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生心理隐患的社会成因及对策

上传人:I*** 文档编号:209739714 上传时间:2021-11-1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贫困生心理隐患的社会成因及对策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贫困生心理隐患的社会成因及对策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贫困生心理隐患的社会成因及对策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贫困生心理隐患的社会成因及对策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贫困生心理隐患的社会成因及对策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贫困生心理隐患的社会成因及对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贫困生心理隐患的社会成因及对策(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贫困生心理隐患的社会成因及对策 北京青年报在2002年关于全国高校贫困生的调查中向我们展示了这样的数据:西安交通大学的贫困生比例为35%,上海交通大学的贫困生比例为35%,北京对外经贸大学的比例为20%左右。在被调查的所有一般院校和重点大学中,贫困生比例最高达48.7%,最低也有20%。随着高校贫困生数量的增加,如何保证贫困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成长为全面健康的人才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然而不可否认,目前高校对贫困生的帮助主要是经济方面,缺少心理关怀。尽管绝大多数的贫困生都能健康成长,但仍有少数人无法以积极的心态完成高校生活。本文试图从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对一些可能引起少数贫困生心理

2、隐患的社会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高校相关措施可能存在的问题,从而对此提出可供参考的对策和建议。这里需强调的是,尽管近年来有个别贫困生出现了严重的问题,但并没有数据说贫困生出问题的比例大于其他人。所以因个别贫困生的问题对贫困生甚至是对当今整个大学生群体产生偏见是没有道理的。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心理问题的产生和人格、个人经历等个人因素有着密切关系,而非单纯由社会诱因决定。本文只是从优化高校措施的角度出发,对外部成因进行分析。 一、高校贫困生心理隐患的社会成因分析1生活环境的变化尽管对于每一个大学生,步入大学都意味着生活环境的变化,都必须为适应环境而进行一定程度的自我调整。但对于贫困生,特别是来自农村

3、的贫困生而言,这个调整却充满更大的挑战。农村贫困生原有生活环境的社会结构比较单一、贫富差距不大,以致其以往的社会认知可能比较狭隘,无法满足新环境的认知要求。而新的城市环境充满纷繁芜杂的社会内容和形态各异的社会群体,这既为贫困生提供了更广阔的认知空间和渠道,也对认知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如心理学家班杜拉所说,“人生来只有少数行为模式。这种显著的可塑性高度需要继续掌握新的胜任能力,实现他们终身变化着的需要。”1较之其他大学生群体,农村贫困生所感受到的新环境与旧环境之间的落差更为巨大,所需要学习掌握的能力也更为宽泛。而与这一状况相对的,却是短缺的物质支持和社会支持,这无疑不利于贫困生对新环境进行认

4、知调整。而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出现认知偏差,就会影响到成年早期的人格发展,可能出现偏执的人格。2社会评价标准的变化按照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理论,人的终身发展分为相对独立的不同阶段,每一阶段都有其不同的矛盾和危机,合理地解决矛盾和避免危机是顺利进入下一阶段的起点条件。而青春期(1220岁之间)的核心问题是获得社会自我同一性,从而避免人格发展异常的同一性危机。成年早期(2024岁之间)的核心问题则是寻求情感归属和建立友谊,从而避免孤独感。2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正是要顺利跨越这两个阶段。而在第一阶段中要获得社会自我同一性,大学生就必须经历一个根据变化的评价标准调整自我、社会认知的过程。众所周知,在目前教

5、育体制中对一个中学生的评价和认可主要依据的是其学习成绩。这样,无论是城市贫困生还是农村贫困生,都完全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优异的成绩,从而赢得同学的羡慕和老师的喜爱,即得到较高的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然而步入大学后,能够进入同一个专业的学生在成绩水平上往往相差无几,贫困生的成绩也就相应地失去了明显的优势。而且大学学习不同于中学的应试教育,它强调综合学习素质,例如英语口语的流利、计算机的熟练使用、独立思考的能力等。这些新要求需要的是另外一种积累,而不仅仅是优秀的中学成绩。来自农村或是边远地区的贫困生,很可能因为过去教学条件差而缺少相关方面的学习积累,因而不容易达到新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大学生活中成

