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对贫困生的负面影响及对策

上传人:I*** 文档编号:209739707 上传时间:2021-11-1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贫困对贫困生的负面影响及对策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贫困对贫困生的负面影响及对策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贫困对贫困生的负面影响及对策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贫困对贫困生的负面影响及对策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贫困对贫困生的负面影响及对策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贫困对贫困生的负面影响及对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贫困对贫困生的负面影响及对策(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贫困对贫困生的负面影响及对策 摘 要: 高校贫困生问题越来越成为一个令人关注的社会问题。贫困对贫困生生理、心理、学习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必须加强对贫困生的物质和精神帮助,使其顺利完成学业,走向社会。关键词:贫困生 负面影响 物质扶贫 精神扶贫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高校的贫困生问题日益严重,成为政府重视、社会关注、家庭操心、学校担心、学生忧心的社会问题。据调查,目前在全国普通高校中,经济困难学生约240万,占在校生总数的 20,其中特别困难学生占5-10,人数大概为160万。日渐庞大的贫困生队伍已经影响到高校的稳定、社会的发展,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不得不引起社会各方面的

2、关注。一、高校贫困生产生的原因高校贫困生是指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无力支付学费及生活费用,或支付学费及其相关费用很困难的学生。高校贫困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它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家庭贫困是导致大学生贫困的最主要原因:大学生一般都是纯粹的消费者,生活来源主要来自家庭,家庭收入与生活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大学生的生活状况;而贫困大学生的家庭一般都人口多,负担重,收入不稳定,父母单方或双方下岗,缺乏经济资源和智力资源,这必然使其子女的生存状况不如人意。其次,地区整体性贫困是造成大学生贫困的重要原因。大部分贫困生都是来自老、少、边、穷地区,这些地区自然条件差、经济普遍落后,人们仍然没有解决温饱问题,根本

3、无力支付培养一个大学生的费用:再次,“招生并轨缴费上学”的教育制度是出现贫困大学生的重要原因。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制度实行改革,各类高校普遍“并轨”,部分教育成本由个人、家庭负担。据统计,目前培养一个大学生年均费用为一万元甚至更多,一般家庭尚难以支付,贫困家庭更难承担。二、贫困对贫困生的负面影响物质决定意识,经济上的贫困会给贫困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很多影响。当然,苦难也是一所学校。可以激励人的斗志。但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只涉及贫困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正是这些负面影响才凸显出贫困生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1贫困严重影响贫困生的学习贫困生大都来源于经济落后地区,受当地教育水平限制,在

4、起点上就落后于非贫困生。其知识面、视野存在局限,接受新事物较慢,一些学习技能如英语口语、计算机操作技能相对不足。由于长期处于贫困境地,贫困生有着强烈的现实取向,受制于现实条件,其投入到学习上的时间少于非贫困生。他们无法不在教室与职场间徘徊而无法全身心投入学习中,无法购置更多的学习资料,参与更多的社会交流和培训来满足自己的求知欲,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在一个信息化、学习化的社会,这必将对贫困生成长构成巨大障碍。2贫困严重影响贫困生的生理发展大学时代正处于“人生曲线”的四大高峰时期:身体发育、成熟和定型的生理变化高峰期;一生中平均智力最高时期;衣食住行、爱情事业、理想等社会需求高峰;最少保守、最易接

5、受新生事物、最富创造性等时期。在这一阶段,必要的食物和合理的营养可以促进青年学生生长发育良好,体质健壮,健美,情绪乐观,稳定,增进成年后的健康和预防成年期的某些重要疾病。贫困生由于经济困难的干扰,难以及时获得温饱和必要的营养物质,缺乏必要的营养,部分贫困生患上严重的生理或营养性疾病。由此会带来贫困生与非贫困生之间观察力、理解力、判断力、记忆力、推理力与活动能力的差别,影响他们在获得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所必须具备的条件。3贫困严重影响贫困生的心理素质在一般人看来,贫困生应该具有吃苦耐劳、勤奋学习,自强不息的优良品质。但在现实生活中,贫困生由于沉重的经济压力和地区差别的鲜明对比以及社会不良

