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精品教案

上传人:letao****18521 文档编号:209690543 上传时间:2021-11-1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9.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之道》精品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大学之道》精品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大学之道》精品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大学之道》精品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大学之道》精品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学之道》精品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之道》精品教案(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大学之道精品教案【学习目标】1.积累文学常识。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理解文意,准确翻译。3.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重点难点】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2.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课时数】两课时【教学过程】一、题解“大学之道”,意思是大学的宗旨,大学的最终目的。“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学”的意思;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学问。第二种含义同样也有“博学”的意思。二、文学常识礼记,成书于汉代,为西

2、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大学之道出自礼记。宋代以前,大学一直从属于礼记。大学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并被确立“四书之首”的地位。三、研习文本(一)自主学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注释1.道:本指道路,在这里指的是在学习政治、哲学时所掌握的规律和原则。2.明明德:第一个“明”是动词,彰明、彰显。第二个“明”是形容词,美好。3.亲民:亲近爱抚民众。一说是“新民”,使人去旧立新,去恶向善。4.止

3、:至、到。5.知止:知道目标所在,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6.静:心不妄动。7.安:性情安和。8.虑:思虑精详。9.得:处事合宜。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好的德行,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方能心不妄动;心不妄动,则性情安和;性情安和,则思虑精详;思虑精详,则处事合宜。凡物都有根本有末节,凡事都有终结有开始,明白了本末始终的先后顺序,就接近大学的道理了(也译为“就接近了事物发展的规律”)。本指事字,从木,“一”标明树根。说文解字:“本,木下曰本”。草木的根根本、根源本来、本意本钱自己方面的。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根本

4、、根源)本厂、本国(自己方面的)末指事字,从木,从一。木指一棵树,上面一横表示树梢所在的位置。说文解字:“末,木上曰末。”树梢微小的、不重要的(树梢细微)粉末末端(树梢在顶端)末尾(时间上在后的)本末倒置(树梢)细枝末节(微小的、不重要的)强弩之末(末尾)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注释1.齐其家: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人与人之间

5、的关系和谐,家业繁荣。齐,使整齐有序。2.修其身:修养自己的德行。3.正:使端正。4.诚:使真诚。意:心意。5.致其知:获得知识。一说,把自己对事物的认识推到极致。6.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格:推究。7.庶人:普通百姓。8.壹是:一律,一概。本:本源、根本。译文古代那些想在天下彰明美好的德行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国家的人,先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要想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的人,先要修养好自身的德行。要想修养好自身德行的人,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意。要想端正自己心意的人,先要使自己的心意真诚。要想使自己心意真诚的人,先要获取知识。获取知识的途径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事物的

6、原理推究明白后才能对外物的事理认识充分,对外物的事理认识充分后才能心意真诚,心意真诚后才能心思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好德行,德行修养好后才能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国家治理好后天下才能太平。从天子到普通百姓,一律要把修养德行作为根本。致送达、送到:致电、致意。获得、招致、使到来(使动):致知在格物。集中(由招致引申):专心致志。意态、情趣:情致。四、解读“三纲”“八目”(一)三纲1.何为“三纲”提出了大学的“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大学对儒学作了一个高度概括,提出“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三项,即宋代儒家们所说的大学“三纲领”。“明

7、明德”是发扬自己固有的德性,是激发求学者完善自己的自觉性。“亲民”,就是不仅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而且努力使自己的修养作用于民众,在儒家看来这是为治国平天下的伟业奠定精神基础。“止于至善”就是要将自己的道德品质和社会、国家的治理提升到最完美的地步,不达到最理想的境界绝不停止,实际上是一个无限的完善过程。2.“三纲”之间的关系首句开宗明义,提出大学之道的“三纲”,第二、三句承接上文对如何达到大学之道,阐明其中的逻辑关系,为下文引出八条目做准备。明明德完善自我,改进自我对己立德止于至善亲民爱民顺民,引导百姓自我完善对人爱人(二)八目1.何为“八目”第二段提出“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

8、家、治国、平天下。2.“八目”之间的关系“格物、致知”为第一步,对应的是“知”;“诚意、正心、修身”为第二步,对应的是“修”;“齐家、治国、平天下”是第三步,对应的是“用”。“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修己,“齐有、治国、平天下”是安人。格物、致知知内修修己独善其身修身立德诚意、正心、修身修齐家、治国、平天下用外治安人兼善天下致用亲民(三)“三纲”“八目”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三纲”是宗旨,是纲领,是指导思想,“八目”是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补充资料: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颜渊孟子曰:“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9、”解析孟子说:“君子对于万物,爱惜它,但谈不上仁爱;对于百姓,仁爱,但谈不上亲爱。亲爱亲人而仁爱百姓,仁爱百姓而爱惜万物。”孟子说出了爱的层次。对于物,主要是爱惜。爱惜的具体表现,就是要“取之有时,用之有节。”这种思想与今天保护环境,珍惜自然资源的意识一致。(物指禽兽草木)对于民,也就是老百姓,需要仁爱。仁爱的具体表现,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推己及人的仁爱。对于亲,也就是自己的亲人,是一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亲爱,是爱之中最自然的一个层次。只有能够亲爱亲人,才有可能推己及人地去仁爱百姓;只有能够仁爱百姓时,才有可能爱惜万物。爱虽然有亲疏,有差等,但这些亲疏差等之间却又有着

10、内在的必然的联系。从亲爱自己的亲人出发,推向仁爱百姓,再推向爱惜万物,这就形成了儒学的“爱的系列”,这个系列和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阶梯相统一的。“让世界充满爱”,应该充满各种各样的爱。五、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特点1.论证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先提出表明宗旨的“三纲”,然后提出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浑然一体,结构严谨,条理清晰。2.运用排比、顶真手法,论证力强。句式整齐,节奏分明,增强了语势,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六、小结大学之道提出“三纲”“八目”,强调修身是根本,修身的目的是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修养的一致性。通过学习,我们可以得知,

11、在长期占据中国封建统治思想主导地位的儒家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乃文人志士之所向往,个人、家族、民族、国家、天下联系密切。在古代中国人看来,个人、家族、民族、国家、天下并无具体刻意化分割,因而得以连接。七、布置作业思考:当今社会,我们如何借鉴学习“八目”的内容?八、课后学情调研(一)填空礼记是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二)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有词类活用的要说明活用情况1.在明(形作动,彰明)明(美好的)德2.在止于至善(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3.知止而后有定(动作名,坚定的志向)4.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形作使动,使整齐有序)5.欲诚其意者,先

12、致其知(获取)6.致知在格(推究)物7.家齐而后国治(治理得好)8.壹是(一律)皆以修身为本一概(三)翻译下列句子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好的德行,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2.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译文: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方能心不妄动。3.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译文:古代那些想在天下彰明美好的德行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4.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译文:要想使自己心意真诚的人,先要获取知识。获取知识的途径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5.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译文:从天子到普通百姓,一律要把修养德行作为根本。侯晓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物理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