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科+外贸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上传人:I*** 文档编号:209716297 上传时间:2021-11-11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8.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理工科+外贸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理工科+外贸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理工科+外贸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理工科+外贸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理工科+外贸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理工科+外贸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理工科+外贸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理工科+外贸”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要: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高校开设最多的专业之一,其中也包括许多理工学科基础较强的院校,对于理工科类院校而言,如何充分利用自身的办学优势,促进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形成办学特色,满足市场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是其面临的重要课题。培养“理工科+外贸”复合型人才符合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符合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能够拓宽学生的就业面。提出采用“2+1+1”试验班培养模式,并对课程模块设置和实践教学体系优化及综合训练设置进行具体阐述。关键词:理工科,国际贸易,复合型人才,外贸转型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的外贸发展受到了严峻挑战,传统的外贸发展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的经济形势,

2、一些外贸企业主动选择在国外设立分公司,为客户提供“零距离”的服务。企业对外贸人才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既懂技术又懂外贸的专业人才。大量企业特别是生产型企业对具有工科背景外贸人才的需求日趋增多,因此培养“理工科+外贸”型人才既能满足企业对复合型外贸人才的现实需求,也符合我国外贸转型升级的需要。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高校中开设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校大约有700余所,其中包括许多理工类院校。对于此类院校而言,培养“理工科+外贸”复合型人才,是充分利用自身的办学优势,促进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形成办学特色,满足市场对复合型人才需求的现实选择。一、复合型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现状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社

3、会对人才的需求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无论是从事科学理论研究还是从事实际工作,跨学科复合型人才都显示出了极大的优势。如何培养跨学科复合型人才是当今高校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大量学者对此作了有益探讨。在改革开放初期,国有外贸企业占主导地位,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比较单一,高校相关专业的设置也较少,因此探讨复合型国际贸易人才的文献较少。随着外贸经营权的逐步放开,越来越多民营企业参与国际贸易,需要大量应用型外贸专业人才,国内学者们开始关注复合型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赵银德,屠立锋(2004)主要论述了培养复合型国际贸易人才的必要性和必须坚持的原则。高国珍(2006)指出了培养复合型国际贸易人才的必要

4、性、复合型国际贸易人才的特征和培养思路。朱红琼(2007)提出“经贸+双语”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陈海波,刘洁(2009)主要基于江苏大学2009届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的问卷调查结果和用人单位提出的能力要求,提出复合型国际贸易人才的培养建议。陈春玲(2009)主要研究了双语教学对复合型国际贸易人才的重要作用。杨洪强,齐宏伟(2008)则主要提出了当前培养复合型国际贸易人才面临的困境。罗俊霞,金泽虎(2010)重点从课程体系改革方面谈培养复合型国际贸易人才的思路。从研究文献看,国内对国际贸易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比较单一,对复合型国际贸易人才的培养目标仍然定位于英语能力和实际技能提升等方面,主要

5、强调双语教学和实践课程改革;从实践来看,主要还是侧重于国际贸易人才英语技能的提升,典型的如倾向于国际化视野的国际合作“2+2”办学、双语教学等,而这种培养模式已经越来越同质化,同时也不能满足我国外经贸高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二、培养“理工科+外贸”复合型人才的必要性1.符合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要由“单一型、技术型人才”转为“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构建“理工科+外贸”复合型人才模式是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对新型人才的需要,符合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当今世界,创新已经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而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培养高水平创新复合型人才,对理工科复合型人才

6、更是“求贤若渴”。其主要原因是理工科复合型人才具有创新性、能将多种知识素质相结合、善于合作与借鉴。特别是具有经济管理知识背景的理工科复合型人才,其在知识复合的基础上形成了创新复合、能力复合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从而具备较强的综合及创新能力。“理工科+外贸”复合型人才由于其所具有的国际化思维模式和理工科背景,能够快速掌握国外的先进技术,并将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从而加快我国外贸企业的转型升级,推进企业的创新活动。2.符合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当前,随着越来越多的生产型企业直接开展进出口业务,他们更倾向于招聘有理工科背景外贸人才。通过在某招聘网站上进行检索发现,某电子有限公司招聘的国际贸易岗位要求国际贸易专业

