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大学质量观的生命之维

上传人:I*** 文档编号:209738758 上传时间:2021-11-1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2.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论大学质量观的生命之维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试论大学质量观的生命之维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试论大学质量观的生命之维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试论大学质量观的生命之维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试论大学质量观的生命之维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试论大学质量观的生命之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论大学质量观的生命之维(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试论大学质量观的生命之维 摘要:大学是一种生命性的存在,诠释大学质量的内涵必须超越非生命质量观的束缚,生命自觉是大学质量的根本追求。工具理性取向的大学质量观容易使大学盲目适应外在逻辑,最终使大学生命异化。因而,回归大学质量观的内在逻辑生命之维是必然要求。生命之维的大学质量观与其他质量观并非相互对立,而是相得益彰的。整体和谐性、主体性、生成性及个性化是生命之维的大学质量观的集中体现。关键词:大学质量,质量观,生命一、生命自觉:大学质量的根本追求“质量”一词源于工业,源于产品,源于经济学,总之,质量是源于非生命的存在。随着工业化大生产和工业管理的发展,“质量”一词才变成了公共词,不仅用在非生命的

2、生产领域,也延伸到诸如教育之类的精神领域。人们往往只是从组织的形态上看待大学,将大学看作是机械的一般性组织。然而,教育是生命的对话,大学是人文的场域。大学并非只是简单的组织机构,大学的内涵是历史的、文化的、精神的,是一种生命性的存在,那么大学的质量就不可能像产品的质量一样可以简单规定或规模化制造。工业化的产品质量可以规格化、外在化,而大学的质量追求则是生命的过程,人才培养的过程是生命性的,科学研究也是精神领域的生命活动,大学文化的传承更是生命的延续,所以简单地以非生命的质量内涵来理解生命领域的大学质量,这本身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因而,诠释大学的质量内涵必须超越非生命质量观的束缚,对大学质量的理解

3、需要生命自觉,包括价值自觉、水平自觉和素养自觉等,这是大学质量的根本追求。什么是“生命自觉”?生命自觉是大学发展的基本取向,它强调大学是由千千万万的生命组成的“生命集合体”,大学有尊严、有品格、有精神,它存在的目的并非只是为了迎合外部的需求,而是有着自身的生命意义。所以大学需要对内看,这是一种自我拯救,也是一种自我关怀。异化的大学将失去自我、自尊和灵魂,不但不能呵护自身生命,使生命增值;相反,还会戕害自身生命,进而扼杀大学人的生命。高等教育大众化带动了大学的跨越式发展,但大学物质总量的增加并非就意味着大学质量的提升。大学是文化场域、学术场域、精神场域,其自身散发出来的生命感与历史感才是对大学质

4、量最好的诠释。大学质量不同于企业的质量,企业的质量可以靠制造、设计或管理,但大学的质量并不只是靠管理或制造就可以形成,大学质量有其内在的生成性,是历史的积淀,文化的结晶。大学质量也不是靠行政评估出来的,因为质量本身就是大学的内在追求,质量象征着大学的品质,甚至可以说,质量就是大学本身。所以大学质量并不存在所谓的门槛或标准,并非简单地符合某一标准就达到了某种质量,质量提升也不像拧开水龙头那样一蹴而就,大学质量不是一种技术,而是一种哲学、一种习惯,是大学止于至善的自我追求。二、生命之维:大学质量观的内在逻辑之所以大学质量的内在逻辑受到冲击,主要是受当前过分工具理性取向的大学质量观所牵制。大学质量被

5、看作是“产品质量”与“服务质量”的统一,奉行“产品观”或“需求观”,这使大学“陷入一场对更好的学生、更好的师资、常胜的运动队、更多的研究课题、更高的学术名望,以及最重要的,让这一切变为可能的更多收入的永无止境的疯狂追逐之中”1,最终遮蔽了大学质量的本真。虽然“产品观”或“需求观”使大学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但是单一的质量观使大学朝着一个方向肆无忌惮地生长,只会扭曲大学的生命,最终使大学异化。因为“产品观”或“需求观”在盲目适应大学质量外在逻辑的同时却牺牲了内在逻辑,没有从大学自身来考虑,造成大学不拒绝,不抵抗,完全听命于别人,最终使大学沦为名副其实的“培训机构”、“加工厂”等。纽曼早就说过:“大

