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师院校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

上传人:I*** 文档编号:209738988 上传时间:2021-11-1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论高师院校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试论高师院校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试论高师院校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试论高师院校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试论高师院校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试论高师院校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论高师院校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试论高师院校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 摘要:本文对高师院校通识教育的意义、现状作了分析,着重对高师院校通识课程设置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提出了加强高师院校通识课程建设的若干意见。关键词:高师院校;通识教育;通识课程;课程设置 高等院校中的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往往用来指向高等教育中的非专业教育部分,是非专业性的、非职业性的、非功利性的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公民,促进人的生活的、道德的、情感的、理智的和谐发展。高等师范院校作为进行教师教育的机构,其通识教育的实施与其它高等院校既有共性,又有特殊性。本文对高师院校通识教育问题作些讨论,以期

2、引起各位同仁对此问题的关注与重视。一、高师院校进行通识教育的意义随着学科的交叉综合取代学科的分化成为科学发展的主要标志,随着科学技术所表现出的巨大创造力与破坏性这把双刃剑逐步被人们认识,随着现代社会因生态恶化、价值混乱和文化冲突而面临一系列的困惑与挑战,大学通识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现出来,大学通识教育因其特有的目的与功能在今天正受到人们的关注。尽管大学的通识教育只是大学教育的一个环节,可已不是大学教育中随意增减、表面附带、可有可无的教育装饰,吊挂在大学教育巨轮之后任凭拖带的、没有自身目的的附带物。大学通识教育不只是大学教育的侍仆,更是大学教育的灵魂。高师院校作为教师培养的高等学府,其通识教育也是

3、整个教育中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高师院校进行通识教育有其独特的目的与意义,是教师教育内在规律的反映,是教师职业的必然要求。首先,教师作为传递人类文明与知识的一种职业,必然要求教师具备多方面的文化修养。中学阶段的文理分科,造成了青少年知识结构的明显缺陷。进入大学之后,划分过细过窄的学科专业,愈加强化了大学生知识掌握的缺失和偏狭。教师面对成长中的学生,学生随时都会把心中的各种疑惑向教师询问,教师若只有狭隘的视野和残缺的知识结构,则很难胜任教学工作,担负起“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因此有必要对未来的教师进行通识教育,使他们文理兼备,具备多方面的文化素养。同时,实行通识教育也是适应普通教育的需要,更

4、好地为普通教育培养合格师资。目前,普通教育正在推行综合课程,如自然、社会等课程,如果高师院校还受狭窄的专业与学科限制,培养的学生就不能适应普通教育对教师素质的要求。其次,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必然需要自身具备健全的人格。高师院校培养的学生不仅是精通某种专门知识、技能的专家,而是必须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具有责任感、正义感、同情心,养成高尚的人文精神,成为既有知识和能力又有健康人格、既会做事又会做人的高素质人才。大学通识教育必须走向由追求知识的整合到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由智慧的领悟到价值的澄清和人格的养成的更高目标。在今天,学生的心理问题已成为一个日益严重的现象,一些具有高智能的人因为畸型的情

5、感与人格特征而异化为“科技强盗”。因此,大学教育必须在知识教育之外,重视道德教育、情感教育、人性教育,从而走向“全人教育”。如果我们培养的教师没有健全的人格,又怎么能指望他们去塑造中小学生健康的情感与人格呢。二、高师院校通识教育课程现状分析目前我国师范院校通识教育进展的情况如何呢?下表是部分师范院校教学计划中对起通识教育作用的选修课程的有关规定。学校课程名称课程性质课程设置理念课程种类学分要求备注上海师大文化素养课限定性选修课在全体学生中加强文化素养教育思想政治、人文、社会、自然、艺术、教育12,师范生14见99级教学指导书南京师大文化素质教育公共选修课公共选修课为拓展学生兴趣、爱好和知识面、

