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北洋大学的工程教育与科学研究

ji****8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9.96KB
约7页
文档ID:209646543
北洋大学的工程教育与科学研究_第1页
1/7

北洋大学的工程教育与科学研究   2.培养工科研究生,打通了我国高层次人才的培养空间  这一时期我国高校工科研究所招收研究生的只有两家:北洋工学院工科研究所和武汉大学工科研究所在此之前,我国的工科研究生都是出国留学,由国外培养我国自己培养工科研究生无疑是全新的尝试1935年北洋工学院工科研究所开始招收研究生,采矿工程学门一名,冶金工程学门两名经过三年培养于1937年夏毕业,三名研究生都高水平完成了实用性科研课题,通过了论文答辩1936年招收了第二届研究生,1937年因“七七事变”而终止  北洋工学院工科研究所研究生招收章程中规定:“大学本科毕业后再行修业与研究两年,成绩及论文及格后,由大学依照学位法授予工学硕士学位若在工科研究所研究四年,成绩及格,并提出有相当价值之论文,经国家考试,由国家授予工学博士学位北洋工学院开展研究生的培养工作,打通了我国高层次人才的培养空间,形成了由工学学士、硕士到博士的培养体系,标志着我国的人才培养与国际上先进的工程科技人才培养体系的接轨,是我国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又一个里程碑从北洋大学创建到开始培养研究生,仅仅用了四十年的时间,中国的高等工程教育即从封建教育的桎梏中挣脱出来,跻身于世界高等教育的先进行列,其追赶速度令世人刮目。

  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为什么有如此快的追赶速度?研究生教育又为什么从采矿、冶金学科开始,北洋工学院院长李书田给与了明确的回答:“我国宝藏遍地,富源无穷,宜其国家之强,与其矿厂之多成正比,顾乃启发极少,迄今埋没而有待发见之矿产,恐尚不可限量而普通应用及国防上急需之矿产品,反多仰赖于外国不惟国富无由增加,抑且国防无由自主非国人对于矿学知识丰富及技术精良,不足以挽救此垂危之国势优先培养采矿冶金学科的研究生,目标还是“兴学强国”这始终是贯穿于北洋大学人才培养的一条主线,也是贯穿于我国高等教育的一条主线,是中国百年高等教育的精神脊梁这对于我们今天的人才培养同样是很好的借鉴  就教育本身而言,研究生的培养反映了高等教育的综合水平,包括师资水平、科研水平、课程水平和实验条件等等如此时的北洋工学院仅实验室就有:工程材料试验室、水泥及混凝土试验室、道路材料试验室、水力学及水力机试验室、卫生工程试验室、土木工程及建筑模型陈列室、建筑材料标本陈列室及构造工程研究室、矿物实验室、岩石实验室、定性定量及工业分析实验室、冶金实验室、金图学实验室、自然地质标本陈列室、地史标本陈列室、矿物及岩石标本陈列室、经济地质标本陈列室、矿冶工程模型陈列室、选矿实习室、蒸气机实验室、机械工程陈列室、飞机陈列室和机械工具室等等。

还有机械工厂、锻工厂、铸工厂、钳工厂、木工厂等实习工厂其实验条件和设备水平在国内大学中堪称一流导师队伍亦然如第一届研究生毕业答辩委员会组成人员有:北洋工学院教授、博士李书田,教授、博士李达,教授、博士魏寿昆,教授、博士罗为垣,教授、博士古威廉;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王钧豪;开滦矿务局唐家庄矿总技师孙昌克  就社会而言,高层次工程科技人才是科学技术的发明和创新者,是新技术推广、应用的实践者,是科技经济活动的生产者,是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重要依靠力量因此,北洋工学院工科研究生的培养,既是学校的标志性成果,也是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的标志性成果,更是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标志性成果  3.改变单一的办学职能,树立新的办学理念,大兴学术研究之风  北洋大学向现代大学的转型不仅具体体现在开办研究所、培养研究生方面,而且更全面地体现在办学理念、办学模式和学风校风的转变上是一种系统的、内涵和外延的全面转变这一时期,北洋大学确立了校训“实事求是”,又制定了校歌“巍巍北洋”校训集中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而校歌则是校训的注解翻阅我国大学的校史,可以发现一个现象,我国大学的首批校训都出自1924年到1937年之间,而大多数校训又都是从道德方面提出理念,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诚朴雄伟、励学敦形”、“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等等。

