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专业宏观经济学教材的使用考察与思考

上传人:I*** 文档编号:209739542 上传时间:2021-11-1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9.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财经专业宏观经济学教材的使用考察与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财经专业宏观经济学教材的使用考察与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财经专业宏观经济学教材的使用考察与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财经专业宏观经济学教材的使用考察与思考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财经专业宏观经济学教材的使用考察与思考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财经专业宏观经济学教材的使用考察与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财经专业宏观经济学教材的使用考察与思考(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财经专业宏观经济学教材的使用考察与思考 事实上,在宏观经济学课堂上怎样使用教材是非常关键的。从经济学专业教育目的来看,在上述第二种方式的基础上进行完善最为合适,也切实可行。与之相比,第一种方式看起来对教师和学生都最为“友善”。尤其是对学生,他们只需要阅读一本教材,而且不需要多做笔记,核心内容教材上都有。适合第一种方式的教材应该是为所有教师和学生都认可的最佳教材。但是问题是,这种教材固然节省了学生的时间,但同时也限制了学生的思考,就如同计算器让基本的数字计算更为简洁,同时也会让人们丧失计算能力一样。在第一种教材使用方式下,课堂教学仅仅起到传授知识的作用,而没有培养学生的思维。资深教师都有体会:

2、学生毕业后如果长期不直接运用所学的经济学原理的话,概念和原理都会慢慢忘掉。但是,如果课堂教学是成功的话,那么毕业生虽然忘掉了具体的原理和概念,但是蕴藏在原理和概念里的基本逻辑和思维已经改变了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之所以这么说,笔者用一个切身感受的例子来说明。因为长期在教学第一线讲授包括“宏观经济学”在内的专业课程,笔者和很多毕业生都有联系。在和他们交流过程中发现,那些工作后没有再从事与经济直接相关工作的毕业生,几乎无一例外地表示,很多概念和原理都已经忘记了。但后来却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一部分同学虽然忘记了概念和原理,但是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已经受到了经济学课程的影响;另外一部分同学则不仅忘记了原理

3、和概念,而且思考方式也与普通人无异,犹如没有读过大学。再挖掘这些毕业生的发展历程就发现,前者一般事业发展较好,大部分都是在校期间学习成绩较好的同学,后一部分同学则相反。其他老师也有类似的感受。因此,第二种方式更为合适。教学的目的不应该局限于传授知识,不应该局限于让学生掌握宏观经济学原理,更应该让学生像宏观经济学家一样思考和工作。如果我们把学生当作电脑,那么课堂教学要做的不是往那个电脑里存取知识百科全书的文本,而是要不断更新电脑的配置、升级电脑的操作系统,让电脑向AI方向发展,让电脑能够自动更新自己的存储。正如爱因斯坦论教育时说过的,所谓教育就是,在你学完课程后,把所有的内容都忘掉了,还剩下的那

4、部分内容就是教育。三、如何利用“马工程”宏观经济学教材在宏观经济学教学中,应该如何利用“马工程”宏观经济学教材西方经济学(下)呢?当然,每个教师的风格会不一样。但是在笔者看来,如果从学生受益的角度出发,会考虑如下几点原则。1.宏观经济学教材的逻辑主线利用宏观经济学教材教什么?笔者认为不应该只是让学生了解具体的原理和概念,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宏观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问题的逻辑主线,进而了解经济学科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既见树木,也见森林。对于宏观经济学教学,老师在组织学习内容时,应该处理如下几层关系:其一,宏观经济学的主线是围绕短期经济波动与长期经济增长展开的,因此应该说明全书是怎样围绕这两个核

5、心内容、这两个核心内容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例如,短期经济波动中,总供给与总需求是相互影响的,但是在长期经济增长中,就没有总需求什么事情了。长期经济增长假设总需求与总供给总能相等。其二,宏观经济学是怎样从总供给与总需求相互作用的方式来分析经济波动与经济增长的;相应地,哪些章节与总供给有关,哪些章节与总需求有关也需要说明清楚。在这个方面,尤其需要关注的是,总需求分析是如何从凯恩斯交叉图模型(基础的乘数原理)过渡到IS-LM模型(商品与货币市场),再过渡到总需求曲线的。在这个过程中,乘数原理贯穿始终,而不只是在凯恩斯交叉图中出现。其三,经济波动中长期和短期的关系问题,这一点对于学生的理解而言非常困难,

6、尤其是考虑到预期和价格工资刚性时的长期与短期之间的联系,如何从短期过渡到长期时,理解上更是困难。但是,这些内容是理解宏观经济学的关键,是回避不过去的。这个视角的问题也就是新古典经济学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区别所在,教师需要讲清楚的是如何看待这两个学派之间的关系。其四,货币的中性与非中性问题,这个问题其实与“长期”和“短期”视角有关,应该将两者结合起来考虑。其五,劳动力市场、商品市场与货币市场之间的关系。在宏观经济学思路里,总需求的角度只需要区分商品市场与货币市场,总供给的角度则要考虑劳动力市场。2.如何使用宏观经济学教材首先,任课教师主导地位应该在教材之上,而不是相反。宏观经济学教学中有一些奇怪

