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验站:西部地区农业技术推广模式探索-基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实践(下)

上传人:I*** 文档编号:209739005 上传时间:2021-11-11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8.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验站:西部地区农业技术推广模式探索-基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实践(下)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试验站:西部地区农业技术推广模式探索-基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实践(下)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试验站:西部地区农业技术推广模式探索-基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实践(下)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试验站:西部地区农业技术推广模式探索-基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实践(下)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试验站:西部地区农业技术推广模式探索-基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实践(下)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试验站:西部地区农业技术推广模式探索-基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实践(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验站:西部地区农业技术推广模式探索-基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实践(下)(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试验站”西部地区农业技术推广模式探索基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实践(下) 4.形成了多方参与协作的科技推广组织体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推广组织框架由服务支撑组织、推广保障组织、推广目标团体三个系统组成。在该模式中,大学是科技力量的核心,大学的专家、基层推广组织的技术员和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共同组成了推广团队,政府为大学农业科技推广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条件保障。许多地方政府无偿提供“试验站”用地以及其他基础设施,为推广团队提供创造合作交流的平台。如陕西省白水县政府就无偿提供了110亩“试验站”建设用地,西安市阎良区政府无偿提供了32.5亩的示范基地,山阳县政府无偿提供了30多亩的试验站建设用地,为科

2、研人员提供了便利的研究与推广场所。推广服务组织是以“试验站”为基础,结合科技示范园、科技咨询服务网络等其他手段而形成的多元化服务组织体系。农业科技示范户、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业龙头企业、农民组成了目标团体组织系统。12在大学农业技术推广模式探索性实践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注重与地方政府、科技示范户、农民合作组织、涉农企业的紧密结合,以项目、基地为纽带,吸纳地方科技推广人员,建立“校地合作”关系;以科技示范户作为大学教授与农民的结合点,通过科技示范户的示范样板和现身说法,带动农民学习,掌握和应用科技知识;积极扶持、指导各类农民专业协会和龙头企业。13该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在大学科技人员的引领下,以

3、农民专业技术协会为组织载体,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从而加强农户与企业的连结,同时增强农户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实现农户与市场的有效对接。三、政策建议与启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倡导与推行的“试验站”模式是当前农业大学主动为社会提供服务的一种方式,更是为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制创新进行的一种实践性尝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毫无疑问,“试验站”模式虽然历经了6年的发展实践,但仍处于摸索阶段,存在着诸多不足。如“试验站”缺乏持续的资金支持,对社会各类资金吸引能力不足;推广组织中主体多元化,缺乏对推广主体的定位,使得职责分工不明晰,统一协调存在困难;地方政府的支持力度依然有限,缺乏系统的支持

4、方案;特别是优先考虑具有充足金融资本的示范户,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农村社区贫困农户对技术的采纳程度;“试验站”模式目前还难以覆盖到无产业特色的县区和农村等问题。因此,在当前推广机制多元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要逐步完善这种创新模式,笔者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仍需发挥国家作为农业推广投资主体的作用,对农业大学“试验站”创新模式给予持续的财政制度支持纵观世界各国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投资体制,政府都充当着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投资的主要力量,对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投资也都保持着相对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一般发达国家农业科技推广经费占农业总产值的0.6%至1.0%,发展中国家在0.5%左右。但中国不足0.2%,人均

5、经费更少。农业科技推广资金投入不足和推广体系不够完善,制约着农业科研成果的快速有效转化。14农业技术创新过程的特征之一是主体的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制创新的焦点是如何将科研部门、推广部门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15因此,必须在明确农业科技推广的社会公益特征的基础上,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法(1993),以法律的形式确定农业推广经费占农业总产值在各级政府总支出中的比例,将国家与基层政府的农业拨款比例具体化,以促进大学为依托的“试验站”农业推广模式持续发展。2.地方政府应该根据产业发展水平,适当调配对“试验站”的推广经费投资,并协调好与大学之间的利益关系由于大学“试验站”模式具有社会服务性和非盈利性,要继续

6、维持“试验站”的正常运行,就需要长期的经费保障,否则,“试验站”模式的可持续性发展就成为问题。因此,地方政府应该在推广经费的投资方面根据县区农户的技术采纳程度和产业产值比例,适当调配对“试验站”的推广经费支持。另外,对于来自省级以上的农业推广科研项目资金,地方政府不能一味地囊括,而应适当让出一定的比例用于“试验站”的技术创新与推广费用,充分协调好与大学“试验站”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3.运行“试验站”推广模式,要创新包括穷人在内的农业技术推广机制当前这种“试验站”模式的最初阶段都是面向示范户,这些示范户大部分都是村庄里的“经济精英”,他们具有比较丰厚的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虽然多数农户总是能通过技

7、术市场寻找到满足其实际需求和接受能力的新技术,但贫困农民的生计脆弱性特征往往使其缺乏尝试经济效益更高但成本和风险更大的新技术的能力,这种差异客观上进一步加剧了农民之间的贫富分化。16因此,“试验站”模式不仅要关注村庄的富人,更要减轻穷人采用新技术的成本,否则,有可能会引发社区贫富的急剧分化,不利于农村社区的均衡发展。4.推进“试验站”建设,不能忽视农村人口结构变迁的宏观背景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农村劳动力流动,使得当前农村人口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并呈现失衡状态,尤其是农业劳动力结构的非均衡性逐渐彰显,并表现出“农业女性化”和“农业老龄化”的双重特点。加之西部农村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受自然环境

8、影响非常大,尤其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导致农业“两化”问题更为严重。因此,面对农业劳动力结构性失衡问题,“试验站”要充分考虑技术推广的最终主体(农民)与其所处的农村社会环境在发生变化这一事实。唯有如此,才能为进一步推进“试验站”的建设工作提供保障。注释:详细内容参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科技推广处网详细内容参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科技推广处网作者简介:郭占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村社会研究中心讲师。参考文献:1王建明,李光泗,张蕾.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制度对农技员推广行为影响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1,(03).2黄季焜,胡瑞法,孙振玉.让科学技术进入农村的千家万户J.农业经

9、济问题,2000,(04).3郑有贵.1978年以来农业技术政策的演变及其对农业生产发展的影响J.中国农史,2000,(01).4胡瑞法,黄季焜.中国农业技术推广投资的现状及影响J.战略与管理,2001,(03).5中国农业技术推广体制改革研究课题组.中国农技推广:现状、问题及解决对策J.管理世界,2004,(05).6张东伟,朱润身.试论农业技术推广体制的创新J.科研管理,2006,(03).7汪学军.中美农业科技发展模式比较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10,(08).8高翔等.建立大学农业科技推广创新体系的思考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社会科学版),2002,(04).9高启杰.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8.10吴敬琏,俞可平,福格尔(美)等著.中国未来30年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1113李维生等著.构建我国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2高启杰.农业推广组织创新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14吕建秋.我国财政对农业科技投入的机制分析与对策探讨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5).15高启杰.农业技术创新:理论、模式与制度M.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2003.16李小云,毛绵逵,徐秀丽,齐顾波.中国面向小农的农业科技政策J.中国软科学,2008,(10). -全文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调研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