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构建高校学生管理的善治模式研究

I***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8.65KB
约6页
文档ID:209706796
构建高校学生管理的善治模式研究_第1页
1/6

构建高校学生管理的善治模式研究 摘要: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普及,学生与学校、学生与社会的关系也逐渐发生变化,高等教育管理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新问题在新形势新环境下,高校的学生管理也要引进多元主体的概念,鼓励、引导学生参与到高校管理中来,将其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促进高校管理决策向着科学化、高效化的方向发展善治理论是指权力以上下互动双向或多向度管理为主,通过民主协商、谈判、妥协、合作来达到组织的管理目标而在高校学生管理中构建“善治”模式,可以形成一种更加民主、和谐的管理氛围,提高高校学生管理的有效性文章主要针对构建高校学生管理的善治模式进行研究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善治模式,治理[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科技学院2016年度院级科研项目(管理研究类)“治理理论视域下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创新研究”(编号:GKY-2016KYYBGLYJ-2)1 相关概念分析治理是指控制、引导、操纵的行为及方式,主要应用于宪法、法律的执行问题,其与国家公共事务管理有直接相关性;或管理利益关系不同的多种机构或行业,治理是广泛应用于国际关系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领域的概念善治即良好的治理,从某种程度上讲,善治是公共治理的理想状态及终极目标。

治理的主要目的是弥补国家、市场在调控及协调中存在的某些不足,由此可见,治理仅仅是国家、市场调控、协调的辅助手段,其并非万能的,治理失效是比较常见的现象而善治则是提高治理有效性的手段,其在管理过程中协调各方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其本质上是一种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最佳状态无论是国家公共管理还是高校的学生管理,良好的治理关系是实现学生、高校公共利益最大化的必然选择,因此在高校学生管理中构建善治模式具有重要意义2 善治模式下学生管理的主要特征及管理原则善治模式下,高校学生管理的主体特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人性化高校学生管理中,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均同属于一个共同的管理系统,在善治模式下学生管理工作无主体、客体、互相对立的概念,无论是学校还是管理者,均是具有独特性的生命体,需要充分尊重其个性差异及独特的发展方式,承认多元化的生长结果,给组织内每个个体以更大的成长空间及不同的成功机会,认识到组织内个体的发展既是学生管理工作的出发点,也是其最终的落脚点其次,生成性传统的学生管理体现出单向性的特点,即学生是管理对象,高校管理者是管理主体,而善治模式下,学生的管理模式不再是单纯以教育、管理为主的单向工.作方式,而是强调多向度的管理工作,不仅注重教育、管理,还要强调服务、环境的管理,而教育、管理、服务、环境之间的关系也是互动的、双向的,而在这种双向互动中,高校管理者、学生之间形成学生管理工作系统的群动力,体现出管理过程的生成性,形成一个完整的学生工作生态系统,最终在管理者、学生之间和谐的双向互动中实现学校共同的发展目标。

再次,流变性上述善治模式的生成性必然决定其流变性,善治模式下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可能老师与学生的发展指标越来越宽泛,在教育、管理、服务、环境等四项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这种越来越宽泛的发展指标会不断“浮现”出来,而随着事件的生成、发展会引发另一个目标出现,在这种流变性发展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实现双向的互动、发展最后,平衡性善治模式下学生管理工作的平衡性是指要实现学生工作与学生工作环境、老师发展与学生发展、学生工作实践与学生工作理论、学生活动与学生身心发展、学生学习与社会人际关系等等多个方面的动态平衡,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失衡是常态、平衡是目标,在失衡与平衡的转换过程中无限趋近于平衡,而生活则是实现学生工作动态平衡的原始支点,学生工作随着生活流变,在不断失衡、平衡的过程中实现持续发展3 善治模式下高校学生管理的主要原则善治模式下,高校学生管理要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首先,以学生为本基于善治模式下,无论是高校管理者还是学生本身,均要树立一种平等的意识观念,而管理者作为管理主导更是要在不同的环境下、不同的场合进行灵活的角色互换,准确定位管理理念,在“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指导下,充分照顾学生的权益,并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与平台。

