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高校办学的经济目标追求

上传人:I*** 文档编号:209736358 上传时间:2021-11-1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我国高校办学的经济目标追求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论我国高校办学的经济目标追求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论我国高校办学的经济目标追求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论我国高校办学的经济目标追求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论我国高校办学的经济目标追求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我国高校办学的经济目标追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我国高校办学的经济目标追求(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论我国高校办学的经济目标追求 摘要:高等教育具有公益和贸易的双重性,经济效益目标应纳入高校办学的目标体系,质量效益是高校的核心目标和终极目标。经济效益依附于质量效益,经济效益支撑着质量效益。关键词:高校;经济;效益;目标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蓬勃生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建设一流大学的竞争,高校布局调整和资产重组,无不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良好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当前,高校在发展中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的矛盾很多,其中经济效益和质量效益是其最主要的矛盾之一。这种矛盾,在高教理论探讨上,主要表现为高等教育的产业化理论和高等教育公益性理论的争议。在

2、办学实践中,主要表现为教育不能赢利的法律规定和教育正在追求赢余的客观事实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是高等教育现阶段将经济效益普遍纳入目标追求问题的反映。1高校将经济效益纳入办学目标体系具有合理性所谓高校的经济效益,本文是指高校通过学校活动所获得的经济效益,包括政府拨款、学生缴费、科研收入、社会捐赠和产业创收等。我国是世界贸易组织服务贸易协定的签约国,按照服务贸易协定的原则,除了由各国政府彻底资助的教学活动以外,凡收取学费和带有商业性质的教育活动均属教育贸易的范畴。我国现阶段的高等教育属政府不完全拨款行业,执行的是实行补偿性的上学缴费制度。这使得我国的高等教育具有贸易的明显性质。我国高等教育公益和贸易

3、的双重性,决定了高等教育产品既是公共产品又非完全的公共产品,既是商品又非完全商品的准公共产品的特殊性。高等教育的这种特性,决定了高校将经济效益纳入其目标体系的必然性和合理性。11高校将经济效益纳入办学目标体系,是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应对入世所带来的挑战的需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下,我国的高等教育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同时,也应当遵循经济规律、价值规律和市场规律,可以利用市场手段进行高等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和合理利用,以有利于高校内在发展动力的激发和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刺激高等教育的发展。另外,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必然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在现代社会,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关起门来孤

4、立封闭地发展教育。入世后,我国高等教育的服务贸易将大幅度扩展,人才市场的竞争和分割也将迅速加剧,国际间的教育互动和合作会日益加强,高校间的国内外竞争也会很快展开。高校的竞争是办学实力的竞争,经济效益的竞争不但不会被排除在竞争的目标之外,还将会成为高校质量效益竞争的支撑。因此,面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加入WTO给我国高等教育带来的挑战,高校增强经济效益观念,将办学的经济效益纳入办学的目标体系具有其合理性。12高校将经济效益纳入办学目标体系,是我国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目标的要求我国高等教育虽然成就显著,但还任重道远。2001年我国大学入学率是13,而在1996年美国大学入学率是81,澳大

5、利亚是80,英国是52,德国、意大利、荷兰均是47,亚洲国家韩国是68,新加坡是39。我国高等教育现在面对的一方面是社会和个人对高等教育的巨大需求,一方面是高等教育成本的逐年提高,存在着严重的经费供求矛盾。以大学入学率高于我国的泰国为例,1996年我国的大学入学率是6,泰国是22。可1995年泰国的教育经费占GNP的42,我国是23。泰国的高教经费占教育经费的165,我国是105。国家间的竞争靠人才,人才的竞争靠教育,教育的发展靠投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需要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和高校办学经费投入的增加。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我国政府的财政拨款尚不足以维持高校的正常运转。扩招给高校带来了极大的

6、经费压力。据上海教育科学研究所分析,全国高校2001年至2005年间,因扩招,年均须增加投入资金190亿元,而政府可供资金仅为40亿元,79的资金需要高校自己筹集。从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方向来看,高校增强经济效益观念,将办学的经济效益纳入办学的目标体系更具有其合理性。13高校将经济效益纳入办学目标体系,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教育是有成本的,一定的质量效益需要一定物质和资金的支撑。教学实验设备的更新和完善,关系着教学质量;校舍的扩大和设施的完备,关系着学生在校的生活质量;校园的环境建设,关系着育人的氛围;员工生活和收入的改善和提高,关系着员工教育教学积极性的发挥等等。总之,高校质量效益的保证

7、和提高,需要教育教学经费的保障和增加,依赖于办学效益的实现。在政府财政困难的情况下,我国高校的自身经济收入已成为高校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是高校办学经费的一部分。高校必须增强经济效益,才有可能保证教育质量。高等学校作为具有公益性质的事业,通过经济效益的实现所获得的赢余,依然具有公益性。首先,这种赢余并非纯经济活动的结果,而是在遵循高等教育规律的教育活动中,科学合理地使用教育资源的报偿。其次,这种赢余不是以盈利为主要目的结果,而是高等教育质量效益的衍生品,它应当回归教育活动本身,服务于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2质量效益目标是高校办学的核心目标和终极目标所谓高校的质量效益,本文是指高校通过人才培养

8、、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和文化传播等活动,所获得的社会公益效益。之所以说质量效益目标是高校的核心目标和终极目标,是因为高校一切目标的实现都应当围绕着质量目标的实现而进行,民办高等教育也不例外。教育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部门,具有基础和先导的性质,在社会资源的配置上具有优先权和特殊性。如果高校不以育人、科研和服务的质量效益作为其核心目标和终极目标,而以经济效益为中心,高等教育就会产业化,高校就会企业化。产业化和企业化就是市场化,市场化就是给钱办事,不给钱不办事,给多少钱办多少事。我们的高等教育万万不能这样发展。产业性和企业性可以,“化”是不行的。教育的社会价值主要是以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来体现的。高等教育法规