6、风气的影响,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感和压迫感,带来“精神上的贫困”,他们当中的许多人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心理问题。具体表现在: (1)自卑。自卑是一种消极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意识,是自己看不起自己,且以为他人也看不起自己的心理状态。经济贫困的大学生来到大学后,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他们不恰当的认知,过分看重自己与他人在经济上的差距,并由此认为自己样样不如人,把别人的优点看得清清楚楚,唯独没有了自己,不能接纳自我,因而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他们与异性交往时更加地害羞与不自在,他们的情感比别人更容易受伤害,为了维护自尊心,他们把自己局限在一个小圈子里,不太愿意与外人交往。长期下去必会导致信心丧失、自我

7、意识偏离。(2)焦虑。焦虑是个体在预期面临原因不明的危险处境时产生的一种紧张或局促不安的复杂情绪。焦虑有其正常性和正当性。即:无焦虑状态是不存在的而且适度的焦虑是有益的。但对于贫困大学生来说,实际存在的经济压力使其未能正确认识甚至部分夸大其他方面的困难,当急于摆脱贫困而收效甚微时,精神常常处于过度焦虑状态。他们为生活费、学费焦虑每当开学时,贫困生总处于焦灼不安的等待和忧虑之中,害怕因筹不到学费而失学;为家庭焦虑,担心家中欠债是否增多,担心父母多病的身体以及无法报答其养育之恩;为学习焦虑,贫困生最大的愿望是以优异成绩慰藉父母提升自我价值,但由于种种原因往往事与愿违,所以当其学习成绩不佳时,也会增

8、加其焦虑情绪。久而久之,他们原来的热情和希望会逐渐消失得干干净净,取而代之的是对社会极度不满后的宣泄与沉沦。(3)敏感。作为贫困生,经济上的窘迫是他们不愿提及的,这是最怕同学怜悯和看不起的隐痛。出于自我保护的需要,其内心尤为敏感,常处于“多心”状态。看到周围的一切好像都是在嘲笑、讥讽自己,对于别人的真诚关怀,常被看作是一种施舍,对于贫困的话题和别人的评价,总是竭力为“贫困”说好话,试图改变同学对贫困的偏见。贫困生的这种内心敏感,既增添许多烦恼,又使其变得脆弱而易受挫折。(4)虚荣。贫困生虚荣心的产生与其需要密切相关。由于经济拮据,贫困生日常生活与学习所需常常得不到满足,与其他同学存在巨大差距。

9、其中一些贫困生试图掩饰这种差距,在虚荣心的驱使下,一方面,以家贫为“耻辱”,在同学老师面前极力掩饰心中的不快,向组织隐瞒实情,盲目接受“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观念。另一方面,很爱面子,不顾现实条件盲目攀比高消费,一味伸手向父母要钱,甚至把父母逼到卖血的地步也毫无悔意,若无法从父母处得到支援就不顾一切,甚至会走上违法犯罪之路。三、解决贫困生问题的对策贫困生问题已不仅是教育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它也不仅是一个单纯的经济问题,更是事关贫困生价值观念,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等方面的综合性问题。高等学校目前培养的大学生将成为中国未来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而我国生活在经济体制转型时期由于收入差距拉大所形成的

10、在校贫困生现象在较长时期内都必然存在,同时随着大众化高等教育的逐步实现,在校贫困生的绝对数量还会继续扩大。因此,高校贫困生问题的解决也必将是一个长期而又曲折的过程。目前看来,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构建一个高校贫困生整体化的教育援助方案。既要从经济上资助他们,使其衣食无忧,维持大学生的基本生活水准,又要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和心理教育,重视精神扶贫。因为经济上的资助是短暂的,而思想上的帮扶却会使其受益终生。1切实关心贫困生的需要,建立多渠道扶助贫困生的机制贫困生的种种问题归根结底是由经济贫困造成的,因此,要从源头上采取积极措施;帮助他们解决经济困难。首先,加强银行与学校合作,推进助学贷款。助学贷款是高

