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身份:辅导员身份研究的新视角

上传人:I*** 文档编号:209739150 上传时间:2021-11-1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2.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用身份:辅导员身份研究的新视角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语用身份:辅导员身份研究的新视角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语用身份:辅导员身份研究的新视角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语用身份:辅导员身份研究的新视角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语用身份:辅导员身份研究的新视角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用身份:辅导员身份研究的新视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用身份:辅导员身份研究的新视角(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语用身份辅导员身份研究的新视角 摘要:我国高校辅导员的身份性质经历了多次变迁。准确把握辅导员的身份性质,有助于科学指导辅导员的工作实践,客观评价辅导员的工作成效,有效推动辅导员队伍建设,为高校发展提供支撑。文章在综述现有关于辅导员身份性质不同定位的研究基础上,提出可以借鉴语言学中的相关研究,引入语用身份的视角,以便微观考察辅导员的多重岗位角色,进而为评估其谈话工作的沟通效果提供客观依据,同时也为提升辅导员的语言沟通技能提供参考。关键词:辅导员,辅导员身份,辅导员角色,语用身份我国高校现行的辅导员制度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到1936年1。该年6月,中国共产党在江西瑞金创办了中国工农红军大学(后来

2、演变为抗日军政大学),该校专门择用政治指导员负责学员的思想、学习、健康、生活等工作。有学者2将这一时期称为我国辅导员制度的萌芽阶段。1951年11月3日,国家政务院颁布关于全国工学院调整方案的报告,首次提出各学院要试行政治辅导员制度。辅导员制度首次上升为我国高校管理的正式制度。随着政治、经济、社会和教育的发展,我国辅导员队伍建设经历了渐进式发展过程,引发了学界的广泛研究。鉴于现有文献主要聚焦辅导员宏观与中观层面的身份问题(人事性质、事务角色等),本文借鉴语言学相关理论,提出可以引入语用身份这一全新的视角,微观考察辅导员工作谈话中的身份问题。笔者认为,该视角的引入有助于采取实证研究手段,考察辅导

3、员如何在谈话工作这一日常工作环节中履行其各种角色,从而为评估其谈话工作的沟通效果提供客观依据。相关研究可以深入促进面向学生全人发展的辅导员队伍建设,进而为高校发展提供重要支撑。一、人事身份研究现有研究大量涉及辅导员人事身份(特指辅导员的岗位性质或归属)的定位问题。总体来看,对辅导员的人事身份主要有以下两种说法:单一身份说、双重身份说。二者大致对应了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两个时期,即抗战期间的“政治指导员”时期和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前的“政治辅导员”时期3。(一)单一身份说“单一身份说”4认为,辅导员的身份是思想政治工作者或“政治指导员”。这一说法其实只适合抗战期间的“政治指导员”时期。在抗日军政大学时

4、期,辅导员是单纯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岗位职责是主持政治学习,改进政治思想教育,因而政治色彩突出。新中国成立之初,高等学校的一个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政治色彩浓厚的革命思想教育。相应的,辅导员的中心工作就是围绕当时高校的这一任务而展开的。(二)双重身份说“双重身份说”5,也有学者称为“双重角色说”6,认为辅导员既是政工干部又是教师。辅导员的上述双重身份定位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文革”后,全国高校刚刚恢复辅导员制度,思想政治工作人员严重缺乏,一些专业教师开始兼职担任政治辅导员,不仅如此,他们作为辅导员的工作内容也具有双重性,不再仅仅局限于思想政治工作,而且逐步拓展到日常教育管理。1980年,教育部、共

5、青团中央关于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学生政工干部既是政治工作队伍的一部分,又是师资队伍的一部分。从人事性质方面做出的这一身份定位延续至今。但是,正如一些研究7所指出的那样,相关文件只是规定了辅导员岗位性质,并没有明确辅导员的具体工作职责或角色,“双重身份定位”带来了辅导员职业归属感模糊的问题,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辅导员体会不到所从事的工作既是一种专业,又是一种职业8,还造成部分辅导员“只重一头”的定位偏差:要么只做思想政治工作,要么只管具体事务。无论是聚焦辅导员的单一身份还是双重身份,现有文献没有具体呈现辅导员的人事身份是如何转化为其日常工作中各项岗位职责的,也未能覆盖辅导员日益