9、定,高等教育应当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保证教学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教育自有始以来,其核心和终极目标从来没有偏离过办学的质量效益。在国外有影响的大学(本科教育)评估指标体系中,也都以大学的学术声誉、教师资源、教学质量、学生情况、财政资助以及捐赠情况为核心指标,其它的权重一般控制在10以内。就是紧系于质量效益的“财政资助”和“捐赠情况”两项指标的权重一般也不超过30。可见质量效益的中心地位。现代教育是以人可持续发展为教育的最高追求。教育的任务是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教育的使命是肩负人类的理想和未来,衡量教育成败的最高标准,是培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古今中外无不如此。高等教育

10、的公益性,决定了质量效益的核心地位及其终极性。3正确处理办学经济效益和质量效益的关系质量效益是高校发展的核心问题,也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生命线。经济效益是高校发展的重要问题,也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支撑力。单纯追求高等教育的公益性,或是单纯追求经济性,都不利于高等教育的进步,必须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保证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是高校的质量效益和经济效益紧密结合和共同提高的过程,是经济效益围绕着质量效益的实现而实现,不断扩大相互作用的过程。31不能盲目扩大规模,而忽视办学质量“大学是大师,不是大楼”,是指办学软硬件之间的关系,“大不一定强,强才会大”。“宁做小强人,不做虚胖子”,

11、是指规模与质量之间的关系。人们对办学的软件与硬件、规模与质量之间的关系不可谓认识不深刻。可是一些高校在“规模大小论”思想的误导下,在经济利益驱使下,按照“有规模才有效益,有效益才有发展,有发展才有生存”的思路,急功近利,误入了争计划上规模,盖大楼建校区,再争计划上规模,再盖大楼建校区的恶性膨胀的怪圈。一些高校已出现学生上自习要去教室或图书馆抢位子,上实验课不能人人动手,只能观看“演示”的现象。个别高校甚至于以延长学生放假时间,减少实习实践教学时数来减少办学支出。这类似于生产厂商的偷工减料。盲目扩招,还导致一些理科院校办文法专业,文科院校办理工专业,大量开设文秘、法律、管理、会计、外语等一些通用

12、专业,严重重复办学。须知,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不只是一个数量的概念,同时也是一个质量的概念。只有让更多的人接受到有质量的高等教育并真正具有高等教育的学历水平,才可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大众化。北京大学闵维方和丁小洁两位学者对我国高校办学规模的综合效益进行了多年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我国高等学校的适度规模是4000左右学生。这虽有些偏低,但高校不能无限制扩张,客观上应存在着各类高校的效益规模。另外,盲目扩招导致了我国大学的生师比居高不下,影响了高等教育质量的稳定和提高。世界一流大学的生师比一般都很低,大多是71或81,有的世界顶尖大学甚至是31。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日本、韩国、法国、德国等甚至以法律形式

13、规定了编制标准。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高等学校的生师比迅速提高,1990年是661,1995年是91,2000年是1621。有资料显示,2002年,广东、四川、江苏和上海四省市生师比已超201。这已经突破了我国要求的151的规定。尽管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等不同层次的高校,生师比可有些不同,但是151的生师比是用科学的方法计算出来的,这既是一个最低的配置标准,也是效率标准和效益标准,更是国家评估标准和质量保证标准,应当作为学校规模的一条警戒线确定下来,不可逾越。32不能盲目提高层次,而忽视办学特色近年来,一些高校在“大学同一论”的思想误导下,忽视高校的内在差别与特色,不考虑合理定

14、位,简单认为只要是高校,就可以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加之层次就是生源,生源就是规模,规模就是效益思想的诱导,盲目追求办学层次的提高,引发了一场“学校”改“学院”,“学院”改“大学”,“大学”办“综合”,“综合”办“一流”的热潮。这似乎不是坏事,但社会的需求是多样的,质量的标准是分类的,高校的层次是不一的,都想办国家甚至世界的一流大学,既没有必要也完全不可能。高等学校的分类发展,是我国高教大众化发展的必然。任何层次上的大学,只要致力于办学优势的创造,取得某些领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的优先权和影响力,办出自己的特色,有着良好的质量效益,就会成为名校,就可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15、。西方一些著名的社区学院就是范例。特色大学可以是一流大学,也可以不是一流大学。但是,特色大学一定是质量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成功大学,其发展会呈现出勃勃生机。就是强挤进更高层次的行列,也不一定是好事,也许会因此失去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成为质量效益和经济效益双劣的差校。高等教育作为非义务教育,在我国当前是属于社会消费的服务行业,其供给和消费皆具有排他性。高校将经济效益纳入办学目标体系,会使高校以良好的经济效益来服务于高校的发展,是值得称道的高等教育的进步表现。但高等学校将经济效益纳入其办学目标体系,也决不意味着允许其质量效益目标核心地位的偏离和终极地位的丧失。经济目标要围绕着质量目标的实现而实现,并以质量目标的实现为其实现的目的。我们既不可以否定高等教育的经济性和高等学校追求经济效益纳入办学目标体系的合理性,也不可鼓励高等教育的产业化,且务必要反对高等学校以牺牲教育的公益性而追求办学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1张真弼扩招不忘生命线N中国教育报,20000810(3)2李文利解决教育经费供求矛盾需要注意的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2000,(6)3刘智运对构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探讨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2,(3)4黄文彬对高等教育“补偿盈利”的思考J建材高教理论与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调研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