6、帮助学生发展良好个性与特长的各类课程6学分见99级教学指导书首都师大公共选修课公共选修课主要目的是拓宽知识面,发展特长,提高文化素质和教师职业技能,增强适应性,更好地满足未来从事基础工作的需要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艺术与体育、教育科学12学分见99级教学计划及课程简介天津师大限定性选修课限定性选修政治理论教育、人文系列、科技、方法、艺术、体育8分见98级教学计划四川师大综合类课程公共选修课为扩大学生知识面,强化素质教育,加强文理渗透而开设4学分见99级教学计划文化素质教育课程限定性选修为提高文化素质而开设普通话、书法、大学语文、音乐、美术鉴赏、大学生修养、图书资料检查、科学技术基础9学分河南

7、师大任选课任意性选修课为发展和完善各专业学生的个性、特长、兴趣和爱好,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宽知识面而开设10学分见2000级教学指导书西北师大综合教育类课程限定性选修课其目的在于拓宽专业口径,增强适应性,较好地体现因材施教培养的原则人文社科类、自然科学、艺术修养6学分见99级本科教学计划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我国目前高等师范院校通识教育的情况,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目前,在我国通识教育这一概念和称谓尚没有统一和普及,以文化素质课程这一称谓为多。在我国高等师范教育中,实际上有两大课程体系是为通识教育服务的。一是公共必修课,二是公共选修课。公共必修课是指高等师范院校各专业学生教必须学习的、培养学生

8、基本的品德、政治、文化、身体素质的课程,主要包括“两课”、外语、体育、计算机等。这些课程的设置,受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与评价。“两课”的课程门类、学时数都有着具体明确的要求;外语、计算机两门课程有明确的等级考试作要求;体育也有达标要求。公共选修课是近年来出现的新生事物,它指的是除了公共必修之外再开设若干人文科学类、自然科学类、艺术类的课程供学生修读,取得规定学分(学分数一般在612之间),以开阔学生视野,扩大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的人文、科学素质。目前,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教学管理职能部门对公共必修课程比较重视,但这也不是因为这些课程所具备的通识功能而受青睐,而是这些课程关系到学校的办学声誉;对公共

9、选修课的设置尚处于探索阶段,各师范院校各行其是,没有全盘考虑与统筹安排。教育部在全国各高校建立了32所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建设基地,进行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改革实践。第二,对通识教育课程的理解尚停留在表面的层次。关于通识教育的定义,尽管迄今为止尚无统一的、公认的、规范性的表述,但通识教育具有一些共同认可的特征与指向。我们目前的做法很难说是实施真正的通识教育。其表现有三:其一,通识课程设置的目的仅仅使不同专业的学生有机会学习其他专业领域的知识,扩大知识面,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增强学生的适应性。因而,在通识课程设计上缺乏统一思想,往往以“新鲜、实用、有趣”为取舍标准,成为一个七拼八凑的大拼盘。其

10、二,教师大多在学术视野、知识结构等方面存在着缺陷,往往将专业课程的内容加以稀释,教得浅显一些,便成为通识课程。其三,学生学习中存在着明显的功利趋向,为了学分而学习,为了实用而学习,在课程选择上存在着趋易避难的现象。事实上,高等学校的通识教育(Liberal education)是针对日趋专门化的专才教育(Professional education)或专门教育(Special education)而提出的,其目的是使学生能打破专门化的狭窄心灵,完善学生的身体、心灵及智能,使学生热爱真理,追求正义,对世界有一个整体通达的认识,成为负责任的公民,享有美好的生活。在师范院校通识教育的设计与实施上,往

11、往缺乏这样的教育理念与认识高度。第三,对通识教育的学分都有明确要求,具体学分不等。我国目前高师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公共必修课约占总学时、总学分的30左右(这一部分各师范院校大体相等),从比例上看已是不低,但“两课”、外语占了大部分,缺少通常意义上的通识教育的作用。因此,各师范院校开设了人文、科学、艺术系列的课程,作为公共必修和选修课程,供学生修读,并规定了学分要求。这部分的课程由于各个高校的背景、特点、传统、目标、地理位置等等的差异,而出现较大的不同,学分的要求也不尽一致。第四,基本没有实施通识教育的专门机构。高师院校进行通识教育,一般由教务处制订计划与负责实施。教务处是通识教育的责权单位,全面负

