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教育的教学改革之道

上传人:I*** 文档编号:209739837 上传时间:2021-11-1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跨学科教育的教学改革之道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跨学科教育的教学改革之道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跨学科教育的教学改革之道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跨学科教育的教学改革之道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跨学科教育的教学改革之道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跨学科教育的教学改革之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跨学科教育的教学改革之道(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跨学科教育的教学改革之“道” 批判性思考不仅是一种判断能力,更是一种创新能力。这一能力的培养贯穿于跨学科教育的全部环节。以招生中的面试为例,在分组讨论中,“对每位考生的评分,依据三个原则:(1)合作求解问题的能力;(2)表达不同于既定观点的能力;(3)激发同伴想象力的能力”5(P60)。这三个原则强调合作而非竞争的能力。鼓励合作、摒弃竞争是跨学科教育倾力营造的学习文化。为此,他们改造教室,所有的桌椅都设计成活动的;他们重新规划课程,实验课和小组讨论至少占总课时的三分之一。这些变革促进了新的大学学习文化的形成,那就是师生均以相与之情为高尚、以竞争私利为低俗。诚如汪丁丁所言,“我越来越深切地意识

2、到,教育实验的效果,关键性地取决于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传统中国的私塾,有这样的情感交流。现代中国引入西学和公立学校制度之后,尤其是学生和教师都不再住校之后,这样的情感交流迅速消失,被教育领域的商品交换关系取代。东北财经大学实验班五年的经验和教训,我们概括为相与之情厚,向上之心强”5(P35)三、课程与教学:遵循“基本问题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展开路径跨学科教育进行了一系列的制度创新:教室的创新、评价方法的创新、招生考试的创新。然而,其最大的创新还是课程创新。跨学科教育的新生,除了学习教育部规定的公共必修课程之外,还要学习四门主干课程:批判性思考、复杂社会演化理论、社会科学定量方法导论、

3、行为金融学导论。这些课程均是综合性和跨学科的,是跨学科教育团队自主研发的课程。以“行为金融学导论”为例,这是一门12学分180学时的课程,以求解一个核心问题“家庭主妇的理财问题”为起点,贯穿了金融学、经济学和心理学三大学科的近25门传统课程的相关知识模块,呈现为一个从基本问题到基本概念,从基本概念到基本理论的知识过程。这其实就是一个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对于这样的跨学科课程,汪丁丁认为,其教与学的路径大致如下:第一,从一个基于常识的核心问题导入课程(如“家庭主妇理财”之于金融学),围绕核心问题展开的是一系列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展开形成一门课程的知识结构和逻辑体系。这里

4、的核心问题也叫基本问题,具有三个性质:“(1)在一个人或一群人的真实生活情境内发生并等待求解,越是基本的议题,越令人困惑且长久地挥之不去;(2)求解问题的路径不惟一,且存在至少两条同等重要但相互冲突的路径;(3)在发生这一问题的情境内,受这一问题困扰的人们不断积累和寻求思想资源,从而形成了关于这一问题的思想传统。”7核心问题往往是基于常识的,它带有对现实问题的敏感性,又由于它是基本问题,是一些重要而无确定答案的问题,对它的求解能够把学习者引导到一门课程(学科)的伟大思想传统之中。第二,由核心问题展开的学习与探究,要求学习者能够“高屋建领,从天空俯瞰人类知识版图,逐渐辨认这张版图里的知识模块,以

5、及这些知识模块之间的关系。这是最自然的认识过程。从天空府瞰,我们总是逐渐看出有山川平原,再看出有一块一块的田野,最后才进入某一块田野,沉于麦香”5(P64)。初学者内心的知识版图,可能非常模糊,乃至形如混沌,颜色灰白。但是,在导师的引领之下,通过学习者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深入探究和细致体察,便可以获得对某个领域里一个一个知识模块的掌握,最后便能对这些知识模块之间的关系有所领悟。这样的学习过程与强调背诵的学习模式截然不同。第三,“进入某一领域,犹如学徒走进师傅的殿堂,首先服从学术权威的指引,其次发挥自己的勤奋与天赋”5(P63)。因为每一学科的学术传统早已存在,它们由自己的知识共同体来维护着。“

