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研究:破解教育理论与实践关系困境的突破口

上传人:I*** 文档编号:209739363 上传时间:2021-11-1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堂研究:破解教育理论与实践关系困境的突破口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课堂研究:破解教育理论与实践关系困境的突破口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课堂研究:破解教育理论与实践关系困境的突破口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课堂研究:破解教育理论与实践关系困境的突破口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课堂研究:破解教育理论与实践关系困境的突破口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堂研究:破解教育理论与实践关系困境的突破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堂研究:破解教育理论与实践关系困境的突破口(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课堂研究破解教育理论与实践关系困境的突破口 摘要:课堂研究作为教育研究的中观层次,是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结合的最佳纽带。课堂研究的多重价值在于实现教育理论创新、推动教育实践变革、促进教育研究者的专业发展等。倡导校本教学研究的理念,通过专业听评课的途径,以教师自主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为主要方式,可以有效解决理论与实践“两张皮”问题。关键词:课堂研究,教育理论,教育实践基金项目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云南省高校师范教育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201016ZX003)。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两张皮”问题由来已久,成为长期困扰教育理论工作者与教育实践工作者的“老大难”问题。如何找到解

2、决这一问题的突破口,已经成为理论工作者与实践工作者共同关注的前沿问题。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是教育研究中的一个根本性的方法论问题,即教育理论与实践如何在合作研究中实现转化融通、交互生成,理论与实践“魂体相融”的关系表现及其达成如何。1教育理论与实践合作研究的“田野”或者“场域”就在课堂,课堂研究不是研究课堂本身,而是在课堂中做研究,课堂研究已经成为破解教育理论与实践关系困境的突破口。一、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关系之困境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不仅是一个哲学问题,也是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内部长期争论的一个方法论问题。从目前来看,教育理论与实践关系问题,不外乎以下四种情况。第一,教育理论脱离教育实践的

3、问题。长期以来,理论研究者身处书斋文献之中,从事纯粹的理论研究或逻辑思辨研究,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理论工作者才会深入实践做相应的调查研究。由于理论存在抽象性和逻辑性,因而它所呈现的内容与实践的具体情境难免有一定的差距,导致实践工作者批评理论工作者脱离了实际,批评者多了,理论工作者也就会对自身脱离实践的问题产生认同和反思。虽然理论界有深入实践开展研究的价值追求,但是因为理论研究者受到自身职业领域和时间精力的局限,以及外在评价制度等因素的影响,很难长期坚持深入实践做研究,所以理论工作者的本质工作还是只做理论的研究,理论脱离实践的问题就成了长期难以解决的问题。“虽说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应相互滋养,应互

4、涉与互摄,但在总体逻辑上,理应是教育理论联系教育实践在教育实践联系教育理论之前,否则,后者便成无米之炊,无从谈起。”2关于教育理论的研究价值,现象学的大师们从哲学角度进行了论述,这对理论研究独立性和价值的确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理论并不是和实践融为一体的科学,它是来源于实践并独立于实践而存在的科学。现象学作为一种方法,认为一切知识的根源或起源归之于实事或事物,即倡导转向现象或对象的研究,而转向后又发现,其根源处于更深层,这就是处于这些现象对之显现的认识主体的意识之中,即“超验主体性”才是知识之根源。可见,现象学的主要秘密不是存在本身,而是这样一个事实,即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东西,它作为一种存在物

5、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存在而且又能够意识到其他的存在物,这便是一切奇迹中的奇迹,不管你是否喜欢它,也不管听起来是否显得荒谬,它就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本源的事实。回到实事这个号召的真义何在?过于天真的、不理解现象真谛者认为,这个号召是转向外在世界的客观事物,而不是主观反思。这个号召其实是拒绝把哲学理论和对哲学理论的批评当成哲学的研究对象的,认为一切理论研究,不论是有关常识的还是更为深奥的,也不论多么重要,都不是哲学的研究对象。相反,哲学是以现象和问题为研究对象。科学和科学的哲学是这样一种事业:它们的目标指向无限的未来,因此它们的事业是不能完结的。如果教育理论研究者有了脱离实践的倾向,那也是保持理论独立性

