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我国硕士生招考制度变迁与思考

ji****8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9.61KB
约6页
文档ID:209644036
我国硕士生招考制度变迁与思考_第1页
1/6

我国硕士生招考制度变迁与思考 摘要:我国硕士生招考制度自1978年恢复以来逐步完善,取得了积极的进展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硕士生招考制度历经不断的改革和优化在总结学历硕士生招考制度变迁特点的基础上,分析学历硕士生招考制度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发展进行探讨  关键词:硕士生招考制度,人才选拔机制,人才选拔质量  自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以来,我国学历硕士研究生(以下简称“硕士生”)招考制度改革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形成了较为科学、规范、多元的硕士生招考制度,招生规模从1978年的1万余人发展为2013年的54万余人,增长近53倍,初步实现了高等教育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目标如今,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在了解硕士生招考制度改革与变迁特点的基础上,剖析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探讨建立更加合理有效的招考制度,满足复杂多样的教育需求  一、硕士生招考制度的变迁及特点  (一)人才选拔机制逐渐建立并日趋完善  1.以统考、推荐免试为主的人才选拔模式逐步建立并不断完善。

1978年,我国的研究生招生正式恢复,恢复初期即采取考试选拔模式1980年起,考试科目中的“政治理论课和外国语(英、日、俄)由全国统一命题,考试一律采用闭卷笔试”,专业课考试科目由招生单位自主命题至此,统考选拔模式形成并沿用至今,被认为是公信度最高的硕士生选拔模式根据有关部门统计,2013年我国录取的硕士生中统考(含单考、联考)生源约占录取总数的80%多,统考是硕士生最主要的选拔模式  1985年起,国家在部分重点高校开展推荐少数应届优秀本科毕业生免试入学的试点工作,推荐免试硕士生选拔模式正式出现之后,国家不断加强推荐免试工作改革,逐步明确其在硕士生选拔中的重要地位,先后于2002年和2006年对推荐免试工作做了详细而具体的规定推荐免试政策对于选拔优秀人才,树立本科生良好的学习风气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它与统考选拔模式互补,是强调考生既往学术表现、创新能力、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考察的人才选拔新模式据有关部门统计,2013年我国录取的硕士生中推荐免试生源占录取总数不足20%  由此可见,我国硕士生招考制度已由恢复初期的统考模式逐步转变成为以统考模式(含单考、联考)为主、推荐免试为辅的人才选拔模式。

  2.初、复试两阶段招考制度逐步确立并不断优化硕士生招生恢复初期,为突出对硕士生候选入学业基础和专业能力的考核,初试科目确定为“政治理论课”、“外语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之后为了增强对于专业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考核,1983年将考试科目调整为5门,增加了“综合考试”随着人才选拔理念由主要依靠考试考察逐渐向综合考察转变,由主要依靠初试考核向初试与复试结合考核转变2003年,初试科目进一步调整为“政治理论课”、“外语课”、“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4门,并要求“专业基础课”原则上按一级学科进行命题,以考察学生专业基础的掌握情况与此同时,随着专业学位的不断涌现,为适应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相继推出管理类专业学位硕士联考、法律硕士联考、经济类专业学位硕士联考等综合性考试科目,突出对专业学位应用型人才综合素质、逻辑推理和应用能力的考察硕士生初试通过全国统考、全国联考、校际联考等方式有效保障了人才选拔的信度  作为初试考查的重要补充,复试考核被定位于进一步考察考生的综合素质、专业素养、创新能力、学术兴趣,主要考核内容包括专业能力、综合素质、外语听力和口语等等,考核方式包括笔试、面试、实践(实验)能力考核及招生单位自定的其他形式,并通过差额复试比例的调整(1:1.2到1:1.5)以及初、复试权重的分配(复试占30%-50%),逐步强化复试在人才选拔中的作用。

通过复试手段的调节,人才选拔的效度和科学性有了较大提高  由此,我国硕士生招考由恢复初期的以初试为主,逐步调整并确立为初、复试两个阶段初、复试考核逐步优化的过程,体现了人才选拔理念不断向全面衡量、综合考察转变  (二)高校硕士生招生自主权逐步扩大,招考模式逐渐灵活  1.招生计划制订方式的逐步调整使招生单位自主权有所扩大我国招生计划的制订主要经历了几个节点的变化:1978年研究生招生计划由教育部和国家计划委员会制订,并下达招生单位执行11);1984年国家允许部分高校开展计划外招生[2];1988年国家提出按需招生,并推行了委托培养计划,以弥补国家计划不足[3];1996年,国家对计划种类、计划编制做了详细规定,明确国家计划由招生单位在限额内编制后上报,经教育部审核后统一下达,委托培养计划和自筹经费计划由招生单位按需编制[4];1998年开始,硕士生招生规模和国家计划一并下达,各招生单位的国家计划在国家下达限额内安排确定[5];2000年起,国家不再下达限额,而是下达增长比例限制[6]至此,招生计划的制订方式,由最初的“统一规划”方式,逐渐转变成为“民主集中+审核下达”方式,招生单位从被动接受、硬性执行逐渐转变为有限参与。