6、每一知识共同体内部,有一些被认为学术权威的学者。之所以是权威,绝非由于学术以外的权力,而是由于其他学者对学术权威有一种被林毓生翻译为发自内心的服从的韦伯定义过的内在权威”5(P63)。对这些“内在权威”,学习者应当发自内心地服从,并夜以继日地勤奋学习。创新的前提是积累,德鲁克曾说,“目标明确的创新源于周密的分析、严格的系统以及辛勤的工作,这正是我所能探讨的,这可以说是创新实践的全部内容。我们之所以要将它展示出来,是因为它至少涵盖了90%的有效创新”8。第四,学习者建立起自己的专业知识版图。学习者在基本问题的引导下,通过对伟大思想传统的吸纳和探究,逐步“习惯于真正的批判性思考习惯于为任何观念或理

7、论的适用范围划界,从而他们能够形成对理论知识与现实世界之间关系的判断力”5(P43)。这种批判性思考能力的获得,意味着学习者建立起了自己的专业知识版图。当然,个体内在的专业知识版图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如一条奔流不息的河流,河流的一岸是人类积累的知识世界,另一岸是个体的生活世界,这两股力量共同形塑着一个人的知识地图。在这个意义上,跨学科教育的知识过程既是可爱的又是可信的,它实现着知识过程与人生体悟的统一。最后,跨学科教育特别强调学习者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育。跨学科教育实验班开设以中华经典文化为核心的“情志修养课程”和“行为及心理学课程”,引导学生理解并努力在思想上成为一位“真正的中国人”,面对各

8、种文化,能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价值观的培养不仅体现在课堂上,而且贯穿于师生的学习和生活之中。以汪丁丁为例,他通过QQ、微信群、邮件、晚间学术散步等多种方式与每一位学生直接沟通。在这些沟通中,他特别提醒学生要警惕虚无主义和绝对主义两种思想倾向。他说:“接受虚无主义的同学,将成为毫无价值且毫无归宿感的荒野孤魂。一切都毫无意义,于是一切都不值得追求。这样的人生,我有三种想象:(1)玩世不恭或终日潦倒;(2)混迹于官场或市场,随波逐流或纸醉金迷;(3)隐居山林,但仍无任何意义。接受绝对主义的同学,这类同学在中国往往是死不悔改的科学主义者。关于他们的未来,我有两种想象:(1)组织革命,因为理想蓝图

9、一旦成为信仰,其意义不在蓝图本身而在于改造世界;(2)输出革命,因为国内革命丧失了社会基础,故而崇拜格瓦拉。”5(P74-75)跨学科教育的教学路径充分体现了大学课程的生成过程,“大学课程的生成过程既是一个高深知识的探索、发现、判断和选择过程,也是一个高深知识的专门化、逻辑化、系统化和立体化过程。这些过程充满了学术性”9。当然,这样的学术性不仅充满了创造性,而且十分艰辛,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挑战是巨大的。对此,汪老师了然于胸。他鼓励学生去过一种真实的经过反思的生活,鼓励他们去追求和体验一种复杂的幸福。他说:“生存,就是不断寻求出路的奋斗过程。许多人或多数人,在这一过程中沉沦了。”5(P69)打开

10、未来之门从来就不是轻而易举的,然而它意味着人性的丰富和生命的整全。康德曾说,“教育艺术的一个原理就是:孩子们应该不是以人类的当前状况,而是以人类将来可能的更佳状况,即合乎人性的理念及其完整性规定为准进行教育”10。四、启示与借鉴“大学文化生态是指大学文化系统中诸要素在运行和互动中所形成和显示出来的动态关系。大学文化生态具有育人性、学术性、批判性、开放性等特征,由教学文化生态、学术文化生态和管理文化生态组成。”11跨学科教育作为当前大学改革的试验田之一,其教学文化、学术文化和管理文化呈现出了一种理想的大学生态场景,给当前大学改革尤其是教学改革的启示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调整大学的资源配置,回