6、的条件,但理论一味地独立于实践之外,又会成为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因此,作为教育理论本身,只有恰当地保持与实践的关系,既不同于教育实践中的经验,又与教育实践有一定的关系,才能真正地回归教育理论实事。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融为一体只是一种梦想,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老死不相往来”更是一种悲剧。第二,教育实践拒斥教育理论的问题。有理论研究者深入实践之后才发现,长期指责理论工作者脱离实际的实践工作者,其实并不怎么欢迎理论,也并不怎么相信理论。实践工作者批评的目的只是对理论界的一种期盼,当教育理论工作者真正俯下身子进入实践时,实践工作者大都表现出“叶公好龙”的矛盾行为:表面上指责理论工作者脱离实践,呼唤理论工

7、作者来指导实践,但实际上却表现得并不积极,甚至表现出拒绝和排斥。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实践工作者需要的是经验,并依此去解决遇到的相应问题,而理论本身又难以直接指导实践,所以他们往往会拒绝抽象的理论。实践界拒绝教育理论,主要原因在于两方面:一方面是理论本身过于晦涩抽象,难以让实践工作者接受、理解并应用;另一方面是因为实践工作者长期形成的经验,对理论具有一定的排斥性,经验在解决问题当中常常是有效的,理论却不然。理论难以和经验相结合,并去解决实际问题。为了节省时间和加强实践的有效性,实践工作者便会表现出对理论的需求意愿但却并不主动接纳理论。我国的教育行政与决策部门在发现这一问题之后,提出了让实践工作者提

8、升理论素养的专业学位制度,即通过一线优秀的教师攻读教育硕士与教育博士学位的过程,提升他们的理论素养,并使他们回到实践中带动更多的实践工作者学习理论,以理论指导实践变革。但是,在教育硕士和教育博士培养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这些来自一线的教师同样表现出对理论的双重态度,一方面向往并歌颂理论,另一方面却抱着经验排斥理论。只有经过四五年的理论学习和学位论文的撰写,教育硕士或教育博士才能形成对理论的积极态度,并尝试用理论指导解决实际问题。他们毕业之后,又回到了拒绝和排斥理论的大环境中,因此,他们又感到理论功力之不足,慨叹实践变革之不易。真正的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变革,需要几代教育专业人士的努力才能见效。事实上

9、指责实践工作者拒绝理论是没有道理的,因为实践工作者的主要任务在于推进实践活动,而理论本身不属于他们工作的对象,所以,当教育理论进入教育实践界而遭到拒绝时,我们要反思的是理论本身的价值及其功用问题。总之,指责和批判实践工作者拒绝理论,与指责理论工作者脱离实践一样,不能有效解决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脱节问题。第三,教研员作为教育理论与实践中介的问题。早期,我国特别重视理论对实际工作的指导责任,也强调理论必须来源于实践,实践是第一性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为了更好地解决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关系问题,我国建立了独特的教研员制度。教研员主要是来自一线的优秀教师,他们在教育教学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成

10、为教研员后可以帮助更多的教师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在研究教材、听评课活动、指导教师开展教研活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经过几十年的建设,我国的教研员队伍越来越壮大,教研员逐渐成为理论工作者与实践工作者之间的“中间人”,向上可以与大学或研究机构中的专业研究人员合作开展教育研究,向下可以与一线教师合作开展校本教学研究或听评课活动。于是乎,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脱节问题似乎得到了解决,这样就进一步促进了教研员队伍的建设。事实上,许多教研员的理论素质其实还是欠缺的,他们在教学实践方面有经验,并不代表他们有理论,而且当他们成为教研员之后,因为长期脱离教学岗位而失去了原有的经验优势,一些教研员的任务逐渐变成

11、辅导材料的编写和考试题的命制,他们曾一度自嘲为“考研员”。因此,从队伍建设的角度来说,教研员既没有深厚的理论素养,又逐渐失去已有的教学经验的优势,因而成为理论与实践夹层中生活的“尴尬人”,他们既不能像大学理论工作者一样精通和熟悉教育理论与方法,也不能像一线教师一样上好一堂课,教研员并不能发挥教研的作用,也没有解决好理论和实践的脱节问题。新世纪新课程改革以来,我国的教研员制度也开始改革。更多的教研员开始深入学校,承包片区的学校教学研究工作,他们既是教师,又是教学研究的组织者和推动者。这种改革使作为教研员的优秀教师重新回到了教学岗位上,促进了“教”和“研”的结合。但是,这种制度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