6、学不是铸造厂,不是制造厂。”2工厂讲究规格、模式、统一、数量等,大学则不然。大学如果本身不像一个大学,没有按照大学的内在特性运行,那么所谓的大学质量也只是短暂的虚假的繁荣。这种没有生命性的大学质量观必须引起反思和重建。“只有在大学是有生命力的时候,只有在大学还是自己的时候,只有在大学处于功利化、工具化和其他社会因素影响下依然还是自己的时候,杰出人才就会出现,否则,杰出人才偶然出现的道路也可能是坎坷的”3。因而,回归大学质量观的内在逻辑生命之维是大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大学质量观的生命之维不仅实现了工具性大学轴心的转变,而且明确和深化了大学质量的真正内涵。我们必须从以往过分强调对大学质量的工具理性的

7、误区中走出来,直面大学生命,真正提升大学的质量。我们不否定“产品观”或“需求观”的大学质量评价视角,但这个是远远不够的。大学质量观是对大学质量内涵的体现和反映,任何大学质量观都只能有限地反映大学质量的面貌和内涵,单一的质量观永远无法穷尽质量的全部内涵,“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评价一个人也是如此,比如一个运动员,他在赛场上成绩非常优异,为社会做出了很大贡献,但是这并不代表这个运动员就是人格健全、品德高尚、生命和谐的。所以,以单一的评价观概括评价对象的所有特征,只会掩盖了其他许多事实。因而,质量观并非固定的标准,它是一种价值观、一种意识,这种意识和价值判断是对大学质量的一种把握,是对大

8、学质量的一种目的期待。这种期待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因而并不是唯一的。作为一种价值观的质量观只是一个维度,它与其他质量观并不是相互对立、水火不容的,而是互补、相得益彰的。因而大学质量观的生命之维的提出并非否定其他大学质量观,如产品观,而是为了提供一个评价大学质量的新视角,试图更合理地诠释大学的质量。每种质量观都存在局限性,但每种质量观都有其价值所在。我们该做的并不是一味地否定某种质量观,而是合理地、智慧地运用它。就像中医用药一样,并非某一种药就能根治所有疾病,中医会根据病症合理配药。生命之维的大学质量观是强调大学自我调理、养精蓄锐的一种积极的保健型质量观。它判断一所大学是不是健康的,有没有生

9、命力,至于大学为社会做出多大贡献不是这个视角所要解决的问题。三、生命之维的大学质量观大学不仅仅是一个承担特定社会职能的一般性场所,它的存在意义更在于自身的文化个性与精神品格,以及由此焕发出来的生命力,生长性、主体性、独特性等是大学应有的生命姿态。大学质量观的内在逻辑要求大学质量的追求需要生命自觉,在满足工具理性的基础上,应呼唤大学价值理性的回归。整体和谐性、主体性、生成性及个性化是生命之维的大学质量观的集中体现。(一)整体和谐性质量观大学的整体性质量观体现在大学“精气神”的整体生长。大学质量的高低不仅体现在表面上的办学资源、科研成果或是学校声誉,大学的精神状态也是衡量大学质量不可忽视的关键因素

10、。大学之所以称之为大学,关键在于她是一种精神性的存在,“仰卧在软绵绵的剑河草坪上,天际的浮云,在浓疏有致的柳枝间,片片飘过,你会觉得这是天地间唯一的流动,而耳际传来船上轻盈笑语与枝头细碎鸟声,便是人间仅有的音响了。剑桥的名字就是宁静,她遗世独立,好像不食人间的烟火味”4!在金耀基的笔下,大学是一种自在的精神气度,到处弥漫着生命的气息。一所高质量的大学必定有着精气神十足的生命,失去生机与活力的大学只能是干瘪的没有生气的物质实体,失去大学本有的生命力。正如哲学家威廉詹姆斯所说:“真正的哈佛乃是一个无形的、内在的、精神的哈佛。”因而,大学的精神状态虽不可量化,但它是决定大学质量高低的关键。诚如弗莱克

11、斯纳所言:“总的来说,在保障大学的高水准方面,大学精神比任何设施、任何组织都更有效。”5时任总理温家宝在同济大学百年校庆时的讲话中说:“一所好的大学,不在高楼大厦,也不在权威的讲坛,也不在到处张扬,而在每一个人的灵魂和生命,这就是精神,这就是大学的精神。”6大学的精神如同一个人具有良好的价值观和积极向上的思想一样,可以保证大学的健康发展。大学还应是内和外顺的,这是大学和谐性质量观的集中体现。和谐性质量观追求大学内部和谐,并与外部环境和谐相处,不和谐的因素将破坏大学的质量。例如当前大学人文与科学的隔阂与不协调使大学失去了和谐性,也使大学丧失了自由和包容的精神。科学与人文是大学文化的两大支柱,没有