  2.选拔模式的日益多样化使招生单位自主权不断扩大就统考而言,国家逐步强调加大复试考核力度,强调复试过程中导师组、学院的主体决策地位,扩大复试人才选拔比例,在考核方式、考核内容、评价体系上给予了招生单位较多的自主权就推荐免试而言,在选拔方式和考核形式上给予了招生单位相对更多的自主权,招生单位可通过夏令营、教授团赴外校招生、网上报名集中面试等模式,以考试、学术沙龙、论文演讲、才艺展示等多种形式对申请者的专业能力和学术潜质进行考核,使有学术追求的优秀生源能够脱颖而出就单独考试和各类专项招生而言,招考制度在命题组织、考核内容等方面也赋予了招生单位较大的决策权,使其能够切实结合自身学科特色和社会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人才选拔  3.复试分数线划定方式的不断改革使招生单位自主权进一步扩大2003年教育部下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部分高校进行自主确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复试分数线试点工作的通知》(教学厅[2003]3号),决定在北京大学等34所高校,开展硕士生入学考试自定复试分数线的改革试点[711050这项改革打破了以往国家统一划定硕士生入学考试复试分数线的规定,使得部分招生单位可以在充分考虑自身学科差异、培养需求的情况下,制定本单位硕士生入学考试复试分数线,切实提高招生单位人才选拔质量。

与此同时,在全国硕士生入学考试复试分数线划定上,1986年第一次对硕士生入学考试复试分数线进行了规定,所有学科门类、所有地区均执行统一复试分数线,仅对特殊地区、特殊学科做单独规定[8];之后调整为对应届生、非应届生分类要求,仅对特殊地区、特殊学科适当放宽要求;1999年开始分学科门类划定复试分数线;2003年首次提出各省市生源的分区概念,建立了学科门类、生源地区双维度的复试分数线划定办法[7]1008;2012年起调整了生源区域,将原一、二区(东、中部)的21个省份的复试分数线合并做统一要求[9],并将复试比例划定标准由以往的1:1.2合格生源比例提升到1:1.5总体来看,我国硕士生入学考试复试分数线划定历经了“统一标准→分学科标准→分学科分地区标准”的演变过程,同时对部分招生单位实行复试自划线改革,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不同招生单位人才选拔的分层、分类要求,有限、有效地扩大了招生单位人才选拔的自主权  (三)结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专项招生逐渐发展起来  研究生招生恢复初期,由于高等教育的十年停滞,当时承担社会经济发展建设重任的在职人员学历层次和科研能力普遍较低,因此国家重点鼓励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并于1984年推出了“研究生班”招生模式。

1987年,为提高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在职人员的科研水平,国家推出了“单独考试”招生模式,填补了部分实践性行业的科研人才缺口21世纪初,国家相继推出了“援藏计划”、“对口支援”、“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高层次人才强军计划”和“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以适应国家科教兴国战略和西部大开发战略要求,及时补充了西部地区发展所需的高层次人才缺口,有效地提高了军队教学及技术骨干的整体创新能力及科研水平,快速提升了我国大部分农村学校的基础教育水平  这些专项硕士生招生政策的出台,补充了部分地区、行业的人才供给,使硕士生生源结构日益丰富,人才培养布局日趋合理  二、当前硕士生招考制度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一)拔尖创新型人才的选拔机制有待完善  选拔拔尖创新人才,既要看其是否符合研究生培养的一般要求,还要看其是否符合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不同类别对人才学术背景和培养潜质的特殊要求我国现行的硕士生招考制度还没有将以上一般要求与特殊要求有效结合起来,选拔效度有待提高  首先,目前学术学位硕士生和专业学位硕士生的选拔模式趋同就学术学位人才选拔而言,我国的硕士学位为独立的一级学位,硕士、博士生的招生、培养独立进行,这对学术学位人才培养极为不利。

在招生环节,尽管理工农医等学科开展了直博制改革,但是从整体看,没有完全将硕士、博士两个层次的学术学位人才选拔有效结合,而是每年单独下达两个层次招生规模、单独组织两次招生考试,人为地将学术学位人才选拔分离在选拔方式和选拔内容上,一直以统考方式为主,主要围绕初、复试的几门课程进行量化考核,没有结合学术学位人才培养的特点,对考生整体知识结构、学术基础、学术兴趣和学术追求进行全面考量就专业学位的人才选拔而言,基本沿用相同学科背景的学术学位的人才选拔方式和考核内容,如,经济类专业学位人才的选拔,除极少数几个学校将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三试点改革为经济类专业学位硕士联考综合能力外,绝大部分招生单位设置的经济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的考试内容与经济类学术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的考试内容一样,为政治理论、外国语、数学三、经济学综合,选拔方式也依然是统考加推免由此可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强调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的人才需求在人才选拔中并没有充分体现出来  其次,作为硕士生选拔的主要渠道,现行的统考模式将考试与人才选拔捆绑在一起,初试成绩在录取中占据了较大比重,这样的招考制度不利于拔尖创新人才的涌现和发掘近几年来,每年约有165万左右的考生参加硕士研究生统考,为获得较高的初试成绩,大多数考生自上大学开始就瞄准考研的几门功课学习,不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和专业理论的学习,导致知识结构失衡,初试考核中“高分低能”现象突出,这也是往年某一学科统考成绩分析中,“985工程”高校考生成绩普遍低于非“985工程”、非“211工程”高校考生成绩的部分原因所在。

可以说,这不仅会冲击本科教育,也会影响研究生培养这种招考制度对记忆能力的考察远远超过了对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察,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死记硬背的学风,不利于鼓励学术进步,会使部分真正有学术潜力的优秀学生不适应硕士生招考制度,因无法全部达到招生单位或国家关于各项单科、总分分数线要求,而与研究生教育失之交臂与此同时,这样的招考制度无法体现不同层次招生单位、不同学科对人才培养的特殊要求,尤其对于一些基础学科,考生的学术兴趣以及创新能力等个性化要求难以在考试中体现 -全文完-。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