12、,又慢慢地回到了原来的旧制度上去了。事实上,让教研员解决理论脱离实践的问题,这是一个理想状态。新课程改革以来的经验表明,我国教研员制度改革的重心在于推动实践变革,但事实上并不能有效解决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这也是当前教研员制度改革的最大困惑。实践变革要求教研员进学校开展片区教研活动,明确教研员的工作岗位在学校而非在机关,明确教研员的职责在于推动课堂教学变革而不是考试评价的组织与实施。这种改革结合了新时代教研工作的任务,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校本教研活动的质量,但通过教研员这个中介来解决理论脱离实践问题的理想同样没有实现。第四,课堂研究作为教育理论与实践合作突破口的问题。在多种尝试后效果不明显的情况

13、下,有研究者提出通过课堂研究来解决理论脱离实践问题的观点。课堂研究是一个中观层次,课堂研究的上位是宏观层次的理论研究,课堂研究的下位是微观层次的教学实践研究。理论工作者可以深入课堂获取第一手的研究资料,实践工作者在课堂中从事实践活动,这样,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自然相遇于课堂之中,为课堂问题的解决而共同开展研究。所不同的是:理论工作者在课堂做研究,其目的在于获取第一手的研究材料以及为研究做质料层的准备;而实践工作者在课堂中一边从事实践活动,一边从事研究,其目的在于解决自己在实践当中遇到的问题,进而提升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因此,课堂是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能够把一定的理论和实际

14、的问题相结合,进而开展研究的场所。在这一场所中,理论工作者不仅可以熟悉和了解实践,还可能会提出并形成一定的创新的理论,实践工作者可能会在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和掌握一定的理论。这样一来,实践问题作为纽带,让理论发挥了作用,让实践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各有所获,进而使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解决长期以来形成的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问题。总之,那种试图单纯通过理论工作者或实践工作者或教研员来解决理论与实践关系问题的想法是行不通的,实践已经证明了这种想象路径所存在的问题。只有让理论工作者与实践工作者通力合作,共同开展课堂研究,才是真正解决理论与实践“两张皮”问题的突破口。在课堂研究中,理论工作者准备了质

15、料层面的第一手研究资料,实践工作者对自己遇到的问题有了理性的认知,二者共同通过课堂教学问题的研究、解决,改进实践并发展理论。走上相遇课堂之路,也就意味着在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二、课堂研究的多重价值“课堂研究的价值表现在三个方面:课堂志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课堂志研究积累课程与教学论第一手资料;课堂志研究促进课堂教学变革。”3课堂作为中间环节,是教育理论与实践合作的纽带。课堂研究,让理论创新与实践发展融为一体,以创新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的变革。(一)课堂研究是理论创新的源头活水课堂研究可以从课堂研究主体的角度分为理论工作者的课堂研究和实践工作者的课堂研究。理论工作者是大学或专业机

16、构中的课程与教学专业研究人员,他们身居大学或研究机构之中,有自己的工作职责,怎么会深入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之中开展研究呢?本来理论工作者的主要工作是在大学和研究机构当中从事纯粹的理论研究,但当他们在理论研究中遇到实际问题时,有时也会意识到脱离实际是他们工作当中的一个主要问题,于是便有深入课堂做研究的愿望。有人尝试着做了,尝到了甜头,便走出了一条理论通向实践的小路,走的人多了,便形成了大路。英国学者马林诺夫斯基,不满足做“扶手摇椅上”的学问而远渡重洋,去西太平洋所罗门海的特罗布里恩群岛上做研究,走出了人类学的“田野研究”之路。从此,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都争相效法此路,理论工作者开始走上关注实践的研究大道。所谓“理论下移”或“理论下乡”,曾一度成为解决理论脱离实践的有效路径。但是,理论工作者因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又难以长期深入实践当中开展调查研究或问题研究,因此,实践研究逐渐又沦为理论工作者装点研究的饰品,难以真正解决理论脱离实践的问题。不过,有一点是十分肯定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调研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