11、归以学生的成长为本,重构大学的管理文化。跨学科教育之所以在东北财经大学校园里展开,博雅教育之所以在中山大学校园里施行,其根本动力既源于汪丁丁、甘阳等专家的教育情怀,也源于这两所大学高层领导的鼎力支持,正是他们的支持使这些星星之火能在当前的大学生态中存活,并有望让更多的星星之火形成未来的燎原之势。汪丁丁曾说,“跨学科教育的最大困难既不在师资也不在学生,而在于体制。我们习惯了旧体制的生活,习惯是很难改变的。凡改变习惯者,都必须首先支付很高的社会成本。例如你需要与既有体制协调以便获取所需要的教学资源”12。可见,内部管理体制不仅是大学改革的难点,也是改革的重点和关键。不同的管理体制意味着不同的内部资

12、源配置方式,大学的资源配置的方向和核心是向上看的还是向下看的?是围绕着教师、学生还是管理层的?是以教师的科研为重还是以教学为重,是以学生的考研率就业率为重还是以学生的全人格培养为重?这些问题反映了大学资源配置的重心所在,也反映了大学的管理文化和管理水准。第二,改革大学的评价机制,提升学者的学术视野,重构大学的学术文化。跨学科教育之所以提出培养“学究天人之际”的学术大师,因为汪丁丁先生具有东西方皆然的深厚学养;民国时期之所以出现了那么多的学术大师,因为那时的学者以追求心性自由和学术真理为使命,他们眼界宽广、灵魂高远,从来不会被文凭职称等俗物所羁绊;“钱学森之问”之所以至今无解,是因为教师们都把最

13、好的年华耗费在了细碎的研究中,学生们的视界又怎么可能广大深远?在人类思想史上,文艺复兴时期出现了很多百科全书式的学者,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末叶是专业学者的繁盛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类开始走向一个“见木亦见林”的知识时代,这一时代对知识人的要求是由知识分化走向知识综合。只有具有综合性的、交叉学科知识结构的学者才可能成为大师,有了大师的校园才能培养出既有专业技能又有“文化”的杰出人才,这里的文化如怀特海的定义使生命如美学般高华且如哲学般深切。第三,下移大学改革的重心,赋予教师和学生更大的自主权,重构大学的教学文化。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高等教育改革自上而下的展开,在高等学校的领导和管理体制

14、、办学机制、招生和就业机制等领域释放出巨大的发展空间。与此同时,这些领域的改革空间也越来越小,而大学结构的重心和最基层教师与学生的教学自由还存在着巨大的改革空间,有待进一步释放出其内在潜力和学术创造力。因此,大学改革的重心需要进一步下移,需要进一步给师生赋权,让教师有可能、有精力把最好的年华用在他们最感兴趣、最有心得的研究上,让他们的身心在自由的学术氛围里尽情舒展,让深厚的学养熏陶出他们纯然如一的性情。假使大学里有了诸多这样的教师,那么师生的教学活动自然会走到追求真理的大道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往自然会走到以心相通和相与之情的大道上,师生的生命自然会走到教学相长的大道上。参考文献:1庞振超

15、.大学通识教育改革的三种模式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1):55-59.2汪丁丁.跨学科教育文集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3苗曼.何必读书,然后为学?评“独立思考”在高校文科人才培养中的地位J.大学教育科学,2018(01):46-51.4苏振华,毛云峰,等.边缘的徘徊:汪丁丁学术、思想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2003(03):191-207.5汪丁丁.我的教育生涯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4.6汪丁丁.批判性思考力J.IT经理世界,2012(05):100.7汪丁丁.论中国社会基本问题J.财经问题研究,2012(09):3-10.8美彼得德鲁克.德鲁克管理思想精要M.李维安,王世权,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235.9李枭鹰.从高深知识到大学课程:一个学术性的生成过程J.大学教育科学,2018(02):38-42.10德伊曼努尔康德.论教育学M.赵鹏,何兆武,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8.11范玉鹏,余小波.大学文化生态及其优化J.大学教育科学,2018(06):13-18.12汪丁丁.教育是怎样变得危险起来的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2:70.作者简介:庞振超(1973-),女,河南正阳人,教育学博士,郑州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大学教育思想研究。 -全文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调研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