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师创新力的形成及影响因素 摘要:文章分析了大学教师创新力形成及其影响因素,诸如,大学教师所创造的资本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份额增大而带来的影响,政府和社会为教师创新所提供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变化的影响同时,也论述了影响教师创新力形成的负面因素——功利性因素的影响,如舍本求末,忽略了创新的本然,重行政权力而忽略学术权力,重视有形指标,忽视无形的人格力量,大学教师的创新力受价值观变化的影响等等 关键词:大学教师,创新力形成,影响因素 大学创新力要素中,十分重要的要素就是教师身上蕴藏的创新力要素,教师既是科学研究上学生创新思维的启蒙者,也是自身创新力的实践者大学教师创新力的形成来自个体及外部环境两个方面:个体创新力的形成来自于对未知领域的探索过程的体验鲁道夫阿恩海姆等人认为,创新力不能从它产生的结果来证实——创造力的认识、行为和意志的充分展开,这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创新力要素在教师身上发展的协同化,是教师自身各种素质相互作用的结果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斯坦伯格认为,创新力是智力、知识、思维风格、人格、动机和环境这6个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创新力不是单一能力或符合能力,而是能力与其他方面的复合,这6个要素的协同是:智力,它是创新力的一个重要来源;当然现在非智力因素也非常重要。
知识,它是产生创新力的重要条件;思维风格,它是指人们如何具有驾驭他们的智力和知识的习惯特征,是对智力和知识的整合具有较高创造力的人往往具有以新的方式看待问题的风格;人格,它是创造力发展的重要保证,良好的人格品质包括,在创造性思想还不明朗时具有能忍受模糊的能力,有克服障碍的勇气,坚信自己能成功,能不断超越自己,敢冒风险的品格;动机,它是具有从事创造性工作内在动机,是创造力形成的动力源;环境,它指的是具有开展创造活动的支持性环境,是创造力形成的客观依据 一、大学教师创新力的形成 大学教师的创新力是在不断地探索和解决疑难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的学术研究中不断有新问题,教师的创新能力就是在解决教学与科研中疑难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袁渭康教授把这种方法概括为“以难育人”他还用一个生动的比喻加以概括,他写到:“培养一个学生犹如让他摘树上的果子,应该让他跳起来摘到果子,而不是站着就能摘到,更不是坐着就能摘到不但他要跳,而且要让他用他的极限能力去跳,这样不断地跳,才能越跳越高;而且敢跳,想跳,习惯于跳,最后摘到最高处的果子教师创新也如此,它往往表现在教师个体不断地做自己目前力所不能及的事情,而且习惯于这样做,长此以往,就会形成创新力。
更具体地说,就如同生产力一样,如果我们把创新力看成是一种生产过程,教师的创新力就是在进行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工作中,通过创造新的知识、体验新的方法的探索中形成的如果我们把创新看成是发明应用,创新力就是在向未知领域探险、求索的过程中形成的;如果把创新看成是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教师的创新就是在各种能力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共同完成主体的认知过程中形成的德鲁克认为,创新是赋予资源以新创造财富能力的行为,创新是生产和应用知识的一种活动,或者说,创新就是知识的开发 随着教师在教学与科研中探索的拓展和深入,人类按照原来的思维方式和已有的规律解释不了新的现象和新的问题,出现了思维受阻的障碍此时,对新的问题的探讨和突破,就需要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最初呈现于主客体对立的思维态势中,主体对客体内在的规律的困惑进入主体对客体问题域的聚焦和高度的运思状态主体在原有的知识架构和既定的思维方式的基础上,用已有的知识同化或部分同化新的问题域,打破既定的思维模式,进入新的思维空间,给新的问题以新的诠释和定向创新力呈现的结果往往是某个领域的新突破它不仅仅表现在重大的发明和发现,新的理论突破,还表现在各个层次不同领域的不同程度的创新。
恩格斯说,社会上一旦有实践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往往比十所大学更有推动力实践的需要不仅仅表现在生产领域需要先进的设备,这种需要的推动作用还直接表现为发明、发现、创造等新的未知领域的开拓实践的需要,实质上就是主体与客体、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对立与矛盾教学与科研总是不断提出新问题,它是教师创新追求的动力,所以创新表现为对自身已有的教学与科研更高层次上说是已有的文明高度和文明旨趣的不满足,旨在更高的程度上推进现有文明的发展 二、大学教师创新力形成的外部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大学教师创新力的形成受外部环境影响,比如制度环境,大学创新的重点在于建立与创新相吻合的教育制度;大学的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的一个难点是要解决学术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大学自身的创新从根本上讲是进行大学文化创新,大学的文化决定了大学的组织行为,决定了大学的精神面貌,决定了大学的学术生态 (一)社会资本构成的变化为大学创新创造了宽松的环境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发展战略中的一个重要目标,这一大环境为各行各业创新提供了条件,企业自主创新不仅是企业摆脱困境的出路,而且也是国家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创新与企业创新有明显的不同,但是大学创新却是包括企业在内的一切创新的源泉。
