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基于网络分析法的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服务绩效评价模型及实证研究

ji****8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6.25KB
约16页
文档ID:209646340
基于网络分析法的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服务绩效评价模型及实证研究_第1页
1/16

基于网络分析法的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服务绩效评价模型及实证研究   摘要:在确定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服务绩效评价的22个指标的基础上,运用网络分析法构建了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服务绩效评价的网络结构模型,阐述了控制层维度指标和网络层中各指标层指标之间相互影响的作用机理;然后通过构造超矩阵来计算电子资源服务绩效评价指标的相对重要性权重,并对指标权重分布测度的合理性进行了检验;最后使用样本数据库各评价指标原始数据的无量纲化值与各指标的权重,利用综合绩效计算模型实证分析了网络分析法在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绩效评价中的应用结果  关键词:网络分析法,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绩效评价  网络分析法(Analytic Network Process,ANP)是美国匹兹堡大学著名教授Thomas L. Saaty于1996年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的基础上提出来的[1]网络分析法是针对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存在着依存与反馈关系的情况而提出的适用于解决复杂系统非线性问题的评价与决策方法[2]ANP是对AHP的继承和发展AHP只强调上层元素对下层元素起支配作用,而不强调下层元素对上层元素的影响,如像同层元素之间是彼此独立的,也不产生相互影响关系,但是在实际的复杂系统的评价中,系统内部各元素之间总是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依存与反馈关系,系统的不同层次之间也存在着相互影响关系,这时采用层次分析法求解复杂系统的非线性问题是不准确的和不科学的。

为此,网络分析法就应运而生了网络分析法将系统元素划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称为控制层,包括问题、目标及决策准则第二部分为网络层,它是由所有受控制层支配的元素组成的,其内部各因素是互相影响的网络结构[3]ANP的评价步骤分为三步[4]:一是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二是根据评估指标体系构造ANP的典型结构;三是构造ANP超矩阵并计算各指标的权重   网络分析法的原理和特点决定了该方法适用于电子资源的绩效评价Tsuen-Ho H.[5]等人提出了一种电子资源服务质量的混合ANP评价模型,用该模型作为评价多准则和相互依存的电子资源服务质量评价测量(e-SQ)的子标准的改进方法这种混合的ANP模型算法是ANP运用于电子资源评价的一次很好的尝试,为利用网络分析法解决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绩效评价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6]:一是网络分析法特有的对系统元素的两两比较判断模式为我们判断电子资源绩效指标的相对重要性提供了很好的手段;二是网络分析法中的控制层与网络层相分离的机制能够深入揭示电子资源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内部不同层次元素间的相互影响关系;三是可以有效分析出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绩效评价体系内部各指标的结构关系和影响机理,并通过加权超矩阵求解极限超矩阵,从而得到各指标的混合权重。

  1 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服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在项目管理理论当中,绩效评价是指应用数理统计和运筹学原理,结合特定的指标体系,对照预先制定好的标准和目标,按照一定的程序,通过定量和定性对比分析,对项目一定经营时期的经营效益和经营者业绩做出客观、公正和准确的综合评判,系统地评价其有效性(质量)的过程[7]电子资源绩效评价就是遵循电子资源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依据客观事实和数据,通过定量和定性对比分析,运用科学的方法,对电子资源服务的效率和效能做出客观、公正和准确的评判和分析为此,要对电子资源绩效进行评价就首先要确定其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根据国外对IS02789标准附录A[8]、E-QUINOX[9]及ARL E-Metrics[10]项目的统计及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总结,并结合我国DRAA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采购联盟系统对数据库资源使用统计的指标体系[11],以及我国学者肖珑和张宇红[12]、肖希明[13]、盛小平[14]、徐革[15]等专家对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绩效评价指标结构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调查问卷和专家打分,总结而成我国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服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该电子资源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由5个准则层指标,以及22个反映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服务绩效评价的各种主要影响因素的指标层指标构成,其内容为:   准则层指标电子资源内容C的指标层指标分别为:电子资源类型及数据量C1、收录内容的时间跨度C2、本校学科复盖率C3、权威出版物比率C4、电子资源之间的重复率C5。

  准则层指标电子资源检索系统R的指标层指标分别为:系统的检索功能R1、检索结果的处理R2、阅读界面操作的难易程度R3、用户帮助情况R4   准则层指标电子资源利用情况U的指标层指标分别为:系统登陆次数U1、检索次数U2、读者人均使用次数U3、目标读者使用率U4、人均全文下载量U5   准则层指标电子资源成本评价E的指标层指标分别为:电子资源软硬件购置成本E1、电子资源年涨价幅度E2、单篇使用成本E3、读者人均服务成本E4   准则层指标电子资源提供商服务S的指标层指标分别为:免费试用时间S1、并发用户数量控制S2、远程访问速度和系统稳定性S3、售后服务响应时间S4   2 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服务绩效评价网络结构模型的构建  根据上面所确定的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服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考虑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内部各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从而确立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ANP结构模型该模型由控制层(Control Hierar-chy)和网络层(Network Hierarchy)构成,控制层中“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绩效评价”为评价目标,5个准则层指标为评价准则,网络层由指标层指标构成分析评价维度——评估指标之间的依赖关系。