12、责通识课程的开设、管理、计酬等事宜。由于教务处是全校教学管理的职能部门,负责全校的教学计划的制订与实施,因而,全校性的公共课程与选修课程由教务处负责也是顺理成章的事。但在国外的一些高校,为了使通识课程的开设更加合理,把全校的通识课程纳入到统一的通识教育理念之中,提高通识课程质量,取得通识教育的功效,因而,大都建立通识教育委员会或通识教育中心、通识教育办公室等机构,全面负责通识教育。近两年,我国有一些学校成立了文化素质教育委员会等形式的机构,其职能类似于通识教育委员会,但尚较少见,其功能也没有充分发挥。第五,通识课程的开设具有随意性,缺乏统一课程理念的指导。我国目前通识课程设置基本上处于比较自由

13、随意的状态。当然,各学校通识教育不必有完全相同的内容与形式,但学校实施通识教育必须在统一的理念指导下进行,才能取得较好效果。目前,通识课程的设计与开发主要依据三种课程理论:其一,精义论。主张以经典著作作为通识教育课程的主要内容,因为人类的文明虽然与时俱进,但在变迁中有其永恒不变的价值存在,这种核心价值尤其保存在经典文献之中。通识课程要体现人类的永恒不变的核心价值,因而经典著作便自然成为课程设计的中心。其二,均衡论。认为知识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只有各种知识都统筹兼顾,均衡发展,才能避免20世纪以来学术过于分化所导致的视野狭窄,心灵缺陷,因此,必须以通识教育课程为学生提供均衡的视野、平衡的心智。

14、其三,进步论。强调教育必须为学生解决问题,对他们的生活有所裨益,因此,通识教育课程的内容必须与学生未来的生活相结合,为未来的生活作准备。目前,我国通识课程的开设都受这三种理念的影响,在我国课程设置上可以看到他们的影子。但三种理论各有其缺陷与不足。精义论易流于文化中心论,何况经典著作的观点与内容未必都与时代精神相一致,其理论往往与现实生活相脱节,对现实问题的解决能力也较弱。均衡论有将通识教育视为补充教育的嫌疑,把通识教育作为弥补大学以前教育不足的手段,让学生先修不同学科门类的课程,学生对每一涉及学科都有少许了解,但什么都了解不深,学生所学的免不了片断和肤浅。这样的通识教育课程充其量只能达到认识其

15、它学科领域的知识与方法的作用,而不能起到整合经验、架构知识、陶冶身心的通识教育目标。进步论的课程设计忽略了继承传统的深厚文化,不能正确处理过去、现在、未来的关系,教育只是为未来的生活作准备,具有强烈的功利色彩,是一种工具主义教育观。事实上,学生适应未来生活的能力,并不完全取决于他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而是依赖于学生是否具有健全的人格。三、对高师院校通识课程设置的若干设想总体上看,我国高师院校通识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时间较短,经验不足。要使师范院校的通识教育取得较好效果,必须分析研究现阶段通识教育的成功与不足之处,及时总结经验与教训。1统一通识教育思想,树立正确的通识教育课程理念。从我国目前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现状来看,一般仍停留在知识教育补缺的层面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实用化”、“技能化”和“拼盘化”的倾向。实用性、技能性课程在通识课程中占有较大的比重,教师、学生仍以实用、功利的观点来看待通识教育。从理论上说,通识教育负有多重使命,可以把通识教育所承载的使命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加强文文渗透、理理渗透、文理渗透,做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使理工科学生掌握人文知识,文科学生具有科学知识的武装。现代高等教育已进入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并重的时代,高科技水平和高文化素质成为当今发达国家高等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调研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