11、校帮助困难学生的根本之计,也是推进教育改革的重要措施,并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据调查,有60的大学生乐意接受这一扶助方式,认为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金融意识,提高自身的自强自立能力。最近教育部、财政部、人民银行和银监会联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若干意见。根据新政策,2004年秋季开学后,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将改变自学生毕业之日起即开始偿还贷款本金,四年内全部还清的做法,实行借款学生毕业后视就业情况,在一至两年后开始还贷,六年内还清的做法。这是国家重视贫困生工作的有力体现,必将有益于学生、学校、银行乃至国家。其次,完善奖学金条例,设立专对贫困生的奖学金。前文已经提到贫困生对学习的时间和金钱

12、投入双不足,导致其成绩拔尖的较少。这样,在现行的评奖办法下,奖学金仅是给那些衣食无忧成绩又好的学生“锦上添花”,却不能为贫困生“雪中送炭”。因此,建议设立仅在贫困生中评选的奖学金,使全校优秀或学习有较大进步的贫困生都能获得奖学金,以激励贫困生通过努力学习来获得经济上的资助。再次,拓宽勤工助学渠道,加强勤工助学管理。勤工助学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来获得生活资助,可以抑制其不劳而获思想和依赖心理,培养艰苦奋斗、自立自强精神,并为其全面发展、锻炼能力、增长阅历提供机遇。但是,部分贫困生对学校提供的诸如打扫卫生等勤工助学的机会却无动于衷,究其原因,一是大学生的身份意识在作怪,认为自己是天之骄子,高人一等

13、,不屑于去做那些“丢面子”的事。二是所有的贫困大学生都比常人更看重人性中最起码的自尊。因此,高校应改革学校内部用工制度,使适合学生的临时工作岗位尽量由学生承担,开辟学校助研、助教、助管岗位,帮助开展家教等有偿服务,使勤工能真正助学。2“扶贫先扶志”,对贫困生进行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助贫工作不仅是学校同学生之间货币与物资的给予,同时也应成为精神支持和价值观输出的过程,成为密切校学关系和沟通师生情感的过程。因此,我们要帮助贫困生正确认识贫困,树立信心,改变现状,做到“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贫困生由于对贫困的生活体验,常常陷入对物质利益的过分早熟和狭隘理解之中,加之其心理不成熟,社会经验少,

14、往往形成消极的人生观,认为上大学的目的就是为了改变贫困,把对金钱的追求当作自己的人生目的,在遇到困难挫折时,常常归因于生活的贫苦,不去主动面对,而是消极逃避。对此,我们要教育学生正确看待贫困,改变对贫困的态度。贫困是一把双刃剑,确实有人在贫困中一蹶不振,一事无成,但也有更多的人在奋发图强,终达成功彼岸。“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对弱者而言,贫困是一种劣势,一种灾难;而对强者来说,贫困是一种磨难,更是一笔取之不尽、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阿德勒认为“我们当下的困难并不意味着一生的艰辛”,同样,当下的贫困也不意味着一生的贫困。虽然,目前面临着物质上的贫困,但作为一名大学生,已经站到了获取精神

15、财富的起点,要百倍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利用现有条件去改变自己的未来命运。何况,大学生的贫困是一个人的贫困,不像家庭贫困那样复杂,而且这种贫困也是暂时的,基本限于大学四年时间,因此,贫困生更应该有信心去战胜贫困。3鼓励贫困生加强人际交往,多参加有益的集体活动人际交往既能促进大学生创造能力的发挥,又具有心理保健的作用。通过积极与他人交往,人际交往空间会扩大,精神生活会越来越丰富,得到帮助和支持的机会也会增多。但贫困生往往由于自卑情结,不愿进行正常的人际交往,或者疲于生计,无暇顾及。久而久之,贫困生的交往空间会越来越窄,心理问题也会越来越严重。又由于缺乏沟通,贫困生与非贫困生之间了解甚少,对彼此都会产生一些偏见,难以形成一个团结、温暖的集体。所以,我们要鼓励贫困生多与其他同学交流思想和情感,了解双方的真实情况和现实需要,改变先入为主的偏见,并在有益的集体活动中互相支持、互相信任,使贫困生这一弱势群体不断获取成功感,走出自我封闭的小天地。4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贫困生中普遍存在的自卑、焦虑、敏感等心理问题应得到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挫折教育。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应专门设立贫困生心理咨询,使贫困生明确心理素质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帮助他们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了解自我并接受现实中的自我,缓解心理冲突,提高挫折承受能力和抗干扰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调研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