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校创造力教学

上传人:I*** 文档编号:209738825 上传时间:2021-11-1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9.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论高校创造力教学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试论高校创造力教学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试论高校创造力教学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试论高校创造力教学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试论高校创造力教学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试论高校创造力教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论高校创造力教学(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试论高校创造力教学 创造力教学作为高校教学改革的目标和重点已成为共识,但相关理论问题尚待进一步研究,本文仅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认识以就教于同仁。一、要具体认识创造力的内涵,明确教学目标从目前对创造力研究的状况看,取得了较明显的进展。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创造力是一种智力品质,是“根据一定目标和任务,运用一切已知信息,开展能动思维活动,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智力品质”(俞国良,1997),那么,高校的教学目的当然是培养这种智力品质了。但如果不深人具体地认识创造力,并研究创造力培养的重点,就难以对现有的教学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因此,从教学的角度来认识创造力的内涵是教学改革的前提。

2、首先,创造力的本质特征在于“出新”,它的“能动思维”的“能动”之处就是创新。从认识事物的角度看,就是发现别人未曾发现过的问题,做别人未曾进行过的分析综合和研究以把握认识对象,并对之进行准确的表述;从解决问题和改造世界的角度看,则是以各种不同包括前所未有的角度,以各种不同包括前所未有的方式来寻求解决已知问题的途径和方案,得到正确的结论并准确表述。掌握这种思维方式和能力,能有效进行产生新知识,解决新问题活动的人就被视为有创造力。因此,我们说创新思维方式是创造力的智力内涵。对这种思维方式进行训练,应当成为高校教学的重点。其次,“出新”的基础还包括“运用一切已知信息”。说明这种“出新”是在掌握已知信息

3、基础上进行的。创造力的构成中,除创新思维方式之外,还包括掌握知识,能自如地运用已知信息,这是创造力的知识内涵。这就要求我们正确处理训练创新思维方式与掌握基础知识的关系,在教学设计提出相应要求。同时,“出新”的基础还包括对目标和任务的理解。从创造的具体过程看,目的和任务具有赋予创造活动动机和指向性的意义,是整个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源头。而把创造作为一种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来看,尤其是进行前所未有的探索,做前人未做的事,无时无处不存在着困难。克服这些困难,不仅靠“创新思维方式”和“运用一切已知信息”,还离不开坚韧的意志品质,离不开对“目的和任务”的执着。在现实社会中,这种执着有时就是创造劳动者的

4、毕生信念,这就是创造力的人格内涵。这同样也给高校教学提出了要求,那就是要设计和安排必要的内容,训练学生的创造性人格。综上所述,创造力的内涵包括智力、知识和人格,三者是有机相联的一个整体,在培养和训练中不可或缺。这样的内涵为我们明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过程设计提供了依据,将会把关于创造力教学的工作由理性探讨引向操作与实践,将之具体化并深化是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二、要明确创造力教学的理论基础,明确教学思想和模式研究教与学矛盾关系、教学过程和学生认知结构的辩证特征是传统高校教育基本解决的问题。但现在的课题是,怎样按创造力培养的要求重新认识教学的理论基础,对业已形成的教学思想进行必要的调整。教学理

5、论的核心问题是研究如何使学生建立科学的认知结构,也就是研究这种认知结构的形成规律。我国高等教育界一般是赞成奥地利学者皮亚杰结构论的理论的。他认为认知结构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整个关系的建立既不是外物的简单复本,也不是主体内部预先存在的结构的独自显现,而是包括主体与外部世界在连续不断的相互作用中逐渐建立起来的一个结构的集合”(傅统先,1986)。在此基础上,我们国家形成了一套教学理论,强调了教育在认知结构形成中的作用,把教师作为教与学矛盾中的主要方面,肯定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客观上是将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实际上并没有辩证地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在大学阶段也是如此。长期以来,按照这样的理论

6、,我们形成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课堂讲授为中心,辅之以作业、实验、考试等在内的应试教育模式。应当说,在基础教育阶段,这个模式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有利于学生掌握人类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在此模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系统掌握专门理论知识和专门技能为特征的高等教育教学模式也起到了较好的作用,功不可没。但包括我们的专业教育、专业教学模式在内也没有突破教师主导课堂中心,学生成为被动主体的模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而其接受的训练也较少突出思维方式的内容。从而导致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较难适应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的社会。许多在学校下工夫掌握的专门理论、技术在实

7、践中已过时;许多实际工作中的难题不仅是综合的,而且可能是前人未遇到的,没有现成的规律可循,需要创造型的人才或有创造力的大学毕业生来解决。这就对我们传统的教育提出了挑战,对传统的教学思想提出挑战,从而对传统的教学理论基础提出挑战,需要我们对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进行再认识。首先,应当把实践主体的认识论引入教学,对传统教学理论基础进行再阐释。既承认认知能力即认知结构的形成是主客体不断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又要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作为认识和实践主体的地位和作用。这就是把学习、获得创造力这样的以认识世界为基本任务和特征的活动作为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来对待。这个实践活动的主体当然是学生,而不是教师。要从根本上