7、或者电子、自动化专业,特别强调具备电表、仪表相关知识者优先;某机械企业招聘的国际贸易岗位则要求具有机械专业背景;某化工有限公司则要求化学、食品、生物或制药类相关专业等。从这些企业外贸人才招聘的趋势看,企业对具有行业背景外贸人才的需求较大。3.有利于拓宽学生的就业领域根据教育部发布的2011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接受各类高等教育总人数达到3167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6.9%,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毕业生就业压力日益增大的局面,因此学校必须重新思考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定位,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社会对人才

8、的需求,而培养复合型人才符合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人才培养的热点。一方面,培养“理工科+外贸”复合型人才有助于完善理工科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另一方面,据一项对某校理工科专业300名学生所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对学习外贸类课程选择“非常有兴趣”的占60.1%,“有兴趣的”占30.2%,这表明理工科学生有着强烈学习外贸知识的愿望。在就业选择上,选择“愿意跨专业”就业的学生占57%,在选择“愿意跨专业就业”的学生中,80%学生选择了经管类工作,10%的学生选择了其他人文社科类工作。三、“理工科+外贸”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1.“2+1+1”试验班

9、培养模式“理工科+外贸”复合型人才培养中应坚持强化理工科基础知识、突出外语和外贸专业技能、基础牢固、重应用、交叉融合专业知识,重新修订培养方案并优化培养模式。结合学科专业设置特点,采用国际经济与贸易“2+1+1”试验班培养模式。改变以往的主辅修培养模式,单独招生,单独成立班级,在授课方面,国际贸易方向的课程都采取小班化、单独授课模式。具体操作中可在第二学年结束时,面向理工科学生成立英语基础较好的国际经济与贸易方向实验班。在第三学年,实行交叉培养,开设既有理工科课程又有国际贸易方向的基础课程,第四学年专门进行国际贸易方向学习。学生毕业时,如果满足相应的学分要求则授予理工科学士学位,同时授予经济学

10、第二学士学位。2.课程模块设置“理工+外贸”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培养既懂技术又具有国际市场开拓能力的外贸人才。课程体系设置既要包括理工科专业课程又需要涵盖国际贸易方向课程。在课程安排上,第一、第二学年的课程设置主要是理工科的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设置;第三学年的课程设置采取交叉培养的模式,包括理工科的专业课程设置和国际贸易方向基础课程设置。国际贸易方向的课程主要是经济学基础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国际金融等;第四学年集中学习国际贸易方向课程,主要包括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商务英语和国际贸易实践。3.实践教学体系优化及综合训练的设置理工科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主要侧重实际应用能

11、力环节,具体操作方面需要参考理工科专业教师的建议。国际贸易方向的实践教学体系则主要侧重于国际贸易实践能力的提升。建成开放式国际贸易综合课程设计平台,以满足培养理工科学生国际贸易实践能力的需求。“理工科+外贸”试验班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与主辅修及第二学位的显著区别在于:试验班所采用的课程体系不是两个专业教学计划的简单叠加,而是通过有机整合形成新的课程体系,通过科学设置,更有利于加强学科间的融合,强化学生的复合型特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因此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方面更具优势,更能培育出具有专业差异化优势、与国际接轨的高级复合型对外经贸人才。参考文献:1白玲,邓玮.21世纪复合型、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天津商学院学报,2007(3).2程良龙.五年制双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航海教育研究,2009(2).3高国珍.构建复合型国际商贸人才的培养模式J.经济师,2006(7).4顾玉林.多科性大学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5朱砚.从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J.继续教育研究,2009(2). -全文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调研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