其次,创新原则善治模式下学生管理也要创新观念,不可过分强调个性或过分突出共性,要保持善治模式的平衡性理念过分突出共性会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发展受到抑制,影响学生管理的生动性;而过分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则会使学生管理失去共同发展的基础因此善治模式要进行创新,实现学生管理工作的平衡发展再次,动态性原则新形势、新环境下,高校人才的培养要以适应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为主要目标,因此善治模式下的学生管理要遵循动态性原则,及时了解学生的新动态,用发展的目光积累更多的管理经验,保证学生管理工作的连贯性、全面性、完整性最后,管教结合的原则在实际学生管理过程中,老师要通过多种手段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对组织的价值目标产生认同感4 高校学生管理善治模式的构建学生是高校管理活动、教育活动的主体,基于善治模式下进行学生管理,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程度上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赋予学生更多的学习自主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具体而言,高校学生管理善治模式的构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4.1 树立善治学生管理理念首先要树立主体理念善治模式下学生要进行自我管理,降低高校的安全隐患,营造一个和谐的管理氛围。

在制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其主观能动性、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其次,个性理念现代社会需要综合素质高的人才,用人单位也越来越看重学生的专业与个人能力,因此学生管理要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管理制度的设计既照顾到整体的管理效果,又兼顾学生特长的发挥再次,法治理念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应用规范的法律手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最后,服务理念善治模式下学生管理强调教育、管理、服务、环境的互动发展,因此高校学生管理要树立服务理念,制度设计要以学生为本,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4.2 加强高校学生管理队伍的建设一方面,要强调学生在教育管理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充分尊重、维护其自主学习的权利,发挥其在教育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张扬学生个性,充分挖掘其学习潜力,不断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民主性的、开放性的、人性化的自我管理,促进学生成才,提高其自我发展的能力另一方面,加强学生党团委治理队伍的建设高校学生管理中,要从思想上进行转变,将党委、团委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比如团委下辖的学生会,其不仅是学生的自治组织,而且受团委的领导,而团委要注意合理把握对学生会管理的“度”,不可过度干涉,以避免学生会转变成团委的下属部门,也不可过于放松,否则学生会的权力过大会出现打破学生与学校管理之间的平衡性。

4.3 加强高校学生管理的社会支持善治模式下,学校社团是学生管理的重要阵营,但是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学校社团会出现资金不足、活动场地受限等情况,虽然高校会对学生社团给予一定的经费扶持,但是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社团发展的实际所需,因此要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对学生管理组织的支持社会力量支持学生管理的主要形式包括社会捐助及勤工助学两种社会捐助主要针对校内贫困大学生,目前主要捐助形式包括奖学金、学生贷款、勤工助学、特殊困难补助、学费减免等当然,后续要尽进一步整合校内外资源,形成全社会的帮困育人合力,接纳企业、慈善组织等社会捐助,帮助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勤工助学主要是学校成立勤工俭学中心,学生通过该组织在校内或校外进行勤工俭学,解决部分学生的经济困难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勤工俭学的数量与大学生的需求还存在较大的缺口,因此学校、学生自我管理组织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与政府、企事业单位加强联系,发掘潜在的勤工助学岗位,为贫困大学生提供更多机会改善贫困条件,并在勤工俭学过程中提高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4.4 完善考核监督机制,提高管理效率善治模式下各管理政策、信息要处于公共的透明状态,即组织内每个学生、管理者均对组织内部的各项规章制度、文明公约条款、政策实施、公共开支等相关信息有知情权、了解权,并有效的参与组织的各项公共决策,还可监督管理过程的有效实施,促进组织不断提高管理效率,改善管理效果。

要完善考核监督机制,首先组织管理者要做到组织管理政策有信息的公开,可建立专门的信息发布小组,通过布告栏、组织会议等传达管理信息;其次,建立规章制度及合理的考核体系;最后,加强考核监督体系的落实与执行,在组织内部建立考核监督小组,并实行逐级考核、层层落实,完善考核指标,通过指标量化的形式保证考核结果的客观性、公平性,以提高组织管理效率总之,在高校学生管理中构建善治模式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工程,需要不断的探索、实践,改变观念,引导学生树立公共精神,增强其对学校发展目标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在学校中营造一个和谐、民主的管理氛围,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管理的科学性、有效性参考文献:[1]李振跃.高校学生社区管理模式的选择[J].高校后勤研究,2017(02).[2]曹英.关于学生社区管理模式的探索[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2).[3]时长江.高校学生社区教育管理模式的构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05).作者简介:谢景光(1983-),男,广东茂名人,体育硕士,体育教育学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教育管理 -全文完-。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