8、改变教师是教学活动中心的模式,树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中心地位。如果说充分重视主体在认识、改造世界中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唯物主义区别于旧唯物主义的关键,那么重视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和以学生为中心、为主动主体则是创造力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区别点。这就要求我们树立这样的教学思想和理念,即按学生中心、学生需求、学生为主动主体而不是被动主体来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当然,这决不意味着排斥教师的引导、教授作用,不能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绝对化和简单的对立起来。其次,把学生作为学习这一实践活动的主体,就应使之相对独立自主地充分展开“实践”。通过学习这一实践活动,训练自己的“能动思维能力”,或者发现、认识、解决新的问题的能力

9、。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方法体系有一个质的变化。应当建立以学生自学和独立研究为主,课堂讨论和评析为辅的教学模式,并建立相应的以检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学习成绩和学生质量考评体系。同时,我们现有的教学大纲和教材也必须进行相应的调整,大纲的框架、学科组合、每门具体课程的逻辑也应适应自学和独立研究,突出思维方式和能力训练来安排设计。逐渐形成一个以培养创造能力为重点的教学大纲和教材体系;形成相对成熟的课程组合和学科群。三、具体研究创新思维方式的构成,以培养思维方式为重点安排教学和推进教改创造力的形成,从思维科学角度看,有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对教学不无启示。如前所述,创造力内涵中,首要的就是智力

10、内涵,其中区别于一般智力的就是创新思维方式。从目前研究结果来看,创新思维方式是个复杂的综合的思维方式体系,而不是某种单一的思维方式,它起码包括这样几对不同层面、不同方面的思维方式的有机结合和辩证依存:集中思维与发散思维,逻辑思维与直觉形象思维,形式逻辑思维与辩证逻辑思维,顺向思维与逆向思维,相似类比思维与联想思维,单一思维与综合整体思维等。每一对思维方式在创新过程中都是交替出现,发挥不同的作用,每一对思维都包含了若干思维能力的训练。譬如,集中思维与发散思维,这对思维方式是首先对问题进行集中性分析和研究,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朝着一个方向进行有条理、有范围的研究,并得出一个确定的答案,

11、有助于明确问题的基本内容,当遇到障碍时,则使用发散思维,根据已有信息从多方位、多角度进行思考并寻求多样性答案,反过来再用集中思维进行检验和选择,这样不断反复直至达到某一目的。这样的有机结合,相反组成的思维的交互出现,正是创造思维的特征。而前者表现为分析和综合能力、比较和分类能力、抽象和概括能力、判断和推理能力,后者表现为思维流畅能力、变通能力、独创能力等。又譬如,逻辑思维和直觉形象思维,逻辑思维是指遇到问题,按逻辑的方法来认识和研究对象,从纯粹的、抽象的形态上研究对象,探索对象的客观逻辑,然后再以理论的形态表达或再现对象;直觉形象思维,直觉是指对事物规律的敏感直觉把握,没有按常规看来是认识与研

12、究的客观过程。有学者专门研究这种顿悟思维或叫灵感思维的发生机制,形成专门的灵感发生学,揭示了其中的心理和思维机制存在着某种潜在的逻辑思维和潜意识,经某种刺激而触发、豁然开朗。而形象思维则是指通过人的感官和大脑对形象信息的感受、储存、识别和加工,把有关形象信息分解组合成一个形象系统,然后进行描述或发表。在实际的创新思维活动中,逻辑思维与直觉形象思维同样是交互出现、反复进行的。正是这种性质不同而又辩证依存的思维方式,构成着创新思维方式的复杂体系。逐一具体地研究每一对思维方式乃至整个思维方式的体系,将为教学设计提供依据和明确重点,同时也为学科组合和师资训练提出了要求。首先,对于思维方式体系作了以上讨

13、论,对于怎样训练这样的思维方式的思路就可以形成,教学重点将得以明确。因为每一种思维方式作为单个的思维方式的训练,已经有了的理论准备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现在要做的工作是要将这些相反相成、辩证依存、在创新思维中成对存在的思维方式结合在具体的学科和教学过程中的问题。相对来说,这样的工作还不算太难,在此基础上形成整个关于创新思维的课程体系则比较难,可以考虑一部分是专门的思维方式训练课程,一部分是渗透于各种专业课甚至基础课程中的思维方式训练,一部分还可以通过学校的第二课堂和课外活动等来进行。难点在于,我们目前的师资还难以适应这样的工作,所以创造力教学实质上为整个学校的教学体系的改革提出了要求,必须有根本

14、的变化和长期的努力。其次,高校教学改革的思路也可以形成。它将包括如下重点和步骤,一是进一步开展对教学目标和培养目标的讨论,明确教改的指导思想和主攻方向,就是变传统教学为创造力教学。二是进一步开展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的讨论与研究,明确教改的突破点是教学模式的变化和整个课程的设置。真正把学生作为中心,从学生作为全面发展的人的需求和具备创造力的人的要求出发设置课程体系,组织教学并建立相应的考评体系。同时,改变教学法,真正形成以自学、研究为主,课堂讨论和老师讲评辅之,增加实践环节的教学模式。三是积极地、有计划地、有重点地修改完善教学大纲,相应推进教材体系建设,形成重点突出、特点明显的创造力内容体系。四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变师资构成和教师的知识结构。经过几年乃至十几年的努力,建设适应 21世纪要求的以创造力培养为目标模式,创造型人才培养为特征的高校教学新体系。参考文献:1丁润生等:现代思维科学,重庆出版社,1997年。2俞国良:创造力心理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3阴国恩等:非智力因素及其培养,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4傅统先等:教育哲学,山东教育出版社,1986年。 -全文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调研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