12、科学,大学将停滞不前;而仅有科学,没有人文,大学将迷失方向。大学和谐性质量观强调大学的科学与人文应和谐相处,相得益彰,否则只会使大学陷入病态。大学只有是和谐的,它才是一个健康的生命体,才能保证大学的质量。而一旦失去这种和谐性,它就会“更像一个老式的戏班子,一个由老板(行政首脑)、演员(教授)、学徒(研究生)、观众(大学生)乃至没有买到票的观众(落榜学生)和黄牛(种种要人掏钱上学的骗子)共同拼凑起来的戏班子”7!冯友兰在清华二十五周年纪念庆典上讲到:“我们希望清华成一个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大大学。”8其实,这就是大学的和谐性。(二)主体性质量观孔子有云:“本立则道生。”大学本不立,

13、则大学就不再是大学了。评价一所大学的质量,至少它是大学,不然还谈什么质量?“大学之所以为大学,而不是其他不是公司企业,不是官僚机构,不是一般的文化团体或教育培训机构,是因为大学有着作为一个教育机构和学术机构的一些本质内核”9。布鲁姆曾这样描述芝加哥大学:“我十五岁那年第一次看到芝加哥大学时,就有一种感觉:我发现了自己的生活。在此之前,我从没看见过或注意到这样一种建筑物。它显然是为了某个更为崇高的目的存在,而不仅仅是出于功利或需要,也不仅是为了提供栖息之所或制造产品和买卖货物之地。它是为了一种自为的东西而存在。”10布鲁姆在这里可谓道出了大学存在的真谛。作为社会需要的产物,大学当然不能脱离社会自

14、视清高,但大学不能简单地顺势而流,大学也需要逆流而上。“如今的大学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和国家生存绝对不可缺少的事务在今天政府的安排下,大学好似高产的农作物,国家竭力给它们施加充分的肥料以求获得丰收,从而促进国家的繁荣”11,以至于大学“太忙碌于现实,太驰骛于外界”12,在自我迷失中空谈着所谓的“大学质量”。大学领导为了提升所谓的“质量”,往往热衷于盖高楼、买设备等政绩工程,因此大学质量建设不再是为了大学自身发展和引领社会,而是异化为提高大学排名、增加学科专业投入的手段,更甚者成了大学借学敛财的托辞,导致大学不仅形变,而且神离。大学要为现实社会服务,但它更关注长远,关注未来。它与社会之间是互动的,而

15、不是单方面的依附。台湾学者黄政杰先生指出:“大学社区与其他部门,应该保持南宋大儒朱熹所说的不离不亲的关系,所谓不离,是指大学并非象牙塔,无法脱离大学所存在的具体社会情境而独立运作。因此,大学与大学以外各种部门,必须保持有创意的互动关系,但这并不是说,大学必须臣服于其他大学以外部门,而完全为教育以外的目标提供服务,从而丧失大学的自主性。我们必须在封闭性与丧失主体性这两个极端之间,取得动态的平衡关系。”13大学是育人的殿堂,只有“出淤泥而不染”,才能成为人才培养的圣殿,才能保持大学自身的圣洁与尊严。大学就该有大学的样子,不应被世俗的东西牵着鼻子走,如果大学丧失了主体性,又何来质量可言?(三)生成性

16、质量观陶行知先生说,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的确,教育需要耕耘,需要勤勤恳恳,脚踏实地,大学也是如此。生成性质量观强调大学质量有其内在的生长逻辑,质量的生成主要是内在动力主导和自主推进的结果,而非完全来自于外力的推进,即非“被发展”。大学不是工厂,不是企业,大学质量并非一蹴而就地单纯靠外力就可以创造,一味地给大学注入“催生素”只能给大学带来表面的浮华。弗莱克斯纳曾就读时的霍普金斯大学,当时只有一个规模很小的本科生系(不到150人)和一个拥有200余名学生的研究生院。虽然规模小,但当时霍普金斯大学的影响超过了所有美国大学。当后来它的规模扩大了20倍时,其影响却大不如前。在谈到该校下滑的原因时,弗莱克斯纳指出:“大部分原因和主要原因还是它本身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调研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