思想主题及其现实文化意义的理解与

12、把握。因为影响有效交际的变量不仅包括语言差异、文化差异,还包括世界观和价值观等。隐性学习的优点正是有利于培养学生内在的文化素质,包括对异文化的领悟力与思考力。在教学方法上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实现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从表1可知,新大纲要求在基础阶段培养学生掌握日语基础知识;训练听说读写基本技能;培养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丰富学生的社会文化知识,培养文化理解能力等。这就意味着新大纲提出的教学目的是多层次的,所以在教学方法上仅依靠一种是不可能实现的。“听说法”与“翻译法”在语言知识传授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交际法”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还可以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而“跨文化交际法”是更有针对

13、性地培养文化理解能力、语言交际能力,并把“隐性路径”显性化的一种新教法。这种针对性教法更适用于高级阶段的日语人才培养。(三)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要素关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组成要素,从认知角度看,交际者必须具备文化知觉能力、沟通能力、意义协商能力、交际策略4个方面。基于研究对象为日语专业基础阶段,结合此阶段的课程设置,着重从前两个方面的培养上,建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要素。基础阶段的课程设置普遍以“基础日语”、“日语会话”、“日语听力”、“日本概况”为主。1.文化知觉能力与文化调适文化知觉能力也被称为跨文化意识,包括对自身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的感知,承认文化差异的存在,尊重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并通过对两者

14、的理解形成对周围世界认知上的变化。很多学校在基础阶段都开设“日本概况”课程。虽然是以一种浅显地介绍方式让学生了解日本社会文化,但在最初阶段让学生接触并有所了解日本文化是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前提。如果改变以往教师灌输的教学模式,采取自主式学习方式,针对每节课内容,结合我国文化,让学生课下查阅相关资料,比较此处的异同,更能加强跨文化敏感度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文化调适首先需要通过语言文化教学,让学生了解语言与文化的关系。Kramsch(1993)认为,文化之于语言学习不是可有可无的第五种技能,它是附属于听、说、读、写的教学。文化教学经前人研究也可总结为在外语教学中单独开设文化课程;将文化因素纳入外语语言

15、学习课程;课外文化体验或实践活动三种。对于单独开设文化课程,日语专业基础阶段普遍开设有“日本事情”、“日本概况”。对于将文化因素纳入日语语言学习课程,日语词汇中的文化内涵、日语句法与篇章结构特点等都不同层次地体现了日本人的思维方式、交际风格和行为方式。在“基础日语”、“日语听力”课上讲解单词或句法时有意识地让学生思考日本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是这个阶段文化调适的有效方法之一。比如,两国人民对待“龟”、数字“九”、“内外关系”的态度;在源氏物语与长恨歌的对比中了解各自对男女关系的理解等。基于此才能在跨文化环境中根据文化特征调节自身行为,也就是文化调适能力的运用,它建立在对异文化理解的基础上。2.交际

16、实践交际实践能力涵盖语言交际能力、非语言交际能力和交际策略。在基础阶段我们重点培养学生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能力。这两种方式在交际时可谓各司其职,又往往相互补充。不理解非语言交际同样会产生文化摩擦。比如,日本人竖起小拇指并不代表“瞧不起”。跨文化交际发生的语境多为社会的和人际关系的。社会语境指交际发生的不同场合,如婚礼、葬礼、上课、观看比赛等。每一种社会场合都对人们的交际行为有不同的规定。比如,日本婚礼、葬礼既可以在教堂举行,也可以在寺院或神社举行;日本教师上课时可以穿着拖鞋讲课等。人际关系语境指交际双方所处的社会关系。比如,在与客户之间、与熟人之间、与家人之间的交际活动中,日本人在话题的选择、说话的语气和态度等方面各不相同。基础阶段的课程中“日语听力”、“日语会话”带有实践性质。可采取教学过程交际化,特别在听力课上反复观摩教学内容,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调研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