而北洋大学的校训则体现了对于真理的追求,对于客观规律的探索,他与哈佛大学的校训“以柏拉图为友,以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以真理为友”,有异曲同工的意义,体现出现代大学以尊重科学、追求真理为目标的办学理念巍巍北洋”的校歌对于校训是这样注解的:“花堤蔼蔼,北运滔滔,巍巍学府,北洋高悠长称历史,建设为同胞,不从纸上逞空谈,要实地把中华改造穷学理、振科工、重实验、薄雕虫望前驱之英华卓荦,应后起之努力追踪1933年,时任北洋工学院院长的李书田在《国立北洋工学院季刊发刊词》中讲道:“以‘实事求是’校训之北洋,……惟有时技术深研之所至,理工探讨之所达,无可复遏,往往发而为文,以思贡献社会正是在这种办学理念的指导下,此时期北洋大学的学术风气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张扬倡导著书立说,出版学术专著,发表学术论文,参加国际会议,开展项目研究,产学研相结合,在当时的我国高等教育界和科学技术界树立了时代新风  在现代大学中,校长和教授起着学校的引领作用北洋工学院院长李书田在科学研究和学术探讨方面率先垂范,1929年11月,他代表中国工程学会赴日本东京,出席万国工业会议会上,他宣读了《铁道工程与运用》等4篇论文,赢得与会专家的高度赞赏,其论文被收入《万国工业会议文集》。

1933年他首创“对数图解河水流量计算法”,这一计算法既迅速又准确,很有实用价值几年内他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数十篇,出版专著十余种此时的校长由传统大学中单一的管理型,转变为专家学者型此时的教授也不仅是教学上的带头人,而且还是科学研究和学术上的带头人北洋工学院的工科教授,全部参研项目,所研究的项目大都紧密联系生产实际据1935年出版的第52期《北洋周刊》“国立北洋工学院研究事业之进行状况及其成绩”一文记载,研究的项目有:“河北省农田水利开发自流井之调查研究”,“广东云浮及紫金铁矿研究”,“华北煤炭低温蒸馏研究”,“内燃机实际能率分析研究”等等每一位教授都有自己编写的学术专著,如:张润田教授所著的《道路曲线及土方学》,方颐朴教授所著的《地形测量学》、《大地测量学》和《实用天文学》,高步昆教授的《构造理论》和《钢筋混凝土理论》,谭锡畴教授所著的《矿物学》、《岩石学》和翻译的《世界矿产与国际政策》,丁绪怀教授所著的《高等化学》,王子祜所著的《试金学》等这些专著均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在国内产生极大影响这一时期,北洋工学院创办了《北洋理工季刊》、《工科研究所研究丛刊》,作为发表学术研究成果的专门刊物。

就连校刊《北洋周刊》每期也登载有老师和学生们的学术和科技专著文章10余篇此时的北洋工学院学术研究蔚成风气  以上三个方面集中反映了北洋大学在向现代大学转型中,自主创新、引领新风的办学特色  三、“穷学理、振科工、重实践”,树立现代工程教育观  1920年,根据教育部实行大学区制的要求,北洋大学的法科调整到北京大学,北京大学的工科调整到北洋大学从此,北洋大学改为单办工科1928年根据《国立大学校条例》,北洋大学改名国立北洋工学院单办工科的北洋大学,在转型中逐步树立起现代工程教育观  中国科学院院士、工程院院士张光斗教授在《中国高等工程教育》一书中,明确提出现代工程教育观的概念:“以往的高等工程教育不是科学教育有余,工程训练不足,就是工程训练有余、科学教育不足培养现代工程师,必须坚持科学教育与工程训练并重的原则这种科学教育与工程训练统一的工程教育观,人们称之为现代工程教育观北洋工学院“穷学理、振科工、重实践”的校歌,既体现了这种现代工程教育观穷学理”既是高度重视科学教育,提倡对于科学知识的追求达到穷尽的程度,“重实践”即是高度重视工程训练,将工程训练摆在工程人才培养重中之重的位置,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够振兴科学和工程事业。

