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形成机制及教育对策

上传人:I*** 文档编号:209738761 上传时间:2021-11-1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2.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论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形成机制及教育对策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试论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形成机制及教育对策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试论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形成机制及教育对策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试论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形成机制及教育对策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试论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形成机制及教育对策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试论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形成机制及教育对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论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形成机制及教育对策(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试论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形成机制及教育对策 摘要:大学阶段是学生个体的认知、情感和信仰形成的关键时期,大学生的政治心理有着区别于其他社会群体的特殊性。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形成机制包括目标导向机制、过程形成机制和实践转化机制。高等教育应进一步强化政治认同教育的目标导向,丰富和完善教育内容体系,提升政治认同的教育实效,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形成。关键词:政治认同,教育对策,心理机制关于政治认同的定义众说纷纭,有学者从心理学的角度提出,政治认同指个体与外界情感联系的一种心理过程,是认同主体对政治对象在态度和情感上的归属感或依附感1。还有学者基于政治社会化的观点,认为政治认同是个体基于一定的利益诉

2、求,围绕政治体系所进行的一系列政治实践活动2。笔者认为,政治认同是主体与政治体系在互动过程中所产生的态度、情感和价值倾向,并外化为政治行为的过程;广泛的政治认同是政治合法性赖以存在的基石,是国家凝聚和社会稳定的前提。大学生作为当今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其政治认同的形成具有特殊的规律,讨论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形成机制,客观分析当今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现状、面临的困境及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建议或对策,对进一步促进我国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形成具有积极意义。一、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形成机制政治认同的形成机制指认同主体在趋向实现认同目标的过程中,其心理结构要素以及与主客观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和作用方式3。简单地说,大

3、学生政治认同的形成机制包括目标导向机制、过程形成机制和实践转化机制。目标导向机制为大学生的观念和行为形成提供方向指引;过程形成机制指大学生政治认同形成过程中的阶段和核心要素;实践转化机制则为政治认同的形成提供驱动力。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形成机制由“目标导向、内容构成、实践转化”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而组成。1.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目标导向机制。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形成是以某种价值观念或行为准则为目标导向的,它可能是利益导向,也可能是价值或舆论导向等。目标导向的作用在于当大学生产生价值判断或选择方面的差异时,能用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远大目标和共同理想来凝聚、增进当代大学生的政治认同。一般来说,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目

4、标导向可以划分为国家目标和社会目标导向两个层次。首先,国家层面的政治认同目标是大学生在一定的政治生活和政治发展中产生情感和归宿感的重要凝聚力量,其核心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认同,具体体现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认同4。其次,政治认同是一种社会心理稳定感,大学生政治认同具有群体性、社会性等特征,因而,社会层面的政治认同目标不可或缺。通过引导大学生遵守社会基本道德规范,奉行社会公序良俗和履行公民责任义务,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社会目标导向鼓励大学生以一种主动的方式深入到实际生活中,使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与社会规范或期待趋向一致。目标导向在大学生政治认同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主要有两点:一是在

5、我国改革开放涉入深水区,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有助于为当代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牢牢把握价值观的正确方向提供指引,为进行政治价值的判断和选择提供思想依据,为形成积极的政治情感和理想信念提供观念上的基石;二是在当代大学生中旗帜鲜明地倡导政治认同的目标导向,深层次地指导大学生的政治实践和行为方式,引导大学生以一种理性、审慎和思辨的方式行使公民权利和履行义务。2.大学生政治认同的过程机制。从政治心理学上说,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形成经历了政治认知、政治情感和政治信仰三个发展阶段,它们构成了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核心要素5。具体而言:(1)政治认知不仅是大学生基于直接或间接经验获取的对民

6、族认同、国家认同、政党认同、政策认同、政治理想、政治信仰、政治伦理、政治绩效等知识概念体系,还包括运用已有知识对社会和政治现象进行理性判断和思考等能力6。可以说,政治认知是大学生政治认同形成的基础,必要的知识理解和思维能力是大学生进行政治判断、形成积极的政治情感和信仰的前提。(2)政治情感是大学生对政治对象形成的主观性评价和态度倾向,是大学生对政治生活的一种内心体验,表现为大学生对政治对象的喜或恶、亲近或疏离、热情或冷漠等。大学生的政治情感具有较强的主观性、非理性等特征,很大程度上受到执政党的影响,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等影响了大学生对民族、国家的政治情感。(3)政治信

7、仰是指大学生稳定的政治价值取向,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定的信奉和遵从,是大学生日常政治生活的指导思想。韦伯说:“任何统治都试图唤起并维系民众对它的合法性的信仰”7。而大学生政治信仰的形成是经济、政治和社会整体结构和状态的一种心理反映,取决于我国的政治现实和政治文明程度。在我国社会转型期,利益多元化不可避免地造成大学生政治信仰的分歧,而如何加强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教育,对于凝聚大学生的政治共识和精神纽带,构建政治向心力尤其重要。3.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实践转化机制。政治认同不仅是一种心理活动,更具有鲜明的实践性特征,在很大程度上,政治认知、政治情感和政治信仰都是一种实践性的活动。政治认知是在已有知识

8、或经验的基础上,对政治对象相关的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的实践过程。政治情感也需要通过行为进行态度、倾向和情绪的表达。而政治信仰作为一种精神导向,自觉地外化并持续地指导着大学生的日常政治生活。这也决定了实践贯穿政治认同形成的全过程,并推动政治认同发展与形成。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实践转化机制主要体现在大学生参与国家政治和社会实践生活中。参与行为既是大学生与社会和国家发生联系的重要方式,又是保证政治认同真实性、客观性的唯一途径。参与行为的途径和方式具有多样性,既可以通过互联网等传媒对国家和政府决策建言献策,又可以通过学生会等组织参与治校等活动。对于大学生而言,正式的政治参与机会相对较少,而志愿者活动、