大学的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是企业创新的基础就我国来说,既不能像其他国家那样依靠自身丰富的自然资源增加国民财富,如中东产油国家,也不能如同一些国家主要依附于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和技术,如一些拉美国家我国主要通过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幅度的上升来解决其动力不足问题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指数就要达到70%以上,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占2%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指标在30%以下,而达到这一指标主要靠的是大学为主的创新力 事实上,大学创新正在成为国家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这一点的共识会使全社会对大学的消费观念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使大学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更加显著这一点从近年来我国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占五大资本变化的程度可以看出根据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有关国内五大资本变化情况的分析,其中无形要素,主要是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的增长幅度上升;人力资本指通过教育、培训和卫生保健形成的人的学习能力、就业能力和生产能力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指数的上升将带来全社会对与之相关部门的重视,首当其冲的便是大学,它生存的市场环境将更加宽松,社会的容忍度将更加宽厚,政府部门对其投资的幅度将进一步加大,大学知识创造将受到保护、自主创新将得到社会的普遍重视、技术转化的市场环境将更加顺畅、技术创新将得到政府部门的扶植、创新支撑的制度、政策环境将更加有利于教师的创新活动。
(二)影响大学教师创新的政策环境变化 大学创新力的形成是为大学内外部的双重因素的合力所推动的结果,大学与政府、社会的关系是互动的,大学教师地位的变化与大学直接为社会服务指标的增长有密切的关系大学教师直接参与创业活动,已经成为许多国家的成功经验政府对创新的支持力度加大,给教师创新活动带来宽松的环境,这一点国外先走了一步 日本经济产业省产业构造改革雇佣对策本部于2001年6月提出在3年内创立1000家大学创业企业的构想为扶植该类型企业活动,经济产业省专门成立支援办公室并于2002财政年度拨款20亿日元设立专项资金,计划提供额度为400亿日元无担保贷款、1万亿日元的房地产担保贷款和3000亿日元额度的企业债券担保文部科学省也就此制定了扶植政策,为大学的创业者提供上限为5000万日元的研究资金不仅是日本,其他创新型国家也是如此三年前,美国科学工程院公共政策委员会公布了一项调查结果:保持目前美国经济强盛的一个关键因素是高科技企业的发展报告特别强调R&D资本化建议,支持促进大学、企业、政府三者之间合作的R&D资本化机制但这项战略受到来自联邦实验室和各大学之间进行基础研究的影响,而把开发试销对路的新产品和工艺流程留给企业去做。
可是麻省理工学院早就打破了这一传统,一直努力将其发明以资本化的形式参与应用到现实世界中,2000年,波斯顿银行进行了一项调查发现,所有由麻省理工学院教职员工和毕业生所参与组建公司创造的总收入相当于排在世界第24位的经济大国的总和美国德克萨斯州有50万名高科技工作者,高技术产出占出口的1/3因长期与企业合作教师创业已经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普遍现象,良好的外部环境为教师创业提供了许多新的机会新加坡国立大学在2001年形成了企业群,牛津郡拥有超过2000家的高新科技公司,柏林工大1970年以来,已分离出330个公司,对柏林工大的140个子公司的调查显示,它们每年的营业额高达9亿欧元,仅在柏林地区就创造了6800个高科技工作岗位法国公立公益机构的9.4万名研究员中,就有超过6万名教师研究人员 上述说明创新已经不仅成为大学自身发展和生存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成为教师发展和生存的重要因素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