6、增多的工作内容。并且,相关文献的阐述只是针对辅导员整个队伍的岗位性质,并不涉及辅导员开展日常工作的具体方式。二、角色身份研究针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辅导员制度及工作内容的巨大变化,研究者开始从角色身份角度研究辅导员的身份,提出了“多重角色说”,认为辅导员同时承担两种以上工作职责时呈现出多重角色910。如果说“单一身份说”和“双重身份说”主要或完全是从岗位性质或人事身份管理的角度来定位辅导员身份的话,那么“多重角色说”则开始从辅导员的工作职责来界定该支队伍的身份,故使用“角色(身份)”而非“(人事)身份”。在学术界,不少学者基于辅导员从事的不同事务论述了辅导员的多重角色。例如:有的学者指出,

7、“辅导员是学生政治上的引路人、生活中的贴心人、心理上的疏导者和学习上的指导者”11;有的学者将辅导员角色分为管理者、业务教师、服务者12;有的学者认为辅导员应该成为大学生成才的引路人、精神导师、政治教师13;有的学者认为辅导员是大学生学业的指导员、思想政治理论讲解员和宣传员、人生导师、职业规划师、心理疏导员和日常行为的管理员14;有的学者从辅导员工作侧重“导”的特点出发,认为辅导员应成为大学生思想信念教育的领路人、学习成才的激励者、身心健康的疏导者15;有的学者把辅导员看成是大学生思想政治上的引导者、心理上的疏导者、生活上的服务者、学习上的辅导者16。另外,也有研究者结合特定的事务探讨辅导员的

8、多重角色。例如,沈文青、刘启辉提出了辅导员在心理危机干预中应当扮好心理危机“事件发现者”“处理过程参与者”的角色17;王琴指出,辅导员要实现心理健康教育者的角色,就要做学生心理健康的示范者、指导者、心理问题的疏导者和防御者18;姜汪维认为,为了铲除危机事件管理的死角,辅导员应当扮演好“预防针”和“扫描仪”“发言人”和“救火队”以及“创可贴”和“煲鸡汤”的角色19。随着辅导员多重角色越来越被广泛认可,“双重身份说”受到学者的更多质疑。例如,陈岩松认为,从辅导员的角色定位看,辅导员应抛弃“教师化”和“管理人员化”的角色定位,而是要有自己专门的角色定位,即“多角色”“实践性”的学生事务管理专家,既不

9、同于一般的教师,也不同于一般的管理人员,必须通晓学生的心理疏导、学生的就业指导等多方面的知识,并能在实践中加以有效运用20。尽管新世纪之后出台的文件使得辅导员从担任无序的多重角色转变为有序的多重角色,他们的工作内容和职业特点决定了他们要同时充当教育者、管理者、服务者、协调者等角色,然而,这样的身份定位又带来一些新的困惑和问题,尤其是,辅导员扮演的角色越多,其角色冲突就越加剧。如何做到既是严格的管理者又是学生的知心朋友,既是“思想领路人”又是“心理辅导者”21成为摆在他们面前的一道难题。这就要求他们能够根据工作环境、工作内容、工作对象等因素,动态地选择、调整身份定位,同时需要认真学习,不断提升自

10、己,从而能在具体工作过程中扮演好相应的角色。三、新视角:语用身份研究综观上文关于辅导员身份嬗变尤其是多重角色的现有研究,笔者发现下列两大问题:(1)从研究内容上看,现有关于辅导员身份的研究主要从岗位性质或归属这一宏观层面论述辅导员的身份问题,或者从岗位工作内容这一中观层面界定辅导员应该承担的各种角色,鲜有学者微观考察辅导员在与学生谈话工作中如何动态选择、调整自己的身份或角色,尤其是如何在具体语境下根据具体的话题、谈话对象等选择合适的身份。这就导致各种角色与实际工作之间的脱节,因而无法客观考察、评估辅导员履行其各种角色的情况。不仅如此,现有研究往往只涉及辅导员的“官方”身份,如管理者、辅导者、领

11、路人等,较少涉及他们的非“官方身份”,如家长、朋友、个人,而这些身份的选择对辅导员的工作有时至关重要。尽管李远洋也提及辅导员要扮演好学生的师长、兄长和朋友三种角色,但没有结合辅导员具体谈话工作展示如何扮演这些角色22。(2)从研究方法上看,现有研究的经验色彩浓厚,泛泛而谈的多,简单重复的多,极少采用基于第一手实际真实情景下学生工作话语交流信息作为素材开展定性、定量研究,很多观点缺乏科学依据。为此,本研究认为,我们应该更多关注辅导员如何在具体学生工作尤其是谈话工作中的身份定位问题,以便微观考察他们的多重角色是如何在工作中履行的。为达到这一研究目的,我们可以引入语言学领域中正在兴起的语用身份理论2