北洋工学院院长李书田对此有更明确的解释:关于工程教育之方针,“一、培养深厚的科学基础,二、训练实际的工程技术,三、训练组织与管理能力,四、培养创业与刻苦的志气,五、培养研究中国实际问题的兴趣北洋工学院“教师讲授实验之点,恒多于他校,学生上课自习之时数,亦超越乎寻常北洋功课之重,考试之严,青年求学者之视北洋为畏途,不自今日始,而于今日烈此时期北洋工学院教学、实践并重,本科生一般从三、四年级开始,除在校的实习实验外(在校实习实验不少于5周),还必须在寒暑假期间完成测量、地质、施工生产等实地实习10周左右1935年3月制定了《学生实地练习规则》,对于各专业外出实习的内容、时间、地点和实习教员、实习纪律、实习成绩、实习经费等都做出了具体的规定,将学生生产实践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如组织学生参加钱塘江大桥的建设,参加黄河治理,参加开滦煤矿井下调查等等,在工程实践中训练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能力  此时学校还注意学生科研素质的培养,学校设有“科学演讲”讲堂,定期邀请专家进行演讲,如化工专家侯德榜曾经多次来校给学生们作“纯碱制造”、“硫酸制造”、“工业用水”等专题演讲《北洋周刊》开辟有“学生园地”,每期向学生介绍科研和学术成果,如:“飞机采用断面翼及流线型之原理”、“以图解求梁及结构之支点反应力”等。

组织学生参加学术性团体,如参加“北洋斐陶斐励学会”等等  同时,还注意培养学生的工程道德素质,李书田在写给毕业学生的致辞《工程学者所应树志之标准》中提出:“树志要不外立德、立言、立功”,将“立德”摆在工程学者所应树志之标准的首位并提出具体标准,如:以工程学者立德,“促进人类相互间之道德,以期光大人之所以为人”、“完成一两件关于工程技术之创作发明,以裨益人类之福利”、“贡献一两篇关于工程学术之创作论文,以增益人类之知识”、“办一两桩工程建设事业,以厚生利用”等等其核心是要求工程学者服务社会、造福人类  按照现代工程教育观,北洋大学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科学知识扎实、实践能力过硬、综合素质较高的新型工程技术人才正如著名水利学家张含英所说“北洋实事求是的校训和崇尚苦学实干的校风,一直指导着我一生的学习和工作,这是我终身难忘的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北洋工学院向现代大学的转型,是中国高等教育向现代大学转型中的一个典范此时期,我国高等教育的转型,是我国高等教育面向现代化的开始虽然受到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条件的制约,有其历史局限性,又因日军侵华而中断,但是却为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打下了基础,提供了经验。

链接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昨天的转型与今天的接轨并不遥远,1937年到1977年间,中国大学的转型过程中断了40年,直到1977年邓小平提出,部分有条件的重点大学要成为教学科研两个中心,科学研究才在部分大学中得以逐步恢复今天,对于我们这种学习型、追赶型的高等教育而言,重视借鉴起步时期的经验,并加以分析研究乃是现实发展的需要提出具体标准,如:以工程学者立德,“促进人类相互间之道德,以期光大人之所以为人”、“完成一两件关于工程技术之创作发明,以裨益人类之福利”、“贡献一两篇关于工程学术之创作论文,以增益人类之知识”、“办一两桩工程建设事业,以厚生利用”等等其核心是要求工程学者服务社会、造福人类  按照现代工程教育观,北洋大学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科学知识扎实、实践能力过硬、综合素质较高的新型工程技术人才正如著名水利学家张含英所说“北洋实事求是的校训和崇尚苦学实干的校风,一直指导着我一生的学习和工作,这是我终身难忘的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北洋工学院向现代大学的转型,是中国高等教育向现代大学转型中的一个典范此时期,我国高等教育的转型,是我国高等教育面向现代化的开始虽然受到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条件的制约,有其历史局限性,又因日军侵华而中断,但是却为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打下。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