6、绩不再是惟一的标准,特长、社会活动、家庭背景、人际关系等都被纳入到一个立体的社会评价机制之中。而原来社会评价较高的贫困生很可能因为失去成绩优势又缺乏其他资源,而在新环境中只能获得较低的社会评价。这种落差既可能成为贫困生努力奋斗的动力,也可能成为其自卑、敏感心理的诱因。3缺少社会支持前面所提到的成年早期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对于贫困生来说也是困难重重。在南开大学对贫困生的人际关系研究中,99级贫困生感到人际关系轻度不适的占16.67%、较重的占1.67%,这与该级所有学生的8.42%和0.46相比,存在着明显的差异。3首先,对于青年阶段的大学生,同辈群体是最重要的社会支持。在班级概念弱化的大学教学模

7、式下,个体大学生必须在班级以外的空间寻求与同辈群体的联系,例如寝室联谊、社团活动等。而受到经济条件的约束,与普通学生相比,贫困生只能减少甚至完全回避这些活动。这一点对贫困生的人际关系发展有明显的负作用。其次,家庭仍然是大学生重要的情感支持。但是通常情况下,贫困家庭的成员或是文化水平有限,或是身体健康状况欠佳,很难为贫困生提供有效的帮助。而且为了减少路费、电话费等开支,贫苦生与家庭的沟通机会也十分有限。最后,现有的辅导员制度也很难向贫困生提供必要的情感支持。通常一个专业只有一位兼职的辅导员,因而辅导员不可能关心到每个学生,而在辅导员制度之外,高校没有其他的组织机构负责贫困生的管理。因为缺少社会支

8、持,贫困生在遇到困惑时,往往只能依靠自己排遣。这对于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其压力可想而知。而对于个别脆弱的贫困生,长时间的压抑很可能导致心理和行为异常。4来自弱势群体身份的压力贫困生来自贫困家庭,必然承接其家庭身份的属性,而这种弱势群体的身份会直接给贫困生带来诸多压力。经济压力是最主要的,由于家庭无法提供充分的物质资助,多数贫困生需要通过自己努力来解决学费、生活费等各种开销。这种生活状况使他们不但要在学习之外勤工俭学,还要尽量减少开支,事事都不得不考虑经济因素,这大大增加了贫困生的心理压力。另外,周围人群对贫困家庭的刻板印象也同样为贫困生带来压力。例如,不少人认为来自贫困家庭的人比较自私、小气

9、、没有见识,这些偏见都很有可能造成贫困生的心理不适,使他们对社会评价特别敏感。最后,贫困学生在就业或其它竞争中也较普通学生面临更大的压力挑战。出身贫困的学生通常对于通过读大学来改变生活质量的愿望特别强烈,然而在寻找工作时,却很可能因为缺少社会关系而在竞争中处于劣势,难以达到自己的期望值。这种巨大的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很容易使贫困生产生不平衡的心态和种种消极情绪。二、目前学校政策的局限对贫困生心理的影响1助学金的评定助学金是学校提供给贫困生的经济援助,旨在缓解贫困生在生活上的经济压力。然而在大多数高校都不具备一个完善的助学金体制。首先,对于贫困生的界定和申请助学金的资格、程序缺少明确详细的规定。高校

10、通常的做法是将名额逐层下拨,由辅导员根据名额和班级申请人的条件进行最终的确定。这种缺乏标准化的评定很可能导致助学金无法最优化的配置。当然不可否认,学校的资金有限,而贫困生的数量却逐年增加,助学金所能提供的帮助是极其微小的。而这就更需要我们合理配置助学金,严格控制评定,并且适当拉开档次,使其既能有效地缓解贫困生经济压力,又能使贫困生对学校产生归属感。2形象工程在不少学校里,帮助贫困生成了形象工程。一旦有教师资助贫困生或是企业设立贫困生基金,学校就会邀请受助学生公开谈感受、表决心、上电视、登报纸,或者将受助学生的名字、所处院系予以曝光,以证实资助的真实可靠。这些做法虽然能够引起社会对贫困生问题的关