  网络层中评价指标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的确定是基于以下两种标准,即“发生-发生”——两指标之间存在作用与影响的关系,“发生-不发生”——两指标之间不存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综合考核各指标之间的逻辑关系,得出初步结果,再交由相关专家进一步判断,在此基础上建立评价指标之间的网络关系图:如果a与b指标之间存在“发生-发生”的关系,则用指标a指向指标b的单向箭头线表示;如果存在“发生-不发生”的关系,则不存在a和b指标之间的箭头线;如果a和b指标相互之间存在“发生-发生”的关系,则用双向箭头线表示,如图1所示     3 基于ANP的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服务绩效评价指标相对重要性权重的计算  3.1 准则层评价指标中五个维度指标的相对重要性权重的确定   (1)准则层指标评价维度准则的相互关系机理解析   为了确定准则层指标的权重,首先就要搞清楚各指标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以为指标的两两重要性程度判断打下基础准则层指标中五个维度指标的相互作用机理如图2所示:电子资源内容C、电子资源检索系统R、电子资源利用情况U、电子资源成本评价E和电子资源提供商服务S,这五个准则层维度指标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和相互反馈的关系;而且这五个准则层维度指标自身也与其指标层指标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

这种指标自身对下级指标产生影响关系的现象在图2中用箭头指向自身来表示     (2)五个准则层维度指标判断矩阵的构造及权重的确定   五个准则层维度指标判断矩阵的构造是将五个准则层维度指标进行两两比较,判断矩阵的行因素为准则,列因素为次准则,该矩阵中的每个数值即为该数值所在行因素相对于其所在列因素的相对重要性五个准则层维度指标的判断矩阵原理见图3      基于ANP的评价指标的相对重要性权重计算是根据Saaty T. L.提出的1-9标度表[16],即用九级梯度法构造判断矩阵在每个评价准则下,运用德尔菲法对两两指标之间的直接重要性程度或间接重要性程度进行比较,再通过运用网络分析法构建的相关指标的判断矩阵来计算各指标的权重[17]准则层指标中五个维度指标权重的计算,就是根据五个维度指标之间的相互影响机理,利用五个准则层维度指标的判断矩阵,按照九级梯度法给出某个指标相对于另一指标的相对重要性数值,并通过软件super Decisions或通过求和法或求根法可求得各指标相对于上层准则的相对权重,见表1所示     (3)各准则层指标之间的一致性判断   由于判断矩阵是通过问卷调查获得或专家主观给出的,一般并不能完全满足一致性要求。

一致性检验是为了检验各指标重要性程度之间的协调性,避免出现a比b重要,b比c重要,而c又比a重要这样的矛盾情况出现,因此为了提高评估质量还需对其进行逻辑一致性检验和调整修正计算指标一致性的公式为:     当C. R.<0.1时,此判断矩阵才具有满意的一致性[18]根据指标一致性计算公式可得表1中的一致性指数C. R.=0.0215,小于0.1,说明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   3.2 网络层评价指标相对于准则层指标的重要性权重的确定   网络层评价指标相对于准则层指标的重要性权重的确定,是根据图1模型中所反映出的每个准则层指标下的指标层指标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构建相应的指标层指标判断矩阵去求解相应权重,并进行一致性检验,其计算过程同准则层指标的求解过程,各准则层指标相对应的指标层指标的判断矩阵及相应权重值见表2至表6,且一致性检验指数都小于0.1,因此网络层指标的判断矩阵也都具有满意的一致性                  3.3 通过网络层中各个指标层指标超级矩阵的整合与运算求解各指标最终权重   将表2至表6中各个指标层指标在其所属的准则层指标内的相对重要性权重值相整合就构成了电子资源各指标的未加权超级矩阵,见式1;用式1的矩阵乘以相对应的电子资源各个准则层评价指标的权重值,就得到了电子资源绩效评价的加权超矩阵,见式2;然后提高该加权超矩阵的幂次直到收敛,就得出了电子资源绩效评价的极限超矩阵,即每个电子资源绩效评价指标的最终权重值,该计算过程也可通过Super Decisions软件获得,见式3:           式3中的权重值是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服务绩效评价的指标层指标相对于控制层中的评价目标“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服务绩效评价”的最终权重值,亦见表7。

      3.4 电子资源服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权重分布测度结果分析   电子资源服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权重分布的合理性分析,可以通过指标权重分布合理性测度公式   n为所验证的指标个数)来计算分析当H=1时,说明各指标权重相等,指标权重没有区分度当H=0时,说明只有一个指标权重等于1,其他指标权重等于0,这两种情况的指标权重都没有意义当0

  根据表7中指标层指标的权重,结合指标权重分布合理性测度公式计算各个准则层指标中指标层指标的合理性测度值:   准则。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