7、的现象,相当一部分老师希望将教材内容全部讲完,有些外文版教材作者给教师提出了内容选择建议。在笔者看来,这些做法都忽略了任课教师的主导地位。任课教师应该有自己的授课理念,能够自行选择内容。教材的作者只是按照自己对内容重点的理解和逻辑关系的理解呈现出来,而且所写的内容一般多于需要讲授的内容,从而为任课教师提供选择余地。从教学目标考虑,只要达到了让学生深入理解前面提到的宏观经济学主要逻辑主线,就是巨大的成功,并非一定要把内容全部学完,其实,学习80%也就够了。另一方面,任课教师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思考和设计补充教材里没有的内容。其次,教师在讲授宏观经济学时不应该局限于传授宏观经济学知识或理论体系这个目的

8、,应该实现更多的目标,例如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学生的基本科研素养,学生的写作与表达能力,等等。因此,教师不应该以课堂讲授为主,而应该以引导为主,甚至可以起到教材导读的作用。在教学时不妨沿用苏格拉底教学法,引导学生得出有说服力的结论。换言之,应该摆脱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再次,教师在使用教材时,应该指定更多的参考教材和参考文献。一方面,任何一本教材,编写得再好,也不可能满足每一个任课教师的理念要求。因此,如果教师要实现自己的教学理念,就应该列示更多的参考教材,说明各个教材的特点,让学生从不同的教材中找到答案。对学生而言,用不着有问题就找老师请教,而是自己尝试着寻找答案,这有助于锻炼学

9、生的学习能力乃至研究能力。而且,同样的原理在不同的教材展示方式是有区别的,对学生而言就是同一个理论内容的不同侧面和角度了,一旦换一个角度,就可以将不同的角度相互比对,加深对原理的理解。书本的内容是静态的,全部信息有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甄别取舍和组织,而教师的讲授是动态的,能够通过肢体语言、语速、表情、重点强调等来引导学生获取理论重点。因此,如果学生能对比不同的教材,也就能够起到和老师讲解相同的作用。另一方面,同所有的其他课程一样,宏观经济学也需要有扩展阅读,既帮助学生理解宏观经济学原理,也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最后,教材的概念应该更新,它不只是指单独的一本教科书,而应该是一套教学资料,其中核心部

10、分是教科书,此外还包括习题集、案例分析、测试系统等等;而在教育技术强大支持背景下,还应该包括在线学习部分:授课视频、在线讨论、在线测试等内容。因此,可以将部分课堂授课放到课程平台上,节约课堂授课时间用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3.宏观经济学教材中的重难点在使用宏观经济学教材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不少关键问题,几乎所有的宏观经济学教材都没有明确涉及,从而让宏观经济学不同的理论呈现出碎片化的状态,这是任课教师应该留意并解决的。例如,关于利率的决定理论,似乎所有的教材都语焉不详,没有阐述宏观经济学理论中的利率概念与现实中的利率表现之间的关联。比如,宏观经济学就没有明确说明股票的收益率就是利率的一

11、个具体表现。与此相反,宏观经济学倒是对储蓄有明确定义,明确将宏观经济学中的储蓄与生活中的存款储蓄的具体表现一一区分开;对投资也有明确定义,明确将宏观经济学中的投资与日常生活中的个人投资行为区分开。在利率理论上更严重的是,宏观经济学教材一方面认为利率决定于投资与储蓄,也就是决定于可贷资金的需求与供给,另一方面也认为利率决定于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的相互影响。这两个理论固然不矛盾,但是教材应该将两者的关联明确地表达出来,在教材没有做到这一点的前提下,任课教师就应该注意讲解。类似地,开放经济理论中一方面提出了汇率决定于国际收支差的短期汇率理论,另一方面又提出了购买力平价的长期汇率理论,同样没有将两者之间

12、的关联呈现出来,这也为教师授课提出了艰巨的任务要求。再例如关于总需求曲线的理论基础,宏观经济学教材一方面从货币数量论的角度解释,另一方面利用IS-LM的模型来解释。这两者之间是有关联的,理论是一致的,但是教材并没有把这种一致性呈现出来。另外,关于各种经济变量之间的因果联系,这是中国学生最为关心的,但是也是各种宏观经济学教材处理得最不好的部分。比如总需求与一般物价水平之间的关系:总需求增加导致一般物价水平上涨和物价过高抑制总需求这个关系如何把握,就需要更为细心。尤其是在菲利普斯曲线中,既可以用于分析通货膨胀的原因,也可以用于分析失业的原因,那么通货膨胀与失业的因果关系如何处理就大大考验教师的讲授

13、。此外,理性预期和卢卡斯批评这些最为核心的宏观经济学理论,在几乎所有的宏观经济学教材中都处理得不够好,对于学生而言它们只是碎片化的知识。恰恰是这两个相互关联的理论改变了宏观经济学的进展,构成了当前宏观经济学的核心基础。参考文献:1哈佛委员会.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2钱颖一.大学的改革:第一卷学校篇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3钱颖一,大学的改革:第二卷学院篇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4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5卢锋.经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6黄亚钧.宏观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

14、017.7西方经济学编写组.西方经济学(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重点教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8Acemoglu, Daron, David Laibson and John A. List. MacroeconomicsM, Pearson Education, 20169Barro, Robert J. MacroeconomicsM. The MIT press, 1997.10Fischer, Stanley, Richard Startz and Rudiger Dornbusch. MacroeconomicsM, McGraw-Hill Higher Education, 2013.11Mankiw, Gregory. MacroeconomicsM, Worth Publishers, 2013.12Samuelson, Paul A. and Willian D. Nordhaus. EconomicsM, McGraw Hill, 2009.13Stiglitz, Joseph E. and Carl E. Walsh. EconomicsM, W. W. Norton & Company, 2006. -全文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调研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