11、注,却很容易造成对贫困生自尊心的伤害。我们必须考虑到某些贫困生对自己的贫困问题比较敏感,这种公开的宣传会使他们的生活状况完全暴露,很可能造成他们对外界评价的不安,加重敏感和自卑心理。3助学贷款为了有效地帮助贫困生解决读书时的经济困难,许多银行都已经展开了助学贷款的业务。然而目前的贷款业务采取的是普遍撒网,针对的是所有在校学生,并没有具体为贫困生服务的项目。因此在还款期限和贷款额度上,都无法考虑贫困生的一些特殊困难。而学校在这项服务中扮演的只是单纯的中介角色,并没有成为贫困生与银行进行沟通的桥梁。这使得缺少教育背景资料的银行很难意识到其助学贷款服务的问题。另外,银行助学贷款的对象通常都是已经在校

12、的大学生,而没有针对即将入学的大学新生的项目。实际上,很多贫困生正是因为没有途径获得第一年的学费和生活费,而放弃了步入大学的机会。4思想教育目前高校在贫困生工作上的重点视为其争取更多的资源以减轻更多贫困生的经济压力,帮助其顺利完成学业。然而,我们也必须注意到部分贫困生在得到帮助后,对赞助人却很冷漠,也没有回报社会的意识。个别贫困生在步入社会后,由于贫困留下的阴影,为追求个人利益不择手段,成为“于连”式的人物。这给学校对贫困生回报社会的思想教育提出了要求。三、对消除贫困生心理隐患的几点建议1建立明确的助学资金制度高校一方面应该向社会、企业呼吁,扩充助学金的来源,做到开源;而另一方面,则要建立明确

13、的助学金申请、发放的管理体系,做到有效。首先,应该明确申请条件并进行严格的审核,以保证助学金是合理发放。其次,应该根据在校贫困生的整体情况拉开档次,鼓励成绩优秀或是表现出众的贫困生,从而保证助学金的合理使用。最后,高校可以拓宽助学金的形式,以在资金难以扩充的情况下,给与贫困生更多生活上帮助。例如接受企业的实物捐赠,给贫困生提供免费的生活学习用品;也可以通过每月补贴饭卡消费的方式给贫困生伙食费上的照顾。2对贫困生受助合理宣传不可否认,对帮助贫困生情况的宣传可以引起社会对该群体更大的关注,为帮助贫困生争取更多的资源。然而高校在宣传的同时应该充分考虑所涉及的贫困生的心理状况和性格特征,在征得受助人同

14、意的前提下,进行适度宣传。宣传时应尽量尊重受助学生的个人意愿,尽量保护贫困生的隐私和自尊,以合理的不伤害贫困生心理的方式来表彰献爱心的精神,鼓励受助贫困生努力学习、回报社会。3建立合理的贷款制度高等院校应该积极与银行合作,建立针对贫困生的全方位的贷款制度。学校可以为银行提供在校贫困生的详细情况,反映贫困生的要求,使银行能够了解到正确的信息,从而制定针对贫困生的贷款计划。工作中应该特别注意新生的贷款工作,校方可以与录取通知书一起,发放有关助学贷款和学费减免政策的资料,减少由于不了解相关政策,而放弃深造机会的贫困生。在监督还款上,学校也可以与银行进行一定的合作,通过保留毕业证书原件或其它方式督促毕

15、业之后的贷款申请人按时交付还款。这可以使银行更放心地向贫困生提供更优惠的政策,从而帮助贫困生解决困难。4引进专业社工高校对贫困生的工作应该引进专业社工,因为目前贫困生的问题已远不是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或学生工作机构可以解决的。它包含对贫困生的专业心理辅导、对社会捐助的争取和管理以及与贷款机构的合作。这些内容都需要专业的社工人员来进行操作、管理,从而更合理、有效地解决贫困生问题。高校的社工人员可以对贫困生进行定期、匿名的团体心理辅导,帮助贫困生在相似群体中缓解压力、互相帮助,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社工人员还可以开展基金会、企业与贫困生之间活动,找到可以让捐助人和受助学生互惠互利的帮助方式,从而为贫困生赢得更多的社会帮助。另外,社工人员还可以引导贫困生参与各种志愿活动,回报社会。注:1班杜拉: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7页2埃里克森: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17页3唐卫民: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特点及转换的印象知觉对其影响的研究,心理科学2000年第1期 -全文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调研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