9、社区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就成为了政治认同实践的重要途径。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实践转化机制的作用具体表现为:一是丰富知识结构、深化政治理解。在情感上可以开阔胸怀、淡化冲突、净化不良情绪、提升道德修养,在社会和政治的公共生活中不断培养认同、陶冶情感和体验信仰,从而实现政治情感和信仰的内化和升华。二是实践活动可以促进政治认同以渐进的方式向前发展。不断扩展和丰富政治知识,促进政治认知逐渐形成倾向性明确的政治情感,并在日积月累的知行合一中形成稳定的政治信仰。二、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现状与原因分析当代大学生主要由80、90后构成,他们是一个健康成长的群体,但也是时代环境塑造的矛盾体,他们往往充满自信但较为脆弱,富有

10、理想但理性不足,敢于创新但略显叛逆,重视维权但易走极端,喜欢网络但缺乏辨识等等。这些因素决定了在总体上大学生政治认同是积极健康的,但也面临着一些困境和挑战。本研究历时两个月,对湖北省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现状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调查对象覆盖省内各高校1913名大学生,问卷题目的形式以客观选择题与主观题为主,内容涉及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道路和理论等方面的内容。对问卷的评价采取百分制,并在此基础上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目标、知识、政治判断能力、政治情感、政治信仰和社会实践经历进行分类整理和统计(见表1)。表1 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现状调查分析表百分制(1-100分)80-10060-8060以下政治认

11、同目标39.6%46.4%14%政治认同知识52.7%31.9%15.4%政治判断能力44.9%35.5%19.6%政治情感56.8%32.5%10.3%政治信仰51.3%23.9%24.8%社会实践经历44.7%41.6%15.7%总体来说,大学生政治认同是积极和健康向上的,大部分学生掌握了政治认同形成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政治判断能力,具有正面、积极的态度和价值取向。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政治认同的目标比较模糊或不清楚,未能较好地掌握政治认同的知识和能力,还有少数大学生政治情感淡漠,政治信仰不坚定等等。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首先,大学生成长的外部环境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形成造成了负

12、面影响。如民主法治不够健全、贫富差距加大等,使大学生对一些社会现象感到困惑和不解,对政治理想和信仰产生了认同危机。同时,全球化和信息化发展使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和内容更加良莠不齐,在某种程度上导致大学生政治价值取向也渐趋多元,对西方思潮的渗透缺乏辨识,甚至盲目地接受。这些客观因素都对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8。其次,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未能有效地针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形成机制对教育活动进行全面统筹和科学规划。具体表现为:一是缺乏具有层级明确、可操作性的政治认同教育目标。二是教育内容单一,过于强调知识学习和课堂教学,忽略了政治情感的自我澄清,政治信仰教学也较少与当前社会现象和热点问题相结合,

13、容易沦为空洞的说教。三是教学方式仍然“以教师为中心”,较少开展与现实紧密联系的、以学生为主体体验的社会实践教学活动。学生缺乏在社会实践教学中提升实践能力、价值自我澄清的机会。这些因素导致大学生主动进行政治学习的意愿持续走低,甚至滋生少数大学生的政治冷漠等心理,不利于大学生形成正面的政治认同。三、促进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教育对策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进一步强化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目标导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集中体现了我国当前和谐社会所追求的文化共识和价值尺度,是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结合的产物,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可以为

14、当代大学生在价值多元化的时代凝聚思想共识,形成积极向上的政治认同指明了方向9。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需加强对国家的政治认同教育。首先应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将知国、爱国和报国教育贯彻到高等教育中。将爱国主义教育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使大学生深入了解国家历史、民族文化等知识。在此基础上将培养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等爱国主义情感放在突出位置,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不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其次,要加强大学生对我国社会层面的深层价值和原则的政治认同教育。尤其是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制度中所体现的公平正义、民主法治等精神的深层次理解。这需要将政治认同教育与大学生成长的实际需要结合起

15、来,与当今社会热点难点讨论分析结合起来,帮助大学生从理论高度把握社会的现实问题和精神旋律,运用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理性分析和客观面对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正确理解和把握社会思潮的主流和支流,更多地从代表社会主旋律的优秀人物和典型事迹中学习和汲取有益营养。最后,要加强大学生的公民责任教育,引导大学生在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过程中,践行公民个体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在与他人和社会进行对话、合作中育化公共道德素养,引导大学生在日常言行中遵守社会公序良俗,与人友善,尊重不同的观点、价值等等。2.以教育教学改革为动力,完善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内容体系。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形成具有阶段性、系统性和动

16、态性特征。首先,需要不断改进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现政治认同教育的内容与时代发展一致,充分发挥课程教学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引导和教育功能。在教学中应加强理论教学与社会现实、社会实践的有机联系,紧密结合现实问题增强课程教学的交互性、实效性和吸引力。其次,培育大学生积极健康的政治情感和坚定的政治信仰。一是要充分发挥榜样的认同和教育作用,引导和激励大学生崇德向善,通过榜样教育树立正面的典型人物,发扬和倡导其所代表的品质和道德精神,在大学生群体中产生巨大的激励作用和示范效应。二是合理利用道德认知和价值澄清等教学方式,引导大学生通过自我评估,对价值观进行自我剖析和反思,启发大学生自己思考、判断和选择,帮助他们减少因价值观多元化倾向所造成的价值观混乱,增进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大学生群体统一的价值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调研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