12、32425。该理论接受当代社会心理学、传播学等相邻学科对身份采取的社会建构观,认为身份不是人们固有不变的、由所属社会结构决定的属性,而是话语中选择、建构的,具有临时性、流动性、可变性、资源性等。语用学从言语交际或话语角度对身份进行重新定义,提出语用身份的概念,用来指交际者与他人进行言语互动时的身份选择或定位,相当于“此刻说话的我是谁”。从语用身份视角探讨辅导员的身份问题具有一定的文献基础。例如,张达曾指出,辅导员在与学生日常沟通交流过程中扮演众多不同的角色,他们在与学生沟通中的准确角色定位非常关键。肖建荣也指出,辅导员在谈话过程中要针对谈话对象的不同表现以及谈话的不断开展及时调整角色26。这些

13、研究所讲的角色,其实就是笔者所讲的语用身份。然而,之前的研究并没有系统探讨辅导员工作谈话中的语用身份问题。通过引入语用身份视角,我们可以考察辅导员在不同谈话阶段的身份定位,从而揭示他们在多大程度上扮演好了自己的多重角色。语用身份视角下的辅导员身份研究与“双重身份说”及“多重角色说”视角下的辅导员身份研究至少存在下列两大本质区别:(1)前者将辅导员的身份看作是辅导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动态选择的结果,具有流动性,甚至具有策略性。譬如,辅导员有时会选择“非官方”身份,如个人身份、对方身份、朋友身份、家长身份等,此时的身份往往被用来充当实现谈话目标的交际资源,体现身份的社会建构观;而后者将辅导员的身份看

14、作是辅导员事先就具有的社会属性,具有稳定性,体现身份的本质观。(2)前者是从微观层面上关注辅导员的身份,往往结合辅导员的话语开展分析;而后者在宏观层面或中观层面关注辅导员的身份,往往基于官方文件加以演绎或基于辅导员实际事务性工作加以归纳。语用身份视角下的辅导员身份研究关键在于微观层面分析辅导员日常工作中与学生的谈话,这与以往研究显著不同。从语用身份视角考察辅导员的身份问题,不仅可以发现辅导员在具体谈话的特定阶段选择履行“官方”角色(管理者)的情况,而且可以发现他们超越“官方”角色范围选择非“官方”身份的情况。如果在谈话中辅导员采用个人身份,这是一种完全中性的身份类型,不带有任何偏见或喜好,不代

15、表任何组织或其他立场。通过选择个人身份定位,辅导员向学生传达这样的信息,即自己当下所言是个人看法,不带强加色彩,对方可以参考、接受。辅导员采用这样的身份说话,预设了自己与对方是平等的社会个体,因而也带有一定的共情色彩,能有助于达到良好的沟通效果。工作谈话中选择个人身份定位的这一做法在辅导员与学生的交往中是较为常见的,这一语用身份的选择超出了“多重角色说”的“官方”身份范围,然而这样的身份定位却没有引起之前学者应有的关注。从语用身份视角研究辅导员身份问题,至少可以探讨下列主要问题:(1)辅导员在具体工作谈话中往往会采用哪些身份定位?是否存在身份定位方面的偏好?(2)辅导员在具体工作谈话中的相关身

16、份定位与偏好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3)辅导员在具体工作谈话中的不同身份定位具有什么样的不同动机?(4)辅导员在具体工作谈话中的不同身份定位具有什么样的沟通效能?(5)辅导员的背景因素(年龄、性别、个性、专业背景、学历层次、辅导员工作年限、是否专职、对辅导员工作的兴趣及认同情况等)在多大程度上会影响他们的身份定位及偏好?(6)优秀辅导员在与学生进行工作谈话中身份定位有何特点?(7)辅导员在具体工作谈话中的身份定位是如何通过话语建构的?从研究方法角度看,从语用身份视角研究辅导员身份问题,往往需要收集第一手辅导员与学生的谈话语料,以便开展定性与定量分析;也可以采用问卷调查法,大面积地调研辅导员在模拟工作谈话情景下的身份定位取向及动因;还可以采用个案研究法,深度了解优秀辅导员工作谈话中的身份定位艺术;也可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调研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